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干姓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姓氏
叱干
《百家姓》中无此姓
-1: 《百家姓》中无此姓
0: 《百家姓》中无此姓

《百家姓》中无此姓


郡望  代郡

叱干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叱干姓為代北複姓,不屬於《百家姓》,一說源自鮮卑部落名、一說是羌族姓氏,有說衍生自甘姓。叱干姓雖然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被改為單姓,但仍然沿用至今;目前,中國大陸有少量的叱干姓人口。

起源[编辑]

起源於鮮卑部落名的說法[编辑]

一些說法認為,叱干姓源自鲜卑部落名[1]。根據現代學術考究,叱干部(又稱薛干部)是世居代北地区遊牧民族,在登國年間曾遭受北魏攻打和三度屠城,後在北魏太武帝執政時期歸順北魏,成為北魏的編戶、以及鲜卑部落的支部,後以部落名作为姓氏[1][2]宋朝典籍《古今姓氏書辨證》則指出,叱干姓是由鮮卑族領袖拓跋鄰(追諡為北魏獻皇帝)定姓:「代北人,後魏獻帝,定姓為叱干氏,居武川。」[3]

其他說法[编辑]

一個說法指,叱干姓是羌族姓氏,原型是礼泉县叱干、宜川县小叱干、蒲城县叱家等地名[4]

中國作家唐棣的小說《叱干女子嬏》曾提及叱干姓的由來,認為叱干姓衍生自甘姓,並非少数民族的姓氏[5]。小說指出,戰國時期的秦国宰相甘罗吕不韦陷害而全族遇难,只有一个甘姓老人成功逃脱,並因為追兵誤會其姓氏為「吃」而倖免於死;為了紀念倖免於難的經過,老人在自己的姓氏加上「吃」字,成為「吃甘」姓,後演变為「叱干」[5]。然而,小說沒有引用任何學術考究來證實此說,起源於甘姓之說只是小說角色的說法[5]

歷史與現況[编辑]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期間有多個載於史冊的知名叱干姓人物,包括叱干阿利胡夏人,載於《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叱干麒麟(北魏人,載於《魏书·尔朱天光传》)、叱干苟生北齐人,載於《北齐书·傅伏传》)、叱干保洛北周人,載於《周書·文帝纪》)[6]

到了北魏太和年間,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把大多数鮮卑复姓改为单姓;其中,叱干姓取原姓汉义,改為薛姓,並与汉族通婚[2][7]。此外,亦有部分叱干姓人口改姓為叱姓[8]

叱干姓雖然在漢化改革中被改為单姓,但並沒有完全消失,在唐朝乃至現代仍有沿用[9][2]四川龍泉驛區的大佛岩附近有一块題為《资州刺史叱干公三教道场文》的唐碑,碑題提到的「叱干公」證明唐朝時仍有人沿用叱干姓,是研究古代中國姓氏史的重要资料[9]。在現代中國,陕西西安市咸阳市有為數不多的叱干姓後人,而中國大陸其他地區亦有少量叱干姓人口[2]

相關事物[编辑]

叱干姓的郡望代郡(今河北蔚縣一帶)[2]

源自叱干姓的薛姓家族以汾陰(今山西万荣县一帶)為郡望,以三風堂、河東堂為堂号,藉以與漢族薛氏的堂号忠諫堂有所區別[2]

現今中國陝西禮泉縣的乡级行政区叱干鄉得名自羌族叱干姓[4]

參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周伟洲. 吐谷浑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47. ISBN 9787563360444. 
  2. ^ 2.0 2.1 2.2 2.3 2.4 2.5 郑卫; 郑霞. 洛阳出土北魏叱干氏后裔墓志人物考证及相关史实钩沉. 洛阳考古. 2015, (1). 
  3. ^ 鄧名世; 鄧椿年. 链接至维基文库 古今姓氏書辨證. 维基文库, 36. 
  4. ^ 4.0 4.1 陆耀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陕西省 11. 商务印书馆. 1994: 8, 151. 
  5. ^ 5.0 5.1 5.2 唐棣. 叱干女子嬏. 大家. 2015, (3). 
  6. ^ 陈连庆.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硏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硏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125. 
  7. ^ 孙进己; 馮永谦; 苏天钧. 中国考古集成: 東北卷. 北京出版社. : 255. 
  8. ^ 陈明远; 汪宗虎. 中国姓氏大全. 北京出版社. 1987: 36. 
  9. ^ 9.0 9.1 成都文物 1–5. 成都市文管会办公室: 60. 1983.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叱干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