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杀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无杀生(英語:Nonkilling)倡导人类社会不应该有杀生 ,不应该有杀生威胁,以及不该存有可助长杀生的环境。[1]

介绍[编辑]

尽管在学术讨论上,无杀生主要探讨的是同人类有关的课题,但其实这个用词也可延用在动物或其它生物的讨论上。[2] 无杀生不仅是佛教的重要戒律,例如五戒的第一个戒律就强调“勿杀”,也是其他宗教重视的原则之一。[3] 更重要的是, 无杀生获得了第八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世界高峰会议批准,成为无暴力世界宪章中一个重要理念。[4]

无杀生的宗旨包含和平(不存在着战争或引发战争的条件)、非暴力心理生理和结构上)和无伤害(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不构成伤害)的概念。无杀生的特点体现在目标的可测量性,以及为了实现目标所采用的开放形式。[5] “非暴力”和“和平”等词语的用法,往往通过抽象概念来进行传统的思辨,但其结果往往会造成消极行为甚至是杀害。从公共健康的视角来看,这些词的用法可以量化,并同具体的目标挂钩, 例如进行预防、干预以及创伤后的转变,以致将杀生完全根除。在以营造一个无杀生社会做为目标时,无杀生没有事先设定任何途径,,这种做法同抑制人们杀生的一些意识形态和宗教传统有所不同。由于采取的是开放的形式,无杀生给予人们无限的创意和多元性,通过发展一系列的科学、机构、教育、政治、经济以及精神的途径,不断地促进对教育、研究、社会行动、制定决策等不同领域的探索来达成目标。虽然有着具体的,无杀生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所涵盖的方面却相当宽泛。[6]

在针对心理挑衅人身攻击以及对生命构成威胁的折磨等问题时,无杀生会设法根除其社会心理起因。另外,在针对因直接性致命、为了杀生而调动资源而导致人们在社会、经济和机构的条件下被杀害,,无杀生意味着将这些剥夺生命的权利根除。当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时,无杀生会主张确保那些维持生命的资源不容易受到侵犯,同时也终止致命性的间接退化。对于因意外而造成的杀害,无杀生主张营造有利于根除意外伤害的社会和科技环境。[7]

格伦·佩奇在《无杀生全球政治学》一书中估计,少过百分之零点五的人类曾杀害其他人。此外,有人类学证据显示,杀生的几率在一些社会和文化中下降至微不足道的水平。在历史上,当人类还是靠采猎来谋生时,其生存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一个以无杀生为主的社会特性。即使在那时候,人类有百分之九十九是靠狩猎求生存,人类祖先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暴力与杀害的情况却不多。[8]

广义上,无杀生反对侵略刺杀自我灭绝签约杀人、合伙杀人、文化灭绝、死刑、政府对人类的杀害、家庭谋杀、种族及其文化灭绝、杀害妇女、性别杀害、名誉伤害、杀人祭神、杀婴、杀人、语言灭绝、屠杀、先杀人后自杀、人为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对城市或国家的刻意性毁灭、对政治体组织者的刻意性毁灭、弑君、校园枪杀、结构性暴力、自杀、恐怖主义、寻求刺激型杀人、诛戮暴力、暴力、战争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各种杀害形式。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Glenn D. Paige, Nonkilling Global Political Science. Center for Global Nonkilling, 2002; 3rd ed. 2009, page 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V. K. Kool and Rita Agrawal, "The Psychology of Nonkilling", in Toward a Nonkilling Paradigm, edited by Joám Evans Pim. Honolulu: Center for Global Nonkilling, 2009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See http://en.wikiversity.org/wiki/School:Nonkilling_studies#Program_on_Nonkilling_Spiritual_Tradi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8th World Summit of Nobel Peace Laureates, Charter for a World without Violence. Rome, December 15, 2007.存档副本. [2009-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0). 
  5. ^ "Nonkilling Global Society", in Peace Building, edited by Ada Aharoni, in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 (EOLSS), 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UNESCO, 2005, Eolss Publishers, Oxford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 2002.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Glenn D. Paige, Nonkilling Global Political Science. Center for Global Nonkilling, 2002; 3rd ed. 2009.[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Leslie E. Sponsel , "Reflections on the Possibilities of a Nonkilling Society and a Nonkilling Anthropology", in Toward a Nonkilling Paradigm, edited by Joám Evans Pim. Honolulu: Center for Global Nonkilling, 2009 [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