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भारत की कम्युनिस्ट पार्टी (मार्क्सवादी)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
总书记西塔拉姆·亚秋里
人民院领袖P·R·纳塔拉然
联邦院领袖埃拉马拉姆·卡里姆
成立1964年11月7日
分裂自印度共产党
总部新德里戈莱市场
党报人民民主
青年组织印度民主青年联合会
学生组织印度学生联合会
妇女组织全印民主妇女协会
工会组织印度工会中心
农会组织全印农民联合会 (阿育王路)
党员
(2018年)
100万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政治立場左翼
国内组织左翼阵线
国际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
官方色彩红色
人民院
3 / 545
聯邦院
5 / 245
喀拉拉邦议会
62 / 140
选举标志
官方网站
cpim.org
印度政治
政党 · 选举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印地語भारत की कम्युनिस्ट पार्टी (मार्क्सवादी);英語: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简称印共(马)(CPI(M)),1964年11月7日,从印度共产党中分裂独立。是目前印度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现为喀拉拉邦执政党。

历史[编辑]

德里总部
哈爾齊山·辛格·蘇爾吉特英语Harkishan Singh Surjeet喬蒂·巴蘇
印度共產黨(馬) 在阿加爾塔拉的集會
埃爾納古拉姆英语Ernakulam的宣傳車
印度共產黨(馬)在加爾各答市內用烏爾都語寫的選舉海報。投給印度共產黨(馬)候選人,請蓋這裡。
喀拉拉邦Haripada的烈士殉難紀念碑
2004年人民院選舉,印度共產黨(馬)在加爾各答東北部選區的候選人 Mohammed Salim英语Md. Salim烏爾都語壁畫。

从印度共产党中分裂[编辑]

印度共產黨(马克思主义)是從印度共产党中分裂獨立出來的政黨。分裂前的印度共產黨在二次大戰期間的幾年經歷了快速得發展壯大。印度共產黨在特伦甘纳特里普拉邦喀拉拉邦等地領導武裝革命。然而,他們很快地放棄了武裝革命的革命路線,轉而採取體制內的議會溫和路線。1950年印度共產黨總書記同時作為黨內激進路線的主要代表的兰纳迪夫英语B.T. Ranadive由于“左傾冒險主義”被降職。

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政府下,獨立的印度與苏联發展出緊密的夥伴盟友關係。苏联政府因此希望印度共產黨針對印度政府採取溫和的態度批評,並扮演採取支援議會政府體制的角色。然而,廣大的印度共產黨基層認為,印度仍然還是一個半封建的國家,同時階級鬥爭不應只因為對蘇聯貿易及外交政策的安全利益目的而被居於次要地位。此外印度國大黨普遍地對於政治上的競爭者表現出敵意。1959年中央政府介入干涉喀拉拉邦的地方統治,強力地推翻了南布迪里巴德內閣(印度唯一不是國大黨獨大的地方政府)。

同一個時間,蘇聯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係開始惡化。在1960年代早期,中共開始批評蘇共的「修正主義」路線背離馬列主義。中印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兩國於1962年在邊界上爆發中印戰爭,在戰爭期間,印度共產黨親中派與印度政府持對立態度,當時其他階級政黨宣稱這是一場社會主義者與資本主義者的衝突情況,並如此理解親中派立場。數以百計的印度共產黨領導幹部,像南布迪里巴德和兰纳迪夫,都被指控為親中派而陷入牢獄。數以千計的共產黨員未經審核即遭到拘留或逮捕。[1] 這些被指控的目標,是印度共產黨親蘇派領導與國大黨政府密謀聯手陷害,以確保他們在黨內的控制與領導地位。

1962年,印度共產黨中央總書記阿约艾·高士逝世。在他逝世之後什里帕特·阿姆里特·丹吉被擁護成為新增的印度共產黨黨主席一職,南布迪里巴德出任總書記。這種安排是為了在左右兩派之間達成妥協而做出的一種嘗試。丹吉代表了左派力量而南布迪里巴德代表了右派力量。

1964年4月11日,印度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32名委員會成員退席抗議, 他們指責丹吉和他的追隨者“制造分裂”和“反對共產主義。”[2]

