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司馬越
司马越
性别
出生3世紀?
逝世311年4月23日
項城
国籍西晉
职业貴族
活跃时期3世紀
亲属祖父:司馬馗
父亲:司馬泰
经历

司馬越(3世纪?—311年4月23日),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四弟东武城戴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献王司馬泰的長子[1],夫人裴氏(裴妃)[2][3],司马越被封為東海王,在八王之亂中消滅了其他對手,成為倖存的最後一王,但最後在內外交迫的憂患中病逝,他的死意味著八王之亂的徹底終結。

生平[编辑]

封東海王[编辑]

年輕時已有好名聲,當時人們稱讚他為人謙虛又扶助平民,因而受國內外人們的尊敬。初以陇西王世子身份任騎都尉,與駙馬都尉楊邈及琅邪王司馬伷司馬繇一起侍講東宮,拜散騎侍郎,歷任左衛將軍,加侍中永平元年(291年),司馬越因參與誅殺楊駿有功而受封五千戶侯。遷散騎常侍、輔國將軍、尚書右仆射,領游擊將軍。後再任侍中,加奉車都尉,給溫信五十人,別封東海王[4]永康初年,任中書令,後徙侍中,再遷司空,領中書監。

捕長沙王[编辑]

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馬穎與河間王司馬顒攻長沙王司馬乂,戰事持續數月,至明年年初,司馬乂固守洛陽,並多次擊敗司馬穎,士兵亦戰意高昂。但此時司馬越害怕缺糧的司馬乂終會失敗,于是與殿中將領勾結,捉拿司馬乂到金墉城[5]。其他人不忍司馬乂功敗垂成,打算救出司馬乂繼續戰鬥,司馬越打算誅殺司馬乂以絕眾心,但黃門郎潘滔勸司馬越向張方告密,借他手殺司馬乂。最後司馬乂被張方燒死。

败退東海[编辑]

司馬乂死後,司馬穎入城升任丞相,後被封為皇太弟,而司馬越加守尚書令。永安元年(304),在鄴城遙控政府的丞相、皇太弟司馬穎漸漸目無君上,又任用親信的宦官孟玖,引起大眾不滿。司馬越與右衛將軍陳眕長沙故將上官巳等圖謀討伐司馬穎。司馬越以晉惠帝詔為名北征,並以自任大都督,領十多萬兵與惠帝親征。但被司馬穎將領石超擊敗,晉惠帝被石超帶到鄴,司馬越投奔下邳,但徐州都督、東平王司馬楙拒絕接納,司馬越唯有逃回封國東海國永興元年(304年),太宰司馬顒又讓晉惠帝下詔,要立遠在東海的司馬越為太傅,要司馬越到長安與司馬顒共同輔政,但司馬越不受。

反攻西軍[编辑]

東海中尉劉洽因張方逼惠帝移到長安,勸司馬越起兵討伐[6],司馬越於是以劉洽爲左司馬,尚書曹馥爲軍司(一说周馥)[7][8],隨後起兵。起兵後司馬楙畏懼,於是將徐州奉上。司馬越於是以司空領徐州都督,以司馬楙領兗州刺史。司馬越兄弟都據州郡[9],范陽王司馬虓王浚等共推司馬越為盟主,而司馬越此時選置刺史以下地方職官,朝士多奔赴司馬越,而不跟從長安的惠帝政府。而河間王司馬顒挾天子,發詔罷免司馬越等,皆令回封地。司馬越仗義奉迎大駕,返回舊都,率將士三萬,西行到蕭縣。但豫州刺史劉喬不受司馬越命,遣兒子劉祐拒東海王大軍,司馬越軍敗。及後范陽王司馬虓遣督護田徽以突騎八百迎接司馬越,遇劉祐於,祐衆潰敗,劉喬軍潰敗,司馬越得以進屯陽武。山東兵盛,關中大懼,司馬顒斬送張方首求和,但司馬越拒絕,反而令守滎陽的呂朗投降。

