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抗戰小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大抗戰小說台灣於1950及60年代的社會及政治環境下,所產生的四部戰鬥文藝小說,都以中國抗日戰爭(八年抗戰)前後的事件為背景[1][2]

當時,戰鬥文藝雖蔚然成風,但作品良莠不齊,不少淪入八股[3],然而其中也有經歷時代淘洗後留存的佳作,如王藍的《藍與黑》、潘人木的《蓮漪表妹》、紀剛的《滾滾遼河》和徐鍾珮的《餘音》後來被譽為「四大抗戰小說」[4][5]

背景[编辑]

四部小說除潘人木的《蓮漪表妹》之外,均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其共通點是均採用第一人稱,且以作者本身的經歷為基礎創作:王藍的《藍與黑》敘述太行山抗日戰役亦及大後方的學生生活,紀剛的《滾滾遼河》以東北青年在滿洲國的地下抗日行動為主題,潘人木的《蓮漪表妹》描繪抗戰前夕東北流亡學生在北平的日子,徐鍾珮的《餘音》講述抗戰時期大後方記者的故事;四位作者亦不諱言書中角色有自己的影子:《滾滾遼河》的主角就叫紀剛,《餘音》的主角也和徐鍾珮同一天生日。

這四部書出版之後均引起迴響。當時文人多有交流,王藍便曾在《滾滾遼河》出版後寫信告知紀剛,《滾滾遼河》的內容多麼感動他,並在潘人木改寫《蓮漪表妹》時提出建言。

1980年代,《蓮漪表妹》絕版已久,在林海音女士促成之下,潘人木重新改寫擱置了三十多年的《蓮漪表妹》,讓純文學出版社湊齊這四部書出版,構成一段佳話[4]。1990年代,純文學出版社關閉後,《藍與黑》、《蓮漪表妹》、《滾滾遼河》分別改由九歌出版社爾雅出版社三民書局發行,而《餘音》已絕版。

四本小說簡介[编辑]

藍與黑[编辑]

藍與黑》描述戰火底下,主人翁張醒亞從初中生、孩子王一路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堅守職責的新聞工作者,以及為民喉舌的民意代表。

《藍與黑》分別有改編成舞台劇(台灣)、電影(香港)及電視連續劇(台灣)[6]

蓮漪表妹[编辑]

《蓮漪表妹》前半部講述九一八後、七七事變前夕北方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工筆鏤刻出那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時代畫面;後半部講述表妹蓮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生活的親身經歷。

滾滾遼河[编辑]

作者紀剛,本名趙岳山。1920年生,2017年病逝於美國遼寧遼陽人。遼寧醫學院醫科畢業,曾任臺南第四總醫院小兒科主任,曾在臺南開設兒童專科醫院。著有散文集《諸神退位》、《做一個完整的人》,小說集《滾滾遼河》等。

《滾滾遼河》描寫的是大時代的背景,以抗戰時期东北青年地下工作者覺覺團”的冒險故事與這些青年男、女間的愛情雙線編織而成。

紀剛2005年7月28日接受訪問時表示,該部小說有99%的真實性,至於“覺覺團”,當時至少有3千人,到臺灣的也有3百人,而目前在洛杉磯的大概也有30人。該書的大陸版,書名為《葬故人》。目前,該書的手稿已由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珍藏。

餘音[编辑]

作者徐鍾珮,另有筆名余風,生於1917年,江蘇常熟縣人,前外交部長朱撫松夫人。中央政治學校政治大學前身)新聞系畢業,號稱中國第一位女記者,也是新聞系創始人馬星野的得意門生。徐鍾珮曾任職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中央日報》採訪、駐英特派員、國民大會代表。徐鍾珮已於2006年4月7日上午因敗血性休克,引發心肺衰竭,病逝於台北振興醫院,享年90歲。其寫作文類除小說《餘音》,譯作《哈安瑙小姐》等。散文作品計有五種:

《餘音》是一部20萬字長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方式描述,前半本講作者孩提時候的家庭生活,後半本講作者於抗戰期間在重慶從事第一線新聞工作的親身體驗。內容還敘述家中的人事變遷及中國時代遽變,許多內容處理到女性的教育、生活、愛情、婚姻、思想等課題。

資料來源[编辑]

  1. ^ 林海音, 筆的兩端, 聯合報, 1983-07-01 
  2. ^ 簡弘毅, 革命誤我我誤卿--試論「四大抗戰小說」中的愛情故事與書寫策, 古典新意:國立臺灣文學館館員論文集刊2015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5: 173 
  3. ^ 陳芳明, 台灣新文學史, 聯經: 265-285, 2011, ISBN 9789570839005 
  4. ^ 4.0 4.1 夏祖麗, 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306, 1991, ISBN 957-621-738-5 
  5. ^ 許俊雅, 續修臺北市志.卷八.文化志 (PDF), 臺北市立文獻館: 214、219, 2017 [2021-09-29], ISBN 978-986-05-1819-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29) 
  6. ^ 簡弘毅, 藍與黑, 台灣大百科, 中華民國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9-12-09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