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派分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教派分裂(英語:Schism),也称宗教分裂[1]是指一个宗教宗派之中,因为信徒之间理念有不能同意的地方而分裂出不同的教派,在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裡都有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2]

佛教[编辑]

釋迦牟尼佛涅槃一百年左右,佛教僧團發生了根本分裂,分為上座部大眾部,慢慢演變成今日的南傳佛教大乘佛教

基督宗教[编辑]

基督宗教史上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教派分裂,包括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分成羅馬公教天主教)與東方正教16世纪宗教改革基督新教又從羅馬公教中獨立出來。

羅馬公教本身還經歷過亞維儂分裂1303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發兵俘殺教皇博義八世,並於1309年把新任教皇克雷芒五世劫持到亞維儂,是為亞維儂教廷,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遷都羅馬。格列高利歿後,亞維儂的紅衣主教們不滿,立敵對教皇克雷芒七世,是為亞維儂分裂

伊斯兰教[编辑]

伊斯兰教7世紀分裂为遜尼派什葉派,這兩派也是伊斯蘭教派中,人數較多的二個教派,其主要差異在於對於穆罕默德继任者英语succession to Muhammad的不同意見,以及以因產生的一些相關政治議題,以及伊斯蘭神學教法學上的差異[3]。。

参考资料[编辑]

  1. ^ 神学辞典-宗教分裂-天主教图书中心--. www.chinacatholic.net.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3). 
  2. ^ CATHOLIC ENCYCLOPEDIA: Schism. www.newadvent.org.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3). 
  3. ^ Tayeb El-Hibri, Maysam J. al Faruqi. Sunni Islam. Philip Mattar (编).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Second. MacMillan Reference.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