三分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分埔
漢字 三份埔
白話字 Saⁿ-hūn-po͘
臺羅拼音Sann-hūn-poo
閩南拼音Snāhûnbōo

三分埔,原寫為三份埔,是臺灣臺中市北屯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中西部,地名來自當地最大姓氏賴姓對土地的劃分方式。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舊社里三信橋西北側地區、松勇里、松茂里、松強里不含西北端、松安里、松和里、松竹里不含西北端及最西部凸出部分、仁和里東南端。[1][2]

庄廟松竹寺

歷史[编辑]

該地名來自當地最大姓氏賴姓對土地的劃分方式。清治雍正乾隆年間賴姓先祖由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心田鄉渡海來台,其第十五世賴雲從定居於三十張犁(今北屯區)以墾荒維生,家業興旺。後賴家將尚未開墾之荒地依三比二的比例劃分為兩個庄,分別稱為三分埔及二分埔[3]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三分埔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三份埔庄」,隸屬於捒東下堡。該庄西北與四張犁街為鄰,東北與頭家厝庄為鄰,東與舊社庄為鄰,南邊為二份埔庄,西邊為水湳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臺中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二份埔區」,隸屬於臺中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改編入「四張犁區」,仍隸屬於臺中廳。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雅化為「三分埔」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屯郡北屯庄[4]

戰後北屯庄改制為北屯鄉,隸屬於臺中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47年(民國36年)2月,北屯鄉併入臺中市改稱北屯區,村亦改制為里。1950年(民國39年)10月,中、彰、投分治,北屯區仍隸屬臺中市。2010年(民國99年)12月,臺中縣市合併為直轄臺中市,北屯區隸屬不變。

隨著行政區域變更,三分埔的地名逐漸消失,地方也改以信仰中心松竹寺做為命名依據,產生松竹里松竹路等地名。為紀念先人開發,曾當選北屯區好人好事代表的賴明聰發起設置紀念碑,並經台中北屯扶輪社、政府部門支持,2003年(民國92年)設置於松竹路與昌平路路口的小公園內。[3][註 1]

聚落[编辑]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三份埔、馬路下、馬路上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

交通[编辑]

台鐵山線大致以北偏東-南偏西走向經過三分埔地區東端。境內未設站,北側最近的是潭子車站,屬三等站,僅停靠區間車及區間快車;南側最近的是太原車站,屬乙種簡易站,僅停靠區間車;東側亦有距離最近的松竹車站,為台中鐵路高架化後新設的車站,屬於簡易站,僅停靠區間車。由此等可前往台鐵沿線各站。[1][5]

省道台3線(北屯路)俗稱「內山公路」,是臺北至屏東的幹道,大致以北偏東—南偏西走向經過本地區東端,並位於鐵路西側。由該道路向北偏東轉北可前往潭子、豐原、石岡、東勢等地,向南偏西轉南可前往北屯市區、台中市區、大里、霧峰等地。[1][5]

學校[编辑]

宗教場所[编辑]

註解[编辑]

  1. ^ 擁有同樣地名起源的鄰庄二分埔則於2002年(民國91年)設立紀念碑,發起人亦為賴明聰,設置地點為文心路昌平路口(二分埔之地理中心)。該碑並與區內文心、文昌、四維等三座鄉土文化意象陸橋,共同組成「二分埔鄉土文化走廊」。[7]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2. ^ 《臺中市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6年9月
  3. ^ 3.0 3.1 李錫璋. 台中北屯三分埔石碑 追念先民墾荒辛勞. 中央社. 2008-09-23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中文(臺灣)). 
  4.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
  5. ^ 5.0 5.1 《臺中縣行政區域圖》
  6. ^ 楊士賢. 地名趣譚 台中市的數字庄名. 《聯合報》. 1997-10-18 (中文(臺灣)). 
  7. ^ 台中市政府新聞室. 二分埔紀念碑今落成揭幕 為地方鄉土文化作見證. 2002-04-26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