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第二次国共内战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中国专题 (获评未评級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台灣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台灣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灣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军事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军事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军事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编辑]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一节类似学术评论,不符合维基百科的标准,为原创内容。该标题说法(“国民党”)也不规范。130.126.12.190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01:12 (UTC)[回复]

违反停战令[编辑]

10月停战令是国府单方面下达的停战令,共产党从来没有遵守,既然共产党不遵守停战令,也就无所谓国军违反停战令。本条目原说法违背史实。 130.126.12.190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19:29 (UTC)[回复]

中文维基的很多编辑者责任心很差,根据自身的喜好和想象随意更改史实,完全不顾误导读者。例如1945年国共冲突列表里面,这个列表原先关于上党战役爆发原因的说法是“阎锡山部队在长治接受日军投降,中共军队为攻占长治而发动上党战役”,该说法是依据《中华民国史》的叙述摘要的,是符合史实的。可是,有编辑者将其改为了“阎锡山部队与中共军队在中共辖区上党为争夺日本投降军军备发生的战役”,这句话就是编辑者根据自身想象随意乱写的。这个说法完全不符合史实,完全混淆了战争爆发原因,属于误导性说法。编辑者编辑条目应当考虑到事实,查证,以及可信度,绝对不能根据自身想象乱写。这也是中文维基百科平均质量偏差的根本原因。130.126.12.190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19:22 (UTC) 台湾的Ip用户,请能否注册个用户名参与讨论。抗战时期晋西事变后,阎锡山的部队就无法控制晋西南地区了(由蒋介石的中央军控制,后被日本占领)。上党战役前长治等县城已经在共军的掌控之下,阎锡山的部队硬要强行进入接收,所以遭到共军伏击。--自由男神留言2013年10月20日 (日) 07:23 (UTC)[回复]

民国时期社会弊端的主要体现[编辑]

民国时期社会弊端的主要体现 一章的写作者是强渡大渡河条目的创建者。请看看此人的写作水平。

  1. 章节从头到尾都是原创研究,完全不符合维基百科的要求。该章节虽然表面上有大量的来源,但是全都是“第一手来源”并且来源质量较差(如 王树增. 解放战争的政治变迁.),属于典型的原创研究。不符合维基百科的非原创要求。WP:第一手来源所有对第一手来源的解释、分析或总结都应引用自第二手来源,而不由维基百科编者来进行原创分析。
  2. 该章节与本条目没有直接关系。该条目是国共内战条目,而该章节与国共内战没有直接关系,应该放在中华民国历史条目中。
  3. 该章节严重违反中立性原则。从头到尾都是作者对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批判,不仅是原创研究,更是严重丧失中立性的评论。
  4. 评论类内容不宜放在百科全书中。维基有专门的模板警告评论性内容。

总之,该章节内容最适合放在大陆中学教科书里面,至少也应该放在“中华民国历史”条目中。故删除之。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9日 (四) 18:05 (UTC)[回复]

  • 内战的爆发是政治矛盾爆发的结果,国民党的军事失败也是政治失败的直接结果,所以条目必须提供政治方面的内容。这一段虽然质量不高,但是去芜存菁之后还是可以放到背景一章里的,我不认为这一章就是“垃圾”。顺便提供两本参考书,一本是从政治角度,另一本是从美苏大国政治的角度:《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冷战与革命:苏美冲突与中国内战的起源》。--Gilgalad 2010年9月9日 (四) 18:32 (UTC)[回复]
"内战的爆发是政治矛盾爆发的结果,国民党的军事失败也是政治失败的直接结果",这是你自己的个人研究,属于原创内容。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认为你的个人见解“国民党政治失败”是事实,我甚至对你的“国民党”的提法表示质疑(国共内战的参战双方是中华民国政府和共产党,并非国民党和共产党)。本条目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条目,请不要加入其他内容。如果你对此内容感兴趣,请加入中华民国历史条目。 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9日 (四) 19:15 (UTC)[回复]
    • 这两点论述是上面那两本书的观点,我可没本事原创这种内容。国民党统治的政治失败是铁一样的事实,早在内战爆发几年以前的抗战后期,所有的明眼人都已经看到了。另外我对纯粹国府历史观的那个所谓优良条目没兴趣。--Gilgalad 2010年9月9日 (四) 21:49 (UTC)[回复]
你认为“铁一样的事实”别人未必这么认为,你再坚定的个人观点也只是观点,你引述两本书也仅仅是那两本书的观点而并非维基的观点。你认为我不是明眼人也无所谓,这样的人多得是。另外我对那两本书同样也没兴趣,道不同不相为谋。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9日 (四) 22:09 (UTC)[回复]

不知道什么是个人观点了,什么不都是个人观点吗!史书记载的不都是掺杂了作者个人观点的吗?那你说国民党打输了,我还说是部分人的个人观点呢。

是呀,在某些台湾人观点看来,国民党只是转进台湾,哪里有失败,不如把台湾方面对国军的歌颂也放进去,我们不反对。这一段起码可以引用剑桥民国史,李新的中华民国史等补充上去。--自由男神留言2013年10月20日 (日) 07:23 (UTC)[回复]

关于结构性改变问题[编辑]

目前的结构是极不合理的,而且也是极其缺乏中立的。编辑者以共产党认定的1946年6月作为全面内战开始点,但是这种分类法却把东北内战排除在外,而且编辑者即使按照这种方法分类,也漏掉了共产党所说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的阶段分类。试问你两个问题:

  1. 为什么把东北内战放在国共谈判一章里面?如果你认为东北内战期间国共仍然在谈判,那1946年6月之后,周恩来仍然在南京呆了半年之久并经历马歇尔和第三方面多次协调国共谈判,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一直呆到1947年3月并经历司徒雷登多次协调谈判,这就不算国共谈判吗?
  2. 为什么把全面内战的第一节定为“政府军进攻”?难道你没有看到在华北战场明明是共产党在进攻吗?(参考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

原先的分类法有什么不合理之处让你改变结构?你改变了结构不仅违背基本史实和逻辑,而且仍然忽略了共产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仍然不合共产党的心意,不是徒劳吗?如果你不能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证明现在的分类法好在哪里,我将不得不回退之。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0日 (五) 23:29 (UTC)[回复]

