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蘭州戰役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解放軍士兵登上陡壁向陣地攻擊
日期1949年8月4日-1949年9月
地點
結果 解放軍攻占蘭州市、西寧市,控制青海
參戰方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中華民國陸軍秦隴兵團
指揮官與領導者
彭德懷

馬步芳

胡宗南
兵力
200,000人 200,000人
傷亡與損失
8,700餘人[1] 27,000餘人[1]

蘭州戰役,是1949年8月至9月發生在中國甘肅青海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同西北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一場戰役。解放軍最終占領蘭州西寧,控制青海全部。

背景[編輯]

1949年7月扶郿戰役後,中華民國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退至秦嶺及其以南地區,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馬步芳、副長官馬鴻逵為阻止第一野戰軍沿西安蘭州公路西進,將所部分別退守蘭州同心及其以北地區[2]

同年8月中旬,因為解放軍其他部已經攻克長江以南及福建等地,中華民國政府在廣州召開西北聯防會議,擬制了「蘭州決戰計劃」,意圖通過蘭州和黃河,保全西北等地[3]

部署[編輯]

馬步芳以秦隴兵團第八十二軍第一二九軍和2個騎兵旅、3個保安團等約5萬人防守蘭州,以主力第八十二軍重點據守南山3大主陣地,以第一二九軍2個師作為預備隊,在黃河以南的城區投入了全部步兵;騎8旅、固關戰鬥被殲後重建的騎14旅及各師騎兵團共8個騎兵團放在黃河北岸;以中央軍第九十一軍第一二〇軍馬鴻賓第八十一軍共3萬餘人控制蘭州東北的景泰靖遠打拉池地區,擔任蘭州防線左翼;以青馬剛組建的新編騎兵軍約2萬人控制蘭州以南的臨洮、洮沙地區,擔任蘭州防線右翼[2],以青馬剛組建的新編步兵軍在青海。蘭州地區作戰由秦隴兵團司令官馬繼援統一指揮[3]。自東向西的具體部署為:

  • 東岡十里山:第一二九軍181師。
  • 竇家山:青海保安一團(調配給第100師作為騎兵團)
  • 古城嶺:第八十二軍第100師一部
  • 馬家山:第100師一部
  • 營盤嶺(皋蘭山南梁):第八十二軍248師
  • 沈家嶺:第八十二軍190師569團加568團一個營,共4個步兵營。
  • 狗娃山:190師568團二個營
  • 小西湖:在狗娃山西側後,起掩護作用,第一二九軍357師(受190師指揮)據守。
  • 新編1師率一個團留在城區作為預備隊,另一個團調出去支援騎兵第8旅封堵臨夏至青海的黃河渡口。
  • 第一二九軍第357師1個團擔任預備隊。

8月4日,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發出攻取蘭州、西寧的作戰命令,決心以一部兵力牽制胡宗南、馬鴻逵兩部,集中優勢兵力殲滅馬步芳部主力於蘭州地區。其部署以

  • 第18兵團(欠第62軍)及第7軍留置寶雞、天水地區,繼續牽制胡宗南部,保障野戰軍主力左翼及後方安全[2]
  • 第19兵團第64軍進至固原、海原地區,牽制馬鴻逵部,保障野戰軍主力右翼安全;
  • 第1兵團(欠第7軍)附第62軍經隴西臨洮臨夏循化,爾後北渡黃河攻取青海省省會西寧,截斷蘭州守軍退路,並隨時準備參加蘭州地區作戰;
  • 第2、第19兵團(欠第64軍)共5個軍近15萬人沿西安至蘭州公路分南北兩路西進,直取蘭州[3]

戰役經過[編輯]

8月9日,第一野戰軍各兵團先後從隴東地區向蘭州、西寧攻擊前進。14日,第19兵團攻克定西。16日,第2兵團攻占榆中,第1兵團進占臨洮,馬步芳部騎兵撤退。8月19日第2、第19兵團進抵蘭州外圍。8月20日第1兵團占領康樂,逼近臨夏

1949年8月26日,解放軍攻克蘭州,市民夾道歡迎解放軍入城

8月22日,第1兵團進占臨夏,馬步芳部騎兵軍潰散。因蘭州守軍右翼和後方遭受威脅,馬步芳急調蘭州黃河北岸的騎兵第8、第14旅回防西寧。第2、第19兵團經過充分準備後,於25日拂曉5時55分對蘭州守軍發起進攻。解放軍具體部署自東向西為:

