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台湾作三大會戰)指的是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間,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華民國國軍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三次關鍵戰役。三次會戰是指遼西會戰徐蚌會戰平津會戰,均以解放军的胜利告终。

1947年7月,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1]:472。由1948年起,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國軍損失超過150万,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中国大陆的统治逐漸崩溃。而中國共產黨勢力經年累月積攢,及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磨练的灵活的游击战术之優勢完全顯現,開始向全中國进一步进军。以至1950年打下海南島西康,至此中國共產黨控制中國除西藏外的大部分地區。

遼西會戰[编辑]

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52天),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中國東北锦州长春等地發起進攻,与國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所屬的主力部隊进行了52天的作战,國軍傷亡被俘共计47万2千餘人,東北全境為中共所佔,从而使解放军之優勢顯現,此战役中華人民共和國称为遼瀋战役,中華民國政府称作「遼西會戰」或「遼瀋會戰[2]

徐蚌會戰[编辑]

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66天),刘伯承陈毅粟裕邓小平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60万人,在淮河、海州一线附近与国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總司令劉峙)所屬的主力部隊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總司令白崇禧)所屬的增援部队共80万人进行战略决战,以伤亡13万4千余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國軍黄百韬黄维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部55万5千人。战役结束后,解放军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直接威脅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此战役称为淮海战役,历时66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對中國形勢有深遠影響。粟裕在此战役中战功卓著,毛泽东评“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此战役中華人民共和國称为淮海战役,中華民國政府方面称作「徐蚌會戰」。

平津會戰[编辑]

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64天),林彪、羅榮桓与聶榮臻等人率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100万,包围了國軍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總司令傅作义)所屬主力部隊之50餘萬國軍,先后通过新保安、天津等战役,消灭了国军部分主力,最终解放军与傅作义达成协议,傅作义开城投降。通过这次战役,國軍陈长捷傅作义等部共52万餘人被歼灭及改编,解放军佔領了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此战役中華人民共和國称为平津戰役,中華民國政府方面称作「平津會戰」。

文学作品[编辑]

  • 大決戰,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拍摄的相关电影的统称。
  • 大决战 (电视剧),2021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

参考文献[编辑]

  1. ^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 (编).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9. ISBN 7500002424. 
  2. ^ 行政院退輔會榮民文化網--遼瀋會戰. [2012-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