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主体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左南右,东上西下”的横式台湾地图在历史文献中屡见不鲜(如:许多十七世纪欧洲人画的台湾地图,乃至中国方面的地图):图为1640年所绘福尔摩沙地图
1961年旅美台湾人在纽约联合国外要求自由自决、与福尔摩沙人的福尔摩沙(Formosa belongs to the Formosans)

台湾主体性、亦称台湾主体意识,是台湾的一种政治及文化论述。在1990年代台湾民主化后成为主流思想之一。“台湾主体性”是,基于台湾为中心的思考、透过多元文化思想及台湾民族主义的力量,突破中国中心主义中华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建立台湾作为“独立国家”的民主制度与文化认同。 台湾主体意识,与推动台湾独立、反威权反殖民反中等相关概念经常形成集合。然而,因为台湾原住民族民族史、欧洲遗产、中国传统、日治台湾等都是台湾历史的一部份,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

发展过程[编辑]

台湾主体性的支持者,如法政学者彭明敏台湾自救运动宣言)、历史学者曹永和(“台湾岛史”)、林妈利台湾人血液成分与台湾族群来源)、前总统李登辉特殊两国论)、前副总统吕秀莲(“九六共识”)、民主进步党时代力量绿党台湾基进乃至音乐家萧泰然、歌手蔡振南、导演魏德圣等,均支持或实际参与台湾本土化运动,形成以台湾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发展出台湾自身的文化。[需要解释]

内涵[编辑]

台湾主体性强调多元文化民主思想。在台湾主体性的思维下,认为非汉人的台湾原住民族文化、欧洲文化、中华文化(汉文化)、日本文化美国文化、与全球化等影响都是台湾历史遗产与现今文明的一部分[来源请求],但当代台湾文化早已不附属于这些历史遗产之下,部分人士也认为不附属于中国[来源请求],因此,也出现台湾主体性是去中国化的批评。 民进党执政时期的教育部部长杜正胜曾在学术会议上以“历史文化研究的新思维”为题发表演说,提出“倒转90°”、“台湾观点地图”,强调“台湾必须找回自己的中心点”[来源请求]。不少学者与本土派人士认为应发展以台湾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立足台湾,心怀台湾,创造海洋国家格局”的史观论述[1][2][3][4][5]

相关条目[编辑]

脚注[编辑]

  1. ^ 李庆安为何不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筱峰专栏
  2. ^ 李庆安的思想检查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7-02-16., 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4/06/03
  3. ^ 台湾地图可以“横躺”吗?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7-02-16., 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4/06/03
  4. ^ 回归海洋台湾 何妨转个角度看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7-02-16., 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4/06/03
  5. ^ 台湾横躺 颠覆法统旧势力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7-02-16.

参考文献[编辑]

  • 赖建国,1997,《台湾主体意识发展与对两岸关系之影响》,页31。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