  • 第六十三軍攻十里山、竇家山。軍長鄭維山當年是西路軍紅三十軍第88師副師長。竇家山是十里山的前衛陣地
  • 第六十五軍攻馬家山,古城嶺。古城嶺是馬家山的前衛陣地,而且無法繞開古城嶺。
  • 第六軍攻營盤嶺(皋蘭山南梁),從南到北依次是三營(子), 二營(子),頭營(子),最後到達皋蘭山主峰。
  • 第四軍攻沈家嶺,狗娃山。由於沈家嶺地勢高於狗娃山,攻克後更有利於控制局面, 因此第四軍以沈家嶺為首選目標。沈家嶺和狗娃山是左右並列相鄰關係,失守任一個,就意味着整個南山防線瓦解,解放軍可以直撲城區唯一的黃河鐵橋。
  • 第三軍牽制小西湖之敵並做總預備隊。

基本上,解放軍是以原西野一個軍攻青馬一個師,而十九兵團兩個軍攻青馬最強的第100師。

解放軍第二兵團抵達蘭州外圍、觀察了青馬工事後,提出應有四到五天的準備時間才可進攻;而第十九兵團仰仗炮多彈藥足,提出8月21日發起進攻,說即使中線、西線未突破,東線得手後仍可擊殲青馬。8月21日,第2、第19兵團以9個團的兵力向蘭州南山諸陣地發起「試攻」,但是國軍防禦成功。解放軍全線傷亡2500人,沒拿下一個青馬陣地。彭德懷當即決定各部隊停止攻擊[4]。但第十九兵團在8月22日仍然發動了多次攻擊,均以失敗告終。

彭德懷研究部署第二次全線攻擊,為此給毛澤東發電報,提出若二次攻擊失利後的詳細安排,即部隊後撤、進行補充、部署偏師迂迴蘭州、集中主力打前來增援的寧馬等。毛回電錶示同意彭的安排,並表示若二次攻擊失利全軍將因此次流了血的偵察戰獲得有益的教訓,而確定了再戰的勝利。

8月22日,馬步芳在抗擊解放軍「試攻」獲勝後離開蘭州回西寧,臨行前指示馬繼援:若無寧馬、胡宗南的戰略援軍配合,就撤回青海。

8月25日,解放軍全線發起總攻。

  • 第六十三軍先後以三個團攻竇家山,上午10時30分開打,下午17時結束,歷經6小時。
  • 第六十五軍先後以五個團攻古城嶺,拂曉6時開打,至下午17時攻克,用時約11小時。
  • 第六軍先後以五個團攻營盤嶺,拂曉6時半開打,至下午16時30分攻克三營子陣地,並打退多次反撲,用時10多個小時。
  • 第四軍以第11師3個團、第10師第30團,共4個團兵力攻擊沈家嶺,從凌晨5時一直打到傍晚7時,共用時14小時,戰鬥最為激烈。第四軍第12師剛剛升級主力部隊,戰鬥力薄弱。
  • 第四軍第10師第28、第29團在中午前後對狗娃山做牽制性攻擊,吸引住第八十二軍第190師第588團的2個營。8月25日入夜,由第三軍接手攻擊狗娃山。

