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01°22′N 103°48′E / 1.367°N 103.800°E / 1.367; 103.800

新加坡共和国
Republic of Singapore英语
Republik Singapura马来语
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泰米尔语
格言:Majulah Singapura马来语
“前进吧,新加坡”
国歌:"Majulah Singapura"
前进吧,新加坡
国花: 兰花、胡姬花(卓锦·万代兰)
  新加坡在  东盟的位置
  新加坡在  东盟的位置
新加坡在全球的位置
新加坡在全球的位置
首都
及最大城市
新加坡城邦
1°17′N 103°50′E / 1.283°N 103.833°E / 1.283; 103.833
官方语言
官方文字
国语马来语[注 1][2]
族群(2020年)[3]
宗教(2020年)[3][注 3]
主要节日元旦农历新年开斋节卫塞节哈吉节国庆日屠妖节圣诞节
政府单一民主制
共和立宪制
议会共和制
一党优势制
• 总统
尚达曼
• 总理
李显龙
黄循财
• 副总理
王瑞杰
谢健平
梅达顺
立法机构新加坡共和国国会
现役军人72,500(2015年)(第52名
马来西亚独立
• 从英国取得自治
1959年6月3日
1963年9月16日[4]
1965年8月9日
面积
• 总计
728平方公里(第196名
• 水域率
1.4444%
人口
• 2023年估计
5,637,000[5]第113名
• 密度
7,804/平方公里(第3名
GDPPPP2023年估计
• 总计
7,577.26亿美元[6]第38名
• 人均
133,894美元[6]第3名
GDP(国际汇率)2023年估计
• 总计
5,155.48亿美元[6]第30名
• 人均
91,100美元[6]第5名
基尼系数 0.36(2021年)
人类发展指数 0.938[7](2019年)
极高 · 第11名
货币新加坡元(S$)(SGD
时区UTC+08:00新加坡标准时间
日期格式dd/mm/yyyy
• 历法
公历
行驶方位
电话区号+65
ISO 3166码SG
互联网顶级域.sg
.新加坡
.சிங்கப்பூர்
网站
www.gov.sg 编辑维基数据链接

新加坡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Singapore马来语Republik Singapura泰米尔语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罗马化:Ciṅkappūr kuṭiyaracu),通称新加坡,别称星加坡狮城星洲星国,是位于东南亚岛国城邦,位于中南半岛的最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最南端的出口,位于其南面的新加坡海峡印度尼西亚相隔,北面的柔佛海峡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第二通道两座桥梁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由新加坡岛等63个岛屿组成,面积为728平方公里,因绿化程度较高而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1819年,任职于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斯坦福·莱佛士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转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东南亚最重要的战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领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并从海峡殖民地独立出来,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以独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马来西亚,称为新加坡州(简称星州)。但在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使新加坡独立建国,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1970年代以来,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类发展指数高居全球前列。目前,新加坡是全球重要的炼油、贸易、物流中心,也是亚洲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8][9]。2014年,新加坡的住房自有率为90.3%。2020年,新加坡人口逾560万,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10][11][12][13]。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英语Multiracialism多元文化多语言的国家,其国族建构基于公民民族主义[14][15][16]

国名[编辑]

“新加坡”(sin-ka-pho)源自于福建话对于英语名称“Singapore”的音译。其英文名则来自马来语“Singapura”,继而来自梵语“सिंहपुर”(IAST: Siṃhapura),其中siṃha意为狮子,pura意为城市,因此新加坡又被称为“狮城”,其国徽和著名象征鱼尾狮也源于此。过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为其独立初期的通用国名。

1967年新加坡政府成立统一街名翻译委员会,开始对新加坡的地名、街名进行统一工作。1972年4月25日,“新加坡”正式成为国家的华文译名。新加坡独立之前出现不少衍生的国名称谓,例如“星嘉坡”、“星加坡”、“新架坡”、“星架坡”、“石叻”、“叻埠”、“石叻埠”和“实叻埠”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狮城”或“星国”作为简称来描述新加坡[17][18][19]

早期新加坡名为淡马锡,新加坡的别名有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港、星岛[注 4]、星国、狮城、石叻[注 5]、石叻坡、叻埠、昭南等。最早的名称为“Pulau Ujong”(命名于3世纪),在马来语中意思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康泰在出使南海诸国后写成的《扶南土俗》中记载“拘利正东行,极崎头海边有居人,人皆有尾五六寸,名蒲罗中国,其俗食人”,许云樵据此在《马来亚史》中提出“蒲罗中国”为马来语“Pulau Ujong”的音译,其马来语意为“极端的岛国”也和记载中“极崎头海边”相符,是当时新加坡的名称,官方的《新加坡年鉴》在1999至2005年间也采信了该说法;但饶宗颐、陈育崧等学者认为其证据不足,并提出康泰出使时初具雏形的古马来语尚未出现,且“拘利正东行”的记载也与拘利和新加坡实际的地理位置不符等反对意见[20]

历史[编辑]

新加坡在3世纪已经有马来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记载“拘利正东行,极犄头海边有居人,名蒲罗中国[21]。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指半岛南端的岛国。蒲罗中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名称。比淡马锡早一千多年[22]

14世纪,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爪哇语Temasek,意为 “水镇”)、莫干岛。

1819年1月29日,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1867年,新加坡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和槟城马六甲并列一个辖区,受英国直接统治。

1942年2月15日(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占领新加坡,并将之更名为“昭南岛”,行政上称作“昭南特别市”,其中“昭南”一词取自“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一文,同时也有“南方之光”和“昭和天皇南洋之领土”的意思。

