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屈原
左徒三閭大夫
清殿本屈原畫像
清殿本屈原畫像
本名姓:羋
氏:屈
名:平
出生公元前342年2月17日
逝世公元前278年6月6日(享年65歲)
国籍楚國
活跃时期戰國時代
知名作品離騷》《天問》《九歌
九章》《大招》《遠游
卜居》《漁父
父母父:伯庸
屈大夫像(取自清乾隆年間《歷代名臣像解》)

屈原(前342年2月17日[1]—前278年6月6日),以字行楚國丹陽(今湖北省秭归县,一說湖北荊州紀南[2])人,自稱是上古五帝之一高陽氏的後裔[3],為中國戰國時期詩人政治家,其先祖屈瑕楚武王封於屈地,因以屈為氏。官拜左徒,為楚王近臣[4]

屈原受楚懷王信任,且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稱,任三閭大夫,常與楚懷王商議國事,主張楚兩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多次反對楚懷王與秦國交好的舉動。在秦昭王扣留楚懷王之後,屈原繼續輔佐楚頃襄王[5]。楚頃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頃襄王謀劃再與秦國講和。屈原斥責楚頃襄王和子蘭,楚頃襄王大怒,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屈原因此被驅逐出楚國的都城,被流放於更偏遠的江南地區。歷時十八年。然而,正是因為被流放,使得屈原廣泛地接觸了底層的人民群眾,也接觸了豐富生動的楚國民間文化,留下了千古絕唱《離騷》。[6]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破郢都,楚頃襄王被迫遷都。屈原雖日夜思念郢都,卻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國而十分痛苦和悲傷[7],從行至長江邊,作《懷沙》一賦。懷抱一石,投入汨羅江而死[8]。後世端午節粽子即是為紀念屈原。

家世[编辑]

屈原出自楚国公族屈氏,屈氏与昭氏景氏并称王族三姓,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據說就是掌管昭、屈、景三的事務。屈,昭,景为楚国大姓[9][10]。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为高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匄。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說道:[11]「忽忘身之賤貧」。可能当时貴族家庭已衰落。

出生[编辑]

生地[编辑]

屈原的生平与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但由于列传未记载屈原的出生地,以至屈原籍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秭歸說

现存的先秦史籍中均找不到关于屈原的记载。而最早记载屈原的出生地在秭归的当属东晋袁山松(一作袁崧)的《宜都山川记》(亦称《宜都记》)和南朝宋盛弘之的《荆州记》。云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犹存有旧田宅、石屋基、玉禾田及屈原贤姊的女媭庙、捣衣石等遗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云:“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又说:“(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扰存。”晋庾仲雍《荆州记》亦有“今其地名乐平。”相同记载。(“乐”读yuè乃“生”之意,引东汉高诱注释《淮南子?本经》“天覆以德,地载以乐”云:“乐,生也。”;“平”即指屈原,《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里”即指故居,《说文》曰:“里,居也。”即“乐平里”为“屈原诞生之地”之意。)稍后唐代归州刺史王茂元于元和十五年(820年)在城东五里首建屈原祠,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称屈原“秭归人也”,又言屈原“旧宅之址存焉”。北宋邵博《闻见后录》亦载:“归州屈沱,屈原故居也。上有屈原祠、墓。”朱熹注屈原“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句说:“鸟盖自喻,屈原生于夔峡,而仕于鄢郢,是自南而集于汉北也。”朱熹此注一出,“屈原出生秭归”便成了定论。清《康熙字典》亦收录“屈原出生秭归”之说。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一文中考证也肯定屈原“是生在秭归县的人”。

