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項英
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
任期
1928年7月-1930年9月
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
任期
1934年1月-1935年1月
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書記
任期
1934年10月-1937年冬
新四軍副軍長
任期
1937年10月-1941年1月
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
任期
1939年3月-1941年3月
個人資料
性別
別名原名項德隆化名江鈞、張成筆名夏英
出生1898年5月
 大清湖北省武昌縣舒安鄉項家村
逝世1941年3月14日(1941歲—03—14)(42歲)
 中華民國安徽省涇縣茂林鎮蜜蜂洞
國籍 大清(-1912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6年)
 中華民國(1926年-1941年)[註 1]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張亮
李又蘭
兒女子:項學成
女:項蘇雲
學歷
著作

項英(1898年5月—1941年3月14日),男,原名項德隆,化名江鈞張成,筆名夏英[1]湖北武昌人,祖籍湖北黃陂[2]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

項英於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領導京漢鐵路大罷工。在中共三大六大上分別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委,曾任湖北省總工會黨團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兼上海總工會黨團書記。1931年後,任蘇區中央局代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理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等職。紅軍長征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贛粵邊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是新四軍的創建者和實際領導人。1941年皖南事變成功突圍後,因攜帶新四軍的黃金,被他的副官劉厚總劫財、殺害。

生平[編輯]

早年革命生涯[編輯]

1898年5月,項德隆出生於武昌(今江夏區)舒安鄉項家村,因祖父會種花卉、植盆景,由鄉下搬到武昌城裏。父親項天衛是武昌縣政府管理錢糧簿冊的職員。1905年,項德隆進入武昌育才小學。畢業後,入武昌私立日新中學讀書。1913年,進武昌一家織布廠當學徒,3年後留廠當紡織工人。

1920年,項德隆領導布廠工人罷工。1921年12月起在武漢江岸籌建鐵路工人俱樂部。1922年4月,由包惠僧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加入中共後,項德隆改名項英[1]。1922年10月,項英領導漢口揚子江機器廠罷工,最終取得勝利,項英很快成為武漢工人階級領袖之一。

1923年,項英參與領導京漢鐵路大罷工[3]。1924年任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兼任上海特別委員會書記。1925年參與領導上海五卅運動。1926年回武漢秘密從事黨和工會工作,北伐軍佔領武漢後任武漢工人糾察隊總隊長,參與收回漢口英租界和反夏斗寅叛變的鬥爭。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編輯]

國共破裂後,項英到上海,從事中共秘密工作。1928年2月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副委員長。1928年中共六大期間,得到斯大林的單獨接見,斯大林親自送給他一把小手槍[4]。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後又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產國際監察委員會委員。1929年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兼中共黨團書記。

1931年11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合影,依次為顧作霖任弼時朱德鄧發、項英、毛澤東王稼祥

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同年底奉命調赴中央蘇區。1931年1月起任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代理書記兼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項英和朱德毛澤東一起決定建立紅軍總政治部,明確其職責以及政治委員與政治機關之間的關係[1]

1931年,項英參與處理富田事變,提出以教育為主來解決黨內矛盾的主張,對江西紅軍和蘇區的「肅反」擴大化進行批評,但由於與毛澤東的意見相左受到批評。4月,任弼時來到江西寧都縣青壙村,傳達政治局決議,項英被撤銷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改任軍委副主席[5][6]。1931年11月,項英主持籌備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和成立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33年5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理主席,發佈命令,確定1927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項英領導擴建紅軍,編組新的師和軍團,動員和組織群眾發展生產,籌措給養,保證前線供應等工作。項英還主持制定《中國工農紅軍誓詞》,建立紅軍中的獎勵制度。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在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項英再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率留在蘇區的紅24師和地方武裝1.6萬餘人留守中央蘇區[7],任中共中央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35年2月後,根據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的指示,組織紅軍和游擊隊分路突圍,轉入分散的游擊戰。此後,與陳毅在贛粵邊境的油山地區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編輯]

1939年,周恩來(中)與葉挺(右)、項英在皖南新四軍軍部

抗日戰爭爆發後,項英先後在贛州南昌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停止衝突、合作抗日的談判。1937年10月起任新四軍副軍長[8]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書記。1937年12月,赴延安參與政治局會議[9],此後前往武漢組建新四軍。

1938年秋,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成員合影,左起毛澤東彭德懷王稼祥張聞天朱德博古王明康生、項英、劉少奇陳雲周恩來

新四軍編成後,項英被指對中共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認識不足,對向敵後發展的措施實施不力[10][11],並與軍長葉挺多次發生衝突[12]。1938年9月,項英出席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但並未全程參與會議[13]

1939年3月,項英出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仍擔任新四軍副軍長。此後,撰寫了《新階段中我們江南抗戰的任務》、《一年來作戰的經驗與本軍建軍工作》等文章。1940年4月,項英在皖南指揮春季反掃蕩,10月參與指揮秋季反掃蕩,共殲日偽軍3000餘人。

