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蜀永 (歷史學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蜀永
出生1941年1月
 中華民國
职业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教授、香港大學內地校友聯誼社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劉蜀永(1941年1月),河北定州[1],碩士研究生時師從研究晚清列強在華權益權威余繩武劉存寬,1982年畢業時正值中英談判香港前途,遂與指導老師一同改治香港史,出版多部香港通史著作。[1]一般認為劉蜀永和他老師的香港史觀屬於中國國家本位史觀,劉蜀永亦表同意。[2][3]

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教授、香港大學內地校友聯誼社常務理事兼秘書長[4]

生平[编辑]

原籍河北定州清風店西只東村人,抗日戰爭期間1941年生於四川省永川縣(今重慶市永川區),先在重慶市菜園壩小學就讀,後來回到祖籍地轉學至河北保定市永華北路小學[1]。1953年—1960年,劉蜀永在保定市第二中學升學,其間曾在河北北京中學就讀一個學年[1]。1966年,劉蜀永在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畢業,當時修讀俄羅斯語文革不久後,於1968年—1979年,劉蜀永在秦皇島市第七中學秦皇島市第四中學任教。1982年,劉蜀永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完成歷史學碩士學位,指導老師為余繩武劉存寬。同年,轉到近代史研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並擔任中外關係史研究室副主任及香港史「香港中產階級現狀研究」課題負責人(2003年—2004年)。1982至2001年,劉蜀永曾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香港大學內地校友聯誼社常務理事兼秘書長等職[4][1]。2005年9月至今,劉蜀永擔任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榮譽教授、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香港通志》副主編等職[1]

劉蜀永與香港[编辑]

劉蜀永於大學時修讀的原是俄語,及後經歷文化大革命過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劉蜀永改為研究中外關係。至1983年,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劉蜀永得悉英方堅持的原則為關於香港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仍然具效力,於是劉蜀永毅然放棄本來的研究方向,改為跟隨其老師余繩武劉存寬從事香港史方面的研究,及後更成為香港史課題之負責人。此後,劉蜀永花了十年光陰改善英語能力,其鑽研大量史料將一些西方學耆對香港史的研究糾正,如他曾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和《新聞30分》節目中分析1841年的《穿鼻草約》當時並未正式簽署,英方對華全權代表義律只於1月21日單方面公佈了這項草約,因當時的欽差大臣琦善未得到道光皇帝關於割讓土地的諭令,故不敢簽字[1]

劉蜀永又曾擔任中央電視台大型專題片《香港滄桑》、《香港百年》、《香港百題》、亞洲電視歷史紀錄片《解密百年香港》、深圳地方志辦公室製作的電視專題片《百年中英街》等的節目顧問[5],電影專題片《中國香港:1997》顧問,全國香港知識競賽總決賽顧問和評委,《光明日報》、《今日中國》雜誌之〈香港史話〉專欄撰稿人,大型圖片展《香港的歷史與發展》的策劃人和撰稿人[1]。自1985年起,劉蜀永便一直發表香港相關的大量著作與論文至今。

在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的時刻,劉蜀永獲邀擔任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之香港回歸72小時特別報導的嘉賓主持,與主持人徐俐一起進行現場直播[1]

劉蜀永與澳門[编辑]

1999年,澳門正值政權移交,當時《中華百年史話》的編委會邀請為劉蜀永《澳門史話》一書審稿,在此機緣際遇下劉蜀永開始投入澳門的研究。劉蜀永再一次應邀為新華通訊社主辦的《澳門歷史與發展》大型圖片展擔任策劃,並參與《澳門歷史與社會發展》一書的構思與修訂。在學說上,劉蜀永又與鄧開頌教授聯名撰文,駁回「澳門回歸洗雪了葡萄牙在澳門實行殖民統治400多年的恥辱」之說法並不準確,他指出葡萄牙人在澳門有400多年之歷史,然而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一直能夠在澳門行使其主權。

作品[编辑]

書作[编辑]

  1. 《山海關、秦皇島、北戴河》,50千字,中國旅遊出版社,1982年、1986年。
  2. 《香港歷史雜談》,117千字,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一枝一葉總關情》(主編),香港大學出版社,1993年、1999年,為香港大學國內校友為慶祝母校80週年撰寫的文集。
  4. 《十九世紀的香港》(合著),332千字,北京中華書局香港麒麟書業公司,1994年,獲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
  5. 《二十世紀的香港》(合著),310千字,香港麒麟書業公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6. 《香港歷史資料選評—割佔九龍》,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
  7. 《香港的歷史》,127千字, 新華出版社,1996年。
  8. 《An Outline History of Hong Kong》(《香港歷史概要》),170千字, 外文出版社,1997年1月。
  9. 《香港》(歷史部分撰稿人),新華通訊社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1997年。
  10. 《香港的歷史與發展》大型圖片集(撰稿人),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11. 《簡明香港史》(合著),290千字,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12. 《香港歷史圖說》,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8年1月。
  13. 《香港史話》(《百年中國史話》叢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6]
  14. 《揭開淇澳歷史之謎: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鬥爭硏究文集》(與楊水生合著),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15. 《二十世紀的香港經濟》(主編),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16. 《〈新安縣誌〉香港史料選》(合編),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17. 《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與劉存寬余繩武合著),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18. 《侯寳璋家族史》(合著),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
  19. 《劉蜀永香港史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1月[7]
  20. 《香港地區史研究之四——屯門》(與劉智鵬黃君健沈威智合著),香港三聯書店,2012年7月。

