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諺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上魚鱗斑,明天曬穀不用翻」,魚鱗斑指高積雲(圖),預兆晴天。

天氣諺語是指民間流傳的關於預測天氣變化的詞語。

人類在千百年來一直想製造準確的天氣預報。口述與筆記的歷史充滿韻文軼事諺語來指示明日天氣是天朗氣清還是風雨飄移。不論是要耕種的農民,貿易的商賈還是其他人,能否預知明日的天氣已是成敗的關鍵。在水銀晴雨表發明以前,收集任何有關天氣的預測數據均是極為困難的。儘管有如天氣棒般可提供濕度變化預測的工具,但最可靠的預測天氣的方法仍是人類的經驗。

典型例子[编辑]

「正月陰、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風,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節。」
「一霧三晴,重霧三日必大風。」
「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
「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
「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這些幽默的韻文是由不同年代不同作者所寫,其預測全年氣候轉變,並以週邊的事物預測天氣陰晴變化。其雖然並不一定真確,但卻提供了較為可信的天氣變化預報給人們,讓人們可以作出準備。

二十四節氣[编辑]

小寒的天氣諺語等等。

其他[编辑]

不同地區的適用性[编辑]

早晨棉絮雲,午後必雨淋。

地球上緯度較適中的地區,大約在北緯或南緯30°至60°,為人類主要活動地帶。而在這些地方的天氣轉變較為明顯,並不會長年持續相同的氣候,今天是潮濕的晴天,明天可以是寒冷的雷雨天。

雖然世界上有很多人生處於赤道地帶,但在很多情況下這地帶的氣候並不會有明顯變化。如撒哈拉沙漠,其終年均是酷熱乾燥,反之,印度次大陸與西太平洋地帶則長年處於雨季,其日間的天氣變化較少。

因此中文世界的天氣諺語主要適用在緯度適中的地帶,因為其有明顯的氣候變化。但天氣諺語於不同地區的適用性亦有可能有所不同,如東虹日頭,西虹雨,因為中國大部份地區均處於西風帶,如果西方出現彩虹,說明西方已有雲雨,不久將會向東移並降水。如果東方出現彩虹,說明雲雨帶已移走,晴天將至。

不一定可行。

因為大多數天氣諺語生成時科學知識並不發達,因此其欠缺了科學的求根精神,其只是對現象作出描寫,而沒有作出解釋,因此其沒有理論支持。然而,天氣諺語在經過不斷實踐後已是具有足夠的可信度,並足以在日常使用。

真實諺語解構[编辑]

紅色的日落可能意味明日天氣良好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天氣系統通常由西向東移,而紅色的雲彩則是日出日落時太陽光線射向其內側所形成的。在同一日的這兩個時間,太陽光線是由很窄的角度通由濃厚的大氣層照射至雲朵裡,結果最短波長的可見光線便被雲朵吸收,即綠、藍與紫光,所以天空便形成了紅色(互補色的關係)的雲彩。在早晨時天空是如果是紅色,則是東方的天空放晴,因此太陽光可以照射至西方充滿雲霧的天空裡。反之,在傍晚時,西方的天空必須萬里無雲,太陽光方可通過西方的天空照射至東方的雲霧裡。

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而天氣諺語不止以天色來辨別天氣狀況,亦會使用雲朵形態來辨別。

「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明顯的佈滿卷雲(魚鱗狀)的天空延綿很長,而這種位於高海拔的卷雲指示出有低氣壓的雲霧由西向東移至。這通常會增加速,在東方形成狂風暴雨,增厚雲朵與在未來二十四小時內生成降水作用

城堡雲意味著天將降雨,這是一個明確的天氣預測方法。
「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

夏天時積雲花椰菜形狀指示濕氣快速上昇並冷卻,而乾空氣則繼續停在高空。當城堡雲出現,即指示暖濕空氣與冷乾空氣在高空相遇產生不穩定性。這種城堡雲通常會在白天時產生雷陣雨。

「雨後東風大,來日雨還下。」
「東風不過晌,過晌翁翁響。」

雨先於風來到是因為鋒面逼近,所以不穩定天氣會持續一兩天。而風先於雨來到是因為地區性暴風雨所生成的下降氣流,所以在數小時內可能會再度降大雨。

日暈三更雨
月暈午時風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太陽或月亮被光暈包圍是因為地球高空的冰晶反射其光線而成。冰晶溶解而造成高濃度的濕氣則會向下沉,並形成雲雨,所以其可以較準確地預測天氣。

西北惡雲長,冰雹在後響。這是因為寒冷的北風通常伴隨著低氣壓系統。
「雷聲連成片,雨下溝河漫。」

這句諺語在夏天時適用但在冬天時可能不適用。具有重濕氣的空氣的傳導聲音效能較乾空氣為大,因此可以傳聲至較遠的地區。在冬天,氣溫則成為主要因素,如果空氣既暖且濕,則這句諺語適用;但如果天氣極其寒冷,則空氣密度較高,所以其亦較暖空氣更佳地傳導聲音,而這時空氣亦較乾燥,但對聲音傳導的影響相對輕微。因此縱使聲音在空氣中傳播很遠,仍只是反映了這種冷乾天氣,而不是預告下雨。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性,一般打雷过程中,会对空中能量进行消耗,随后下雨,雨会变小;若先下雨后打雷,雷电可能是雨层云激发,这种云被称为空中水库,一旦出现,雨就不会小。[1]

參考資料[编辑]

  1. ^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凤凰网资讯. [2018-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