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Wdshu

這位用戶是臺灣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基助理主編
維基內容專家

開場白[编辑]

各位朋友好。我是個以學術研究當作飯碗的人,現在在台灣新竹的某國立大學任教。

社群[编辑]

Wikipedia:台灣維基人列表

阿福 | 阿仁 | A-giâu | 百無一用是書生 | Briston | 肚臍 | Formulax | HJC | 虎兒 | Jusjih | 可夫 |Kerry | LCM | Lijenhsin | Lorenzarius | Menchi | MilchFlasche | Mingwangx | Momoge | Mountain | Nuker | Pektiong | 泅水大象 | Richy | 石添小草 | Vinama | 向柏霖 | Wing

我在其他版本之Wiki 的主頁[编辑]

比較認真關注之幾個和Wiki相關的網頁[编辑]

  • 一般性條目

汉族 | 华侨 | 华人 | 金门炮战 | 闽南语 | 民主 | 民族主义 | 臺灣 | 台灣 | 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 | 台灣共和國 | 台灣話 | 台灣人|臺灣人口 | 台灣人列表 | 台灣省 | 臺灣政治 | 吐蕃 | 中国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總統 | 中華民族 | Wikipedia:中性的观点

  • 和「台灣、中國關係」有關的條目

九二共識 | 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 兩個中國 | 兩國論 | 台灣獨立運動 | 臺灣問題 | 一個中國 | 一國兩制 | 一中各表 |

相關圖片[编辑]

在「熱情」和「冷靜」之間[编辑]

维基百科:巴别
nan-N
Chit-ê iōng-chiá ê bó-gúBân-lâm-gú.
這個用者的母語閩南語
zh-N
此用戶的母語漢語
en-3
This user is able to contribute with an advanced level of English.
這位用戶是臺灣人
這個用戶居住於新竹市
這個用戶居住於新竹縣

這個用戶是建國中學
學生、校友或教職員
來個蹦蹦!
這個用戶是國立臺灣大學的學生、校友或教職人員。
國立
交大
這個用戶是國立交通大學的學生、校友或教職人員。
查阅所有用戶語言

以下是我對Wikipedia_talk:首页之討論的參與。以此表達我自己對於撰寫百科全書的基本態度。

研究任何政治或社會運動,通常需要兩個看起來恰好是相反的特質,一個是熱情,另一個卻是冷靜。所謂的熱情是你要基本對這個運動的相關訊息、甚至是相關的活動有高度的投入(commitment)。事實上,在社會運動的研究領域,絕大多數的研究者所研究的運動,正是他們自己有相當程度認同(甚至自己本身就是參與者(activist))的運動。也因此,他們會對這個運動的種種歷史背景、發展歷程、相關信念、運動參與者、乃至他們所發起的不同活動(包括示威抗議),有著高度的興趣。

但是,另一方面,社會運動的研究,卻也需要一個冷靜的頭腦。事實上,一個社會或政治運動之所以會產生,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有人對於現狀(status quo)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想要透過集體行動的方式,來對現狀進行改變。在這個意義下,任何的政治或社會運動,在定義上就一定會涉及衝突。有人會贊成這個運動的主張,當然也會有人反對這個運動的主張,甚至也常常衍生出所謂的「反運動(counter-movement)」出來。但是,不管研究者自己的政治信仰是什麼,如果你宣稱要研究某個特定社會運動的話,第一個步驟就是透過學界比較能接受的研究方法,「先平心靜氣地將該運動的主張如實地鋪陳出來」才對。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Katherine Blee對1920年代印第安那州「女性三K黨(Women of the Ku Klux Klan)」的研究。做為一個所謂「左翼進步政治」的參與者,Blee一開始對她的研究對象 --- 右翼的白人至上主義運動女性參與者 --- 充滿了疑慮,甚至仇恨。但是,「雖然我預期我們之間會將彼此視為外國人般陌生,事實上,我發現我和我的報導人們,竟然會在某些議題上(當然不包括和種族、宗教、以及大多數和政治有關的議題上),共享某些預設以及意見。」(見Women of the Klan, Racism and Gender in the 1920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1, p.6))

我對發言這位朋友的tune有一點不同的看法,以這個簡單的回應和大家共勉。各位辛苦啦!!!

