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朋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硬核朋克(英語:Hardcore Punk,通常簡稱為硬核)是朋克摇滚的一个分支,起源于1970年代的英国北美[1]硬核朋克比最初的朋克更重,更噪,更快,旋律更加简单更加混乱。硬核朋克风格的歌曲一般比较短、快、响,内容常常涉及激进的反社会、反规则的思想,也正是因為這樣,近年來逐漸被歸類為金屬樂。原先「硬核龐克」這個用詞不是那麼固定,一直到加拿大溫哥華樂團D.O.A.透過他們1981年發行的專輯《Hardcore '81》,使得這個詞被廣泛使用。[2][3][4]

硬核更引發直刃族(Straight Edge)的文化運動以及強硬派(Hardline)與Youth Crew等等運動。這種音樂類型在80年代的地下音樂,隨著獨立音樂的推廣、DIY精神,更加蓬勃發展,從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紐約新澤西甚至是加拿大英國。他影響數種音樂類型,更成功打入主流市場,諸如金屬核油漬搖滾鞭撻金屬Emo後硬核

傳統的硬核從未經歷過主流商業化的成功,但隨著時間推移,部分早期的先鋒樂團獲得了讚賞。樂團Black Flag的專輯《Damaged》更在2003年被列入滾石雜誌五百大專輯中。[5]

特色[编辑]

音樂[编辑]

在龐克搖滾之下,大多數的樂團遵從傳統的「歌手、吉他、貝斯、鼓手」的制度。歌曲寫作這方面,硬蕊較強調節奏而非旋律;唱腔則是採用喊叫反覆的呼喊,也會使用口語的韻文;鼓手會瞬間演奏快速的D-beat,接著進入breakdown橋段;吉他手演奏出獨奏、八度音階、groove,同時也會刷出不同的反饋與不和諧的噪音。

評論家Steven Blush曾說:「性手枪還算是搖滾樂…就像是查克貝瑞(Chuck Berry)的瘋狂版。硬蕊比他激進多。他不是一段和絃式的搖滾。他消除了任何寫歌該有的想法。它有它們的形式。」[6]

服裝[编辑]

服裝是龐克的結晶之一。硬蕊龐克的歌迷們則背道而馳,他們身著T-shirt、牛仔褲與平頭。這種1980年代的現象與1970晚期許多龐克搖滾歌手的煽情流行風格恰恰相反,當時的歌手有精心設計的髮型、刻意撕破的衣服、補丁、飾針、飾釘、刺蝟頭等等。

Black Flag的主唱Keith Morris說:「這樣的…龐克風氣基本上是建立於英格蘭流行。但我們和這些東西一點也沒有關係。Black Flag和the Circle Jerks和這些差多了。我們就像是在加油站或潛艇堡的打工小弟。」[7]

歷史[编辑]

1970年代晚期與1980年代早期[编辑]

美國[编辑]

洛杉磯[编辑]

我們的樂團可以是你的生活英语Our Band Could Be Your Life》一書的作者Michael Azerrad稱Black Flag為硬蕊龐克的「教父」。[8]Black Flag由負責吉他與填詞的Greg Ginn所創立,成立於加州的赫莫薩海灘,他們第一場表演在1977年十二月。原先團名叫Panic,後來在1978年改成Black Flag。[9]

就在1979年,Black Flag加入了其他洛杉磯樂團的硬蕊樂手,包括Fear、The Germs、the Circle Jerks,其中the Circle Jerks的就是Black Flag的創團主唱Keith Morris。這些樂團都在1981年的紀錄片《西方文明的墮落英语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導演Penelope Spheeris。[10]到影片發布的時候,新的硬蕊樂團都已經在這個地方發跡,包括The Adolescents、Angry Samoans、Bad Religion、The Descendents、Dr. Know、Ill Repute、Minutemen、Suicidal TendenciesTSOL、Wasted Youth與Youth Brigade。

當相當受歡迎的傳統龐克,如:雷蒙斯合唱團衝擊合唱團性手枪都還在大廠旗下的時候,硬蕊樂團則不是。然而,Black Flag卻是個例外,他們很快被環球音樂旗下的MCA唱片子公司Unicorn唱片簽下,但後來因為公司的主管認為他們的音樂有「反家長」的意味,與他們解約。[11]與其試著讓大廠來簽約,這些樂手們不如自己成立獨立唱片公司來銷售自己的音樂。Ginn成立了SST唱片,在1979年,發行了Black Flag的第一張EP《Nervous Breakdown》,這間唱片公司繼續發行其他硬蕊藝人的作品。Azerrad說他們:「輕易地成為最具影響力與流行性的八零年代地下獨立音樂」[8]不僅是SST唱片,後來也有一連串樂手自行成立唱片公司,如來自Youth Brigade的Shawn與Mark Stern他們所成立的BYO唱片,Bad Religion的Brett Gurewitz則成立了Epitaph唱片、Minutemen的D. Boon成立Alliance唱片,同時還有歌迷自行成立的唱片公司,舉凡Frontier唱片Slash唱片