闲话少说。请看《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13章第4节:
  • 1946—1949 年的内战
    “根据(蒋介石的)这一战略,政府军在1946年7月发动了全面进攻,共产党的历史编纂学把这次全面进攻当作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
    • 第一年,1946—1947 年:退却
      “在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第一年里,政府军实际上夺取了除哈尔滨以外的所有东北城镇,收复了苏北的县城,占领了张家口和延安,控制了河北和热河省的大部,扫清了大部分陇海和胶济铁路线。此后,拉锯战在长江以北所有中国主要铁路线上展开。”
    • 第二年,1947—1948 年:反攻
      “1947 年夏季,共产党人以开展全国性的反攻发起了战争的第二阶段战役。”
    • 第三年,1948 年—1949 年:胜利
  • 国民党政府的倒台和美国政策的失败
如果您有其他意见,请拿出您的主张,更重要的是拿出支持您主张的参考文献,免得无的放矢。--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1:34 (UTC)[回复]
闲话少说,我的主张就是维持原状,如果你认为你的方案更好,请你首先正面回答我前面两个问题。如果你不正面回答,我只能回退。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11 (UTC)[回复]
就是说没有参考文献支持你要回退咯?东北冲突所在的那一章是国共谈判和调停,没有军事冲突哪来的调停?另外我不知道“全面内战”这四个字在哪?没有文献支持,你要回退也随你,不过在社群讨论的时候,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4:18 (UTC)[回复]
你的逻辑混乱不堪,你说“没有军事冲突哪来的调停?”,那我问你,为什么你认为1946年6月之后的战斗就不应该再列到调停一章了呢?北平军事调停处直到1947年初还在工作,周恩来直到1946年11月才离开南京,你怎么解释?你能自圆其说吗?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33 (UTC)[回复]
闲话少说,请你回答我第二个问题,正面回答.2010年9月11日 (六) 04:20 (UTC)
你自己看看你这态度,摇头。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剑桥中华民国史记》明确提到:“政府军在1946年7月发动了全面进攻……在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第一年里,政府军实际上夺取了除哈尔滨以外的所有东北城镇,收复了苏北的县城,占领了张家口和延安,控制了河北和热河省的大部,扫清了大部分陇海和胶济铁路线。此后,拉锯战在长江以北所有中国主要铁路线上展开。”,这一小节的题目也是“(共军)退却”。这一年共军丢掉了大部分根据地,控制的人口少了一半,这是国军多大的胜利啊,你为什么觉得这还不算攻势?--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4:35 (UTC)[回复]
"这是国军多大的胜利啊,你为什么觉得这还不算攻势" 这甚至都算不上该书的观点,这完全是你自己的个人观点。请你正面回答:你的“政府军进攻”一章为什么会有华北地区共产党进攻一节? 你如何自圆其说,逻辑自洽?你不要对我的态度摇头,你的态度也彼此彼此。如果你不愿意编辑战,就正面回答我的问题。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39 (UTC)[回复]
呵呵,请您转过脸来面对前面一段:《剑桥中华民国史记》明确提到:“政府军在1946年7月发动了全面进攻……在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第一年里,政府军实际上夺取了除哈尔滨以外的所有东北城镇,收复了苏北的县城,占领了张家口和延安,控制了河北和热河省的大部,扫清了大部分陇海和胶济铁路线。此后,拉锯战在长江以北所有中国主要铁路线上展开。”你要回退到以前,可以,请先拿出支持那种分阶段方式的文献,否则免谈。--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4:45 (UTC)[回复]
我当然有我自己的史料,我更可以按照我的书中章节编写,我在这里跟你讨论是避免编辑战,如果你不打算跟我探讨问题,那我就只能按照我自己的史料重新编写。至于编辑战,我相信任何一个看到此页的人会看清责任。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5:07 (UTC)[回复]
这态度还可以,资料对资料才有讨论的基础么。那么把您的史料拿出来吧,请记得是要明确把内战划分成1946年3月-1947年3月、1947年3月—1948年9月、1948年9月—1949年12月三个阶段的。--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5:13 (UTC)[回复]

修改记录[编辑]

本文主要部分是User:Amphylite的大作,不光缺少参考文献注释,各处史实更是多有错讹。为了避免某些人在我修改的时候横加指责(奇怪的是他们在条目缺乏注释并且充满个人议论的时候没有一点不满的意见),凡是我作出的更改一律记录如下。我不敢保证修改的一定正确,但至少能确信都有出处:

  1. 原文“改组政府问题:中共坚持要求在国民政府委员会的40个名额中,与民盟一起合占14个名额,以行使1/3否决权。但国府只同意给12个,后国府让步,同意第13个由中共推荐一无党派人士,并经国府同意产生。但中共不同意,坚持要求占14个。东北问题:因东北战斗激烈,双方围绕东北政权问题和东北军队驻地问题争执不下,始终未能达成协议。”——删除,实际为国民党占20个,中共民盟和其他党派合占20个。东北驻军细节不在政协讨论之内。--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3:29 (UTC)[回复]
你不要动辄攻击User:Amphylite,在我看来,他比你的编辑水平高的多。原文“中共坚持要求在国民政府委员会的40个名额中,与民盟一起合占14个名额,以行使1/3否决权。”没有任何错误,国府委员会本来就是40个名额,国民党20个,共产党要求跟民盟合占14个,而国民党只答应12个,剩余的8个给青年党和无党派。(参考中华书局 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原文编辑有一丁点错误吗?明明是你眼神不好使,怪起人家来了,如果你认为自己眼神好使,请告诉我原文哪里说错了?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14 (UTC)[回复]

关于结构改变[编辑]

请编辑者逐一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结构改变,旧的结构有什么问题,新的结构有什么优点。编辑者在说明之后仍需答辩。如果编辑者不加说明,那本人即行回退。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36 (UTC)[回复]

