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生物與醫學詞彙譯名表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Operon[编辑]

   操縱子

--cot 22:42 2005年4月18日 (UTC):似乎有人稱做操縱組?

我也覺得用「子」的譯法不妥,容易跟啟動子、操作子、終止子等元素混淆。「操縱組」似乎是個不錯的譯法,有沒有更多的來歷,或許我們應該採用這個名稱。--roc (talk) 15:03 2005年4月19日 (UTC)

之前我記得我所學的是「組」, 生命的藍圖,在google上查詢「乳糖操縱組」(即是Lac Operon),其實可以獲得相當多的例子。但是在國立編譯館查詢的結果是「操縱子」。 --cot 21:57 2005年4月19日 (UTC)

我也google了一下,操縱組還是挺多的。傾向於用這個名稱。已經改過來了。--roc (talk) 22:22 2005年4月19日 (UTC)

恩,好的。 感謝roc。 :) --cot 04:43 2005年4月20日 (UTC)

國立編譯館[编辑]

國立編譯館为什么不能查询呢?总是说没有找到,注册成功也不行。--zy26 was here. 11:44 2005年9月5日 (UTC) 总说用户不存在。--zy26 was here. 11:52 2005年9月5日 (UTC)

可能是被中國大陸的政府查封了吧,它的網址有.gov.tw--KJ (talk) 16:53 2005年9月5日 (UTC)
不是这个问题,只是查询的词汇总说找不到,谁能告诉我查出来词汇的结果页是什么样子的……--zy26 was here. 22:46 2005年9月5日 (UTC)
很好用呀。我们或许可以整理出一个大陆与台湾的名词对照表--百無一用是書生 () 23:30 2005年9月5日 (UTC)
好用了,看起来昨天有xpwt。--zy26 was here. 23:46 2005年9月5日 (UTC)

不同译名[编辑]

应列出出处,表明事实。--zy26 was here. 05:02 2005年9月15日 (UTC)

本表不是要羅列或複製這兩家機構(或任何機構)的數據庫,而是由維基方式探討明晰學術名詞的本意及當用譯法;對已有譯法的更動,要在討論頁提出道理解釋,就像修改其他維基條目一樣。換句話說,本表不是要比較不同地區或不同機構或不同個人的譯法,如果你想整理這些事實,可以創建「不同地區或不同機構或不同個人對生物與醫學詞彙的漢譯名及其比較與分析表」,本表則是關於專業名詞的本意之事實,不過是用漢語表述的實際本意,即能最佳表達該意的漢語名詞,任何的修改應該闡明原詞本意及更改理由,而不是援引任何「經典」或「權威」。我們維基的確要求編者提供出處,如果要編「不同地區或不同機構或不同個人對生物與醫學詞彙的譯名及其比較與評析」,當然要提供並列明你提到的這些機構的譯法,但對於我們這個表,出處就是該詞的專業實意與漢語語意。另外,我們維基追求的是原本事實,不是權威(credentialism)[1]。具體的,例如你:
  1. 將allogenic同時譯成「同種」/「同源」與「異種」/「異源」這種自己就矛盾的東西,請一定先在本頁說明allogenic的生物學意指以及你所提供的譯名的理由,而不是借用或複製產生於其他人腦的觀念。
  2. 把allogenic與allogeneic兩個完全同義僅僅拼寫不同的詞分列,也請說明生物學或語言學或排版上的考慮。
  3. 把akinesia同時譯成運動(或動作)不能與運動(或動作)困難這種貌似同義其實異義的詞,也請說明akinesia的醫學實踐中的定義或希臘語語意以及你提供的譯名的考慮。
  4. 把operator與operon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稱作相同的「操縱子」,請先說明你在遺傳學及漢語上的特別理解。
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問題,不過我希望先了解你對上面四個地方的解釋。--roc (talk) 05:07 2005年9月16日 (UTC)
事实、习惯、权威……如果事实最重要的话,还是要把为什么是事实的原因在条目或者讨论页中有个体现吧,如果解释不写在条目中就只能写在讨论页,可是把解释从一个地方删除是不好的做法吧。没有解释的太多了……这是习惯么?等有时间再说吧。有没有说一定是任何机构……讨论的共识也是来源啊。--zy26 was here. 03:16 2005年10月11日 (UTC)

blot[编辑]

「blot」是將核酸或蛋白質轉印到膜上(如硝酸纖維)再用探針或抗體檢測顯跡的方法。有人譯為「點漬」、「墨點」、「印跡」等,其實都不妥。「blot」沒有「點」的意思,那大概是「spot」,而且Southern, western等實驗裡面,顯現的通常都是「band」(條帶),不是點。「blot」也沒有「跡」的意思,那是「trace」。所以傾向使用「轉漬」或「轉漬片」。另外,英文裡面,「blot」經常用做名詞,指轉印有核酸或蛋白質的那張膜;這種情況下,「點漬」、「墨點」、「印跡」都無法用。所以,此英文詞的最佳漢譯法,我目前認為是「轉漬」。--roc (talk) 05:34 2005年12月5日 (UTC)

biofilm和biomembrane[编辑]

biofilm是很多細菌黏附生長在一起形成的,biomembrane是細胞膜之類,目前都翻譯作“生物膜”。有無辦法把二者區分開?目前在條目上生物膜是biofilm,但biomembrane一詞簡單用細胞膜來替代也並不合適。--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00:11 2005年12月6日 (UTC)

