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考古遺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道爺古墓
位置南科園區第一高架水塔北側
官方名称道爺古墓
類型登錄等級:考古遺址
登錄種類: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评定时间2006年5月2日
詳細登錄資料
道爺南糖廍遺址
道爺南糖廍遺址意象
位置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第一高架水塔西南側
官方名称道爺南糖廍遺址
類型登錄等級:考古遺址
登錄種類: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评定时间2006年5月2日
詳細登錄資料
南關里東及右先方遺址
南關里東及右先方遺址意象
位置南關里遺址:現今為群創光電LCM廠
右先方南貳遺址:南科專11事業用地之東側、中強光電廠區以北
官方名称南關里東及右先方遺址
類型登錄等級:考古遺址
登錄種類: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评定时间2009年10月19日
詳細登錄資料
五間厝南遺址
五間厝南遺址意象
位置臺南市新市區三舍里
官方名称五間厝南遺址
類型登錄等級:考古遺址
登錄種類: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评定时间2009年10月19日
詳細登錄資料
新市.木柵遺址
新市·木柵遺址意象
位置臺南市新市區豐華里
官方名称新市.木柵遺址
類型登錄等級:考古遺址
登錄種類: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评定时间2009年10月19日
詳細登錄資料
旗竿地遺址
旗竿地遺址意象
位置臺南市新市區豐華里、善化區南關里
官方名称旗竿地遺址
類型登錄等級:考古遺址
登錄種類: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评定时间2009年10月19日
詳細登錄資料
瘦砂遺址
瘦砂遺址意象
位置臺南市新市區三舍里
官方名称瘦砂遺址
類型登錄等級:考古遺址
登錄種類: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评定时间2009年10月19日
詳細登錄資料

南科考古遺址,是對於分布在臺灣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臺南園區各個考古遺址的統稱,至今共發現68處遺址[1],其中有部分遺址已經被公告為文化資產[2]。南科考古遺址依據出土文物之特徵,可分為六個文化與十一個分期[3]:70,所涵蓋的時間縱深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清朝時期,將近4千多年[3]:304。由於史前文化層大多深埋在地面50公分之下,受近代開發擾亂的機率偏低,且曾文溪氾濫所形成的沖積層堆疊清楚,使得文物保存情況良好且利於考古學家判定[3]:304、305。此外基於考古成果,西拉雅族新港社的位置大致被認為是在南科臺南園區一帶的南側[3]:309

為了保存考古文物,2002年於臺南園區內設有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4],2014年6月11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分館開始動工[5],2018年底試營運,2019年10月19日正式開館。

發掘經過[编辑]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今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臺南園區)於1995年擇定於現址開發之前,附近發現的遺址僅有看西遺址[3]:14,而在決定開發之後,由於此區域可能藏有大量的考古文物,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處委託進行專案調查,而在1995年12月到1996年6月期間發現12處遺物出土地點,顯示南科園區境內的確存在遺址[3]:14、22。而為了保存在此次調查中發現的道爺遺址,遂決定將所在範圍設為「文化遺址保存區」,部分範圍列為生態保存區,但由於有部分區域屬於供應南科園區電力的三竹變電所用地,考量整體電力規劃難以變更設計,遂進行搶救挖掘[3]:23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開發籌備處委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臧振華組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南科考古隊」執行「道爺遺址未劃入保存區部份搶救考古計畫」,實際執行時間為1996年10月到次年8月,期間受到夏季豪雨影響,僅完成受到南科西路(今西拉雅大道)影響部分的發掘工作[3]:23、24、25。而在計畫執行的同時,於進行南科南、北路中央箱涵開挖工程途中發現史前文化遺物與人類骨骸,經相關單位研討後決定暫停工程,而這處遺址即為後來的五間厝遺址[3]:25、26

1998年1月,南科考古隊開始對五間厝遺址進行試掘,並於同年5月展開搶救工作[3]:26、27,由於10月9日發現底下有更古老的黑陶文化層堆積,搶救工作因而延長到1999年2月,計發掘面積有1,400平方公尺[3]:29。針對道爺遺址,在1998年7月重新發掘,期間發現了近代漢人古墓,而後南科籌備處為原地保存此座古墓,多次與臺電協商變更變電所配置,此外臺南縣政府於2001年3月30日經過審議將此座古墓列為縣定古蹟[3]:31。又除了這兩處遺址,隨著園區的開發,又有許多的遺址被發現,如1998年5月園區行政服務區取土工程中發現了北三舍遺址[3]:32,1998年12月一期基地西北側滯洪池D工程發現了三抱竹遺址[3]:33

