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董振堂
字号绍仲
出生(1895-12-21)1895年12月21日
 大清直隶冀州直隶州李家庄(今属新河县
逝世1937年1月20日(1937歲—01—20)(41歲)
 中華民國甘肃省高台县
国籍 中華民國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母校保定军校第九期
服役年份1919年 - 1937年
统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
参与战争北京政变
中原大战
第一次国共内战
获得勋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旗勋章(1932年)
配偶贾明玉
亲属兄长董升堂
儿子董用威
女儿董光苔

董振堂(1895年12月21日—1937年1月20日),字绍仲河北省新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红5军军长,國民政府將領董升堂為其大哥。

董振堂早年投身西北军,参加北伐战争,任第三十六师师长、第十三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中原大战后,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25师73旅旅长。1931年12月14日,率兵举行宁都暴动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红五军团军团长,参加长征。1936年,率部参加西路军,所部在甘肃高台马家军围攻,全军覆没。

生平[编辑]

早年在西北军[编辑]

1895年,董振堂生于直隶冀州李家庄(今属新河县)。自幼跟父亲习武,12岁时入读曹庄初级小学,1913年高小毕业后考入冀县中学,毕业时获得“优秀模范”称号。1917年,考入保定军校的预科北京清河陆军中学[1]。1919年,他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炮科学习。1923年毕业后,进入冯玉祥所部炮兵师,担任见习参谋[2]。见习期满后,担任排长。1924年,参与推翻贿选总统曹锟北京政变。1926年春,国民联军奉军在天津以南的大城、静海一带作战。时任营长的董振堂率部埋伏于马厂以北津浦铁路西侧,集中猛烈炮火,轰击奉军装甲列车,使对方伤亡惨重。战后,因功升任工兵团团长[3]

1926年9月,任国民联军第4师第12旅旅长,随冯玉祥国民军西征,打退了围困西安的直系军阀刘镇华部。1927年,国民联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参加北伐战争,董振堂随军出师河南,因战功卓著升任第三十六师师长[4]。1929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三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后任第二集团军第五师师长。1930年5月,冯玉祥和阎锡山联手讨蒋,中原大战爆发。董振堂追随冯玉祥率部参战。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其黄河以南的残余部队被蒋介石收编调往山东济宁地区,董任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25师73旅旅长[5]

加入红军[编辑]

1931年春,第二十六路军被调到江西围剿红军。此时,中共的力量开始渗透入二十六路军[6]。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二十六路军广大官兵纷纷要求北上抗日。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下令全军北上,由董振堂73旅先行。蒋介石调集大军阻拦,二十六路军被迫重返宁都。之后,孙连仲前往上海治病,军务由参谋长赵博生主持。其他高级将领也纷纷离队,二十六路军基本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掌握。中共二十六路军特别支部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决定发起暴动。12月14日,董振堂和赵博生季振同黄中岳李彩云等率二十六路军1.7万余官兵举行宁都暴动,全军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7]。1932年4月,经何长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8]

1932年3月,红五军团奉命参加赣州战役,掩护红军主力撤退[9]。3月12日,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红三军团改辖红三军和红十三军,不久,又将红三军划归红一军团。1932年6月,董振堂任红五军团军团长。7月,率领红五军团参加南雄水口战役,红五军团共击溃国民革命军20个团。8月,率部参加了北线的乐安宜黄战役。12月14日,在中央苏区军民隆重纪念宁都暴动一周年时,毛泽东亲自授予董振堂红旗勋章[8]

1933年春,董振堂带领红五军团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1933年9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國民革命軍圍剿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優勢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红军采用“堡垒对堡垒”的战术方针,无法突破围剿。10月26日,董振堂在致电中革军委后,命令部队撤出战斗[8]。12月12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红五军团一部在团村与国民革命军展开激战,红军损失惨重,红五军团战斗力大减。1934年8月,国民革命军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红五军团在高兴圩一带布防,阻击国军攻势[10]。9月下旬,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

参加长征[编辑]