沒提到這個問題之前,我也是會將biofilm譯作「生物膜」;但如果只看到中文的「生物膜」,我也只會想到「細胞膜」等蛋白質嵌或附於雙層磷脂的生物膜。所以應盡可能使用不同於「生物膜」的名稱來稱呼「biofilm」。冥思苦想,才體會到這個問題真得很難,也感到自己的國學或文字基礎不夠用。(為了拋磚引玉,)叫「biofilm」為「生物連膜」怎樣?因為biofilm的形成,需要細胞附著在固液(或液氣)表面,也需要本是單細胞的微生物相互粘連。如果利用film的本義,也有其他選擇,如:「生物薄膜」、「生物覆膜」、「生物滑膜」。不知各位意見怎樣?--roc (talk) 11:14 2005年12月10日 (UTC)
我目前覺得“生物薄膜”比較好,目前網上也有這麽用的,還有叫“生物被膜”的。biofilm不一定滑,而叫“覆膜”感覺是個動作(動名詞)而非純的名詞。此外,生物膜有時候不是附在某物表面的,比如海洋雪也有人算做生物膜,所以用“被膜”或者“覆膜”有局限。--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1:48 2005年12月10日 (UTC)
有道理。另外,「膜」本身應該就是「連」的,所以「生物連膜」也很彆扭。「薄膜」比較正常。--roc (talk) 09:38 2005年12月12日 (UTC)

蛋白質結構的motif[编辑]

我目前見過的翻譯有“超二級結構”、“模體”、“基序”、“功能域”(這個肯定不適合,會和domain混掉)、“小單位”、“結構基元”、“模序”,請大家合計一下哪個更好。--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00:28 2005年12月6日 (UTC)

同意古韻意見,「功能域」的「功能」有誤導與畫蛇添足之嫌;同樣,「結構」、「序(列)」等字眼也屬畫蛇添足;另外,「小單位」一詞太通用,令人不知所云。這樣,只剩下「模體」。注意到很多簡體網站使用此詞,也注意到有音意譯結合的用心(類似「基因」一詞),但也注意到「體」字的多餘及誤導。其實「motif」也是非生物學的用語,韋氏字典解釋為「a usually recurring salient thematic element (as in the arts); especially: a dominant idea or central theme」(藝術等中通常重複、顯著出現的主題元素;特別是主旨或中心旋律)或「a single or repeated design or color」(單次或重複出現的設計或顏色)。我想了另兩個可能的譯名:「模章」、「模計」,加上已經在使用的「模體」。不知道大家意見如何?(我個人傾向目前是「模章」)--roc (talk) 11:37 2005年12月10日 (UTC)
我覺得還是模體比較好,現在已經有人在用了,而且我覺得誤導性也不強,倒是“章”和“計”不是誰都明白什麽意思,再說motif這麽小的單位配不上“章”,能叫“模段”就不錯了。還是用模體吧。英文同一詞有差別的義在漢語也不是非要翻得一樣。--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1:40 2005年12月10日 (UTC)
其實「章」是取其「紋理」(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及「標識」的意思。不過,現代漢語裡面更常理解為「篇章」。「模體」一詞已有較多使用,也沒有錯誤,並諧音,也是可以的選擇。--roc (talk) 09:46 2005年12月12日 (UTC)
在網路上找得到的翻譯中,我也認為模體較佳,但是「體」這個字常被用在genome, proteome,transcriptome等的翻譯,如基因體、蛋白體、轉錄體等,雖然基因體現亦有人改稱為更符原意的基因組,但是體這個字仍然容易引起誤導,不是因為體本身的意義,而是因為其他生物學的傳統術語所致。此外「超二級結構」這個定義是出現在早期的分子生物學課本中的,針對的是胺基酸序列的motif,因為早期是指涉形成3D活性結構的局部構造。但是近年來,連胺基酸序列上都已經廣泛的將motif用在重複出現的片段,甚至也不見得是重複出現,而是在不同物種間有保守(也算某種重複?)就會稱為motif,也因此使用這個定義的原文書也越來越少了,絕對不應該使用。我近來撰寫論文也遇到這個問題,motif究竟要怎麼翻好,目前是佔擬「模圖」或是「模疊」,如果要使用舊有譯法會選擇「模體」。僅供參考。
郁雲 19:14 2006年2月25日 (UTC)
隔了一天,我忽然發現「特徵」這個詞跟motif挺合的,套在生物學領域用到motif的句子都沒有突兀的感覺,也能傳達正確的意義,好像還不錯。此外一題,「功能域」這個用法其實沒有誤導之嫌,但是卻成了「註解式翻譯」,說motif是功能域並無不妥,近來在生物資訊的教科書多註解motif為「functional sequence」,因為凡是能被演化保留下來的motif,我們幾乎可以相信他必然有其功能,也許是與基因的條控因子結合,也許是轉譯酵素上與酵素活性相關的重要部位之類,所以功能域並無不妥,只是意譯罷了。
郁雲 16:03 2006年2月26日 (UTC)

我觉得“模段”倒是挺好的。

氨基/胺基[编辑]

amino acid,大陸寫作“氨基酸”,臺灣是否作“胺基酸”?大陸的命名法中,取代基似乎一律命名爲氨(但似乎也有“甲胺基”/methylamino這種寫法),而含氨基的化學物稱作“胺”。臺灣一律用“胺基”,或者二者通用?應該統一稱呼或者地區性轉換?--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007年5月19日 (六) 10:57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