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博物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虛擬博物館(Virtual museum)或數位博物館(Digital museum),是以博物館為主題,結合電腦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展示平台。虛擬博物館具有自由瀏覽與簡易互動的優點,可收藏任何可被數位化的事物,而資訊可以在網路上不斷地被更新與提供服務,透過資訊技術設計類似於傳統的博物館型態,並提供全新展現方式與參觀體驗。[1]

依據"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技術彙編》[2]將此定義為:以「數位化」的方式,將各種器物、標本文件等典藏資料,以高解析度掃描、數位化拍攝、三度空間模型虛擬製作等技術加以數位化與儲存,並透過網路完整呈現實體博物館所應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功能。

博物館虛擬化趨勢[编辑]

多數學者認為,未來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必有互動的展示和教育活動,並必須要達到全民教育的目標。傳統的博物館無法設計出所有種類的展示場,而虛擬博物館不但瀏覽自由、易互動,更可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與設計,以滿足傳統博物館所不能達成的地方。

比較真實與虛擬博物館[编辑]

虛擬博物館 真實博物館
特徵 用數位化的方式典藏、展示、教育、研究 用實體來典藏、展示、教育、研究
使用者 自主性 主動 被動
環境控制 可透過互動裝置改變觀賞介面 對展示環境無法控制或改變
便利性 利用網路,任何地方都可以進入博物館 須到目的地並購票入場
互動性 和大量的媒體互動 只有單向互動
資訊 陳列方式 多樣性,可根據使用者習慣而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單一且固定
呈現方式 數位資料 實物
擴充性 極大 有限
建築型態 空間量 雖然容納能力取決於伺服器的效能與網路的頻寬,但是在未來,硬體設備可以充分支援而不受限制 大小受限於建築物
空間尺度 可縮小與放大 受限觀賞者與展覽作品的最適觀賞距離
元素的取代與轉換 伺服器/網路/硬碟 典藏空間
超連結 展示走廊
顯示器 展示櫥窗
數位展示物 展示實物

缺點[编辑]

目前仍有虛擬博物館使用傳統的網站設計方式,網頁內容與架構設計上,利用連結將獨立網頁串聯起來,並再多穿插媒體檔;有的雖然有運用到資料庫,但仍只用於資料檢索,並沒有延伸至虛擬博物館的其他部分,使檢索資料與實際展覽內容不符。

爭議[编辑]

現在還是有人質疑虛擬博物館是否可視為真的博物館,並且備受爭議。由於虛擬博物館仍在發展中,結構並未發展齊全,虛擬博物館的優勢無法完全被展現,反而與單純的博物館網頁產生混淆;另外虛擬博物館並無實物收藏,而博物館的本質在於收藏、典藏、展示、教育四大目標,但是虛擬博物館可以使收藏與典藏的目標擴大延伸,縮減大眾與展覽品的距離,使博物館的目的更達到理想。

未來發展[编辑]

在未來虛擬博物館可以往更多方面發展。將來可以進一步的讓更完整的行為資料給記錄下來,像是參觀者瀏覽的時間或次數等,並可藉由這些資料分析參觀者行為。虛擬博物館的平台應發展成,能提供更多元化服務的空間,像是除主要的展覽主題外,也能提供個人作品的上傳,促進博物館多元化;在展場配置設計上能提供有彈性的平台,提供設計人員能預先模擬展場,並讓參觀者能進行參觀,這樣一來可預先發現展場缺失並進行修改,還能減少實際設計時的成本。

雖然目前大多數虛擬博物館仍處2D的傳統網頁模式,未來有望發展為3D虛擬實境,對閱覽者營造更富想像力與互動性的空間。而虛擬博物館更可在未來充分利用網路分享資源的便利性,使所有參觀者能不受地域國界限制的進入參觀,而參觀者皆能在線上交談,甚至能見到虛擬替身,形成線上的虛擬社群。

參考資料[编辑]

  1. ^ Barbieri, L.; et al. Virtual museum system evaluation through user studies.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17, 26: 101–108. 
  2. ^ 數位典藏技術彙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技術彙編
  1. 呂昭賢,《以虛擬博物館為環境之網路型態學習系統》,義守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2001年。
  2. 易斌,《虛擬設計博物館之互動導覽設計》,國立成功大學工藝設計研究所。2001年。
  3. 楊宗儒,《鄉土數位設計學園-指定論述 立體環物虛擬實境在文物典藏的展示》,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2182938/http://140.125.151.167/yand/redirect.php?goto=newpost&tid=313,2008年12月2日更新。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