哈哈,我前面已经说明地很清楚,你再这样坚持就是无理取闹了。你自己有什么权力要求别人答辩?要发动编辑战我也不管你,咱们互助客栈再见。--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4:43 (UTC)[回复]
哈哈哈,你说的一点也没错,我当然没有权力让你答辩,但是我有权力编辑维基百科和回退一切不合理编辑,不是吗?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44 (UTC)[回复]

关于第二次国共内战新结构问题[编辑]

User:MtBell用户目前大幅度更改了第二次国共内战条目的结构。维基百科欢迎更改条目,但是如果更改的结果是越改越糟糕,那就得讨论一下了。该条目原先的结构是

  1. 1 背景
    1. 1.1 国际局势
    2. 1.2 争夺东北
    3. 1.3 国共谈判
    4. 1.4 局部冲突
  2. 2 全面战争
    1. 2.1 第一階段(1946年3月-1947年3月)
    2. 2.2 第二階段(1947年3月—1948年9月)
    3. 2.2.1 国军攻势作战,解放军守势作战时期(1947年3月-1947年9月)
    4. 2.2.2 解放军攻势作战,国军守势作战时期(1947年9月—1948年9月)
    5. 2.3 第三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2月)
    6. 2.3.1 战略决战
    7. 2.3.2 共产党的胜利、民國政府遷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8. 2.4 第四階段(1949年12月—1955年2月)
  3. 3 政治斗争与第二战线
    1. 3.1 中共方面
    2. 3.2 国府方面
  4. 4 美苏援助

该条目目前的结构则是

  1. 1 背景
    1. 1.1 国际局势
    2. 1.2 国共争夺接收日占区
  2. 2 国共谈判与马歇尔调停
    1. 2.1 国共谈判
    2. 2.2 国共在东北的激烈冲突
  3. 3 政府军进攻
  4. 4 解放军反攻
  5. 5 国共战略决战
  6. 6 国民党统治的衰落
  7. 7 共产党走向胜利
  8. 8 隔海对峙

这个结构非常不合理,原因如下

  1. 这个结构把东北内战放在了国共谈判一章,而把政府军进攻剔除在国共谈判外。事实上,政府军进攻期间,国共谈判仍然进行,一直到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离开南京。
  2. 这个结构忽视了基本事实,那就是政府军进攻一章里面还有华北战场一节,而华北战场是共产党在进攻。既然是题目是政府军进攻,怎么又冒出了共产党进攻?
  3. 这个结构把制宪国民大会放在了国民党统治的衰落一章,而制宪国民大会是国共内战的直接诱因之一,当然应该放在前面。放在后面完全是顺序颠倒,因果颠倒。
  4. 这里还存在一个原创研究。编辑者认定制宪国民大会的召开属于国民党统治的衰落的范畴,很明显这是极具争议性的。这只是编辑者自己的个人观点。即使编辑者给出剑桥史,那也只是剑桥史的一家之言。
  5. 这个结构里面,国民党统治的衰落一章与本条目没有直接关系,与“民国时期社会弊端的主要体现”异曲同工。建议转移到中华民国历史条目。
  6. 这个结构把中共代表团撤离南京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放在了国民党进攻一章,而不成为标志事件。
  7. 这个结构把国共全面内战的开始点设置在了共产党认定的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军,而国共内战早在4月就爆发于东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分类法,有损中立。

该编辑者认为这种结构是来自剑桥中华民国史,但是本人也有一本中华书局中华民国史,是不是人人有一本书都可以改变结构呢?还是看看谁的结构更加合理呢?编辑者没有回答本人的问题,而是拿着剑桥史当作尚方宝剑,不在讨论页做内容讨论,仅在耀武扬威。请各位看看究竟采用哪种结构更好。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5:23 (UTC)[回复]

  • 转移战场了?奉陪。本人也有一本李新主编的中华书局中华民国史,您为什么不列出这本书的目录呢?呵呵,因为该书根本不支持你所谓的原来的分段方式!请看目录:
  1. 抗战胜利与战后初期的国内政治:抗日战争的胜利;重庆谈判;国共军事对峙;中间势力的兴起
  2. 短暂的和平:停战令的颁布与政协的召开;政协会议的成就和局限;军事调处与军事复员
  3. 战后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略)
  4. 国内冲突的焦点——东北:东北局势的演进;东北的国共美苏四方关系;东北的战火
  5. 全面内战的爆发与国共关系的破裂:全面内战的爆发;内战调处与和平运动;制宪国大的召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6.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与统治危机
  7. 国民党的最后动员
  8. 国民党军战略攻势地位的丧失
  9. 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失败
  • 其中“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节为:战前基本形势与国共双方的军事对比、中原战事的爆发、华东战场的激战、华北战场的风云。中原战事爆发明明是1946年6月底7月初,双方最后一次停战协议失效的时候。请问这本书什么地方把全面内战爆发划在1946年3月?
  • 如果大家觉得这个目录太长,请看《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13章第4节:
  1. 1946—1949 年的内战:“根据(蒋介石的)这一战略,政府军在1946年7月发动了全面进攻,共产党的历史编纂学把这次全面进攻当作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
  2. 第一年,1946—1947 年:退却:“在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第一年里,政府军实际上夺取了除哈尔滨以外的所有东北城镇,收复了苏北的县城,占领了张家口和延安,控制了河北和热河省的大部,扫清了大部分陇海和胶济铁路线。此后,拉锯战在长江以北所有中国主要铁路线上展开。”
  3. 第二年,1947—1948 年:反攻:“1947 年夏季,共产党人以开展全国性的反攻发起了战争的第二阶段战役。”
  4. 第三年,1948 年—1949 年:胜利
  5. 国民党政府的倒台和美国政策的失败
  • 可见这几本书划分的方法都是一样的。1946年3月的东北冲突之后明明还有停战,而且战争也没有在关内关外全面大规模爆发,怎么能算是全面爆发呢?这道理就像九一八事变不能作为抗战全面爆发的标志一样简单。目前条目当中东北冲突的内容不足,等内容充分之后可以单独成为一章,充分写明国共美苏四方在东北的博弈。--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5:49 (UTC)[回复]
  • 另,“国民党统治的衰落”一章应当包括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逐渐在政治和经济上努力但最终失败的过程,还包括中共所谓“第二条战线”的内容,这些都和国共正面的战争密不可分。考虑到条目是写内战,因此只规划一章的篇幅,但绝对不可缺少。--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5:54 (UTC)[回复]
  • 关于“政府军进攻”的措辞,在第一年的全面战争中政府军从东北、华北到华中、西北,攻占了共军包括老巢延安在内的大片地盘,说总体是攻势当然没问题,剑桥史也是说的共军退却。局部来看,共军当然有攻势,但以偏概全就错了。另外我对用词并不坚持,改成“政府军攻势”也好,改成剑桥史的“中共退却”的说法也好,我都没意见。--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5:58 (UTC)[回复]
你的说法同样不能自圆其说,你说1946年3月之后还有停战,请问1946年7月之后就没有停战了吗?可能你的剑桥史压根没有告诉你1946年7月之后的停战。显然你在逻辑上仍然自相矛盾。“国民党统治的衰落”完全是不相关标题,你是从剑桥史引述下来的,可是剑桥史是中华民国史,并非内战史,你把不属于内战史的标题直接引用到了这里,完全是张冠李戴。另外,你凭什么认为示威游行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衰落?那是你的一家之言而已,在我看来,示威游行标志着宪政民主的开始,是国民党统治的成功和兴旺。你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为维基百科的理解。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14:09 (UTC)[回复]
不好意思,這個討論應該是在該條目的討論頁進行吧。如果需要讓更多人注意到,在客棧發個簡短的訊息請大家過去參與討論應該就可以了。--祥龍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14:15 (UTC)[回复]
的确如此,用户Philphy应当在条目讨论页讨论这些问题,把矛盾扩大到社群页面并不合适。--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14:35 (UTC)[回复]