8月25日白天的戰鬥,解放軍第六十三軍、第六十五軍、第六軍均只按照計劃攻克了守軍主陣地的前衛陣地竇家山、古城嶺、三營(子)。至入夜時,這些主陣地的第100師、第248師紛紛開始撤離攔住。8月25日白天只有在沈家嶺兩方真正殘酷、反覆爭奪。第四軍第11師第31團正面主攻沈家嶺,第32團左翼助攻,第33團右翼助攻。沈家嶺是蘭州三大主陣地中距離黃河鐵橋最近的,且沒有前後縱深陣地掩護,一旦被攻克,不但整個防禦體系被打破,而且唯一的退路黃河鐵橋也將被堵死。蘭州守軍利用其地形險要構築了層層工事、障礙,在其東西兩側的皋蘭山、狗娃山又布置了交叉火力網,由主力部隊在此扼守。解放軍第31團攻擊極為銳利,在幾十分鐘內一舉突破兩道防線,7時30分在沈家嶺寬300米的正面山脊線上落腳,攻占沈家嶺表面陣地,後多次打退國軍反撲,蘭州守軍急調楊修戎馬璋兩個師的4個團增援。在敵十餘倍兵力的反撲下,至上午10時第31團打得只剩下100多人,無力再組織反擊,雙方在沈家嶺東西向山脊300多米長狹小戰線上倒下了4000人。青馬第190師第569團的3個營長均帶頭衝鋒白刃交戰中陣亡,又投入了第357師騎兵團、第八十二軍工兵營、第190師直屬隊等部隊連續反撲。解放軍第32團副團長馬克忠率領該團第三營擔負沈家嶺左側助攻,在部隊被敵炮火壓制傷亡慘重情況下,帶參謀爬到陣地前沿的峭壁處觀察敵情,觸雷身亡。戰後第32團全團只剩下幾十人。解放軍第四軍政委張仲良命令原計劃攻擊狗娃山用做預備隊的第10師第30團增援沈家嶺上的第31團。11時30分,第30團政委李錫貴和副團長李有益率第三營為增援第一梯隊梯次躍進,及時進入第31團陣地,打退了反撲;第30團團長武自升帶第一、第二營跟進,卻遭到復活的國軍塹壕中多處暗火力點封鎖了崾峴通路。13時30分,李錫貴準備返回該團第二梯隊帶隊,剛躍出戰壕即胸部中彈犧牲。[5]第31團團長王學禮也在沈家嶺犧牲。25日下午,解放軍第30團在打退一波波反撲後,不斷向北推進陣地。下午17時後,青馬再也沒派來支援部隊,但仍組織了多次反衝鋒。解放軍抓住機會,步步進逼,打到了沈家嶺北部最後一道防線。晚18時許,解放軍發起進攻,現場督戰的第357師師長楊修戎和第190師參謀長李少白無奈跟着潰兵進城,晚19時,第四軍占領沈家嶺全部陣地。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沈家嶺,雙方投入了3個師的兵力慘烈拉鋸爭奪,山頭被炮火削低了2米。青馬先後投入了第八十二軍第190師569團3個營、第588團1個營、第190師直屬隊、第357師騎兵團、第八十二軍工兵營、第357師第2團。解放軍第四軍戰史指出沈家嶺打退了30餘次反撲,殲敵3300餘人,俘虜500餘人,共計3800人。青馬第190師參謀長李少白說:第569團和第568團共4個營3400人,撤下來清點只剩800人;第二撥第357師騎兵團、第八十二軍工兵營、第190師直屬部隊共3100人,撤下來清點只剩1000人;其餘都傷亡了。即兩撥共計傷亡達4700人。解放軍在沈家嶺犧牲了3500多人。第31團1500人只剩下不足300人。蘭州戰役解放軍共有16個團以上幹部傷亡,其中第四軍占了11個;解放軍陣亡的3個團以上幹部全部在沈家嶺:第30團政委李錫貴、第31團團長王學禮、第32團副團長馬克忠,這3個團後來合編為國防軍第11師,作為野戰部隊長期駐守西藏新疆。但第四軍戰前並未得到上級炮火加強,僅憑藉編制內的軍屬山炮營和師叔炮兵作戰,計有山炮10門、重迫擊炮2門、八二迫擊炮52門;第三軍炮兵曾自發地給予了一些支援。因此第四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

8月25日下午14時,馬繼援在黃河北岸廟灘子的第八十二軍軍部召集各師長開會,第190師師長馬振武表示:沈家嶺白天還能堅持,晚上就不行了。為此,馬繼援下達了撤退命令,計劃為:下午16時後勤開始撤退,第100師17時開始撤退,第248師19點開始撤退,第190師21點開始撤退並且擔任掩護全軍的任務。會後馬繼援率第八二軍軍部奔向永登[6]。但實際上,沈家嶺失守後,守狗娃山的第190師第568團的兩個營、上午就從沈家嶺撤下來的第569團殘部和小西湖的第357師搶先過了河,連掩護部隊都沒布置。而在東線的第100師、中線的第248師未來得及在午夜前撤到黃河鐵橋。由於沈家嶺失守過早,被指定掩護各部撤退的190師餘部搶先過了橋沒通知友鄰部隊,沒有在華林坪和雷壇河大橋布置阻擊,因此事後青馬把蘭州慘敗的責任歸咎於第190師師長馬振武

