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题
歡迎打开時間之門!

从左上角顺时针开始:沙漠中的英联邦军队;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国平民;冬季攻势中的苏军;载人的日本飞机准备起飞;在柏林作战的苏军;一艘受到攻击的德国潜艇。
从左上角顺时针开始:沙漠中的英联邦军队;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国平民;冬季攻势中的苏军;载人的日本飞机准备起飞;在柏林作战的苏军;一艘受到攻击的德国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過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廣泛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以及由德國日本義大利軍國主義國家所組成的軸心國集團,在戰爭進展到最為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並且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總計造成將近5,000萬至7,200萬人因而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此外根據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並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則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由於主張軍國主義之軸心國集團的舉動各地便爆發不少軍事衝突,這包括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爆發的殖民地戰爭、以及中國與日本展開的軍事衝突等,但絕大多數學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戰場爆發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戰火立刻遍及到歐洲、亞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時交戰雙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宣告結束,由同盟國集團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蘇聯美國分別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進而造成之後長達45年的冷戰,而為了避免之後爆發這類大規模軍事衝突使得世界各國一同成立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自決風氣也促使亞洲與非洲展開許多非殖民化運動,但另一方面歐洲則開始追求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色條目

香港日治時期
香港日治時期

香港日佔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統治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日本軍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當日,酒井隆指揮從深圳進攻香港。經過多番激戰,英軍最終失去了唯一的水塘,只能選擇投降。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日軍在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管治香港的日本籍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軍在香港濫殺無辜;又在香港實行皇民教育。香港市民在經濟民生等方面皆受摧殘,市民普遍對日軍反感。到了日軍佔領的中期,有香港居民參與東江縱隊抗日武装组织,在新界等地方對抗日軍。最後在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重掌香港主權。

軍事衝突

希臘戰役
希臘戰役

希臘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希臘本土及阿爾巴尼亞南部的戰爭,戰爭是由同盟國希臘大英國協)與軸心國德国意大利)之間對壘,包括克里特島戰役及數次海上戰役,希臘戰役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爾幹戰場的大愛琴海部份。希臘戰役一向被認為是希意戰爭的延續,這場戰爭是義大利軍隊從1940年10月28日攻打希臘開始,在數個星期內義大利人被驅逐出希臘及希臘軍隊攻佔了阿爾巴尼亞南部大片領土,1941年3月,義大利的主要反攻失敗,德國向其盟友出手援助。希臘的戰事在伯羅奔尼撒卡拉馬塔陷落後以德國完全勝利而結束;整個戰事持續24天。不過,無論德國及同盟國高層均對希臘士兵的勇敢表示欽佩。


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
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德國南方集團軍1943年2月19日3月15日間在圍繞卡爾可夫蘇聯紅軍的一系列攻勢行動。德軍的行動代號為頓涅茨克行動,而蘇軍則稱為頓涅茨克及卡爾可夫行動。當德國第6軍團史達林格勒被包圍後,蘇聯紅軍發動了更大規模攻勢以打擊德國南方集團軍的其它單位。然而連續數月之作戰令蘇軍損失慘重,2月19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總司令埃里希·馮·曼施坦因陸軍元帥利用新到增援的武裝親衛隊及2個裝甲軍發動反攻。雖然德國人戰力下降,德意志國防軍仍然側擊、包圍及打敗紅軍在卡爾可夫南面的裝甲部隊。德軍的反攻消滅了大約52個紅軍師及重新佔領卡爾可夫和別爾哥羅德,令蘇軍付出了大約70,000人傷亡的代價。

武器裝備

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火箭筒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使用的单兵肩扛式火箭发射器的绰号,也称Stovepipe。巴祖卡是第一代实战用的单兵反坦克装备。巴祖卡使用固体火箭作为推进器,弹头为高爆和高爆反坦克弹头,能够摧毁装甲车机枪工事,射程超出手榴弹手雷的投掷范围。因为其管状外形类似于一种名叫巴祖卡的喇叭状乐器而得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北非战场中缴获到一些巴祖卡火箭筒,他们马上就发现了巴祖卡在战场上的作用并开始着手仿制。德国设计师将弹头直径增加到88毫米(还有一些小的改动)并在德军中推广使用,这种武器被称作坦克杀手。由于新奇且易于识别,「巴祖卡」在军事术语中常常代指肩扛式火箭发射器。