章节安排的一点想法[编辑]

目前条目的争议有两个方面:一是章节的划分,二是章节的名称。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主要问题,因为确定了各章节的内容之后才能讨论章节的名称。因此,下面说明一下我对章节的划分的看法,另外,在解决第一个问题之前,我不想和User:Philphy纠缠第二个问题,停战令之类的细节,请该用户自己看书,我不想让这些细节问题干扰大方向的讨论。

  • 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国共争夺日占区的情况,这是国共冲突的直接起点。
  • 第二章说的是国共双方在冲突的同时,顺应国内要求和平的压力,为国家和平作出的努力。这一段还应该包括美苏大国政治对国共冲突的影响,包括美国介入的调停,以及苏联在从东北撤军以前对东北问题的影响。
    • 苏联撤军之后的东北冲突目前内容过少,将来扩充以后可以独立成章,现在拿出来当成单独一章也可以。
  • 第三章是1946年6月停战之后国共开始的全面冲突,时间下限是1947年夏,这段时间是国军攻势、共军退却的一年。
  • 第四章是1947年夏至1948年夏,这是共军反攻的一年,上限是1947年夏刘邓挺进大别山,下限是国共战略决战开始之前。
  • 第五章是1948年秋冬两季国共在东北、华北、华东的战略决战。
  • 第六章主要是内战期间,国府统治下的政治经济形势,包括国、共、第三方面在政治上的角逐。因为内战不仅仅是军事斗争,政治和经济形势对于双方战争的影响也很重要,所以这一部分内容是本条目必须包含的。目前放在这个位置,是考虑到战略决战以后国统区的形势已经明了,而且还有一段和谈,双方内部都有所调整。这一段内容是否有更合适的位置请大家提意见。
  • 第七章是国共内战结果水落石出的一章,开始于共军渡江,时间下限到哪里还没有想好,我觉得包括西南西北大部分作战结束为好。
  • 第八章是国共内战从全面战争走向隔海对峙的内容,主要应该是东南沿海岛屿的争夺。
  • 也许还需要一些“历史意义”、“历史影响”的内容,但目前条目里没有。

以上是我重新调整该条目章节的考虑。另外我还想说一下用户Philphy的讨论态度问题。虽然该用户不随便发起编辑战值得赞赏,但是他对我编辑的攻击实在让人无法接受。我在整理条目的同时也在随时修改自己的想法,对其他维基人的编辑也是开放态度,但是Philphy却故意把我的编辑拎出来当靶子,好像我就是固执地排斥任何其他人的看法一样,这并不符合事实。在此特别提出,请Philphy改变一下讨论的态度,让讨论能够帮助这个条目继续完善下去。--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15:16 (UTC)[回复]

请Edouardlicn说明一下当前分段方式的理由,谢谢。--Gilgalad 2010年9月12日 (日) 06:29 (UTC)[回复]
本人对阁下的安排并无意见。当前Edouardlicn的分段方式,让人觉得有些像小说,比过去冗杂的情况固然好了很多,但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历史研究 (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09:28 (UTC)[回复]

當前的分段理由......實在是沒有什麼理由,我就是想將事情說的通順一些。最近在翻譯法國大革命英文條目,發現這個條目寫的有出彩之處(當然,此條目不知何故被禁止編輯了,不知道是由於是基礎條目還是由於用戶紛爭),所以也順帶學習了一點。特別要強調的是,我的分段實際上不是以時間點劃分而是以事情的發展階段劃分的。Gilgalad你的想法很“標準”,但是個人認為比較適合放在軍事課本裡。我個人是喜歡現在的分段。當然我不反對你將你的內容補充進去,這個和分段無關,前提是你不要破壞總體風格即可。—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14:27 (UTC)[回复]