8月25日22時,解放軍第三軍發現當面狗娃山、小西湖的青馬部隊撤走,當即派出一個營直插黃河鐵橋,同時開始向蘭州西關攻擊。解放軍先頭連大約23時出發,一路上漆黑一片,沒見什麼敵人,連警戒掩護都沒有,8月26日零時許至黃河鐵橋,才見車水馬龍、人馬擁堵搶着過橋。該先頭連立即開火,控制了鐵橋退路。第三軍1個連隊竟然從城西橋頭打到城東的十里山、馬架山內側的飛機場,抓了甘肅保安第4團2500多俘虜。第三軍一部在今張掖路與青馬潰兵展開巷戰。青馬很多人逃至雁灘黃河邊上泅水過河,第100師的2個團長拉着馬尾巴泅渡到黃河北岸,但更多的是被黃河捲走或在河灘上繳械投降。解放軍其他各軍當夜沒有採取積極行動。解放軍戰史評價「對敵撤逃估計不足,致使敵主力一部逃脫」,特別是青馬的團以上軍官幾乎全部漏網。

8月26日解放軍第四軍占領黃河北岸的黃河鐵橋橋頭的白塔山。至26日中午,蘭州城內外的槍聲停止,解放軍完全占領蘭州[3]。戰後統計,蘭州戰役殲敵2.7萬人,其中在南山陣地攻堅戰斃傷約8000人,在城內由第三軍連夜果斷出擊、猛打猛衝,俘虜「青馬能戰之兵大約2萬人」。

8月27日,胡宗南以所部4個軍由隴南向甘肅省西和禮縣和陝西省寶雞虢鎮地區進攻,企圖趁機搶占寶雞、天水,被解放軍第18兵團擊退。馬鴻賓部第八十一軍即撤回寧夏。[3]

馬繼援原計劃主力撤出蘭州後奔向河西,會合新疆來的青馬騎兵第五軍,繼續抵抗到底。但在永登縣岔口驛集結約7000人,獲悉青馬起家部隊第100師在蘭州城內結局後,馬繼援說:「我以為100師還完整,沒想到也全部損失了」。在永登縣,第100師師長譚呈祥質問第190師師長馬振武:「我的部隊沒出來,怎麼辦?陣地上我的隊伍沒退下來, 你的隊伍退下來了,你說說咋回事?」8月27日,在西寧的馬步芳與在永登的馬繼援通電話後,當天馬步芳和馬步青等帶家眷飛重慶。馬繼援和身邊將領商議後,就地將殘部中甘肅籍官兵遣散,青海籍官兵帶回青海再做遣散。8月28日,馬繼援把軍隊交於第82軍副軍長趙遂和第100師師長譚呈祥指揮,自己坐汽車經互助縣於29日下午抵西寧,安排在當天空運走近兩萬兩黃金。8月30日,馬繼援與第一二九軍軍長馬步鑾、新1師師長馬章、蘭州警備司令趙瓏、新編步兵軍軍長馬全義、青海省政府秘書長高文遠等高級軍政人物及家眷分乘兩架飛機飛廣州。馬繼援留下了十幾萬白洋作為逃回西寧的第一二九軍和第八十二軍官兵的遣散費。先一步抵達的第一二九軍官兵拿到遣散費後即完全潰散。

青馬的團以上軍官(只有青海保安第一團團長在蘭州陣亡)從甘肅永登撤到青海大通橋頭地區後,8月29日和30日在第190師師長馬振武、第82軍副軍長趙遂主持下討論出路,結果一致同意投降並擬好了致彭德懷的信,推舉第190師參謀長李少白為代表去見解放軍。但馬振武以怕解放軍襲擊為由命令殘餘人馬撤至靠近青海湖的三角城,李少白等為此拒絕去接洽投降,此事不了了之。第八十二軍士兵沒有得到馬繼援留下的遣散費。