  • 紀南說

持紀南说则认为屈原自述《哀郢》一文中有“去故乡而就远”,“去终古之所居”句,表明郢都(今荆州区纪南镇纪南城)是屈原终古之所居,更何况也考古发现纪南城为楚三大贵族(屈、景、昭)的居住地。另从屈原家族世袭三闾大夫之职看,屈原出生于郢都可能性较大。其实早在西汉东方朔《七谏·初放》亦载有“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国指国都郢,屈原当然是今荆州人。遗憾的是《七谏·初放》是一篇纯文学作品,其可信度大打折扣。事实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在引用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云:“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未归,喻令自宽全。乡人翼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媛以詈余也。”遗憾的是后人引用秭归县命名时,唯对郦道元“余谓山松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恐非名县之本旨矣”不予引用,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值得一提的是,郦道元曾任过东荆州刺史,其《水经注》多次引用屈原诗赋,但却没有屈原生于秭归的记载。明成化年间编纂的《湖广图经志》中,把屈原与其父伯庸都列为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名人。清宜都人杨守敬作《水经注疏》亦对“屈原出生秭归”也是持谨慎态度的,对郦道元“余谓山松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恐非名县之本旨矣”一句没作任何注释。江陵人汪洪在《屈原籍贯考》一文(附在《江陵县志·人物志》)中则明确指出屈原乃是江陵县纪南镇松柏村一带人。中国屈原学会名誉理事张世春认为,屈原遗迹传说源于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赋》,说屈原出生于秭归难免有牵强附会之感。

  • 西峽說

生年[编辑]

《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的結果[12],大概不出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屈原在《離騷》中說: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13]

取名[编辑]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4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14],字名叫做「原」[14]。而東漢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

「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15]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徵;「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16],就是地的象徵,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17]的天地人三統。

经历[编辑]

初任左徒[编辑]

屈原是楚國貴族。精通歷史文學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博聞強志」、「嫻於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只比楚國的宰相令尹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佈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齊抗秦。足見屈原曾是楚國兼管內政外交的重要官員。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而忽略了國家的長遠利益。这批人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楚懷王听信了谗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编辑]

荊州的屈原巨型雕像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銀錢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土地。[18]」利令智昏的楚懷王聽信了張儀的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後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麼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19]」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70餘人被秦軍俘虜,還被佔去漢中大片土地。

這時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於是復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國兩次大敗楚軍之後,也怕齊、楚復交,於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只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願意到楚國去。[20]」張儀到楚以後,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後,楚懷王又把張儀給放了,還和秦王結下了婚姻關係。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懷王想追回張儀已來不及,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失去信用。楚懷王二十四年(前305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前304年),懷王還與秦王會於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當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漢北地區(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

楚懷王二十六年(前303年),齊、韓、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向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以此為借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佔領了重丘(今河南泌陽縣東北)。第二年又攻楚,消滅楚軍2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讓太子質於齊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襄王「邀請」懷王在武關(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担任三闾大夫,掌管屈、景、昭三氏谱牒,主持祭典,管理公族教育。他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脅他割讓巫郡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咸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前296年,頃襄王三年,懷王死于秦國,秦國将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斷絕交往。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區)[编辑]

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頃襄王很憂慮,就謀劃再與秦國講和。這對屈原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他和楚國人民一樣,一方面責怪子蘭不該勸懷王入秦,以至使懷王死在秦國,又責怪他不該慫恿頃襄王向秦國屈膝投降。他寫詩抒情,表達了他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對子蘭形成了威脅,於是子蘭指使靳尚到頃襄王面前進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放的路線,按《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省江陵縣)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東南)、遙望龍門(郢都的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後到了陵陽(據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

寫作[编辑]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握,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眼看著國勢日弱,民生多艱,只好以詩歌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21]

自盡[编辑]

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秦昭襄王對楚頃襄王的妥協退讓,並不滿足。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西陵;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至陳都,「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哀郢》所說: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就是描述這一片倉惶混亂的狀況。屈原在這前後,曾沿江西上,還想看一看這滿身瘡痍的祖國和他終身輔佐的楚王。結果只看到強秦的步步進逼、楚國朝廷的腐敗和昏庸。想為楚王「奔走以先後」,「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眼看著祖國一步步走向滅亡,自己卻不能有一點作為,就埋下了以身殉國的思想,他過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經枉陼湖南常德武陵縣)至辰陽(湖南辰溪),又折向東南,入於溆浦,暫時停留下來。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長沙附近的汨羅江,楚都被秦攻破後,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了;約為前278年6月6日,頃襄王二十一年,當時屈原62歲左右。直至55年後的前223年,楚國被秦所滅。

屈原作《漁父》,藉與一名道家思想的漁夫的對答,表明自己不與世沉浮的決心: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22]

作品[编辑]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23]」。他留下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錄共25篇。雖然有的篇章是否為屈原所作,還有疑議,但可以確定是屈原作品的還是佔多數。如《離騷》,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寫楚國的特殊名物。

《离骚》[编辑]