其實大家應該感謝Philphy,要不是他在客棧裡提出,後面的事情可能就是3RR,然後有人被封。只是討論到了一定階段應該回到這裡,我的建議是這個。
另外建議大家在戰爭發展上最好不要以時間點作為分野。畢竟過於準確的時間點又容易產生分歧。—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14:33 (UTC)[回复]
再就是提醒各位大陸同胞一句,使用大陸的資料要注意,不中立固然是事實,有時候還會避重就輕,實際上就是刪改歷史。比如說描寫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前看歷史課本很拉風,今天看到這裡後面寫了一句“傷亡慘重後撤出”,這就一句話了事,而且你看中學課本還看不到這句,暈。—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14:38 (UTC)[回复]
按照你的划分,东北的军事冲突没有合适的位置,我还是认为这方面内容单独一章或者一节为好。另外,从你对刘邓大别山的认识来看,建议你先看一下有关文献,了解一下具体发生了哪些事情。--Gilgalad 2010年9月13日 (一) 01:07 (UTC)[回复]
我很懒,而且对这段历史不是很感兴趣,而且的而且,我找资料不容易。你还是想想看在尽量不要调整段落的前提下修改一下看该放哪里。我袖手旁观算了,有争执再找我。-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03:33 (UTC)[回复]
抱歉,刚才说的太生硬了。其实我对这条目也没多大兴趣,有人挑战只能勉为其难应付一下罢了。另,有很多公共图书馆开放远程登陆的功能,可以从那里免费下载电子资料。--Gilgalad 2010年9月13日 (一) 04:28 (UTC)[回复]

Tomas Tso留言2014年2月18日 (二) 22:01 (UTC)"背景"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國共合作前的政策矛盾的延續"該放在第一條;事實在西安事件前國共的爭戰就沒有停過,更沒有解決,只因有外部的"敵我矛盾"而暫停,當然,美國公然的介入及蘇聯暗中的協助使得這次內戰規模擴大,但,爭議的端的端點是原先的!![回复]

来源啊来源[编辑]

本条目内容丰富,但实际上基本上没有来源。请大家补充来源。—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10:28 (UTC)[回复]

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一个垃圾段落[编辑]

历史研究用户擅长发动编辑战,不经讨论即行回退。第二次国共内战国共内战都有一段垃圾段落,叫“民国时期社会弊端的主要体现”,亲共人士格外喜欢这一段落,可惜这种语气实在不像百科全书,倒像是教科书灌输的语气。这一段落的原始创作者是强渡大渡河的创建者,不妨看看此人的写作水平。

  1. 章节从头到尾都是原创研究,完全不符合维基百科的要求。该章节虽然表面上有大量的来源,但是全都是“第一手来源”并且来源质量较差(如 王树增. 解放战争的政治变迁.),属于典型的原创研究。不符合维基百科的非原创要求。WP:第一手来源所有对第一手来源的解释、分析或总结都应引用自第二手来源,而不由维基百科编者来进行原创分析。
  2. 该章节与本条目没有直接关系。该条目是国共内战条目,而该章节与国共内战没有直接关系,应该放在中华民国历史条目中。
  3. 该章节严重违反中立性原则。从头到尾都是作者对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批判,不仅是原创研究,更是严重丧失中立性的评论。
  4. 评论类内容不宜放在百科全书中。维基有专门的模板警告评论性内容。

总之,该章节内容最适合放在大陆中学教科书里面,至少也应该放在“中华民国历史”条目中。而中华民国历史条目是优良条目,早已经删除这一段落,估计该条目编辑者不允许加入这么一个垃圾段落。

希望各位给出意见,避免编辑战。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0日 (五) 13:29 (UTC)[回复]

這樣的內容的確應該予以調整,放在適當的位置,而不是任何條目都要加進去。而且原創研究本身是違反方針的,違反方針就更沒立場說自己是中立的態度。-cobrachen (留言) 2010年9月10日 (五) 14:48 (UTC)[回复]
刚刚看了历史版本。这一段虽然也有很多参考来源,但加上去之后使整个条目的中立性大大降低。如果非要加上此类观点的话,建议再找一些相反的观点加以补充。—蓝色☆枫叶拉呱 2010年9月10日 (五) 15:42 (UTC)[回复]

原创研究本就不应该增加,而且在举出社会弊端的同时,却以偏概全,忽略了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中国1930年代条目已经给出了相当丰富且不至于原创研究的内容。--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9月10日 (五) 16:18 (UTC)[回复]

此人还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条目差不多打出了编辑战,直接以“原创研究”为理由删除关于台湾馆地位问题的段落。--氢氧化钠 NaOH 2010年9月11日 (六) 00:00 (UTC)[回复]
差点以为又是一个志愿五毛……仅凭第2条就足够删除了吧;不过世博会那个段落也的确是原创研究,至少最后那句评论该删掉。--迷走SuiDreamBCS Championship! Go Gators! 2010年9月11日 (六) 01:00 (UTC)[回复]

历史研究本人绝非5毛党,这是我之前跟他交流的感觉。简单看了一下两个条目,发现这两个条目的命名本身就有问题。“国共内战”实际上应该指两次战争或者一类战争的代名词,但条目本身即有打算将这两次实力对比悬殊,政治地位完全不一样的战争混为一谈。我在这里提议:国共内战应马上改为消歧义条目,然后为两次战争分开条目写。我愿意为各位从中协调。—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3:42 (UTC)[回复]

我整理一下我的建议
  1. 国共内战作为消歧义页存在
  2. 第一次国共内战条目写所谓的“第一次国共内战”
  3. 第二次国共内战写所谓的“解放战争”或所谓的“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間的国共内战”。

如果12小时内大家都没有意见的话我就开始改造了。—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02 (UTC)[回复]

这样也好,不然再怎么精简,这个条目都会很快膨胀起来。另外请顺便在一次和二次内战中间加一个“抗战期间国共摩擦”的项目。--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5:03 (UTC)[回复]

原来还有这样一个讨论,这么久了都没看到。那几个段落,并非本人所写,只是就事论事。关于本段讨论发起者的指责,实在不能认同。并,现在一直在协助编辑相关条目,也没什么编辑战。倒是本段讨论发起者,却没见有什么动静了。窃以为,这不是发展条目应有的做法。--历史研究 (留言) 2010年9月17日 (五) 08:54 (UTC)[回复]

這是不中立的誣衊,他把百科全書當做大陸的洗腦教科書了。 佑淳朝留言2018年10月9日 (二) 13:36 (UTC)[回复]

英文標題大多寫成"Chinese civil war"
因此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次國共內戰,或許會比較符合條目中立性…
否則這就成了“剿共與反圍剿”、“戡亂與解放”之爭了… 便當領取者留言2019年8月28日 (三) 12:25 (UTC)[回复]

不明:为何不叫“第二次中日战争”而叫“抗日战争”,但本条目却叫“第二次国共内战”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编辑]