樂團也出資籌畫他們的巡迴。Black Flag的巡演在1980年與1981年,這使他們與北美各地正在茁壯發展的硬蕊樂壇接觸,為後繼之輩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12][13][14]樂團Youth Brigade就是其中之一,被記載在紀錄片《另一個心境英语Another State of Mind》中。[15]

三藩市[编辑]

樂團Black Flag成軍於洛杉磯後,在三藩市也成立了另個樂團,叫作Dead Kennedys。這個樂團早期的音樂還是比較接近傳統的龐克搖滾,但在1981年的專輯《In God We Trust, Inc.》,他們開始轉變為大家所認知的硬蕊。Dead Kennedys的發展類似於樂團Black Flag與Youth Brigade,他們在透過自己的唱片公司Alternative Tentacles出版作品,除了自己的作品以外,Alternative Tentacles唱片還發行了影響深遠的一張硬蕊龐克合輯《Let Them Eat Jellybeans!》。

雖然不像洛杉磯的風氣那麼盛行,但在1980年代,三藩市的Bay Area還是出現了許多值得注意的樂團,包括:Crucifix、Flipper、Kwik Way以及Whipping Boy。此外,在這時期幾個德州出身的重要樂團The Dicks、MDC、Verbal Abuse與Dirty Rotten Imbeciles(D.R.I.)都重新以三藩市為活動區域。

這個現象是因為在三藩市的Mabuhay Gardens俱樂部所幫助的,他的提倡人Dirk Dirksen,後來被尊稱為「龐克教皇」(The Pope of Punk)。[16]另一個重要的地方機構則是Tim Yohannan的歌迷雜誌(爱好者杂志Maximumrocknroll,與他在加州柏克萊設立的廣播電台KPFA極限搖滾電台秀(KPFA Maximum RocknRoll Radio Show),播放了北加州年輕樂團的音樂。

華盛頓特區[编辑]

在美國西岸第一個成立的硬蕊龐克樂團就是來自華盛頓特區的Bad Brains。成立於1977年,成員全為非裔美國人,他們早期的幾首歌曲為節奏相當快的搖滾歌曲。[17]1980年,發行了第一張單曲《Pay To Cum》,自此影響華盛頓特區的硬蕊樂壇。

1979年,成立樂團Teen Idles的Ian MacKaye與Jeff Nelson,就是受到Bad Brains的影響。Teen Idles在1980年解散,接著MacKaye和Nelson又再度組成另一個樂團Minor Threat,他在硬蕊龐克界中影響相當深遠。比起同期的樂團,Minor Threat使用更快的節奏與更強烈的riff。以歌曲《Straight Edge》道出對抗毒品、酒精的態度,激發了直刃族運動。MacKaye與Nelson也開了獨立唱片公司Dischord唱片,運作的據點在Dischord House,發行在華盛頓特區的樂團,有:The Faith、Iron Cross、Scream、State of Alert、Government Issue、Void與Youth Brigade。頗具影響力的合輯《Flex Your Head》紀錄了該年代在當地的硬蕊場景。

波士頓[编辑]

波士頓著名的硬蕊龐克團體有Jerry's Kids、Gang Green、The F.U.'s、SS Decontrol、Negative FX、The Freeze和Siege。這一派樂團是受華盛頓特區直刃族的影響,他們經常攻擊那些酗酒或吸毒的龐克族們。許多爭議圍繞在這群團體中,他們奇特的行為激起了一個爭議,那就是在硬蕊場景中的暴力行為。1980年代晚期,Elgin James被牽扯進入波士頓直刃族的派系鬥爭,後來在他的幫助之下,成立朋友站出來組織(Friends Stand United)。

1982年,Modern Method唱片發表了一張名為《This Is Boston, Not L.A.》的波士頓硬蕊樂團合輯。這張合輯包含的樂團有:The Proletariat、The Freeze、The F.U.'s、Jerry's Kids與Gang Green。另外,Curtis Casella的Taang!唱片也是這年代發表這類作品的重要中心之一。

紐約[编辑]