1945年9月12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英国重新管辖新加坡,并恢复其名为“Singapore”,翌年把新加坡从海峡殖民地分离。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邦的地位,李光耀成为首任总理。

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罗洲(现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进而完全脱离英国统治。在马来西亚期间,李光耀和当时的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种族权利分配上意见不合,李光耀主张以“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民族平等方式,反对“马来人至上”的保护政策,人民行动党与执政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的政治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两次引发新加坡种族骚乱

最后,时任首相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以避免局势恶化为由,在1965年8月7日下令将新加坡州自马来西亚联邦中除名。于是,1965年8月9日,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马来西亚国会紧急修宪,并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了解除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将其“踢出”联邦,使新加坡被迫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在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后开始寻求国际承认,同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10月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8日,在新加坡的协助下,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1981年12月31日23时30分,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宣布把马来亚半岛时间调快30分钟使之与东马时间相同,新加坡政府也随之更改,一直沿用至今。

政治及法律[编辑]

政府大厦(前排右),旧最高法院大厦(前左侧),新的最高法院大楼(中)
新加坡的国会大厦

根据《新加坡宪法》,新加坡实行的是一院议会制内阁制)政府,为代议民主制单一制体系,分类上属威斯敏斯特体系[23]

国家机构实行三权分立新加坡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为国家元首,负责礼仪性工作,亦是新加坡武装部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任期六年,可以连任一次。新加坡国会议员也是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新加坡总理政府首脑,从国会多数党中产生,其领导的内阁拥有行政权,并由独立的公共服务委员会管理公务员的聘用以及处分。总理从国会议员中选出内阁部长。

自建国后,人民行动党一直是唯一的执政党一党独大状态),在议会中也鲜少有能够形成监督力量的反对党(部分反对党成员是被委任,以免议会里100%的意见都是支持人民行动党,议会在1991年改变选举制度后设有反对党的保障名额,最多有9席)。现在新加坡工人党是国会中的最大在野党

新加坡自1991年起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选区划分制度(集选区,每个选区产生4-6名议员)。人民行动党目前确实在新加坡民众中仍然拥有较高的支持度,在建国后的历次选举中该党的总得票率从未低于60%,但近年因各种因素例如就业和经济成长的趋缓或是政治疲乏而逐渐下降,2011年新加坡大选的60%得票率远低于独立初期。

有人认为,新加坡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自独立之后就一直被压制。在媒体、新闻自由方面,新加坡在无国界记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发布的2014年新闻自由指数显示,新加坡仅排名第150位,为后半段。在2023年的指数中,在全球有评比的180个国家、组织或地区中,仍排名第129名。有些人认为,人民行动党政府通过政府持股的方式间接控制了该国两大媒体集团,反对声音也因为种种限制很难通过其他私人出版机构出版其著作或发表言论。而一直以来“无国界记者”组织的新闻自由度排名显示新加坡为无新闻自由的国家。此外,个人或民间组织也禁止自行安装卫星天线接收器。21世纪以来网络兴起,政府也对部分网络进行管制,虽然不进行主动封锁,但有时会针对异议人士,打上传声筒或公民媒体的标签,便能加以引据法条径行监看,而对一般人则实施自我审查与举报制度,任意复制散布须面对法律责任。

在新加坡,当局对一切集会活动都非常关注,达到一定人数的户外集会都须向警方备案。新加坡内部安全局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殖民地时期留下来的内部安全法授权可在必要时无限期拘留任何怀疑对种族和谐与社会稳定造成威胁的人士,并可在证据不足、不经审讯的情况下扣押多年,此法律在人民行动党政府过去对付马来亚共产党的时候应用,现在依然会以反“恐怖主义”进行起诉。

新加坡对民众日常行为的监督较为严苛,新加坡实行较为严格的法律管控,例如:禁止口香糖在新加坡境内销售(医疗用口香糖除外)

新加坡对于个人行为有法律管控:表现为使用公共厕所未曾冲水,在非吸烟区吸烟,无视交通规则随意过马路和乱丢垃圾有罚款惩罚

新加坡还严禁所有国民和旅客携带香烟入境。很多人误以为新加坡法律准许携带19根,但这其实是错误的。由于新加坡对于香烟的税务非常高,许多国民出国都会企图携带香烟回国。

该国还拥有可能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禁法律,携带毒品入境或藏毒作贩卖用途的主要刑罚为绞刑,根据现行新加坡法律第一百八十五章《滥用药物法》英语Misuse of Drugs Act (Singapore),未经许可而进出口多于15克的海洛因、或多于30克吗啡可卡因、或多于500克的大麻者,又或未经许可而制造任何数量之海洛因、吗啡或可卡因者,均属违法,而触犯该等罪行者会全部判处死刑。此外对于成人男性犯罪者(16岁以上50岁以下)还可使用鞭刑处罚(英国遗留的传统,但已判处死刑者则不处以鞭刑)。

新加坡的鞭刑、死刑以及严刑峻罚常受到国际上一些声音的批评。但新加坡因为有着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低的犯罪率,也有很多人认为新加坡的严刑峻罚与鞭刑是新加坡治安良好、国民道德素质较高的主要原因。

行政区划[编辑]

新加坡土地面积仅728平方公里,以符合都市规划的方式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社区(行政区),中区社区(人口120万),东北社区(人口130万),西北社区(人口83万),东南社区(人口84万),西南社区(人口83万),由相应的社区发展理事会(简称社理会)管理,其首长原为新加坡国会议员兼任之主席,2002年起首长改制为专职称市长,市长级别相当于部长。在新加坡,市长指的就是社区发展理事会的最高行政首长。这五社区进一步分为选区。

新加坡社区发展理事会行政区
2011年全国选区划分图

地理[编辑]