都是中立性问题- - --L TruthSon留言2012年7月21日 (六) 06:48 (UTC)[回复]

別傻了,那我問你為何不叫「勘亂戰爭」?這都是雙方自我袒護之詞(自以為解放),當然以「國共內戰」最為客觀。至於為何是抗日戰爭?因為日本的侵略是事實__^ 2014年6月5日 (四) 02:44 (UTC)[回复]

信息框中的旗帜[编辑]

请求更新信息框“参展方”中“中国共产党军队”前的代表旗帜为File:Second War Flag of Chinese Soviet Republic.svg,此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前共产党军队所用的旗帜。参见1937年的延安 [1] [2] 宣传画右侧出现的共产党军队军旗,其设计最早制定于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国徽国旗及军旗的决定。--Ericmetro留言2013年5月16日 (四) 04:01 (UTC)[回复]

另外,建议将“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一节中的“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路线”图片替换为向量版本File:KMTretreat.svg。--Ericmetro留言2013年5月16日 (四) 04:13 (UTC)[回复]

完成--AddisWang (留言) 2013年5月18日 (六) 14:21 (UTC)[回复]

請求更新戰役 link[编辑]

"兩岸分治"下,海南島戰役, 萬山群島戰役, 舟山戰役 已經有條目,建議以戰役 link 取代地名 link. Happyseeu留言2013年5月20日 (一) 03:41 (UTC)[回复]

請勿回退撤销無來源或與來源不符的修改[编辑]

我將條目內容無來源或與引用來源不符的部分撤銷。User:张岩11請勿回退。如果有可靠來源,請引用可靠來源,使每個讀者都能看到出處,而不是回退。歡顏展卷留言2013年12月18日 (三) 03:18 (UTC)[回复]

第二次国共内战是「統一戰爭」?[编辑]

有人堅持把第二次国共内战列入「中國歷代統一戰爭」。不知道這是哪一個地方的史觀。請列出可靠來源。歡顏展卷留言2013年12月30日 (一) 01:33 (UTC)[回复]

條目還有原創研究爭議嗎?[编辑]

若沒有,該將原創研究模板拿掉。 歡顏展卷留言2013年12月31日 (二) 21:04 (UTC)[回复]

国共内战 条目 尚有一个大型战役条[编辑]

国共内战 条目 尚有一个大型战役条 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攻西南5省的西南战役,号称中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 。Wokesiet留言2014年1月5日 (日) 02:23 (UTC)[回复]

用語不適合維基百科[编辑]

"傷亡統計"一節,用語有"土匪武裝"。這種用語意義不精確,而且不中立,不適合維基百科。如果是游擊隊、自衛團或地方武裝,應該使用這種稱呼。

還有,"傷亡統計"一節中"投誠24.3萬,起義13.1萬"。投誠和起義的區別何在?應該說明。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1月6日 (一) 22:49 (UTC)[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诚=主动投降(叛变),起义=倒戈,共军战报之所以写投诚或者起义除名称好听还带有一定政治原因,1950年解放军员额五百五十来万,其中很大一部分约90%是国军士兵改编的,战前解放军120万,战争期间除了改编100多万起义的和64万投诚之外还有400万国军战俘倒戈加入解放军,战争期间共军战损了130多万,国军士兵大量倒戈等于让共军换了两遍血,将这两个词汇改成中性用语,很大一部分原因出于这种考量。另外当时中共政权尚不稳定,西南战役后上百万散兵游勇也就是反共救国军散落各地,直到1955年左右才彻底剿灭,这时候中共政权基本巩固了。

统一模版查原先来源或者版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华民国史一样的,不必随意删减。Wokesiet留言2014年1月8日 (三) 08:51 (UTC)[回复]

象张岩11这样的用户[编辑]

在他大谈什么费正清之前,难道不应当进一下百团大战的讨论页和一号作战的讨论页,解释一下自己的行为,证明自己不是伪造成性的小人么? --Victorkkd 2014年1月11日 (六) 14:50 (UTC)


在阁下大谈伪造成性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来源内容内说了什么,根据来源查证原文与阁下所引证的内容相对比,会发现伪造成性这个词真的很精辟Wokesiet留言2014年1月11日 (六) 17:05 (UTC)[回复]

哎呀,躲到27号才回答然后还把签字里面的日期改成11号的张岩11同志,我伪造什么了?伪造的不都是你么?概述和总结是如你所说的,是一个东西么?20645和12645名日军的差异是因为12645人没有加入晋察冀军区的那个日伪军数字么?难道不是20645名的数字反而没有加入晋察冀军区数字么?一号作战里你为什么不敢再说是1500人日军病死了?谈话存档还在你讨论页留着呢。伪造成性的张岩11--VICTORKKD2014年1月29日 (三) 01:34(UTC)

第二次国共内战和中国抗日战争是独立的两个战争[编辑]

  在第二次国共内战后加“抗日战争后不久”,这有误导的嫌疑。「东方之鲲 二〇一四年二月八日 13:27:24 (UTC+8)」


符合史实,没有误导。两者当然是独立生物两个战争,但是时间接近。Wonderwind2002留言2020年5月5日 (二) 03:50 (UTC)[回复]

某某宣布……,就應該用其本人的說法,稱“起義”。而不是以某方面去評價稱“投共”。[编辑]

陳明仁宣佈起義,而不是宣佈投共。--东方之鲲 2014年2月11日 (二)

不同意。維基百科的方針包括Wikipedia:中立的观点。“起義”是一個帶有價值判斷的詞,暗示一方是“正義”的,此詞不因為當事人使用就變成中立。此處是描述整個戰爭,沒有特別理由採用當事人的話來正當化他自己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稱“起義”,中華民國稱“叛變”、“投匪”、“投敵”,均不中立。

在幾個詞中,"投共"才符合Wikipedia:中立的观点。如果有更符合中立的观点的用詞,可以討論。--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5月19日 (一) 21:09 (UTC)[回复]

--Gilgalad 2014年5月20日 (二) 23:41 (UTC)[回复]

