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友松
出生张鹏
1903年
 大清湖南省醴陵县
逝世1995年(91—92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
筆名常健、张鹤
職業翻译家
語言中文、英文
國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母校北京大学
創作時期1930年至1990年
體裁小说
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配偶徐女士
兒女1子病夭、1女。
親屬大姐张挹兰

张友松(1903年—1995年),原名张鹏,笔名常健张鹤湖南醴陵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建立“春潮书局”、“晨光书局”,文化大革命中,张友松饱受政治迫害,右眼被打瞎,1995年,张友松在贫病交加中去世。[1]

生平[编辑]

1903年,张友松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

12岁时,张友松跟大姐张挹兰搬迁到北京市

1922年,张友松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张友松辗转在青岛山东济南湖南长沙衡阳等地教书。张友松曾在上海北新书局工作,这期间他结识了文学巨匠鲁迅,鲁迅在日记里114次提到张友松。中国抗日战争时,张友松建立“晨光书局”、“春潮书局”。

1951年,张友松到北京,负责《中国建设》的英文版。1954年,张友松被安排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

反右时,张友松开始受到冲击。1966年,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批斗知识分子,张友松和众多知识分子一样饱受政治迫害,他的右眼被打瞎,但是仍然坚持翻译工作,陆续翻译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屠格涅夫《世外桃源》、基伦斯《扬布拉德一家》、史蒂文森《荒岛探宝记》。

1984年,张友松搬迁到四川省成都市郊外杜甫草堂西侧,当时邓小平重返政坛,执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的生活开始脱贫,张友松的女儿在工厂工作,张友松没有工资、没有养老金,他和妻子徐女士的生活全部仰仗北京市政协的资助。作家高缨去见他尊称他为长辈,因为张友松和鲁迅一样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人,流沙河去见他行弟子礼,摄影家徐伏钢去探视他,发现已经过了中午,张友松仍然没有吃午饭,于是请他到面馆吃了一碗面,90岁的张友松因饥饿而大口吞食,徐伏钢当场落泪,因为张友松的译著虽然被书商广泛发行,但是直到他去世都没有收到一分钱稿费。[2]

1995年,张友松在贫病交加的困顿环境中去世。

作品[编辑]

张友松的作品已经由季羡林主编的《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著名译》出版发行。

  • 史蒂文森《荒岛探宝记》
  • 基伦斯《扬布拉德一家》
  • 屠格涅夫《世外桃源》、《春潮》、《薄命女》
  • 契诃夫《三年》、《爱》、《决斗》

参考文献[编辑]

  1. ^ 黑马. 被埋没的大翻译家张友松. 《悦读MOOK》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5-07-01, 42. 
  2. ^ 《翻译家张友松穷死成都》. 《鲁迅研究月刊》. 1998, 6. ISSN 1003-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