對於這兩處新發現的遺址,南科考古隊先是在1999年9月到2001年3月進行對三抱竹遺址的搶救,而在1999年12月到次年4月則對北三舍遺址可能受到高鐵工程影響的部分進行搶救[3]:34、35。在此同時,又發現了五間厝北遺址、南關里遺址、道爺南遺址,其中由於南關里遺址所在地屬於奇美LCM廠的開發案,且工程已進行多時,無法變更配置,只能要求奇美電子暫停施工,進行搶救工作;而為配合廠商建廠時程,此次搶救工作於晚上繼續進行考古發掘[3]:41、42。在此之後,南科考古隊又繼續發掘及搶救右先方遺址(2001-2002[3]:45)、五間厝北與石頭埔遺址(2002[3]:52)、南關里東遺址(2002-2003[3]:56)、五間厝南與大道公遺址(2003[3]:60)等遺址。同時為配合二期基地的開發時程的提前,考古隊進行鑽探工程,又發現了木柵遺址、牛尿港遺址等多處遺址[3]:66。而南科園區內的遺址在南科考古隊及相關單位、廠商協調下,大多以變更工程配置或施工方式的方法保存大部分[3]:66

文化分期[编辑]

文化 分期 年代 簡述 相關遺址
大坌坑文化 菓葉期 距今4,800年至4,200年 已有定居性聚落,面積約3到5公頃,除種植稻米、小米等穀物外也有撈捕魚貝類,此外也開始養狗[6][3]:70。其日常用品有石器、貝器與陶器,石器材料為來自澎湖的橄欖石玄武岩,陶器主流則是紅褐色泥質陶、暗紅褐色夾砂陶與灰褐色泥質陶,表面紋路與澎湖菓葉遺址相近,不過陶器極少見大坌坑文化典型的帶脊口緣與穿孔圈足[3]:71。當時的人使用木棺,採用頭向南之仰身直肢葬,而根據遺骸可知男女成年後有拔牙的習俗,且當時已有馘首、爭鬥等武力行為[3]:71 南關里遺址、南關里東遺址
牛稠子文化 鎖港期 距今4,200年至3,800年 遺物特徵類似澎湖鎖港遺址[3]:72。石器材質仍以橄欖石玄武岩為主,並使用玉器作為裝飾,骨、貝器亦繼續使用;陶器方面材質改為紅褐色中或粗砂陶,摻雜砂岩、板岩碎屑,而器表則由粗繩紋轉變成細繩紋[3]:72。墓葬情況與前期相似[3]:72 南科一路、南科二路間之南科南路161KV管線工程覆土中有零星發現[3]:72
牛稠子期 距今3,800年至3,300年 此時期的聚落規模擴大,最大可達12公頃,已發現有種植稻米、小米與豆類等作物,而貝類等海洋性生態遺物則似乎開始減少[3]:73。在器物方面除了發現大量石器之外,也發現磨棒等製作工具以及不少的廢料,製作技術也有所提升,器表多經加磨且器身更加細薄[3]:73。陶器方面與鎖港期相似,但摻合物改以砂岩碎粒為主,而除了中粗砂紅褐色陶以外,也有發現泥質紅陶與灰黑陶;陶器器表以素面為主,常塗上黑彩,少施加繩紋[3]:73。而在埋葬方式方面,仍與前期相同,但玉環取代貝器成為主要陪葬品,此外使用大甕來埋葬嬰兒遺骸,大甕大多橫放,甕口朝南[3]:73 右先方遺址
大湖文化 大湖期 距今3,300年至2,800年 大湖文化以灰黑陶的出現為特色,而在南科園區內只有道爺南遺址東側下層的遺留可能屬於大湖期,不過在附近有屬於大湖期的「善化‧左營遺址」[3]:74。此期石器的使用已經大幅減少,陶器方面則逐漸使用灰黑陶,但仍有素面紅陶,此外陶器常於頸折的部分施加篦劃紋飾[3]:74 道爺南遺址(第三次發掘範圍)、三寶埤遺址(第三次發掘範圍)、右先方南貳遺址(零星灰坑)、瘦砂遺址
烏山頭期 距今2,800年至2,000年 在南科園區內的烏山頭期遺址,除三寶埤遺址有10公頃左右外,其他面積在5公頃以下,且各遺址彼此間也有差異,如貝類只見於三抱竹、牛尿港、灣港等位在西北側的遺址[3]:75。此時期石器數量劇減,以砂岩磨光的巴圖型匙形石斧最具特色;陶器以灰黑陶為主,但陶環則以泥質紅陶為主,此外可能在此時期開始出現鳥頭狀器[3]:75。此期的墓穴深度極深,可達70cm深,而墓葬方式與先前時期有所差異,如埋葬嬰兒遺骸的大甕改成豎放,且改採俯身直肢葬,頭朝向北;少見裝飾物作為陪葬品,但在近頭部的墓穴上方放置可能用來成食物的陶器[3]:76。此外從男性以網墜陪葬(石頭埔遺址),女性以紡輪陪葬(三抱竹遺址),反映當時的性別分工現象;而部分無首墓葬(三抱竹、五間厝南遺址),則反映當時的馘首行為;從遺骸中也可知當時有成年拔牙的習俗[3]:76 北三舍、三抱竹(主要見於第二次發掘範圍)、五間厝北、五間厝、五間厝南、石頭埔、石頭埔北、右先方南壹、右先方南貳、牛尿港、灣港、灣港南、三豐村、三寶埤、三寶埤南、瘦砂、王甲南等遺址
魚寮期 距今2,000年至1,800年 此期的代表性遺址是位在嘉義縣太保市的魚寮遺址,而在南科園區中則在三抱竹遺址的一個灰坑中發現此期的遺物[3]:76。此期仍使用石英砂岩精磨的巴圖型石斧,且有大型冠頭石斧(犁);陶器方面則在灰黑陶、紅褐陶之外出現橙皮灰胎陶,器型與烏山頭期相似,但有部分球體圜底罐已出現之後蔦松文化的色彩[3]:76 三抱竹遺址