光熙元年(306年)夏四月,司馬越屯兵溫縣,山東軍將領祁弘率軍入長安,手下的鮮卑軍隊在長安大肆搶劫,二萬多人被殺。祁弘及後帶惠帝乘牛車回洛陽,司馬越率諸侯及鮮卑許扶曆駒次宿歸等步騎護送。惠帝下詔封司馬越太傅錄尚書事,以下邳、濟陽二郡增封。十一月庚午,晉惠帝於長安顯陽殿食餅中毒逝世,可能是被司馬越毒死的。皇太弟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委政事於司馬越。吏部郎周穆,是清河王司馬覃舅父,亦為司馬越之親戚,他與其妹夫諸葛玫共遊說越廢晉懷帝,立清河王司馬覃,讓司馬越挾幼主號令天下。司馬越遂叱左右斬二人,以二人世家,不再誅殺其親族,因此上表廢除夷三族法令。之後晉懷帝開始親理萬機,留心庶事,司馬越不悅,求引退回封地,懷帝不許。司馬越遂出鎮許昌

掌控西晉[编辑]

永嘉元年(307年),司馬越自許昌率領苟晞及冀州刺史丁劭討破作亂的汲桑。戰後回到許昌,苟晞因功而加撫軍將軍、都督青、兗諸軍事。司馬越的長史潘滔說:「兗州天下樞要,公宜自牧。」因此下詔轉苟晞爲征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領青州刺史,自此與苟晞有仇隙。同時懷帝下詔司馬越爲丞相,領兗州牧,督兗、豫、司、冀、幽、幷六州。司馬越恐清河王司馬覃終爲儲君,矯詔將他收押金墉城,次年將他殺害。

永嘉二年二月(308年),自許昌遷於鄄城。同年,漢國王彌攻入許昌,司馬越遣左司馬王斌率甲士五千人入衛京都洛陽。鄄城自壞,司馬越移屯濮陽,又遷於滎陽。司馬越召命位于冀州的司马腾旧部田甄乞活軍,但田甄不受命,司馬越另派監軍劉望討伐田甄。[10]劉望渡過黃河後河,田甄撤退。李惲和薄盛斬殺田蘭,率領部衆投降;田甄、任祉和祁濟於是棄軍奔到上黨

永嘉三年(309年),司馬越自滎陽回洛陽,以太學爲府第。司馬越疑朝臣背叛自己,乃誣諂帝舅王延等作亂,遣王景率甲士三千人入宮收押王延等,交給廷尉將眾人殺死。後司馬越解去兗州牧,領司徒。司馬越既與苟晞構怨,又以頃興事多由殿省,於是奏請罷免有爵位的宿衛。因當時殿中諸將皆封侯,故此一律罷免。後以東海國上軍將軍何倫爲右衛將軍,王景爲左衛將軍,領國兵數百人宿衛。

司馬越自從誅殺王延等後,大失衆望,而且眾人猜嫌他。散騎侍郎高韜有憂國之言,与姜颐、杜概二人密谋讨伐司马越,司馬越誣諂以訕謗時政將他殺害,但是仍不能自安。同時北方胡族政權又時常侵擾,所以戎服入見懷帝,請旨討伐石勒,並且鎮集兗州、豫州士兵以救援京師。留其夫人裴妃、世子鎮軍將軍司馬毗,及龍驤將軍李惲和右衛將軍何倫等守衛京都。以行臺自隨,率甲士四萬東屯於項縣,王公卿士隨從者甚衆,而皇宮卻再無守衛,甚至鬧飢荒而令皇宮屍骸交錯。詔加九錫。司馬越傳羽檄四方所征皆不至。而苟晞又上表征討越。司馬越以豫州刺史馮嵩爲左司馬,自領豫州牧。

憂懼而死[编辑]

司馬越把持朝政,而早前領軍至項縣帶走了大量人才,更統御全國最後一支精銳的軍隊,許多人認為司馬越有不臣之心。加上匈奴等少數民族建立的獨立政權勢力愈來愈大,地方不穩;而晉朝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日漸嚴重,與苟晞數度交戰,終於憂懼成疾。永嘉五年(311年),晉懷帝下詔以征東大將軍苟晞為大將軍,並發布司馬越的罪狀,要各方鎮討伐,不久司馬越就病死於項城[11]。軍中秘不發喪,以襄陽王司马范爲大將軍,統令其衆回到東海安葬。石勒於苦縣寧平城追及大軍,將軍錢端出兵對抗石勒而戰死,大軍潰敗。石勒以騎兵圍著潰敗的十萬士眾,然後用弓箭射殺,十餘萬王公、士兵和庶民相踐如山,全被殲滅,石勒焚燒司馬越的靈柩。王彌弟王璋然後焚殺餘下軍衆,更吃他們的肉。天下歸罪於司馬越,懷帝發詔貶司馬越爲縣王。