我參與過的項目[编辑]

我目前正在從事的研究是美國台獨運動參與者之生命史的研究(或者說得準確一點,應該是他們在國族認同上從中國認同轉到台灣認同的過程)。不過,諷刺的是,我到目前為止,雖然已經完成了十幾個傳記,裡面卻沒有任何一個可以算是美國台獨運動的參與者(黃文雄可能是唯一的例外,不過,我的論文並沒有正式處理到他)。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那些人的資料太多了,我反而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剪裁成百科全書的體例,所以貢獻的一些人物傳記,都是我在論文的注釋提到的人物(這樣好寫多了)。

我不是歷史學的學生,但是,長久以來一直對台灣史都有極高的興趣,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寫不少這類東西的原因。有趣的是,我在今年暑假找教職的時候,其中一個面試的機會竟然是某校的歷史系。

我也不是人類學的學生,不過,人類學是我在大學讀書時最喜愛的學科,我不但對這個領域充滿了高度的認同感,也曾經在專業認同上有過混淆,「以為」自己是一個人類學家,而不是社會學家(笑)。這也是我為什麼會貢獻一些和台灣族群有關之條目的原因。

  • 人物傳記

陳澄波 | 陳達儒 | 陳明章 | 陳智雄 | 後藤新平 | 黃文雄 | 黃昭堂 | 李登輝 | 李鎮源 | 連橫 | 劉俊秀 | 呂秀蓮 | 羅福全 | 媽祖 | 倪蔣懷 | 史明 | 阮銘 | 王育德 | 謝雪紅 | 許世楷 | 詹益樺 | 張炎憲 | 鄭南榕 | 鄭芝龍 | 朱約信 |

  • 台灣歷史/政治

安平古堡 | 八通關古道 | 白色恐怖 | 赤崁樓 | 大稻埕 | 二二八事件 | 2005年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 | 共和國 (雜誌) | 紅毛城 | 滬尾 | 九二共識 | 兩國論 | 流求國 | 六三法 | 熱蘭遮城日誌 | 三月學運 | 台籍日本兵 | 台灣獨立運動年表 | 台灣獨立運動相關條目列表 | 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 台灣歷史年表 | 臺灣民主國 | 台灣清治時期 | 臺灣日治時期 |台灣再解放聯盟 | 西來庵事件 | 夷洲 | 自由中國 | 鄭氏王朝 |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

  • 語言/文化/文學

愛爾蘭語 | 愛努語 | 白話字 | 方言 | 馬來語 | 南島語系 | 南非語 | 塔加洛語 | 台灣國語 | 台灣話 | 台灣南島語言 |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 台灣意識論戰 | 台語文歷史 | 語系 | 新港文書 | 藏緬語族 | 壯侗語系

  • 音樂

抓狂歌

  • 考古學

八仙洞遺址 | 卑南遺址 | 大坌坑遺址 | 十三行遺址 | 左鎮人

  • 民族學

愛努族 | 布農族 | 噶瑪蘭族 | 鶴佬人 | 民族 | 平埔族 | 台灣原住民 | 泰雅族

  • 百越歷史

百越族 | 閩越

  • 西藏

西藏歷史

  • 生物

帝雉 | 台灣長鬃山羊 | 台灣雲豹 | 特有種 | 櫻花鉤吻鮭

  • 體育

台灣馬拉松比賽列表

  • 工作中條文

廖文毅 | 台灣獨立運動 | 臺灣歷史 | 台灣人列表

我加過參考書目的條文[编辑]

蔡同榮 | 陳達 | 陳芳明 | 陳錦芳 | 陳文成 | 陳水扁 | 獨立台灣會 | 法輪功 | 侯孝賢 | 六四天安門事件 | 鹿野忠雄 | 美麗島事件 | 民主進步黨 | 牡丹社事件 | 彭佳嶼 | 彭明敏 | 閃靈樂團 | 施琅 | 施明德 | 四六事件 | 台灣本土化運動 | 台灣電影 | 台灣革命黨 | 台灣共產黨 | 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台灣教會公報 | 台灣民族主義 | 台語電影 | 泰源事件 | 同性戀 | 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 | 文化大革命 | 校園民歌 | 許常惠 | 亞細亞的孤兒 | 殷海光 | 中國國民黨

製作模板[编辑]

製作消歧義[编辑]

常用工具[编辑]

  • {{vfd-source}}:建議將這篇文章移動到維基文庫。
  • {{vfd|}}:這篇文章已經被列在刪除投票列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