1949年9月5日,解放軍進入西寧

蘭州攻占後,王震第一兵團(欠第七軍)附第六十二軍臨夏繼續向西寧進軍,在甘肅省永靖地區和青海省循化地區渡過黃河後,相繼攻克民和化隆,沿途守軍紛紛潰逃。9月3日解放軍第一軍先遣部隊進入西寧,當時西寧城沒有一個青馬士兵。9月5日第一軍大部隊抵達,西寧解放。隨後又陸續進駐湟中大通湟源等縣城。從蘭州敗退下來的馬步芳第八十二軍和騎8旅殘部逃至大通上五莊三角城一帶。第一兵團司令員王震委派已經投誠的臨夏回族上層人士、開明紳士,國大代表、第八十二軍少將參議馬丕烈和馬步芳的族叔、原青海省財政廳長馬良二人前去尋找、勸降青馬將領。9月12日,馬丕烈和馬良二人在青海湟中縣上五中村,見到了帶領數千殘部在此駐紮的第八十二軍副軍長趙遂、參謀長馬文鼎、第一二九軍副軍長韓得銘、第100師師長譚呈祥、第357師師長楊修戎、騎8旅旅長馬英等人,在馬丕烈二人做出保證他們人身生命安全的許諾後,趙遂、馬文鼎等青馬22名高級將領在馬丕烈擬就的歸降書上簽了名。9月17日,趙遂等數十名青馬軍將校帶着3000餘部眾隨馬丕烈回到西寧向人民解放軍投誠。騎14旅殘部在門源繳械投降。解放軍占領青海省全境[2]。對投誠過來的青馬軍隊,解放的方針是:下級軍官士兵,一個不留,全部遣散;校以上的300名軍官,則編為「解放軍官訓練班」集中培訓。

蘭州解放後,第1兵團(除第七軍)附第六十二軍繼續向西寧進軍。8月28日-9月5日,在甘肅省永靖地區和青海省循化地區渡過黃河,相繼解放民和,化隆,直搗西寧。沿途守軍紛紛潰逃。馬步芳、馬繼援乘飛機逃往重慶。9月5日,第1兵團解放西寧。逃往湟中、海晏地區的馬步芳部殘部2000餘人投誠。9月中旬,青海省全境解放。

結局與影響[編輯]

入城式上,解放軍進駐位於蘭州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

馬繼援戰後總結:他自己指揮上有個失誤,在王震第一兵團占領臨夏後,馬步芳命他調兵去堵黃河渡口,他先派去了騎兵第8旅,又把城中的預備隊馬璋師(第一二九軍新1師)也抽走,結果在沈家嶺頂不住了被解放軍第四軍攻克,整個蘭州戰役計劃被打亂,導致全盤失利。

青馬損失[編輯]

彭德懷在蘭州戰役總結報告中指出,殲滅第八十二軍第100師全部,第248師、第190師大部;第一二九軍新1師、第357師一部;總計斃、傷12740人,俘14420人,共殲敵27160人。繳獲山炮6、迫擊炮35、戰防炮5、60炮78、50炮2、火箭筒3、擲彈筒10.重機槍67、輕機槍478、戰防槍5、步槍5953、短槍162、衝鋒鎗100;各種炮彈15000餘、子彈170萬發。馬騾2413、汽車40、電台九、報話機七、電話機52、汽油1千桶、煤油2千桶。

蘭州城內和南山陣地的青馬步兵的團以下兵員基本損失。青馬騎兵8個團在戰前就部署在黃河北岸,除了第357師騎兵團增援沈家嶺基本被消耗,其它騎兵部隊全部潰逃。比較完整撤出蘭州的部隊有:

  • 部署在黃河北岸的騎兵第8、第14旅約9千人
  • 部署在黃河北岸的第一二九軍直屬隊約2千人
  • 新1師的1個步兵團約1千5百人被調赴永登縣支援騎8旅封堵黃河渡口。另1個團支援狗娃山損失一部。
  • 第357師駐守小西湖的第1團未經戰鬥保持完好,第2團支援狗娃山戰鬥損失大部;
  • 第190師第568團2個營守狗娃山,損失一部。加上沈家嶺8月25日上午撤下來的4個營殘部,約2700人。

蘭州戰役如果包括在青海省境內的追擊作戰,第一野戰軍共殲敵4.2萬餘人。

解放軍損失[編輯]