1941年1月4日,葉挺、項英等率領新四軍軍部及皖南部隊九千人經茂林北移。1月6日,第三戰區第32集團軍8萬多人在蔣中正命令下,向新四軍發起總攻,爆發皖南事變。此後,項英被認為猶豫動搖,處置失當,使新四軍遭受重大損失。1月9日,項英與袁國平周子昆等離開部隊,但因無法突圍而返回。之後,中共中央決定,皖南新四軍由葉挺饒漱石統一指揮[14],項英隨軍北上[15]。1月14日,項英成功突圍,輾轉隱蔽於皖南山區。

1941年3月12日,項英與周子昆等人轉移到茂林東南濂坑石牛窩村的蜜蜂洞隱蔽。14日,因攜帶新四軍的黃金而在睡夢中被軍部副官劉厚總殺害,同時遇害的還有周子昆[16][17][18][19]。他們的遺體被皖南殘留新四軍秘密掩埋,未被國軍發現。1955年6月,在參與掩埋項英遺骸的劉奎幫助下,項英、周子昆的遺骸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移葬於南京雨花台西南皖南事變三烈士墓

一些人認為項英之死是因為毛澤東的決斷力不足[20],王明認為項英的死是毛澤東的陰謀[21][22]。1998年,他被遲浩田代表官方評價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黨和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創建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抗日名將」[1]

家庭[編輯]

項英早年與中共地下工作者張亮結婚,張為項英生下女兒項蘇雲。1935年2月,張亮在戰鬥中被俘,在龍巖監獄中生下兒子項學成。1938年4月,張亮獲釋出獄,將項學成送到延安,後去向不明。網絡有傳言稱張亮與項英相見,項英因認為張亮出賣了瞿秋白而將其槍殺,但這一說法被證實為謠言[23]。據康生手下回憶,張亮被康生下令勒死。[18]

1941年,項英與李又蘭結婚,婚後不久皖南事變爆發,兩人未生育子女。李又蘭後來與時任新四軍第三師第九旅旅長的張愛萍結識,並於1942年8月8日結婚。

註釋[編輯]

  1. ^ 1926年9月國民革命軍攻佔湖北武漢。1926年11月國民政府遷都於此,同月中國共產黨成立武漢工人糾察隊,項英任總隊長。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為1931年至1937年存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重要領導人之一。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1.0 1.1 1.2 1.3 項蘇雲. 父亲项英为军队呕心沥血. 新民晚報. 2011-12-25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中文(簡體)). 
  2. ^ 图文:项英最早传记现身武汉. 楚天金報. 2014-05-15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5) (中文(簡體)). 
  3. ^ “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张国焘的作用探析.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6). 
  4. ^ 金一南. 苦难辉煌. 華藝出版社. 2010: 264. ISBN 9787802521964. 
  5. ^ 1931年项英的努力为何会失败:不招供,不停刑. 人民網. 2012-05-10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6. ^ “富田事变”导致毛泽东领导危机. 新浪. 2006-07-24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中文(簡體)). 
  7. ^ 红军长征时项英为何第一个被考虑留在中央苏区. 鳳凰網. 2013-01-10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中文(簡體)). 
  8. ^ 項英是新四軍實際指揮者,葉挺雖名義上是新四軍軍長,但實際上無新四軍指揮權
  9. ^ 中央政治局会议(1937年12月9-14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8) (中文(簡體)). 
  10. ^ 中央關於項袁錯誤的決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三年以來,項英、袁國平對於中央的指示,一貫的陽奉陰違,一切遷就國民黨,反對向北發展與向敵後發展,反對擴大新四軍,反對建立抗日根據地,堅持其自己的機會主義路線。」載《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十三)》
  11. ^ 1939年项英为何不赞成新四军东进:破坏国共统一战线. 鳳凰網. 2014-04-12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中文(簡體)). 
  12. ^ 皖南事变的背后:项英叶挺的争斗. 鳳凰網. 2008-06-10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中文(簡體)). 
  13. ^ 项英的这一生(二十二).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4. ^ 中共中央另外表示:「惟項英撤職一點暫不必提」。
  15. ^ 葉超:《悲壯的史詩——回憶皖南事變的經過》,載《皖南事變回憶錄》
  16. ^ 中共《党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3期: 「山大王」劉厚總.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6). 
  17. ^ 历史解密:项英之死--被睡在身边的副官开枪暗杀(2). 新浪網.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6). 
  18. ^ 18.0 18.1 項蘇雲. 我与父亲项英:两代人的沧桑往事. 三聯生活周刊. [2019-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19. ^ 皖南事變後項英遇害經過詳情. 互動頭條. [2020-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7) (中文(臺灣)). 
  20. ^ 项英之冤:皖南事变只因毛泽东下的决心太晚. 雲浮在線. 2014-05-10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中文(簡體)). 
  21. ^ 1941年王明谈皖南事变:毛泽东杀项英的诡计. 騰訊網. 2013-09-26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中文(簡體)). 
  22. ^ 張戎、喬·哈利戴.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開放出版社(香港). 2006. ISBN 978-9627934196 (中文(繁體)). 
  23. ^ “项英杀妻”之说实属讹传. 黑龍江新聞網. 2009-07-04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來源[編輯]

書籍
網頁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