武昌起義”是專有名詞,指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武昌起義條目裡列入“武昌叛亂”的稱呼沒有問題。選用何者可以討論。但是給專有名詞取一個新名稱是原創研究。假設有條目提到一個殺人犯叫“吳正義”,字“吳用”,可以討論用哪一個稱呼,但不能為了中立的观点給他取一個新名字。
“起義”不是專有名詞,而且有更符合中立的观点的詞可用。
兩者性質不同,無可比性。--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5月21日 (三) 01:48 (UTC)[回复]
起義:1. 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為反抗反動階級或外國侵略者而爆發的武裝鬥爭。2.在革命力量的強大攻勢下,反動軍隊的一部分棄暗投明,參加革命陣營,也叫起義。見《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5086頁。--Arthur011留言2014年5月28日 (三) 02:08 (UTC)[回复]
此處是辭海的第二種意義。解釋中的「革命」與「反動」,都是一種價值判斷,屬於POV。從中華民國立場,國軍原名「國民革命軍」,「反動」的是中共。維基百科不應該採用中共觀點而忽視中華民國觀點。中共歷次政治運動,把許多人打成「反動派」,後來又平反,可見就連中共判斷誰「反動」都不一致。可以結論「反動」、「起義」缺乏中立性。--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5月28日 (三) 16:21 (UTC)[回复]

"投共"這個詞比較中立。法广新华网凤凰网都用過"投共"這個詞。新华网與凤凰网都是中國媒體,法广是外國媒體,"投共"是中外媒體都採用的詞。QED --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5月22日 (四) 18:30 (UTC)[回复]

他本人的说法,用他本人的声明,就叫起义。但是他人在评价的时候,可以称作投共。至于丑化,算不上,如果这算丑化,武昌起义的参与者躺着都中枪了。Wokesiet留言) 2014年5月27日 (二) 01:49 (UTC) 此處不是他的傳記,而是描述戰爭,應該採用的是中立語氣,沒有什麼理由引用他本人的声明或觀點,特別是該詞偏向一方,有違中立。否則維基百科在寫恐怖事件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因為怖份子的聲明叫它為「進行聖戰」,就處處用「聖戰」?--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5月27日 (二) 06:09 (UTC)[回复]

维基百科不偏向任何一方,谁的声明怎么写那是谁的事情,百科不介入,更不评价,只将他纪录下来。Wokesiet留言2014年5月27日 (二) 08:15 (UTC)[回复]

  • (&)建議:好多历史性的词汇都不中立,但是就是这么叫的,例如说:投共是为了丑化对方,起义有美化的嫌疑,正确的做法是将其加入相应的段落内,能少用就少用。Wokesiet留言2014年5月27日 (二) 08:33 (UTC)[回复]

我再說一次,雙方對立時,採用誰的說法,取捨要有道理。當事人原為中華民國將領,中華民國稱此為「叛變」,為什麼不採用?選擇性的採用某方,而不採用另一方說法,屬於不中立的觀點,違反了方針。

再舉一例,無名英雄廣場條目,說「因叛徒出賣」,這就屬於POV。從中華民國觀點,這是「策反成功」,「棄暗投明」,被殺人員是「匪諜」、「敵對勢力的顛覆」,不是什麼「烈士」。維基百科不能因為有來源這麼說就照抄,喪失中立性。條目應該盡量中立描述,不用「叛徒」、「烈士」,也不用「匪諜」描述。如果有必要紀錄雙方態度或用詞,要歸屬誰說的,並且注意平衡。

投共是丑化对方的理由何在?有根據嗎?--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5月27日 (二) 13:38 (UTC)[回复]

起義確實在本戰役中算是解放軍的美詞,但問題是這個部分講的是"陳明仁宣布起義",這在動詞上確實是陳明仁講的,陳明仁認為的,有陳明仁"實行這個動作"的概念,因此在這裡起義應該是名詞而不是動詞,應當不需改變。
至於第三方描述的部分,個人認為"倒戈"應該是最為中立的用詞,因為投共是中華民國政府在用的,起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用的,但是倒戈就沒有特定角色,只是單純的講述戰場上瞬間的勢力變更狀態。便當領取者留言2020年9月4日 (五) 12:28 (UTC)[回复]

可以加个战术分析吗?[编辑]

解放军的战术分析。--User:东方之鲲 2014年2月11日 (二)19:01:32(UTC+8)

維基百科不應使用「國民黨軍」一詞[编辑]

「國民黨軍」一詞,並非中華民國使用的稱呼,而且也不是事實(中華民國的軍隊國家化,國民黨不像中共,有中央軍委直接指揮軍隊),這是中共用來醜化國軍的用語,違反中立原則。維基百科應使用「國軍」或「中華民國國軍」一詞。--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5月25日 (日) 21:18 (UTC)[回复]

"中國國民黨於1946年6月26日,開始向解放區全面進攻。"措詞不當[编辑]

中國國民黨是政黨,並非軍隊,如何進攻?如果是指中國國民黨下令,也是措詞不當,因為是政府下令,而非政黨下令。請勿依中共觀點,混淆政府與政黨。--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5月27日 (二) 02:10 (UTC)[回复]

1945年的国共冲突[编辑]

华北方面,傅作义将军占领中共方面占据的张家口,被有意忽略了。这不算公允

IP用户请自重[编辑]

阁下于第二次国共内战的编辑不具建设性(没有理由直接删大量有来源内容),已经被回退,而且阁下的删除内容与已经被永封的“中华爱国战线”极为相似,请知道自重,如果阁下再有不给出理由而去删除有来源内容,我将会直接提破,好自为之。Victorkkd留言2015年1月8日 (二) 03:48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7月15日 (六) 04:19 (UTC)[回复]

至今仍呈分治狀態的省份只有一個?[编辑]

第二次国共内战#福建經濟滯後說「福建省自中共建政成為國共對峙的軍事前線,也是唯一至今仍呈分治狀態的省份」。但據東沙群島條目,至少廣東省/高雄市的東沙群島也是由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管轄的,那就是說仍然有其他呈分治狀況的省份了?現誠意徵求意見。——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留言2018年4月13日 (五) 09:31 (UTC)[回复]