海上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一號艦。她以漢考克為名,是为了紀念美國獨立宣言第一位簽署人約翰·漢考克。漢考克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1944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漢考克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改建,但改建完后韓戰已經停火。北部灣事件後兩個月,漢考克號開始參與越戰,並多次派飛機到陸上攻擊。此後十一年間,漢考克號一共進行了九次越戰巡航,為美國航空母艦之最。1975年越戰即將結束之際,漢考克號臨時改裝為兩棲突擊艦,參與美國多場撤退行動,在金邊西貢淪陷前夕,救走多名高棉南越及美國人員。越戰結束後的翌年,漢考克號從海軍退役除籍,並出售拆解。

航空武器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美國波音美國陸軍航空軍制造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美軍在1930年代提出200架轟炸機的生產合約,當時參與競爭還有道格拉斯格倫·L·馬丁,最終波音設計的機型勝出,甚至比陸軍航空軍原先要求的規格更好。B-17的原型機在一次時墜毀令合約取消,但陸軍航空軍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並訂購了13架,其後陸軍航空軍恢復全面量產,包括衍生型B-17A至B-17G。它是一種多用途的飛機,除了在美國陸軍航空軍中作為轟炸機服役及在皇家空軍中作炸彈運輸機外,其他國家亦有採用。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B-17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對德國工業和軍事目標進行日間戰略轟炸的主力機種。戰後因為結構堅固,有不少被使用為森林消防機,直到1980年代美國還有一批B-17消防機在使用。

二戰拾遗

二戰历史上的今天

同盟國傳記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是一位美國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五星上將。尼米茲早期以研究潛艇為主,而後成為美軍中柴油引擎技術的專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尼米茲擔任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等職務,主導對日作戰。戰後,尼米茲擔任海軍作戰部長,一直至1947年退役為止。尼米茲於1966年逝世,是美國最後一名逝世的海軍五星上將。美國海軍為紀念尼米茲,而將其去世之後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當時最新銳的航空母艦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以他為名,也就是日後的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此外,夏威夷檀香山有以他為名的尼米茲高速公路

軸心國傳記

安妮·法蘭克為出生於德國猶太人,15歲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為奧圖·法蘭克一家的么女,家中還有母親艾迪斯和姐姐瑪格特。由於當時納粹德國排斥猶太人風氣日盛,父親奧圖便放棄於德國的事業而將家庭移至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家過著較為平順的生活;但是1940年5月後,荷蘭為德國攻占之後,荷蘭的新統治者英夸特也將排猶法律於荷蘭執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這段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於有人告密而被德國和荷蘭警察逮捕。數日後所有人被轉送到荷蘭的威斯第包克集中營。之後,安妮與姐姐又被轉送到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1945年3月姐妹都因傷寒死於營中。安妮於躲藏期間所寫的日記,被公司的女職員梅普·吉斯發現並保存下來,直至戰後梅普又轉交給幸存下來的安妮父亲奧圖,兩人合力於1947年將《安妮的日記》出版,成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二戰分類

分类拼图
分类拼图

其他主題

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項主題首頁。
人文
娛樂與體育
地理
漢字文化圈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区:河北 山西 江苏 浙江 山东 安徽 福建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云南 甘肃 新疆 江西 贵州;城市:北京 天津 上海 南京 苏州 福州 广州 武汉 西安 宁波 青岛 重庆 台州 惠州 肇庆 宁德;其他:香港 澳門 东北地区 天津滨海新区
中華民國(廣域:臺灣 福建;縣市:臺北 基隆 桃園 新竹 苗栗 臺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臺南 高雄 澎湖 宜蘭
日本東京 琉球群島
朝鮮半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韩国
越南 新加坡 馬來西亞 泰國 菲律賓
西歐:德國 荷兰 比利时 法国 西班牙 英国倫敦) 瑞士 奥地利;北歐:芬兰 瑞典;南歐:義大利 梵蒂岡 希腊;東歐:亞美尼亞 白俄羅斯 立陶宛 波兰 俄羅斯 烏克蘭;跨洲國家:土耳其
  • 美洲
美國阿拉巴馬州 阿拉斯加州 亞利桑那州 阿肯色州 加利福尼亞州 愛荷華州 堪薩斯州) 加拿大 巴西 苏里南 阿根廷
  • 大洋洲
澳大利亚
埃及 安哥拉 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