解放軍軍史記述,蘭州戰役解放軍傷亡8700人。但有些史料給出9600人。

  • 一野衛生部1949年對第3、4、6軍和19兵團63、65軍蘭州戰役傷亡統計表中數字整理的總數,共計傷亡人員9948名,其中負傷8088名;陣亡1860名(含傷死)
  • 第19兵團衛生部統計,該兵團蘭州戰役傷亡共計4804名,其中陣亡878;
  • 第六軍傷亡2000人;
  • 一野衛生部統計,「第4軍第2師(指第11師)在沈家嶺、狗娃山攻堅戰中,即傷亡2934名,其中陣亡及負傷後犧牲的達624名」
  • 第四軍參謀長等多人在軍事學院聯合編寫的戰例「蘭州戰役第四軍沈家嶺攻堅戰鬥」中提到沈家嶺「4軍傷亡共3500餘名」
  • 第三軍傷亡386人
  • 第二兵團蘭州戰役試攻階段傷亡800多人,其中第六軍傷亡500餘人;
  • 第六軍第46團試攻階段傷亡300人

戰鬥序列[編輯]

防禦方:中華民國國軍[編輯]

  • 西北行政長官公署,司令馬步芳[7]
    • 國軍第120軍,軍長周嘉彬
      • 第二四五師、第一七三師
    • 國軍第91軍,軍長黃祖勛
      • 第231師、第246師、第191師
    • 國軍第82軍,軍長馬繼援 副軍長趙遂、參謀長馬文鼎
      • 第100師(師長譚呈祥)、第190師、第248師、騎兵第14旅
    • 國軍第129軍,軍長馬步鑾 副軍長韓得銘
      • 第357師(師長楊修戎)、新第1騎兵旅、第8旅(旅長馬英)
    • 新編騎兵軍,軍長韓起功
      • 騎兵第2旅、騎兵第三旅
  • 馬鴻逵集團
    • 國軍第81軍,軍長馬敦靖
      • 第35師、第294師、第358師
  • 西安綏署胡宗南集團
    • 國軍第1軍
    • 國軍第65軍
    • 國軍第38軍
    • 國軍第36軍
    • 國軍第90軍

進攻方:中國人民解放軍[編輯]

第一野戰軍,共投入十二個軍三十五個師[8]

  • 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
    • 第一軍,軍長賀炳炎、政治委員廖漢生
      • 第一、二、三師加炮兵團
    • 第二軍,軍長郭鵬、政治委員王恩茂
      • 第四、五、六師加炮兵團、工兵團
    • 第七軍,軍長彭紹輝
      • 第十九師、二十師加工兵營
  • 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周士第
    • 第六十軍,軍長張祖諒、政治委員袁子欽
      • 第一七八師、一七九師、一八0師加炮兵營
    • 第六十一軍,軍長韋傑、政治委員徐子榮
      • 第一八一師、一八二師、一八三師加炮兵營
    • 第六十二軍,軍長劉忠、政治委員魯瑞林
      • 第一八四師、一八五師、一八六師加炮兵營
  • 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
    • 第六十三軍,軍長鄭維山、政治委員王宗槐
      • 第一八七師、一八八師、一八九師加炮兵團
    • 第六十四軍,軍長曾思玉、政治委員王昭
      • 第一九0師、一九一師、一九二師加炮兵團
    • 第六十五軍,軍長邱蔚、政治委員王道邦
      • 第一九三師、一九四師、一九五師加炮兵團
    • 兵團部騎兵第六師、戰車隊、炮兵團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兰州战役纪念馆:缅怀先烈 激励后人. 中國甘肅網. [2013-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1). 
  2. ^ 2.0 2.1 2.2 2.3 彭德怀指挥兰州战役:结束马家军 胡宗南在西北40年统治.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3. ^ 3.0 3.1 3.2 3.3 3.4 兰州战役. 華夏經緯網. [2013-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4. ^ 蔡寧禎. 兰州战役:解放大西北最激烈攻坚战 首战轻敌. 人民網. [2013-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5. ^ 田润民:“英雄团的政委李锡贵”,《炎黄春秋》2018年02期. [2022-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6). 
  6. ^ 兰州战役. 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 [2013-04-17]. [永久失效連結]
  7. ^ 从兰州战役到桥头会议. 新華網. [2013-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8. ^ 1949年解放兰州战役老人忆狗娃山上惨烈白刃战. 搜狐網. [2013-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