離騷》訴說屈原的政治理想,批評群小的誹謗打擊與楚王的妄信讒言,理想雖遭破壞,但自己決不妥協。《離騷》設想上天下地,上叩帝閽,但天門不開,屈原陳志無路,於是有去國遠逝之想,又望見自己的故鄉,最後決定以身殉國。

《離騷》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詩篇。全篇三百七十三行,共二千四百九十個字,屈原將他的思想、感情、想像、人格融合為一,通過綺麗絢爛的文采和高度的藝術手法,傾吐自己的歷史、遠大的政治理想,表達對於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憤恨,也表達了不與權貴妥協的意志,流露愛國家愛人民的深厚感情。《離騷》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後半篇表現得更加濃烈。它採用了「比興」手法,以生動的比喻,營造出一種幽遠的意境。詩人還大量利用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雲、山川流沙等,構成一幅異常雄奇壯麗的圖畫。《離騷》文采絢爛,結構宏偉,形式多變,把敘事、抒懷和幻想交織在一起,對後世文學的藝術技巧啟發甚多。

《九章》[编辑]

九章包含《懷沙》、《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風》。其中《惜往日》一篇,宋魏了翁、清曾國藩吳汝綸等都懷疑不是屈原所作。[24]

《哀郢》[编辑]

哀郢》傾訴他對國都淪陷和國家前途的無限哀傷,對人民的顛沛流離則寄予深厚的同情,並指出國破家亡的原因。本篇作於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陳之年,敘述他春天離開郢都,經過夏首洞庭而至夏浦。路程日遠,悲痛日深。篇中有百姓震愆,人民離散,大夏為丘,東門荒蕪的話,確實有國破家亡之痛。篇中強烈地表示出他甘願死於故鄉,和傷悼鄉土故國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哀郢》中所表現的感情,最為憂鬱,最為哀苦。

《怀沙》[编辑]

本篇是敘述屈原從西南的漵浦到東北的汨羅的作品,是屈原絕命前不久之作。表現情感極為沉痛。

《抽思》[编辑]

寫放逐異域,孤苦伶仃的情懷。屈原一面追念北上的君王,一面又懷戀南方的故都。因為心中積壓國家鄉愁和種種痛苦的感情,所以產生一股難以排遣的哀怨。

《思美人》[编辑]

亦為思念懷王之作。作《抽思》時懷王未死,故有「惸獨不群,無媒在側」之歎;到了《思美人》,懷王可能已死,故有「媒絕路阻」之語。想抒發哀情,只好寄言於浮雲,致辭於歸鳥了。

《橘頌》[编辑]

通過描寫橘子的形態,以歲寒不凋的堅貞品格,來比擬自己秉承天賦美好的本質,堅守清高的立場,而不會隨波逐流。

《天问》[编辑]

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提出一百多個問題。屈原放逐以後,憂鬱徬徨,精神上起了劇烈的動搖,舊信仰完全崩潰,對於自然界現象,古代的歷史政績,宗教信仰,以及自己的人生觀,都起了懷疑,因而發出種種問題。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苦極呼天、人窮反本的意思。在篇中,屈原提出了百多個關於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的問題。在古史和神話學的研究上極有價值。

本篇無論內容形式與情調,都與屈原其他的作品不同。故顾頡剛等懷疑不是屈原的作品。[25]

《九歌》[编辑]

傳為宋朝張敦禮所作的《九歌圖》局部

九歌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它的原始材料,大部份是楚國民間的祭神歌曲,是南方各地流行的巫歌,再編成歌、樂、舞合一的祭祀鬼神的舞曲,極富浪漫色彩,是中國歌舞的雛形。內容包括《東皇太一》(尊貴的天神)、《雲中君》(雲神,一說為雷神[26])、《湘君》和《湘夫人》(愛神)、《大司命》和《少司命》(命神)、《東君》(日神)、《河伯》(河神)、《山鬼》、《國殤》、《禮魂》(歌劇的尾聲)。

《山鬼》全篇是山間女神的獨白,訴說自己思慕戀人之苦和對愛情的忠貞專注。《國殤》追悼為國犧牲的將士,寫戰爭場面的慘烈,與戰士的勇敢殺敵,悲壯成仁。

風格[编辑]