何倫李惲聽聞司馬越死去,便在秘不發喪之際侍奉其夫人裴妃及世子司馬毗從京邑逃出。至洧倉,又爲石勒所敗,司馬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被殺死。李惲殺妻子逃到廣宗,何倫逃走至下邳。裴妃被人擄去,賣給吳氏。東晉太興年間,得以渡江到東晉,欲招魂葬司馬越,元帝詔有關機構詳細議論後下詔不許;裴妃不奉詔,隨後在廣陵為司馬越下葬。太興末年,司馬越墓被毀,改葬丹徒

由於晉元帝當初出鎮建業是裴妃出的主意,元帝深感其恩德,數次駕幸其府第,又以第三子司馬沖继司马毗为後、追謚司馬越為東海孝獻王。司馬沖死後無子,晉成帝以少子司馬奕繼嗣。晉哀帝徙司馬奕爲琅邪王,而東海無嗣。隆安初年,晉安帝改以會稽世子司馬元顯次子司馬彥璋爲東海王,繼司馬沖為曾孫。後被桓玄殺害,東海國國除。

評價[编辑]

  • 晉書》:「東海糾合同盟,創為義舉,匡復之功未立,陵暴之釁已彰,罄彼車徒,固求出鎮。既而帝京寡弱,狡寇憑陵,遂令神器劫遷,宗社顛覆,數十萬眾並垂餌於豺狼,三十六王咸隕身於鋒刃。禍難之極,振古未聞。雖及焚如,猶為幸也。」「元超作輔,出征入撫,敗國喪師,無君震主。焚如之變,抑惟自取。」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晉書·卷059》,出自房玄齡晉書

参考文献[编辑]

  1. ^ 《晋书校勘记·卷三十七·列传第七·十七》:高密王泰之次子也 李校:高密王泰传言泰四子越、腾、略、模,是越为长子。按:李说是。越字元超,下文又谓越“初以世子为骑都尉”,则越为长子,就本传亦可证。
  2. ^ 《晉書·裴楷傳》:楷長兄黎,次兄康,並知名。康子盾……東海王越,盾妹夫也。
  3. ^ 《晋书·卷二十·志第十》:胡讷云:“礼,妇人生以夫爵,死以夫谥。春秋夫人有谥,不复依礼耳。安平献王李妃、琅邪武王诸葛妃、太傅东海王裴妃并无谥,今宜率旧典。”
  4. ^ 《晋书·惠帝紀》:〔八月〕辛未,立隴西世子越爲東海王。
  5. ^ 此處依《晉書.長沙王乂》,《晉書.東海王越》則有另一版本:「殿中諸將及三部司馬疲於戰守,密與左衛將軍朱默夜收乂別省,逼(司馬)越為主,啓惠帝免乂官。」
  6. ^ 此處按《資治通鑑》,《晉書.東海王越》則寫:東海中尉劉洽勸越發兵以備(司馬)穎。
  7. ^ 刘, 承干; 吴, 士鉴. 晋书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21: 1053. ISBN 9787101062649. 
  8. ^ 《晉書.東海王越》:「越以洽為左司馬,尚書曹馥為軍司。」張熷於《讀史舉正·卷三》中認為此處曹馥當為周馥:「案此當為周馥,馥傳東海王迎駕以馥為中領軍可證」
  9. ^ 司馬越都督徐州、弟司馬略都督青州、司馬模都督冀州
  10. ^ 起初東嬴公司馬騰鎮守鄴城,携并州將田甄、甄弟田蘭、任祉、祁濟、李惲、薄盛等部衆萬餘人至鄴,遣就谷冀州,號爲乞活。及司馬騰敗,甄等邀破汲桑於赤橋,越以甄爲汲郡,蘭爲巨鹿大守。甄求得魏郡,司馬越不許,田甄怒,故召不至。
  11. ^ 《晉書·懷帝紀》:〔三月〕丙子,東海王越薨。

参考书目[编辑]

官衔
前任:
劉寔
西晉司空
302年-306年
繼任:
司馬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