7月7日至7月11日,這32位成員所屬的派系在安得拉邦的Tenali召開了一場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有關黨內辯論的議題被拿出來討論。有146位代表出席,宣稱代表了10萬的印度共產黨黨員,參與了這場會議。這場會議決定於同年稍晚时候在加爾各答召開第七屆印度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

不同於印度共產黨的丹吉集团,這場Tenali會議展示了大幅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的肖像做為標記。[3]

早期[编辑]

印度共產黨(馬)是在一個充滿敵意的政治氛圍中誕生,那時該黨在加爾各答舉行的會議上,大批領導與幹部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被逮捕關入監獄。同年12月29日至30日又有超過上千名的印度共產黨(馬)幹部遭到逮捕,同樣地未經審判即關進牢獄。1965年新一波逮捕印度共產黨(馬)幹部的浪潮發生在西孟加拉邦,由於該黨積極地鼓動抗議加爾各答電車票價上漲及抗議普遍地食物危機。全國性的大罷工(Hartal英语Hartal) 分別在1965年8月5日、1966年3月10日至11日及1966年4月6日舉行。1966年的全國大罷工遊行中與警方對抗導致一些人在其中喪命。

喀拉拉邦,1965年同樣有大批印度共產黨(馬)幹部持續地被逮捕 1966年6月12日到19日印度共產黨(馬)中央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定期召開的中央委員會會議延遲舉行的理由,是因為一些在加爾各答會議上被選為新任中央委員會委員的成員此時被打入牢獄之中。[4]

1967年大选[编辑]

1967年印度议会下議院舉行選舉,印度共產黨(马克思主义)共提名59位候選人,最後一共有19位當選,該黨一共獲得了大約620萬的選票,佔全國得票率4.28%。相比之下印度共產黨獲得了5.11%的全國得票率並當選23席。同一時間舉行的各邦地方議員選舉,印共(马)成為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的多數黨。南布迪里巴德在喀拉拉邦組織了聯合陣線政府。[5] 在西孟加拉邦,印度共產黨(馬)則是联合阵线政府背後組成的主要力量,西孟加拉邦議會主席部長則由孟加拉議會派(印度國大黨的一個小型區域支派)的Ajoy Mukherjee出任。

西孟加拉和喀拉拉聯合陣線政府的解散[编辑]

1967年11月西孟加拉邦聯合陣線政府遭到中央政府解散,最初印度國大黨組織了由P.C. Joshi領導的少數政府取代,但這個政府也沒有維持很久,隨著聯合陣線政府宣告瓦解後,一場48小時的大罷工(hartal英语hartal)抗爭有效地遍及該邦各地。Joshi內閣倒台之後,該邦即接受印度總統的領導統治。印度共產黨(馬)發起抗議對抗中央政府對西孟加拉邦地方政治的干涉。

1968年12月23日至29日印度共產黨(馬)在喀拉拉邦科钦召開第8屆黨代表大會。

由於印度共產黨、RSP、KTP和穆斯林聯盟的部長集體辭職,喀拉拉的联合阵线政府在1969年10月被迫解散,南布迪里巴德在10月24日提出辭職呈。[6] 隨後由印度共產黨領導C. Achutha Menon新組織一個除了印度國大黨支持之外的各黨聯合政府。

西孟加拉和喀拉拉邦选举[编辑]

1969年,西孟加拉邦議會舉行新一輪的選舉,印度共產黨(馬)提名97人參選,最後有80人當選。該黨现在仍是西孟加拉邦議會的最大党。[7] 然後隨著印度共產黨及孟加拉議會派的主動支持下,Ajoy Mukherjee 重新出任該邦的首席部長,Mukherjee於1970年3月16日辭職。而後印度共產黨、孟加拉議會派與印度國大黨三派協定共同對抗印度共產黨(馬)。印度共產黨(馬)爭取組織該邦新政府,然而中央政府卻把該邦置於總統的接管之下。

喀拉拉邦的新一輪議會選舉在1970年舉行,印度共產黨(馬)共提名73人,有29人當選。選舉之後Achutha Menon組織了一個包含印度國大黨成員在內的新政府。

組織印度工會聯盟中心[编辑]