屈原作品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與地方色彩,「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吸收神話傳說素材,感情激越,熱烈奔放,多寫個人情志與想像,想像豐富,善用比興與誇張手法。語言運用上,屈原作品突破詩經格式,運用「兮」、「些」、「只」等虛助詞,加強節奏感和音樂感,並常見雙聲疊韻對仗疊字

争议[编辑]

屈原是否存在[编辑]

1906年廖平作《楚辞新解其他则为“屈子所传”,而“《楚辞》为孔子天学,《诗》之传记,与道家别为一派”。1918年廖平又作《五变记》稱《楚辞》“辞意重复,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采风雅之微言,以应时君命”。

1922年胡適在《讀楚辭》中宣稱︰“《九歌》與屈原的傳說絕無關係,細看內容,這九篇大概是最古之作,是當時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屈原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人發過問的。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並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27]

曾在台湾辅仁大学任教的学者卫聚贤则认为“屈原”实际上是西汉名臣贾谊自认的“冤屈”之颠倒写法,所以没有屈原这个人。

弄臣之疑[编辑]

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

地位與評價[编辑]

司馬光認為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奇節,因此《資治通鑑》裡並沒有記載屈原的事蹟。[28]

道光年間思想家、文学家汤鹏:“是故燕惠王乐毅而不能用,楚怀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项羽范增而不能用,汉文贾谊而不能用,唐德宗陆贽而不能用,宋神宗苏轼而不能用,此左右谮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和平理事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29]

高麗文人李奎報在《東國李相國集》中作“屈原不宜死論”以評價:“古有殺身以成仁。若比干者是已。有殺身以成節者。若伯夷叔齊是已。比干當紂時。其惡不可不諫。諫而被其誅。是死得其所而成其仁也。虎王伐紂。猶有慙德。凡在義士。不可忍視。故孤竹二子。扣馬而諫。諫而不見聽。恥食其粟而死。是亦死得其所而成其節也。若楚之屈原。擧異於是。死不得其所。祇以顯君之惡耳。夫讒說之蔽明。邪諂之害正。自古而然。非楚國君臣而已。原以方正端直之志。爲王寵遇。專任國政。宜乎見同列之妬嫉也。故爲上官大夫所譖。見疏於王。此固常理而不足以爲恨者也。原於此時。宜度王之不寤。滅迹遠遁。混于常流。庶使其王之惡。漸久而稍滅也。原不然。復欲見容於襄王。反爲令尹子蘭所讒。放逐江潭。作湘之纍囚。至是雖欲遁去。其可得乎。是故。憔悴其容。行吟澤畔。作爲離騷。多有怨曠譏刺之辭。則是亦足以顯君之惡。而乃復投水而死。使天下之人。深咎其君。乃至楚俗爲競渡之曲。以慰其溺。賈誼作投水之文。以弔其冤。益使王之惡。大暴於萬世矣。湘水有盡。此惡何滅。且紂之惡。久已浮於天下。雖比干不死。未免爲獨夫而取刺於萬世矣。虎王擧大義忘小嫌。卒王天下。功業施于萬世矣。則其德不以二子之死大損也。況二子非虎王之臣也。乃紂之臣。諫伐其君而死。以成其節也。何與於虎王哉。若懷王則聽讒疏賢而已。當時此事。無國無之。原若不死。則王之惡。想不至大甚。吾故曰。原死非其所。以顯其君之惡耳。予之此論。乃所以雪原之冤。而益貶其君之惡。庶以諷後之信讒斥賢耳。非固譏原也。惜也其死之非其所宜也。嗚戲。”

後世紀念[编辑]

紀念屈原是華人端午節特有習俗,图中为新加坡四马路的端午节灯饰
纪念邮票:中国诗人屈原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东亚各地的人們會在这天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楚國人民十分想念屈原,民間流傳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都和屈原有關。賽龍舟相傳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或以鼓聲嚇走吃屈原遺體的魚。(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30]另說則是紀念伍子胥[31])不過仍然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屈原的熱愛,也說明了屈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吴钧續齊諧記》記載據說屈原死後,人們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龍搶走了,而蛟龍卻忌憚楝樹葉和五色絲線,所以人們就把米包成粽子來祭祀屈原[32]。另說則是紀念伍子胥[33]

這些傳說都不可靠,據聞一多《端午考》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34]

