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8世纪的中亚

昭武九姓,亦称九姓胡,中国南北朝时期对西域河中粟特民族和国家及其来华后裔之统称,為維吾爾族回族等中国西北少数民族的族源之一。即火寻花剌子模)和戊地九姓(出自《新唐书》,又有包括穆、東安、畢、沛捍、那色波、烏那曷、漕等姓的说法),唐代又称九姓胡。《隋书》记载,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连山昭武城(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为匈奴所破,迁居葱岭,分为多个小国,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九國在南北朝時隸屬懨噠,隋朝時隸屬西突厥。唐朝平西突厥後,划入康居都督府,归安西都护管辖。康国为康居都督府、为怯沙州、为安息州、为大宛都督府、为安息州、为南谧州。

昭武九姓人善商贾,和中国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

西安洛阳出土了许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朝立了军功,有的担任过唐朝的军政职务。例如唐代石城守将康拂耽延鸿胪卿康谦,琵琶乐师康昆仑安禄山原为康国人,后改姓安。哥舒翰则父为突厥,母为九姓胡。史思明亦出自史国,有关史思明,另一种说法认为其史姓来自突厥王族阿史那氏的缩写,但据史思明自己立的《大唐再修归义寺碑》提到,其父系郡望在金陵,经考证金陵为前凉时期的河西地区建康郡的别称,郡治骆驼城,因此史思明也出自昭武九姓,入华后落脚在河西地区。安禄山郡望在瓜州常乐县,其县名别称为会稽[1]

九姓由于世代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曾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而狮子哈巴狗汗血马等物种传入东土,也与九姓有关。

族属争议[编辑]

昭武含义[编辑]

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见于《魏书》、《北史》、《隋书》、两《唐书》中的各 《西域传》。“昭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中《地理志》所属的张掖郡昭武县(今甘肃)。不过也有近代学者提出異议,认为昭武九姓中的“昭武”应为外语音转写,德国学者马考特认为昭武应是后突厥碑文中的Čub对音,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进一步补充,认为Čub在伊朗语为“温”,在突厥语中则为“昭武”。植一雄认为“昭武”是嚈哒头罗曼碑文中的Jabula对音,为嚈哒姓氏或称号。另外在敦煌粟特文书上,还多次发现ʏβɯ一词,一般认为读作“昭武”,意为“城主”,用来称呼首领。[2]

来华九姓胡[编辑]

加拿大学者蒲立本(1952)提出来华胡人是否是粟特人,“以等九姓为判断依据”后,今日学者所论的昭武九姓多指中亚河中粟特族人。但随着后来考古文物的出现,也有学者开始认为来华姓“九姓”的人未必就是粟特人,并且支持汉文史书各《西域传》中的月氏人观点,指出来华的昭武九姓并非一支独立的民族。[3]

粟特人自3世纪—8世纪中叶(魏晋至中唐)来华,多以九姓自居,不过据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出土的西汉居延汉简,当时河西一带已有姓“九姓”者,居延汉简康、安、石、史、米、曹、何、九姓出现的人名条目繁多且复杂,其中以安姓居首位,比粟特人来华时间早了500年,一般多认为他们是匈奴打败月氏,月氏人西迁后所留下来的遗民。

汉武帝于前121年取河西之后,史籍中有关内地人在河西地区活动的最早记载是在前119年,此年汉朝先将5万军人及其家属徙往河西,后又续迁部分关东72.5万贫民,至少在前119前河西地区无内地百姓居住,如有人居住,他们应是残留在当地的一些小月氏和羌人。西汉开发河西初期,主要靠当地居民,而当地居民构成中月氏人和羌人占很大的一部分,与后来昭武九姓的姓氏相同的姓氏在居延汉简中大量出现,虽其中也有部分迁往河西的戍民姓有这些姓氏,如何镇,南阳郡涅阳邑东城里人,但是汉简中明确注明大量有这些姓氏的人是本地人的记录,如苏海,张掖郡居延垪庭里人;石夫,张掖郡居延孤山里人;史承禄,张掖郡居延西遂里人等等。