而且根據維基百科引述資料(關於東沙、南沙群島),現行的中華民國政府已經將其改隸至高雄,而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卻是把它畫入廣東省,故“目前”沒有分治,除非東南沙被中華民國政府立為廣東省或海南省的領下。 便當領取者留言2019年8月27日 (二) 18:48 (UTC)[回复]

应该不止有一个,例如台北政府控制部分南海地区,而整个南海地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划入海南省。Wonderwind2002留言2020年5月5日 (二) 03:53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11日 (一) 17:48 (UTC)[回复]

文章資料問題[编辑]

僅對中國共產黨方面有詳細說明,關於中華民國遷臺以後之發展隻字不提,資料並不齊全。 各種數據有過於誇大之嫌,僅引用中方一面說辭,沒有對照,缺乏客觀性。 佑淳朝留言2018年10月9日 (二) 15:02 (UTC)[回复]

歷史事件的定義需要可靠來源[编辑]

@WQLJyxyl9關於兩位與User:Barter84的編輯,敝人的淺見是「第二次國共內戰分為二個階段,第二階段的戰場在台灣海峽」的說法不是極簡單的、家喻戶曉的常識,因此無法與「孫中山是男性」的例子相提並論。對於那種說法,請求來源應該是合理的。--Matt Smith留言2019年2月7日 (四) 00:50 (UTC)[回复]

@WQL
{{fact}}是維護性模板,在該模板指出的問題獲得解決之前,閣下不應自行移除模板

敝人建議閣下隨便詢問一個路人或維基用戶以下三個問題:

  1. 國共內戰總共有幾次?
  2. 第二次國共內戰總共有幾個階段?
  3.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所有階段的戰場分別在哪裡?

敝人可以肯定,不是人人都能夠回答出來的,尤其是第 2 和第 3 個問題,敝人之前就不曾聽說過有這兩個說法。這種問題要有學習過相關歷史的人才會回答,並不像「孫中山是男性」這種家喻戶曉的常識。閣下以孫中山的例子來比喻,太過牽強。敝人建議閣下自我回退,恢復模板。--Matt Smith留言2019年2月7日 (四) 04:23 (UTC)[回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什么不中立[编辑]

谁用“北京政府”、“台北政府”这个词啊。Fire and Ice 2019年2月25日 (一) 18:26 (UTC)[回复]

請見維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
「海峽兩岸政治
維基百科的每一個記錄都應該盡量避免於有關台灣的現狀上有所偏向。縱然聯合國及世界上大部份獨立國家都已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維基百科應該反映中立的現實,從而應認為「中國」一詞不應該與任何單一獨立政治實體或政府相同。尤其「中國」一詞不應被用作與現時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管治下的地區,或與未包含香港及澳門的「中國大陸」同義。可使用較中性的「北京政府」或「北京」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避免使用通常帶貶義的「中共政府」、「中共當局」、「大陸政府」、「大陸當局」,但用中性簡稱時請考慮用北京政府的格式進行內部連結。
同樣地,如果用“中華民國”一詞來描述欲撰寫的內容,較為準確的話,“台灣”一詞也不應使用,特別是在命名與中華民國政府、法律或政治有關的條目時。為了維護維基百科的中立性,對於現存於台灣的統獨之爭,我們僅以現實上存在的政府名稱來稱呼現實統治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的政府。遷往台灣至今的「中華民國政府」,簡稱為「台北政府」或「台北」,也比“台湾政府”、“台湾当局”較中性,但用中性簡稱時請考慮用[[中華民國政府|台北政府]]的格式進行内部連結。」

Arthur011hk留言2019年2月26日 (二) 01:27 (UTC)[回复]

仅作为简称而已(实际上看到“北京政府”我只会想到“北京市人民政府”)。另外也应当避免在导言部分使用简称。Fire and Ice 2019年2月26日 (二) 02:51 (UTC)[回复]

POV-20201014[编辑]

加掛模板的原因是圖片及敘事手法明顯偏向美化中共,且來自中共立場的來源比例過大。芄蘭留言2020年10月14日 (三) 14:27 (UTC)[回复]

士林[编辑]

士林 \--100.36.170.160留言2022年9月8日 (四) 14:42 (UTC)[回复]

措辞倾向性问题[编辑]

在描述战争过程中,对于国军攻占之城池,多用“收复”“克复”,而对于解放军攻占城池,多用“攻陷”等,是否违背中立原则?建议整理归类,一律改用中立词语。--萌百娘留言2022年12月22日 (四) 20:49 (UTC)[回复]

后续冲突什么时候结束的[编辑]

看到enwiki把1979年链接到中(陆)美建交就觉得有趣,过来看看你维怎么写的。结果发现写的倒也是1979年,注释和引用却都是1991年结束动员戡乱(这不是法理上吗)。好了,下面法理上结束时间的注释又写「武装对抗于1979年基本结束」。所以到底是怎么样? ——魔琴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计划 ] 2023年5月16日 (二) 09:04 (UTC)[回复]

1979年、1991年都是单方面认为,没有终战协定,连停战协定都没,怎么算结束?ROC改国号还是把宪法给改了?--MINQI留言2023年5月16日 (二) 11:42 (UTC)[回复]

关于番号名称指代问题[编辑]

@Arthur011hk (1)解放军部队使用将领名称指代将导致读者混乱与困扰,如决战阶段开始后“陈毅部”与“粟裕部”其实都是华野,却用不同将领指代,使新读者困扰。“东北人民解放军林彪部”也是奇怪表达(读者可能误认为东北解放军还有其他部)。读者要查阅每个时期的“陈毅部”、“贺龙部”是哪个部队也很麻烦。个人建议使用部队正式番号(或将领+正式番号,如“陈毅所率华东野战军”等表述),较为妥当。(未来如有资料支撑,内文指代可尽量细化到纵队一级。)

(2)1947年以前解放军番号尚未正式启用,1945-46年仍正式地采用八路军、新四军番号,提前称解放军未免不符史实。建议恢复正式番号并加内链较妥当。

以上两点,与您商榷。--PATLABOR 英格拉姆Ingram Talk 2023年7月25日 (二) 06:1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