由於屈原忠君愛國,卻不得不自殺於江邊,後人將其奉為諸「水仙王」之一,認為屈原在天之靈可以保佑漁民、船員及水上貿易商旅。

轶事[编辑]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天問」一詞即取材自《楚辭》中屈原所創作的長詩《天問》,以此提出自己的疑問,表達了對真理執著的追求。此命名並非為火星任務的專屬命名,其他的行星任務將也會以此為命名方向,只是編號不同[35]

参考资料[编辑]

  1. ^ 屈原《離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 ^ 存档副本. [202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3. ^ 屈原《離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4. ^ 林鵬《屈原所任的左徒到底是什麼官?》2006/11.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2). 
  5. ^ 《史記-屈原列傳》.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6. ^ 郝永娟《史記-太史公自序》.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7. ^ 《楚辭-九歌-哀郢》.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7). 
  8. ^ 怀沙. so.gushiwen.org. [202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9. ^ 《屈姓起源》2011/10.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10. ^ 解惠全/张德萍《史记-项羽本纪》.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11. ^ 周建中/鸟瞰楚辞研究的百年盛况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8-16.
  12. ^ 屈原生於楚宣王乙卯年(即前366年)夏曆正月。(清代劉夢鵬《屈子紀略》)屈原生於楚宣王十四年丙寅(即前355年)夏曆正月。(清代劉耀湘《屈子編年》)屈原生於楚宣王戊寅年(即前343年)夏曆正月二十一日庚寅的。(清代鄒漢勳《屈子生卒年月日考》、劉師培《古曆管窺》及今人遊國恩《楚辭概論》、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和張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曆法論叢》等)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六年戊寅(即前343年)夏曆正月二十二日庚寅的。(清代陳瑒《屈子生卒年月考》)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己卯年(即前342年)夏曆正月二十六日庚寅的。(湯炳正)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九年辛巳(即前340年)夏曆正月初七庚寅的。(郭沫若《屈原研究》)屈原生於楚威王壬午年(即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庚寅的。(浦江清《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問題》)屈原生於楚威王丙戌年(即前335年)夏曆正月初七日庚寅的。(林庚《屈原生年卒今考》)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前341年)“周正”正月庚寅日。(陳久金《屈原生年考》)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前341年)“周正”正月初二,亦即“夏正”前342年十二月初二。(潘嘯龍《論“歲星紀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
    屈原生於前352年農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高正《屈原生卒年考證》)屈原生於前353年農曆正月二十三日庚寅。(胡念贻《屈原生年新考》)
  13. ^ (即攝提格,離騷中簡稱「攝提」)
  14. ^ 14.0 14.1 平(正則)、原(靈均),請參考“正則”與“靈均”是屈原的名和字嗎?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07-09-01
  15. ^ 《楚辭補註》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5-05.
  16. ^ 《爾雅‧釋地》:「廣平曰原」
  17. ^ 《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註捲八/衛靈公第十五》. [200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1). 
  18. ^ 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19. ^ 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
  20. ^ 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21. ^ 屈原因而而死,近千年的谜底终于要揭开了!只因这件事所致. www.sohu.com. [2024-01-26]. 
  22. ^ 《楚辭補註》卷七《漁父》
  23. ^ 劉勰在《文心雕龍·辯騷》中所說:"衣被詞人,非一代也!",譽屈原對中國文學的貢獻。
  24. ^ 金開誠《屈原辭研究》。
  25. ^ 顾頡剛《中國上古史講義》。
  26. ^ 傅錫壬註譯. 新譯楚辭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第九版,1992年:59. ISBN 957-14-0739-9
  27. ^ 《努力周报》《读书杂志》1922年第1期。
  28. ^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通鉴》说: “是书大抵不采俊伟卓异之事,如屈原怀沙自沈,四皓羽翼嗣君,严光足加帝腹,姚崇十事开说之类,皆削去不录。”
  29. ^ 【文化人物】文懷沙:“振奇越世”一“騷客”. [2007-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1). 
  30. ^ 事物原始·端陽》:「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
  31. ^ 荊楚歲時記》: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32. ^ 《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33. ^ 《蘇州府志》.增補:“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4. ^ 程蔷. 民俗文化资源与重铸民族魂———闻一多论端午的启示. 《人民论坛》. [2015-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5. ^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 命名天問一號. 中央通訊社. 2020-04-24 [2020-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4). 

參考書目[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記/卷084》,出自司馬遷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