新加坡全岛(卫星照片)

新加坡共有大小岛屿63个,地势起伏和缓,主岛新加坡岛的面积占到90%以上[24]。于北部建有新柔长堤,西部有第二通道,两者成为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柔佛间的通联系道。新加坡岛以外较大的有岛屿裕廊岛德光岛乌敏岛圣淘沙,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海拔163.63米(537英尺)[25]

新加坡很多国土都是填海产生,建国后曾经进行多次填海工程。至2013年3月,填海土地面积达到逾13,000公顷,占据新加坡原有国家土地面积达约1/4。1950年至今,约20%的国土面积由填海产生,新加坡国土面积于1960年代时为581.5平方千米(224.5平方英里),现在约为728平方千米(281平方英里),至2030年以前,将会增加100平方千米(40平方英里)[26],部分计划则连结比较小的岛屿,包括裕廊岛[27]。尽管都市化缩减了雨林面积,但新加坡仍约有23%的国土属于森林或自然保护区[28],森林主要分布于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27]。新加坡在城市绿化方面相当成功,境内共有逾300座公园及4个自然保护区,有“花园城市”之称[29]

新加坡未采行夏时制新加坡标准时间UTC+8,较其地理位置时区快1小时[30]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长夏无冬,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年平均温度在24摄氏度至34摄氏度之间:最冷月为1月,受来自中国的东北季风影响,加上低压带的南移,较干燥的东北风会令新加坡的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3至24度左右。在此期间,新加坡的天气也会比较好;而到了4月至5月这段期间,在低压带的北移和东亚大陆高压带的减弱的影响下,气温会有轻微回升,而且雨量也会增多,湿度较高,每日平均相对湿度早上为79%,下午为73%[31]。降雨充足,也常有雷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到1月为雨季,受较潮湿的季风影响,雨水较多[32]。而每年的6月至9月,吹西南季候风,较为干燥少雨。

新加坡
气候图表
 
 
198
 
 
30
24
 
 
155
 
 
32
24
 
 
170
 
 
32
25
 
 
142
 
 
32
25
 
 
157
 
 
32
25
 
 
140
 
 
32
25
 
 
145
 
 
31
25
 
 
142
 
 
31
25
 
 
178
 
 
31
25
 
 
168
 
 
32
25
 
 
251
 
 
31
24
 
 
315
 
 
30
24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摄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毫米(㎜)

新加坡是个靠近印尼的国家,由于印尼经常地震,因此新加坡也不时有余震。2007年9月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级地震,全新加坡有震感。2016年3月,印尼苏门答腊西南发生7.8级地震,之后新加坡开始有震感。2016年6月,印尼苏门答腊6.5级地震,全新加坡确定有感受到地震的地区包括榜鹅、蔡厝港、宏茂桥、大巴窑、武吉班让、黄埔、实乞纳、马林百列、花拉公园、盛港等,只剩东部地区没有传来感受到地震的消息。[33]

新加坡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35.2
(95.4)
35.2
(95.4)
36.0
(96.8)
35.8
(96.4)
35.4
(95.7)
35.0
(95.0)
34.0
(93.2)
34.2
(93.6)
34.4
(93.9)
34.6
(94.3)
34.2
(93.6)
33.8
(92.8)
36.0
(96.8)
平均高温 °C(°F) 30.4
(86.7)
31.7
(89.1)
32.0
(89.6)
32.3
(90.1)
32.2
(90.0)
32.0
(89.6)
31.3
(88.3)
31.4
(88.5)
31.4
(88.5)
31.7
(89.1)
31.1
(88.0)
30.2
(86.4)
31.5
(88.7)
日均气温 °C(°F) 26.5
(79.7)
27.1
(80.8)
27.5
(81.5)
28.0
(82.4)
28.3
(82.9)
28.3
(82.9)
27.9
(82.2)
27.9
(82.2)
27.6
(81.7)
27.6
(81.7)
27.0
(80.6)
26.4
(79.5)
27.5
(81.5)
平均低温 °C(°F) 23.9
(75.0)
24.3
(75.7)
24.6
(76.3)
25.0
(77.0)
25.4
(77.7)
25.4
(77.7)
25.0
(77.0)
25.0
(77.0)
24.8
(76.6)
24.7
(76.5)
24.3
(75.7)
24.0
(75.2)
24.7
(76.5)
历史最低温 °C(°F) 19.4
(66.9)
19.7
(67.5)
20.2
(68.4)
20.7
(69.3)
21.2
(70.2)
20.8
(69.4)
19.7
(67.5)
20.2
(68.4)
20.7
(69.3)
20.6
(69.1)
21.1
(70.0)
20.6
(69.1)
19.4
(66.9)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234.6
(9.24)
112.8
(4.44)
170.3
(6.70)
154.8
(6.09)
171.2
(6.74)
130.7
(5.15)
154.4
(6.08)
148.9
(5.86)
156.5
(6.16)
154.6
(6.09)
258.5
(10.18)
318.6
(12.54)
2,165.9
(85.27)
平均降雨天数 13 8 13 14 14 12 14 14 13 15 18 18 166
平均相对湿度(%) 84.4 82.0 83.4 84.1 83.5 81.9 82.3 82.2 82.7 83.1 85.7 86.5 83.5
月均日照时数 172.4 183.2 192.7 173.6 179.8 177.7 187.9 180.6 156.2 155.2 129.6 133.5 2,022.4
数据来源1: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climatological reference period: 1981–2010; records: temp. 1929–2017, rainfall 1869–2017, humidity 1929–2017, rain days 1891–2017)
数据来源2: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sun only, 1961–1990)

文化[编辑]

