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臺灣主體性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台灣专题 (获评初級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台灣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灣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二條目是否描述相同思想及運動?有否合併可能? ——CommInt'l留言2013年3月2日 (六) 15:40 (UTC)[回复]

(:)回應:臺灣本土化運動臺灣主體性的其中一種表現或表達形式,應該用main template 按WP:SUMMARYWP:DETAIL臺灣本土化運動摘要成一段放置在臺灣主體性中。臺灣主體性還有其他形式和表現,需要擴充。比較不「漢人」或「福佬人」的主體性建構還包括移民文化及海洋文化等,這和本土化有不同處。兩個來源[1][2]--(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3月2日 (六) 17:54 (UTC)[回复]
臺灣主體性是個概念,臺灣本土化運動則是臺灣本土化、本土化臺灣的各種思潮與表現形式。兩者相關並有所重疊,但並不相同,我也不認為任何一方是另一方的子集合。臺灣本土化運動範圍較廣,至遲在日治時期即有相關討論與行動,瞭解鄉土和自身史地都算;但臺灣主體性主要是臺灣民主化之後的發展(1895年臺灣民主國或1964年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也算,但基本上為時較短或遭壓制而不顯,喊出來的不是被殺就是流亡),其意涵更具政治性。蔣經國於1970年在美國遭黃文雄槍擊未遂後開始用臺灣人,晚年說自己也是臺灣人,但這些都只是本土化。臺灣主體意識與中國中心或其他外國/外來政權基本上是互斥的,自稱臺灣人並不夠。臺灣主體性強調臺灣優先、臺灣角度、臺灣自己的聲音,先是臺灣人才是中國人,或者如臺灣現在明顯的主流民意趨向:是臺灣人、而且不是中國人。只是臺灣、而不是中國。不只是增加教科書中的本土史地的份量,更重要的是史觀與用字的改革。故兩者的時期、內涵、與展現均有所不同。--WildCursive留言2013年3月3日 (日) 01:03 (UTC)[回复]

去地区中心[编辑]

请对本条目进行去台湾中心和去大陆中心处理,并增加各方评论。--来自Mayajoss的随机拟合留言2015年3月4日 (三) 08:55 (UTC)[回复]

主體性[编辑]

我為主體性一詞加入連結,卻被人改回去了。連「主體性」是什麼都不大知道,卻想建立自己的主體性?--水水留言2016年3月6日 (日) 01:30 (UTC)[回复]

擴充請求 2018-12-19[编辑]

希望能增加下列內容:
1. 臺灣主體性論述的發展過程與背景
2. 明確的定義。至少寫出哪個學者、政治人物怎麼定義「臺灣主體性」
3. 「臺灣主體性」在學術上是否有爭議?若有,爭議內容為何? 死灰留言2018年12月20日 (四) 16:49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