蔦松文化 鞍子期 距今1,800年至1,400年 蔦松文化已經進入鐵器時代,石器幾乎已消失在當時的生活中[3]:77。南科中屬於蔦松文化鞍子期的遺址有道爺、三抱竹、右先方、五間厝南遺址,其中道爺遺址規模達8公頃,其他三者只有零星灰坑遺留[3]:77。遺址中可見稻米與薏苡等作物,而貝類遺留僅見於北側的三抱竹、右先方遺址[3]:77。器物方面除石器被鐵器取代外,陶器則改以素面紅陶為主,另有此期特有的夾雜白碎礫之近泥質陶,器型主要是罐與鳥頭狀器[3]:78。墓葬方面則已經不使用甕棺,但在道爺遺址中發現會將碎陶片鋪在遺骸下方,葬式則以頭向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陪葬品則有陶器、鐵器與玻璃等飾品[3]:78 道爺遺址、三抱竹遺址(主要見於第一次發掘範圍)、右先方遺址(僅見於第一次發掘的部份範圍)、五間厝南遺址
蔦松期 距今1,400年至1,000年 此期聚落規模約在6公頃左右,生態遺物與前期道爺遺址相同,而貝類遺留僅見於園區西北側的柑港遺址[3]:78。器物方面有鐵製的魚鉤、槍頭、箭頭等物,陶器以素面夾細砂紅陶為主,且在器型出現鈕與矮圈足[3]:78。墓葬方面則已經不鋪碎陶片,葬式與前期相同,而陪葬品中開始有骨環、陶環等物[3]:79 五間厝遺址、道爺南遺址(第一、二次發掘範圍)、柑港遺址等
看西期 距今2,000年至500年 此期前後的沉積環境似乎曾發生劇烈改變,由黏土相堆積改成粒徑較粗的黏壤土相堆積,而相較之前都在北側發現貝類遺留,此期位在園區南側外圍的看西遺址亦有貝類遺留出現,至於兩者是否有關係則尚待研究[3]:79。此期的陶器仍大多為紅褐色夾細砂陶,器型亦與先前相似,有帶紐、角轉平底、穿孔矮圈足,部分器表有貝印紋;裝飾品可能多為玻璃器[3]:79 南科園區中沒有,但園區西南側外圍有多處此期遺址(看西、大洲、八角寮遺址)
西拉雅文化 西拉雅期 距今500年至300年 由於大道公等遺址的出土文物之年代與分布地點與文獻記載相當,故認為是西拉雅族新港社的遺址[3]:80。此時在器具上仍延續蔦松期的紅褐色素面夾砂陶,也透過交易取得硬陶與瓷器,此外也有相當數量的鐵器[3]:80。當時的人會利用雕刻穿孔的鹿角及玻璃珠、環當作飾品[3]:80 社內遺址、大道公遺址、五間厝北遺址(零星灰坑)、五間厝遺址、五間厝南遺址(零星灰坑)等
明清漢人文化 近代漢人期 明鄭至清中葉 此時期的遺址有糖漏等紅褐色厚胎硬陶,顯示已種植甘蔗製糖,而且其他出土的陶瓷器也與史前時代不同,有安平壺青花瓷等,墓葬方面也使用三合土來做槨室[3]:82。此期最具代表的木柵遺址為清道光年間因洪水等因素敗莊的木柵街遺址,敗莊之後居民多遷到新市區新市里一帶[7][8] 園區內部分史前遺址之地表耕土層與殘存漢人灰坑出土、木柵遺址、社內遺址、道爺遺址、三抱竹遺址、中寮遺址、埤仔頭遺址、堤塘遺址、王甲遺址等

參考文獻[编辑]

  1. ^ 背後中箭、大啖貝類,史前南科住了誰?. 研之有物.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6). 
  2.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201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 《先民履跡 南科考古發現專輯》. 臺南縣政府. 2006年8月. ISBN 986-00-4497-X. 
  4. ^ 翁淑婷. 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 史博館電子報第169期.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9-12-15 [2014-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8). 
  5. ^ 謝進盛. 南科考古館11日動工. 聯合報. 2014-06-04 [2014-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6. ^ 【下課花路米博物館大驚奇12】 穿越時光遇見史前人類: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視兒少 2021-03-30
  7. ^ 新市.木柵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 張溪南. 《南瀛老街誌》. 臺南縣政府. 2007年8月: 292-293. ISBN 978-986-00-9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