人口[编辑]

鱼尾狮公园
榴莲状的滨海艺术中心,矗立在滨海广场的前面,空照图
牛车水中葡式风格店屋

新加坡是全世界人口密度第三高的国家或地区,仅次于摩纳哥澳门

到2018年中为止,新加坡的常住人口为563.87万人,其中347.2万人(61.6%)属于本国公民,其他则属永久居民或外籍劳工,有23%本国公民在新加坡以外地区出生,永久居民约有50万人[12][34][13]

新加坡的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7岁,每户的平均人口为3.5人,由于土地不足,约五分之四的新加坡人居住于一般称为组屋公共房屋(政府部分资助购买的廉价质房屋)[35]。直至2010年,已经有四分之三的新加坡人口居住于4房或以上的组屋或私有住宅,住宅自给率则达87.2%[36][37]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则高达每一千人拥有1,400支移动电话。因地狭人稠,对民众买车方面限制严格,仅约十分之一的居民拥有私家车[13]

新加坡的总和生育率一直处于低水平,于2012年估计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为0.78名婴儿,小于人口置换的2.1[23];为了解决此项问题,新加坡政府在过去的数十年一直鼓励外国人民移居新加坡,而大量移民也使新加坡的人口并未减少[38]

新加坡为全世界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过去十年间的失业率未曾超过4%,失业率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达到高峰,失业率为3%,在2011年降回1.9%[39][40]

于2009年时,约有四成的新加坡居民为外国移民,为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41],虽然外国移民对国家经济相当重要,但政府考虑限制外国劳动力,外国劳动力组成了80%的建造业及50%的服务业劳动力[10][42]

新加坡为多元种族英语Multiracialism国家。新加坡的国族建构基于公民民族主义[14][15][16]。2009年,在本地居民(本国公民及永久居民的总称)中,华人占74.2%,而欧亚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则占3.2%,马来人占13.4%,印度裔(以泰米尔人居多)占9.2%。[43]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大部分源自中国福建南部广东海南等地。[44]

语言[编辑]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其官方语言包括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45]

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中清楚定明: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自新加坡独立以来,政府一直采用英语作为不同种族社群之间的主要通行语和教学语[46][47],并将之定位成“第一语言”,新加坡宪法及法律也以英语书写[48],在法院中,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也会翻译成英语[49][50];2020年,在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中,五岁及以上者有接近一半的人最常用的语言为英语;近一半的新加坡华人、约四成马来人及约六成印度人在家中最常用英语,同时在十五岁及以上者中有约百分之十五没有英语读写能力(其中以建国时期(Pioneer Generation)的长者占大多数)[3]

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的新加坡人能使用两种及以上语言,大多为英语及其它官方语言,不过在流利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3]。由于曾经受到英国的管理,新加坡英语也多以英语为标准[51]新加坡式英语则介于标准英语与皮钦语之间,但政府并不鼓励使用新加坡式英语[52]

新加坡曾因为在1980年代全面废除华校制度而将原来的华校改成全英校制度,所以英语是新加坡华人的最主要语言,多数人在日常生活和家里都会使用英语,一部分人为了与长辈沟通,也会使用各种中国方言(主要为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话等)。

自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双语教育即成为主流教育体系的基石。所有新加坡学生除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外,还必须修读所属族群的“母语”课程。新加坡推行以英语为主、族群“母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是人民行动党政府基于国家发展和族群团结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但是,经过40多年的推动后,英语不但已成为本地强势主导工作语言、跨族群语言、“国家语言”,更开始取代各族群“母语”,成为新加坡第一语言。

在新加坡的华人社群里,华裔学生必须接受“英文为主,华文为辅”的双语教育体制,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读十至十二年的华语课程,但相对于英语应用能力,新加坡华人的华语水平却远逊于邻国的马来西亚华人,近年来更出现不断弱化的情况[53][36][54]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大陆一致的简体汉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民间以简体字为主但偶尔也会出现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的现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为英文,因此公函、商务往来和其他经济业务性质的书信通常以英语为主。

宗教[编辑]

新加坡宗教(2020年,15岁及以上的
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3]
宗教 百分比
佛教
31.1%
无宗教信仰
20.0%
基督宗教
18.9%
伊斯兰教
15.6%
道教
8.8%
印度教
5.0%
其他
0.6%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也因此汇集了世界上多种宗教。

佛教为新加坡第一大宗教,其他宗教依人口多寡分别为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儒教道教印度教。据新加坡官方2020年的统计结果,从2010年至2020年间,无宗教占比增长了3.0%,伊斯兰教占比增长了0.9%,基督宗教占比增长了0.6%,佛教和道教占比有所下降,印度教及其他信仰则仍保持相对稳定[3]

各宗教信仰情况大致如下:

在15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中,佛教占比为31.1%,信徒多为华人[3];基督宗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及其他教派)占比为的18.9%[3],有266座教堂[55]。新加坡最早的教堂是禧街(Hill Street)的亚美尼亚教堂(Armenian Church)和圣安德烈路的圣安德烈教堂;伊斯兰教占比为15.6%[3],具有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血统的民众基本为穆斯林,另外也有一部分印度血统的穆斯林,全国现共有穆斯林约34.8万人,并建有清真寺约80座,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花蒂玛清真寺和苏丹清真寺;道教占比为8.8%,信徒基本上为华人[3];印度教占比为5.0%,教徒超过17万人,基本上是印度族裔[3],寺庙约共22座。华人的无宗教占比在各族裔中相对最高,另外有少量马来人及印度族裔的无宗教者[3]