譯著[编辑]

  1. 《英國殖民部檔案中有關辛亥革命的資料》,6千字,《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18輯。

編纂[编辑]

  1. 《建國以來近代中外關係史主要論著索引》(合編),43千字,《近代中國對外關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2. 《一枝一葉總關情》(主編、合著),267千字,香港大學出版社,1993年。
  3. 《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割佔九龍》,103千字,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
  4. 〈勘建九龍城炮台文牘選〉,24千字,《近代史資料》總第74號。
  5. 〈璞鼎查中文告示一則〉,2千字《近代史資料》總第77號。

論文[编辑]

  1. 〈關於孫中山與越飛會談時間的探討〉,5千字,《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
  2. 〈俄英對關內外鐵路及山海關的爭奪〉, 9千字,《山東師院學報》,1980年第4期。
  3. 〈秦皇島地名考〉(合著),4.5千字,《地名知識》,1981年第3期。
  4. 〈羌鐘銘——我國目前最早和唯一記載長城歷史的金文〉(合著),3千字,《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2期。
  5. 〈沙俄與幣制實業借款〉,5千字,《學習與思考》,1982年第3期。
  6. 〈沙俄與在華國際銀行團〉,21千字,《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
  7. 〈香港地名考析〉,4千字,《百科知識》,1985年第4期。
  8. 〈歐洲中心主義與世界史分期〉,11千字,《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3期。
  9. 〈天地會攻佔九龍寨城史實考訂〉,3千字,《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0. 〈近代史外關係史研究芻議〉,3千字,《史學情報》,1988年第2期。
  11. 〈九龍半島、九龍巡檢司、九龍城史事考略〉,14千字,《西北史地》,1988年第2期。
  12. 〈19世紀香港主要英文報刊〉,7千字,《新聞研究資料》,總第47輯。
  13. 〈近代中外關係史〉,5千字,《當代中國社會科學手冊》。
  14. 〈19世紀香港西式學校歷史評價〉,13千字,《歷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5. 〈有關何啟生平的兩點辨正〉,1千字,《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
  16. 〈從香港史看西方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15千字,《史學集刊》,1991年第2期。
  17. 〈《資政新篇》與香港〉,5千字,《浙江學刊》,1991年第2期。
  18. 〈香港與辛亥革命運動〉,32千字,《辛亥革命在各地》,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
  19. 〈近代中外關係史〉,8千字,《1992年中國歷史學年鑑》。
  20. 〈鴉片戰爭前的香港地區〉,12千字,《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報告1993年》,第3—4期。
  21. 〈九龍城問題始末〉,19千字,《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6期。
  22. 〈英國對香港的政策與中國的態度(1948—1952年) 〉,18千字,《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23. 〈香港:150年來政治經濟發展概況〉,14千字,《世界史研究年刊》。
  24. 〈英佔以前的香港島並非不毛之地〉,15千字,《國際商報》1996年7月3日,獲外經貿部迎香港回歸徵文一等獎。
  25. 〈Hong kong : A Survey of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150 Years〉(《香港:150年來政治經濟發展概況》),14千字,《中國季刊》第131期1997年9月。
  26. 〈1949年以前中國政府收復香港的嘗試〉,23千字,《歷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7. 〈鴉片戰爭前淇澳居民反侵略鬥爭探析〉,《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學術評論及書評[编辑]

  1. 〈建國以來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合著),19千字,《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3期。
  2. 〈建立史論學的必要性及初步設想〉,5千字,《史學史研究》,1986年第2期。
  3. 〈要嚴肅地對待編史工作——評《香港問題始末》〉,2.5千字,《史學情報》,1988年第2期。
  4. 〈建國後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概述(1949—1988) 〉,20千字,《史學集刊》1989年第3期。
  5. 〈余繩武與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3千字,《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89年第5期。
  6.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20千字,《九州學刊》第3卷第4期。
  7. 〈近代中外關係史〉,6千字,《中國歷史學年鑑》1991年。
  8. 〈近十年香港史研究〉,8千字,《1993年中國歷史學年鑑》。
  9. 〈中國內地學者的香港史研究〉,《史苑》第九期,2005年5月。

參考來源[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傅旭. 學者的歷史責任感——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蜀永. 南開大學外文系英專1965屆及各屆校友紀念網站:校友之窗,部份載自1999年12月28日之《人民日報》. [201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2. ^ 王菡. 香港故事:一場浮出水面的記憶之爭(下). 端傳媒. 2016-03-10 [2021-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3. ^ 香港浸會大學第三十六屆歷史學會內閣「梓傳」. 拒絕被「撥亂反正」的歷史觀,香港的故事要由香港人來說. 關鍵評論網. 2014-11-18 [2021-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7). 
  4. ^ 4.0 4.1 本所同仁:劉蜀永. 近代中國研究. 2011年3月10日 [201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5. ^ 節目顧問. 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201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4). 
  6. ^ 香港史話. Google 圖書. [2012-11-08]. 
  7. ^ 劉蜀永香港史文集. 中華書局. [2012-11-08]. [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