1934年10月19日率部参加长征,担任中央红军的后卫。1935年5月1日,中央红军在云南皎平渡开始渡过金沙江,董振堂奉命率领红五军团阻击国军九日,掩护红军部队渡江[11]。“铁流后卫”因而成为红五军团的另一称呼[12]。6月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任军长。此8月,红一、四方面军编为左右两路军,红五军编入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指挥[13]。随后,左路军北上到达阿坝地区。张国焘因為嘎曲河河水上涨,命令左路军按兵不动[14]。9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独自北上,张国焘则命令左路军南下。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会议,宣布另立中央,自任党主席,任命董振堂为“中央军委”委员[15]:526。随后,董振堂率部随红四方面军南下,攻占崇化丹巴抚边懋功地区[16]。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红三十三军编入红五军,由董振堂任军长,黄超任政委。7月,红四方面军北上,董振堂指挥右纵队进军,通过松潘草地[17]

1936年10月,董振堂率部抵达会宁,奉命在华家岭阻击国民革命军北进。22日,国军占领会宁,红五军伤亡惨重,副军长罗南辉战死[18]:509。24日,红三十军强渡黄河,并击溃马家军防线[18]:510。之后红九军、红五军向河边开进,跟随过河。董振堂认为红军渡河西进没有任何前途,无法取胜,并派人送信给朱德,请求把部队调回[19]。11月8日,红四方面军总部、第九、三十军加上第五军组成“西路军”,约2.18万人,在虎豹口度过黄河之后,向甘肃河西地区前进[20][15]:640。1937年1月1日,董振堂率部进抵高台,着手建立苏维埃政权。12日被西北軍閥馬步芳馬步青指揮5個旅的兵力圍攻。董振堂指揮紅5軍堅守陣地,浴血苦戰9晝夜,造成馬家軍重大傷亡。20日,马家军开始攻城,红军收编的保安队和民团打开城门,放马家军入城,董振堂率部巷战,最终全軍覆沒,終年42歲[21][22]。红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十三师师长叶崇本,政委朱金畅等人一并阵亡,董与杨的头颅被马家军砍下示众[23]

参考文献[编辑]

  1. ^ 陈革. 董振堂将军传略. 中共新河县委党史研究室. 1994: 13 [201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2. ^ 于元编著.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董振堂.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 18–19. ISBN 978-7-5472-0573-0. 
  3. ^ 刘华清; 刘强伦. 共和国祭奠: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中共高级将领.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5: 343. ISBN 978-7-5060-7900-6. 
  4. ^ 张掖红西路军精神研究会; 中共高台县委. 董振堂传.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3: 28. ISBN 978-7-226-04494-0. 
  5. ^ 杨保森. 西北军人物志.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487. ISBN 978-7-5034-5356-4. 
  6. ^ 王晓建主编. 宁都起义纪实.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1: 6. ISBN 7-5065-4196-3. 
  7. ^ 张东辉主编. 中国革命起义全录.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7: 402. ISBN 7-5065-3367-7. 
  8. ^ 8.0 8.1 8.2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编). 中共党史人物传 精选本 4下.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0. ISBN 7-5098-0257-1. 
  9. ^ 刘秉荣. 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四.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2184–2185. ISBN 978-7-01-0065-30-4. 
  10. ^ 黄道炫. 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457. ISBN 978-7-5097-2744-7. 
  11. ^ 曲爱国; 张从田. 长征记.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6: 204–205. ISBN 7-5080-8710-0. 
  12. ^ 谢良. 铁流后卫.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77. 
  13.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综述·大事记·表册.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16: 63. ISBN 978-7-5065-7288-0. 
  14. ^ 史小勇. 红军长征草地纪实.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6: 124. ISBN 7-80601-794-1. 
  15. ^ 15.0 15.1 王树增. 长征.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ISBN 978-7-02-005798-6 (中文(简体)). 
  16. ^ 陈虎. 长征日记 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 3. ISBN 7-80199-767-0. 
  17. ^ 刘统.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311. ISBN 978-7-108-05795-2. 
  18. ^ 18.0 18.1 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解放军出版社. 1987年. ISBN 7506501260 (中文(简体)). 
  19. ^ 石仲泉. 长征行.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536. ISBN 978-7-208-14050-9. 
  20. ^ 马长虹. 西路军问题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 炎黄春秋. 2004, (8): 44–47. 
  21. ^ 杨炳章. 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33. ISBN 978-7-300-17637-6. 
  22.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2: 435. ISBN 978-7-5432-2049-2. 
  23. ^ 冯亚光. 西路军:河西浴血.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200. ISBN 978-7-224-088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