据统计,80%的新加坡人有宗教信仰[3]。相对以上主要宗教而言,其他宗教人数较少,在15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中一共只有两万余人[3]锡克教是19世纪从印度传入的,在新加坡有7间锡克庙,如奎因街的锡克庙等,教徒主要是锡克族警察、保安员。犹太教在新加坡有两个会堂。拜火教在新加坡则没有庙宇。

新加坡宪法保障宗教自由,但对少数宗教派系(如耶和华见证人)仍有所禁制[56]。该教教徒曾因反对兵役获罪[56]

经济[编辑]

新加坡拥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先进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就业人口、较低的税率、完善健全的制度、廉洁高效的政府,新加坡已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在1965年独立以前,新加坡为英国海峡殖民地的首都,是英国当时于东南亚最主要的海军基地[57]新加坡海军基地拥有当时世界最大的干船坞[58]。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带动全球贸易迅速成长,新加坡成为世界主要贸易据点,新加坡港也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59]。自从马来西亚独立后,新加坡政府始得以自由主导经济发展方向,外商直接投资李光耀吴庆瑞及荷兰经济学家阿尔伯特·魏森梅斯的国家主导经济政策刺激了经济成长[60]。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发达国家,并因此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新加坡产业多元,以电子、石化为主的制造业,以及金融、贸易为主的服务业为其主要产业。

电子产业是新加坡的制造业支柱,新加坡是全球第二个进入半导体代工行业的国家,被称为亚洲半导体桥头堡,至今仍是全球半导体制造重镇,拥有超过60多家半导体公司及多家全球半导体巨头的地区总部和生产基地,占全球晶圆制造产能的5%[61],及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约两成分额。

石化产业是新加坡另一个传统产业,新加坡是世界上极少数不干预石油行业的国家,利用毗邻马六甲海峡的优势,大力发展石油炼化行业,由过往的石油运输中转站,一跃成为全球三大石油贸易和炼油中心之一,炼油加工能力和规模位居世界领先地位[62]

新加坡因本地市场狭小而高度依赖国际贸易,是世界首个出台简化国际贸易流程的“国家单一窗口”政策的国家,与30多个贸易伙伴建有广泛的自由贸易协定,是东南亚的对外贸易门户、全球贸易的主要物流枢纽。

新加坡也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外汇交易市场和财富管理中心,金融业在新加坡经济所占比重也逐渐提高,2022年,新加坡超过区内其他竞争对手,成为全球第三大、亚洲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是亚洲的商业中心之一,是众多跨国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乃至亚太地区的门户,超过3500家企业在新加坡成立区域总部。新加坡也是亚太地区最热门的休闲和商务旅游目的地之一,新加坡政府为开发旅游业,不惜斥巨资重建最受欢迎的旅游点圣淘沙,又引入新加坡环球影城F1新加坡大奖赛,根据IAEM(国际展览管理协会)的排名,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展会规模和次数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五、亚洲第一,UIA(国际协会联盟)连续多年将新加坡评为“亚洲最佳会展城市”。平均每年有40多万国际游客赴新加坡参加4000多个国际性会议和展览。

另外,由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拥有的淡马锡控股公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国有控股公司之一。

新加坡主要出口品项(2014年)[63]

交通[编辑]

新加坡交通便利,居于中国东盟印度亚太地区重要经济体的几何中心,是世界连通性最强的国家之一。新加坡与全球600多个港口实现了通航,以新加坡为圆心,7小时飞行圈覆盖全球超过40亿人口。

航空[编辑]

目前,新加坡拥有5个机场,其中樟宜机场实里达机场是国际民航机场,另外还有巴耶利峇空军基地三巴旺空军基地登加空军基地3个军用机场

樟宜机场也是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也是亚洲最繁忙的5个机场之一,以及欧洲袋鼠航线的最重要的一个中途站,并被评为全世界最舒适的机场之一。

此外,新加坡北部的实里达机场提供专门连接邻近国家的旅游景点的定期航班、团体包机或接待私人飞机。在2005年,当局计划扩展跑道到2000米,以接待波音737级数的客机,它是新加坡第一个国际民用机场。

巴耶利峇空军基地,拥有一条长达3780米的跑道,允许外国空军到访时使用;据了解,美国空军经常在此空军基地停留。

港口[编辑]

新加坡港,背景为圣淘沙岛
海洋上的船与新加坡天际线(东海岸公园

公共运输[编辑]

新加坡公共交通发达,以地铁公交车轻轨出租车为主,也有渡轮和水上出租车,目前开通了6条地铁路线和3条轻轨路线,公交车路线超过300条,由4家公司经营,分别为新捷运SMRT公交车易塔通前进新加坡

兀兰火车关卡马来亚铁道城际铁路目前最南端的车站,由马来亚铁道公司特许经营,提供往返新山中央车站的“地不佬接驳列车”(Shuttle Tebrau)短程列车服务。

公路[编辑]

新加坡本岛的公路完善,目前拥有10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岛。新加坡的高速公路分别为泛岛高速公路东海岸公园大道武吉知马高速公路亚逸拉惹高速公路中央高速公路淡滨尼高速公路实里达高速公路克兰芝高速公路加冷—巴耶利峇高速公路滨海高速公路以及建设中的南北交通廊道[64]

得力于公共交通的发达,私家车在新加坡的使用率不高,在新加坡购买私家车首先须要竞标取得数量有限的拥车证,一张拥车证的价格在3到10万新币,有效期为十年,一辆车仅限一张拥车证。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新加坡的新拥车证数量等同于二手车处理的数量,全新加坡的车辆数量将控制在一个不再增长的范围之内,此外由于基础设施的发达,意味着使用成本的增加,车主购买车之后每月缴纳的各项基础设施使用费也相当高,购买私家车,如果仅一人使用,低使用度也就面临更高的边际成本。另一方面,新加坡也是全球第一个采用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的国家,在进入市中心的道路上架设自动电子收费系统,在高峰时段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将自动付费。由于购买私家车的成本太高,再加上完善、方便的公共交通网络,使得大多数新加坡人选择不购买汽车,这也有效地解决了其他都市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问题。