1964年分裂以后,印共(马)继续留在全印工会大会中。但由于印共(马)与印共的关系惡化,面对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的背景,在全印工会大会中雙方公開分裂。1969年12月,8名印共(马)党员退出全印工会大会工作委员会会议,这8个人呼籲召開全印工會年會(convention),該年會遂於1970年4月9日至10日在果阿舉行。這場年會決定了全印工會討論會(conference)於5月28日至31日在加爾各答舉行。而加爾各答會議則通過創建一個新的工會組織—印度工会中心,一個新的親印共(馬)的工會組織運動。[8]

东巴基斯坦战争爆发[编辑]

1971年,孟加拉国(前东巴基斯坦)宣布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军队试图镇压起义,印度干涉军給予孟加拉抵抗運動主動地的支援。數以百萬計的孟加拉難民前往印度,尤其是鄰近的西孟加拉邦避難。印度共產黨(馬)盡力地投入大量的救援工作,動員該黨幹部在難民營中工作。

1971年大选[编辑]

在孟加拉戰爭與英迪拉·甘地成為新興平民領袖的背景下,1971年印度國會下議院舉行選舉,印度共產黨(馬)提名85席參選共有25席當選,政黨總得票數為751萬89票(佔全國總得票率的5.12%)。當選的25席中共有20席來自西孟加拉邦(包括Somnath Chatterjee,Burdwan選區選出)、2席來自喀拉拉邦(包括A.K. Gopalan,Trichur選區選出)、2席來自特里普拉邦(Biren Dutta和Dasarath Deb)還有1席來自安得拉邦[9]

就在同一年,西孟加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奧里薩邦三個邦的地方議會進行選舉。在西孟加拉邦,印度共產黨(馬)有241位參選人,共贏得113席,政黨總得票數為424萬1557票(佔全邦總得票率32.86%);在泰米爾納德邦,印度共產黨(馬)提名37人,但全軍覆沒沒有人當選,共獲得25萬9298票(佔全邦總得票率的1.65%);在奧里薩邦,該黨共提名11人最後有兩人當選,印度共產黨(馬)獲得52785票(佔全邦總得票率1.2%)[10]

1977年大選[编辑]

1977年选举中,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获得西孟加拉邦立法议会多数席位。該黨亦在多個邦取得不少議席。同年國大黨在大選中慘敗,三十年來首次失去執政權,共產黨亦在國會取得不少議席。

2011年地方选举[编辑]

2011年西孟加拉邦大选,印共(马)的席位由选前的175席锐减至40席,丧失了长达34年的执政权。[11]

组织[编辑]

印度共產黨(馬)在2004年印度國會下議院選舉英语2004 Lok Sabha elections民調中(2004年5月),得到5.66%的支持度並將取得43席國會議員。競選結果則是該黨取得69席,並比預估平均值多了42.31%。該黨支持由新的國大黨領導的聯合進步聯盟政府,但並沒有成為該聯盟的一份子。

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印度共產黨(馬)參與左翼陣線;在喀拉拉邦該黨是左翼民主陣線的一部份;在泰米爾納德邦則是民主進步聯盟的一部分。

领导[编辑]

印度共產黨(馬)的領導班子於第18屆全國代表大會

印度共產黨(馬)目前的總書記是普拉卡什·卡拉特英语Prakash Karat,而Somnath Chatterjee則是印度共產黨(馬)下議院發言人(2004年)。第18屆印度共產黨(馬)全國代表大會於2005年4月6日至11日在德里召開,大會上選舉出85位中央委員會委員,而後再選舉出17位中央政治局委員:

印共(马)下属主要群眾組織[编辑]

出版物[编辑]

關於黨中央,每兩個星期就會出版 People's Democracy 人民的民主英語版) 和Lok Lehar印地語版)。黨的組織核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會出版英語版季刊。

日报[编辑]

周报[编辑]

双周刊[编辑]

月刊[编辑]

理论刊物[编辑]

出版社[编辑]

名称[编辑]

印度共產黨(马克思主义)的印地語名稱通常被稱做मार्क्सवादी कमयुनिस्त पार्टी Marksvadi Kamyunist Party,縮寫為MaKaPa),不過正式的印地語官方名稱是Bharat ki Kamyunist Party (Marksvadi)。而該黨的泰米爾語寫做இந்திய கம்யூனிஸ்ட் கட்சி (மார்க்சிஸ்ட்)Intia Kamyunist Katchi(Marksist)。而馬拉雅拉姆語中則是寫做കമ്യൂണിസ്റ്റ് പാര്‍ട്ടി ഓഫ് ഇന്ത്യ (മാര്‍സിസ്റ്റ്)