當樂團Bad Brains由華盛頓特區轉移發展地點到這個市鎮時,紐約的硬蕊龐克場景就在1981年開始發展了。[18][19]從1981年開始,在紐約出現了大量新興硬蕊樂團,諸如The Mob、The Abused、Heart Attack、Kraut、Beastie Boys、Murphy's Law、Urban Waste、Agnostic Front、Reagan Youth、No Thanks、The Icemen與Warzone。這些在紐約發展的樂團,多半來自紐澤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樂團the Misfits。其他像是Adrenalin OD、Mucky Pup與The Undead也都是。在1980年代初期,紐約硬蕊場景的匯集地在一個小間的after-hours酒吧A7,在曼哈頓的lower east方。後來,這個場景的中心轉換到喜愛硬蕊音樂的Hilly Kristal,他所開的CBGB俱樂部,在幾年間,這家俱樂部每個禮拜都會在假日舉辦硬蕊的白日表演。但是一場暴力事件,迫使Kristal在1990年終止硬蕊音樂的演出。

紐約的CBGB

紐約都會區的電台WFMU上,早期的電台發聲來自Pat Duncan,他主主持了一個LIVE龐克與硬蕊節目,自1979年開播,每週一次。[20]康乃狄克州布里奇波特也有名為Capital電台(Capital Radio)的早場秀,這個秀以硬蕊為主,主持人為在電台WPKN的Brad Morrison,這個電台自1979年的二月開始,每個禮拜播出,一直到1983的年底。在紐約市,Tim Sommer在WNYU主持了Noise The Show[21]1982年Bob Sallese製作了一張合輯《The Big Apple Rotten To The Core》,由S.I.N.唱片發行,演出的樂團為The Mob、Ism與其他四個來自A7早期的幾個樂團。這張專輯在商業廣播台WLIR獲得了相當大的名氣,接著開始在全國大學的電台上散播開來。下一張專輯《The Big Apple Rotten To The Core, Vol. 2》則是在1987年透過Raw Power唱片發行。

北美其他地區[编辑]

芝加哥的Articles of Faith、Big Black與Naked Raygun活動的同時,Minneapolis則出現了Hüsker Dü、The Replacements等等硬蕊團。底特律地區則是Crucifucks、Degenerates、The Meatmen、Negative Approach、Spite與Violent Apathy的發源地。此外,樂團JFA與Meat Puppets都來自亞利桑那州鳳凰城;Reno, Nevada有7 Seconds和Butthole Surfers;Butthole Surfers、Big Boys、The Dicks、Dirty Rotten Imbeciles(D.R.I.)、Really Red與MDC則是從德州來的。在奧勒岡州波特蘭活動的樂團有Poison Idea、Final Warning與The Wipers。當然在華盛頓州的還有The Accüsed、The Fartz、Melvins以及10 Minute Warning。

D.O.A.在1979年成立於英屬哥倫比亞溫哥華,發行了專輯《Hardcore '81》,他們是第一個被認為是「硬蕊」(Hardcore)的樂團。其他發跡自英屬哥倫比亞樂團為Dayglo Abortions與The Skulls。

参见[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Blush, Stephen(November 9, 2001). American Hardcore: A Tribal History. Feral House. ISBN 0922915717.
  2. ^ 存档副本. [200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5). 
  3. ^ 存档副本.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4. ^ 存档副本.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3). 
  5. ^ 存档副本.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9). 
  6. ^ Blush, Steven, "Move Over My Chemical Romance: The Dynamic Beginnings of US Punk", Uncut, January 2007.
  7. ^ 存档副本. [201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6). 
  8. ^ 8.0 8.1 Azerrad, Michael, Our Band Could Be Your Life: Scenes from the American Indie Underground, 1981-1991(Underground Music)ISBN 0-316-78753-1
  9. ^ ^ a b c Grad, David. "Fade to Black." Spin. July 1997
  10.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的资料(英文)
  11. ^ Black Flag. Sounds magazine. [May 27,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4). 
  12. ^ Black Flag.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13. ^ Britannica.com.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0). 
  14. ^ VH1 - Black Flag.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6). 
  15.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Another State of Mind》的资料(英文)
  16. ^ Selvin, Joel. KEN GARCIA – S.F. Punk – Those Were The Days / Mabuhay Gardens featured likes of Switchblades, Devo.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6-11-22 [2011-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7). 
  17. ^ Bad Brains. [2011-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1). 
  18. ^ Andersen, Mark and Jenkins, Mark (2001). Dance of Days: Two Decades of Punk in the Nation's Capital.(New York: Soft Skull Press). ISBN 1-887128-49-2
  19. ^ Blush, Steven (2001). American Hardcore: A Tribal History.(Los Angeles: Feral House). ISBN 0-922915-71-7
  20. ^ Playlists and Archives for Pat Duncan. WFMU. [200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2). 
  21. ^ Tim Sommer. Beastiemania.com. [200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