住宅[编辑]

在大巴窑(Toa Payoh)组屋建筑(夜景)

在住房方面,84%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由政府(建屋发展局HDB)建造的组屋中(即公共住宅)。因为“居者有其屋”的要求,所以组屋的价格保持低价,能够让每一个新加坡人负担的起。政府提供购买组屋津贴,也让更多的新加坡人能够有房可住。组屋分新组屋BTO,转售组屋Resale.新组屋BTO只有新加坡公民才可以申请购买。购买也需具备相应的条件,比如35岁以下不能单人购买,35岁以上个人只能购买2房式BTO。转售组屋没有限制,但是仍然只有公民和新加坡永久居民PR.永久居民购买最新政策:必须是两人,均属于永久居民,并且永久居民的年限超过3年。购买的区域对于不同族群有一定居住数量上限的要求。超过上限,无法购买。组屋之外最多人居住的是共管式公寓和私人公寓。私人公寓属于私人性质的住宅楼房,物业管理公寓居住者自行解决。共管公寓5年之内,物业管理归HDB新加坡建屋局,5年之后和私人公寓相同,并按照私人公寓的方式处理和买卖。首次买卖仅限新加坡公民。此外还有少部分的排屋,独立或半独立洋房,按照地契限制,大部分只开放新加坡公民购买。

唯有大士没有住宅区。(纯工业区)

教育[编辑]

15岁以上最高学历(2005年)[65]
最高学历 比例
未受教育
18%
小学教育
45%
中学教育
15%
后中学教育文凭
8%
学位
14%

新加坡很重视教育,教育部是仅次于国防部的第二大财政开支部门,新加坡奉行精英教育,教育制度类似英国式制度,除了各语文类科外,均以英语为媒介语言[66][67]。一般修读完十到十一年的中小学后能选择到初级学院、高中或理工学院就读,前两者半数以上能升上国内大学。新加坡有五所理工学院与三所大专学府,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都是亚洲颇具盛名的学府。由于采用英国式教育系统,因此不少学生亦选择前往英国澳大利亚升学,学校亦能直接协助同学以UCAS系统申请英国院校。

新加坡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地的留学生前来升学,令该国成为亚洲的区域教育枢纽。

新加坡教育制度常被批评为过分依赖制式教材,不鼓励个人独立思想空间,强调以考试方式来区别学生素质(升学至上主义),贬低其他的学习方式及职业的贡献,新加坡本土电影《小孩不笨》即以讨论该制度可能扼杀其他新加坡各类型人才发展,及因个人无独立思考的习惯将无法回应社会变迁挑战为电影主题。

体育[编辑]

新加坡休闲体育设施完善,民众爱好足球,在各大集选区都设有专业的足球场。在足球方面,新加坡自1996年起设有新加坡职业足球联赛,其国家队也曾三度获得东南亚足球锦标赛冠军,并在海外体育赛事(如英超联赛)拥有广泛支持者。另外,新加坡体育城包含原址位于旧的新加坡国家体育场,而新的新加坡国家体育场是一座位于新加坡加冷(Kallang)的半开放巨蛋式体育场,于2014年4月启用,可容纳55,000人。那是未来为新加坡国家足球队的新主场,2019年世界杯橄榄球赛有些赛事也将于此举行。

新加坡室内体育馆

在传统水上活动如游泳帆船水球等是东南亚地区的佼佼者。近年来在乒乓球、射击等运动也有不俗的表现。政府在培育体育人才方面,如开办体育学校,引进外来教练与体育员,也计划在近期开埠国际级的体育学院。

新加坡比较知名的运动员有:四届全英羽毛球超级赛男单冠军黄秉璇,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冠军骆建佑,以及乒乓球选手井浚泓李佳薇冯天薇等等。

2008年2月21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雅克·罗格宣布,2010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为新加坡。

2016年8月13日(巴西时间8月12日),新加坡泳手史高宁(Joseph Schooling)参加第31届夏季奥运会,在男子100米蝶泳决赛以打破奥运纪录的50秒39,赢得新加坡历来首面奥运金牌。同场的美国名将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与南非泳手查德·勒克洛匈牙利泳手切赫·拉斯洛(László Cseh),以51秒14并列第二。[68]

2021年12月19日,“新加坡一哥”羽毛球选手骆建佑获得新加坡首枚羽毛球世锦赛金牌。

军事[编辑]

F-15SG多用途战斗机

新加坡拥有堪称东南亚科技最先进的军队[69],军队包括陆军海军空军[23],军队也被认为是维持城市独立的保证[70]。而警察部队及民防部队(消防救援及救护服务)也属兵役制。

新加坡的军人称为新加坡武装部队,新加坡武装部队分为三类,包括:正规军人,现役军人以及战备军人。正规军人指的是职业军人,现役军人指的是十六岁到二十余岁不等为了保护国家而强制服两年左右兵役的军人,战备军人指的是从现役中役满退伍,进入十年回营训练周期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动员起来的的后备军人。新加坡法律规定年满十八岁的男性公民或第二代永久居民必须服兵役2年,拒绝服役属违法。服役前须接受为期九个月的基础军事训练课程,完成后会派往军队或民防部队。新加坡军队分陆、海、空三军,具体数量未知,但是一般认为整体数量有超过五万以上,但是正规军人和现役军人总数应该不超过五万,新加坡是马六甲海峡边的小国,周边被许多国家及几千万马来人围绕,以华人为主体族群的新加坡天然安全警觉高腾。新加坡有五个空军基地,樟宜空军基地(西)樟宜空军基地(东)巴耶利峇空军基地三巴旺空军基地登加空军基地,24架F-15SG多用途战斗机,70架F-16多用途战斗机,为新加坡空军目前的主力战机。三个海军基地,布拉尼海军基地,大士海军基地,樟宜海军基地常驻美海军自由号等(USS Freedom,LCS-1),濒海战斗舰共4艘,亦可停美海军航空母舰