由此可以看到与昭武九姓类似的九姓在河西地区早在前2世纪普遍出现,当然我们不能说他们是粟特人,毕竟那时候西汉跟西域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因此月氏人曾经生活过的地区是有这些姓氏的,这就把《魏书》中《西域传》等史书记载的“本月氏人”跟昭武九姓的“九姓”联系起来。[4]

普鲁士教授Walter B. Henning(1948)最早注意到这些来华的昭武九姓,实际上仅仅用自己选定的姓氏来表明自己来自何方,而不是表明自己的族别,例如,安某、康某胡人,仅表明自己是“安国来的人”、“康国来的人”。[3]曾经游历唐代广州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苏莱曼东游记》(成书于880年)也证实了外国人取姓氏的具体情况:[5]

如果到中国去旅行,要有两个证明:一个是城市王爷的,另一个是太监的。城市王爷的证明是道路上使用的,上面写明旅行者以及陪同人员的姓名、年龄,和他所属的宗族,因为所有在中国的人,无论是中国人,阿拉伯人还是其他外国人,都必要使其家谱与某一氏联系起来,并取该氏族的姓氏。而太监的证明上则注明旅行者随身携带的白银与货物,在路上,有关哨所(过所)要检查这两种证明。为了不使其白银或其他任何物品有所丢失,某人来到中国,到达时就要写明:“某某,某某之子,来自某某宗族,于某年某月某日来此,随身携带某某数目的白银和物品”。这样,如果出现丢失,或在中国去世,人们将知道物品是如何丢失的,并把物品找到交还他,如他去世,便交还给其继承人。

学者不主张把粟特、南北朝康国、西汉的康居三者相等同,因在河中地区操粟特语、称粟特王的也未必是粟特族,而3世纪—8世纪中叶来华的“粟特人”,实际上也主要是由当地粟特族和月氏人两种人所构成。[3]

善武特点[编辑]

来华昭武九姓初为经商能舞工歌著称于世,但由于长期与突厥一蒙古游牧民族的密切接触,开始以善战军人的身份出现,也因此在中原地区获得了更大的政治上的成就,至10世纪的五代时期,粟特人绝大部分为世传的骁勇武将,并且擅长骑射,其品性已经迥异于6世纪时以经商、歌舞见长的粟特人。著名的昭武九姓人就有后赵后晋开国皇帝,石勒石敬瑭,唐朝时期大燕皇帝安禄山史思明[6]

同化[编辑]

据唐代九姓胡的41座墓志中,其通婚对象能分为安史之乱(755年)前后两期,安史之乱前九姓与同族之间通婚者为53%,与汉族通婚者为19%,这期间唐朝政府对在华娶妻的外来人口禁止归国,法律上不承认双方所生子女有继产权,并且对越境者给予刑罚,因此从墓志来看,这些九姓胡都是老死在唐朝,在不能“还蕃”的威胁下,则多采取内部通婚;安史之乱后九姓与同族之间通婚者降至33%,与汉族通婚者为67%,这期间由于陇右受阻,九姓胡的汉化不断深入,活动范围扩大,以致与汉族的通婚率增高。[7]由于他们世代与汉族人通婚,历经数百年还出现了不少自幼学习书画等士大夫文化的儒士,如北宋米芾[8]

除了融入漢族之外,另一部份在宋朝後,被稱為回回或回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將回族分為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族以及中國汉地的回族兩大部份。

注释[编辑]

  1. ^ 史思明是突厥人还是粟特人?或与李白是老乡 澎湃新闻. [2017-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2. ^ 陈海涛,昭武九姓族源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3. ^ 3.0 3.1 3.2 许序雅,粟特、粟特人与九姓胡考辨 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
  4. ^ 王慧慧,昭武九姓族源与居延汉简中姓氏的关系,敦煌研究,2008年第2期。
  5. ^ 黄倬汉译 (1983年),中国印度见闻录 p.18 fn.1,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29444
  6. ^ 芮传明,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栗特人活动探讨 史林杂志,1992年3期。
  7. ^ 刘惠琴,从通婚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华夏考古,2003年第4期。
  8. ^ 张小贵,宋代米芾族源及其信仰 ,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03期。

参考[编辑]

  •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昭武九姓
康国 | 史国 | 安国 | 曹国 | 石国 | 米国 | 何国 | 火寻国 | 戊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