自從1964年印度共產黨分裂後,印度共產黨(马克思主义)就被外界稱為「左派共產黨」,至於印度共產黨,按照同樣的說法標準,通常被稱為「右派共產黨」。

分裂组织[编辑]

有很多印度政黨是從印度共產黨(马克思主义)中分裂出來的,例如印度共產黨(馬列)印度馬克思主義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協調委員會争取保卫民主协会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黨BTR-EMS-AKG人民論壇民主社會主義黨人民民主陣線人民斗争阵线奧里薩共產黨马克思主义党等等。

選舉結果[编辑]

参见[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1. ^ The bulk of the detainees came from the leftwing of CPI. However, cadres of the Socialist Unity Centre of India and the Workers Party of India were also targeted.存档副本.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7). 
  2. ^ 這32個人分別是 P. Sundarayya英语P. Sundarayya, M. Basavapunniah英语M. Basavapunniah, T. Nagi Reddy英语T. Nagi Reddy, M. Hanumantha Rao, D.V. Rao, N. Prasad Rao, G. Bapanayya, E.M.S. Namboodiripad英语E.M.S. Namboodiripad, A.K. Gopalan英语A.K. Gopalan, A.V. Kunhambu, C.H. Kanaran, E.K. Nayanar英语E.K. Nayanar, V.S. Achuthanandan英语V.S. Achuthanandan, E.K. Imbichibava, Promode Das Gupta, Muzaffar Ahmad, Jyoti Basu, Abdul Halim, Hare Krishna Konar英语Hare Krishna Konar, Saroj Mukherjee英语Saroj Mukherjee, P. Ramamurthi英语P. Ramamurthi, M.R. Venkataraman, N. Sankariah英语N. Sankariah, K. Ramani英语K. Ramani, Harkishan Singh Surjeet英语Harkishan Singh Surjeet, Jagjit Singh Lyallpuri英语Jagjit Singh Lyallpuri, D.S. Tapiala, Dr. Bhag Singh, Sheo Kumar Mishra英语Sheo Kumar Mishra, R.N. Upadhyaya, Mohan Punamiya and R.P. Saraf英语R.P. Saraf. Source: Bose, Shanti Shekar; A Brief Note on the Contents of Documents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India. Kolkata: 2005, National Book Agency, p. 37.
  3. ^ Basu, Pradip. Towards Naxalbari (1953-1967) – An Account of Inner-Party Ideological Struggle. Calcutta: Progressive Publishers, 2000. p. 51.
  4. ^ The jailed members of the new CC, at the time of the Calcutta Congress, were B.T. Ranadive英语B.T. Ranadive, Muzaffar Ahmed, Hare Krishna Konar and Promode Das Gupta. Source: Bose, Shanti Shekar; A Brief Note on the Contents of Documents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India. Kolkata: 2005, National Book Agency, p. 44-5.
  5. ^ In Kerala the United Front consisted, at the time of the election, of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the 穆斯林联盟英语Indian Union Muslim League, the 革命社会党Karshaka Thozhilali Party英语Karshaka Thozhilali Party喀拉拉社会党英语Kerala Socialist Party.存档副本. [200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05). 
  6. ^ 存档副本. [200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05). 
  7. ^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had won 55 seats, Bangla Congress 33 and CPI 30. CPI(M) allies also won several seats.ECI: Statistical Report on the 1969 West Bengal Legislative Elec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Bose, Shanti Shekar; A Brief Note on the Contents of Documents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India. Kolkata: 2005, National Book Agency, p. 56-59
  9. ^ ECI: Statistical Report on the 1971 Lok Sabha Election (PDF). [2007-03-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16). 
  10. ^ ECI: Statistical Report on the 1971 Orissa Legislative Elec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CI: Statistical Report on the 1971 Tamil Nadu Legislative Elec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CI: Statistical Report on the 1971 West Bengal Legislative Elec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失去执政地位的原因探析. 中共中央编译局. 2012-03-26 [2019-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5). 

外部链接[编辑]

文章[编辑]

相关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