新加坡是五国联防(FPDA)组织的成员国之一。该组织的成员国还有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协议规定在新加坡或马来西亚任何一方遭受到攻击,英澳纽三国都有义务给予军事援助。

新加坡军队与台湾有合作关系,新加坡的建军就受到台湾大量的资源与帮助,其中不乏退役将领在新加坡任职武官,自蒋经国李光耀时代,新加坡就将其军队移至台湾训练,由于新加坡地狭,而军队也不能送交邻国马来西亚训练,这样也有造成军情外泄疑虑,且马来西亚为其最大假想敌,马来西亚绝大多数空军部队部属于与新加坡边境,因此移至台湾训练,一方面是因为蒋李两人私交匪浅,另一方面新加坡与台湾友好,于是促成新加坡移到台湾训练的星光部队,其驻地在台湾新竹县湖口乡、台湾云林县斗六市、台湾屏东县恒春镇

饮食[编辑]

由于新加坡的战略位置,新加坡菜反映出新加坡文化起源于马来西亚的种族多样性,为百年文化互动而成的产物。

食物主要受到当地马来人的影响,加上来自中国、印尼、印度、土生华人、和自十九世纪英国所带来的西方(特别是英语和一些葡萄牙语影响的欧亚,被称为基斯)的移民传统。而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也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如:斯里兰卡、泰国、菲律宾、和中东地区的影响。

新加坡小贩摊档中,例如:具有中国华裔背景的厨师受到由印度文化的影响,可能会尝试多样化的调味品及配料,如罗望子,姜黄,和酥油;而印度厨师则可能也能提供炒面等菜,但有些印度裔厨师不提供猪肉与牛肉类。随着来自各种不同国家的影响,它足以显示全球化的现象,进一步影响新加坡的料理。

当地食物

虾面叻沙海南鸡饭肉骨茶炒粿条沙嗲椰浆饭辣椒螃蟹咖椰吐司咖啡螃蟹米粉、肉脞面等。

公共假日[编辑]

公历日期 名称 来由
1月1日 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初二[注 6] 农历 华人新年 春节
4月2日[注 6] 耶稣受难日
5月1日 劳动节
5月13日[注 6] 回历 开斋节
5月26日[注 6] 通常是农历四月的月圆之日(十五) 卫塞节
7月20日[注 6] 回历 哈吉节
8月9日 国庆日 独立日
11月4日[注 6] 印度历 屠妖节 排灯节
12月25日 阳历 圣诞节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新加坡共和国宪法》第153A(2)条:国语应为马来语,并应使用罗马文字...(The national language shall be the Malay language and shall be in the Roman script...)
  2. ^ 包含天主教以及新教等基督徒。
  3. ^ 接受统计者为15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
  4. ^ 而“星岛新闻集团”及旗下包括“星岛日报”等各产品与新加坡无关,该报1938年在香港创办,主要运营地区包括香港、美国、加拿大,并从未在新加坡发行过任何报刊。
  5. ^ 来自马来语Selat(意为“海峡”)。
  6. ^ 6.0 6.1 6.2 6.3 6.4 6.5 每年不同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 - CONST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rt XIII General Provisions, 153A Official languages and national language
  2. ^ Article 153A(2)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 Legislation Division of the Singapore Attorney-General's Chambers,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Census of Population 2020 Statistical Release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Language and Religion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22-02-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1). 
  4. ^ (英文)No.10760: Agreement relating to Malaysia (PDF).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United Nations. 1963年7月 [2010-07-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13). 
  5. ^ DOS | SingStat Website -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 Latest Data. 新加坡统计局. [202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2) (英语). (英文)
  6. ^ 6.0 6.1 6.2 6.3 Singapore.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3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英语). 
  7.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0 (PDF). [2021-0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15). 
  8. ^ 调查:新加坡金融中心地位超越香港 全球排第三 | 早报. www.zaobao.com.sg. [2022-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中文(新加坡)). 
  9. ^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新加坡超越香港排第三 | 8视界新闻. www.8world.com. [2022-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3) (中文(新加坡)). 
  10. ^ 10.0 10.1 Executive summary (PD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22). 
  11. ^ Sudderuddin, Shuli. Singapore's phantom workers.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2009-02-22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5). 
  12. ^ 12.0 12.1 Census of population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7-05). 
  13. ^ 13.0 13.1 13.2 Key annual indicators.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1 [201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1). 
  14. ^ 14.0 14.1 纪舜杰. 新加坡的國家認同 - 從生存威脅到 永續執政的國族建構 (PDF). 台湾国际研究期刊. Spring 2013, 9 (1): 59-74 [2024-02-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2-10). 
  15. ^ 15.0 15.1 Stephan Ortmann. Singapore: The Politics of Inventing National Identity. 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December 1, 2009, 2 [2024-02-29]. doi:10.1177/1868103409028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9). 
  16. ^ 16.0 16.1 (英文)藝術、文化和獨特的新加坡身份. The Straits Times. 2017年5月22日 [2020年6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9月25日). 新加坡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欧亚文化的变体,以及我们共同分享的日益增长的新加坡人身份,将我们独特的个人身份和种族文化联系在一起。 
  17. ^ 石叻学会. 闲话石叻 (PDF). 石叻学会会讯(第一期) (新加坡: 石叻学会). 2006年3月, No.1: 12–13 [2010-03-21]. ISSN 1793-323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1-14) (中文). 
  18. ^ 古吧. 石叻无去去惹兰. 汕头日报. 2009-10-25 [201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 
  19. ^ 王伟深; 少光. 一片帆去到实叻埠. 妙语典故. 广州: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01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中文). 
  20. ^ 黎上增. “蒲罗中”是新加坡的古名吗?. 博物馆华文义工:研习坊. 2013-06-29 [202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21. ^ 许云樵康泰吴时外国传辑注·蒲罗中国》四十四页新加坡南洋研究所出版1971
  22. ^ 许云樵《南洋史》97页星洲世界书局1961
  23. ^ 23.0 23.1 23.2 Distribution of family income - Gini Index. CIA. 2011 [2012-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30). 
  24. ^ Savage, Victor R.; Yeoh, Brenda S.A. Toponymics: A Study of Singapore's Street Names.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4. ISBN 978-981-210-364-2. 
  25. ^ Bukit Timah Hill. Heritage Trails.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5). 
  26. ^ Toward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2005 Report (PDF).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3). 
  27. ^ 27.0 27.1 Earthshots: Satellite Imag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gapore. Earthshots.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0). 
  28. ^ Forests, grasslands and drylands – Singapore (PDF).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3 [2011-07-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5-06-01). 
  29. ^ Interesting facts of our Garden City. National Parks Board. [2011-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3). 
  30. ^ Mok Ly Yng. Why is Singapore in the "Wrong" Time Zon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0-09-22 [201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8). 
  31. ^ Weather – Singapore. BBC News.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1). 
  32. ^ Weather Statistics. 国家环境局.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8). 
  33. ^ 印尼6.5地震 新加坡民众感到摇晃. 光华网. [202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美国英语). 
  34. ^ Census of population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7-05). 
  35. ^ 存档副本.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1). 
  36. ^ 36.0 36.1 Key demographic indicators, 1970–2010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16). 
  37. ^ Resident Population by Place of Birth, Ethnic Group and Sex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7). 
  38. ^ Ng, Julia. Singapore's birth trend outlook remains dismal. Channel NewsAsia (Singapore). 2007-02-07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3). 
  39. ^ Unemployment. Ministry of Manpower.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6). 
  40. ^ Chan, Joanne. S'pore unemployment rate falls to three-year low. Channel NewsAsia. 2011-06-15 [201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7). 
  41. ^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igrant stock: The 2008 revis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09).
  42. ^ Sudderuddin, Shuli. Singapore's phantom workers.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2009-02-22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5). 
  43. ^ Hoe Yeen Nie. Singaporeans of mixed race allowed to 'double barrel' race in IC. Channel NewsAsia (Singapore). 2010-01-12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6). 
  44. ^ 簡說新加坡華人族群. 移民人物志. 2017-06-01 [202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中文). 
  45. ^ Republic of Singapore Independence Act, 1997 revised edition. [2012-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46. ^ Education UK Partnership – Country focus. British Council. October 2010 [201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2). 
  47. ^ Speech by Mr S. Iswaran, Senior Minister of State,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9). 
  48.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Part I.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7-13). 
  49. ^ What do I do if I can't speak English?. Singapore Subordinate Courts.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9). 
  50. ^ Dependant's Pass – Before you apply. Ministry of Manpower.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7). 
  51. ^ What are some commonly misspelled English words?. Singapore: National Library Board. 2008-04-18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3). 
  52. ^ Tan Hwee Hwee. A war of words is brewing over Singlish. Time (New York). 2002-07-22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6). 
  53. ^ 吴英成. 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 (PDF).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新加坡). [2013-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2-14). 
  54. ^ Resident Population by Place of Birth, Ethnic Group and Sex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7). 
  55. ^ Search Results. maps.singaporeexpats.com. [2020-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56. ^ 56.0 56.1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报告》. State.gov. [2017-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9). 
  57. ^ Timeline: Singapore. BBC News. 2011 [2011-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58. ^ World War II. 2011 [2011-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2). 
  59. ^ Port of Singapore. 2011 [2011-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60. ^ Murphy, Craig.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A Better Wa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01. ISBN 978-0-521-86469-5. 
  61. ^ 半导体行业观察. 起底新加坡半导体-36氪. 36kr.com. 2022-05-25 [2022-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62. ^ 没有一滴油的新加坡,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国的?_石油. www.sohu.com. [2022-10-15]. [失效链接]
  63. ^ Harvard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 Atlas.cid.harvard.edu. [2017-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8). 
  64. ^ 新加坡交通:高速公路 地铁 买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加坡华人网
  65. ^ Education and Language (PDF). Singapore Statistics. [2011-04-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1-13). 
  66. ^ International Student Admissions: General Information on Studying in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4). 
  67. ^ ASEAN Scholarship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6). 
  68. ^ 【里約奧運】粉絲贏水神 史高寧為新加坡奪首金,香港蘋果日報,2016年8月13日. Hk.apple.nextmedia.com. [2017-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9). 
  69. ^ Moss, Trefor. Buying an advantage. Jane's Defence Review (London). 2010-01-18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3). 
  70. ^ SAF remains final guarantor of Singapore's independence. Channel NewsAsia (Singapore). 2007-07-01 [2011-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6). 

外部链接[编辑]

政府
旅游
地图
照片
影片
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