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甘嶺戰役
韓戰的一部分

在上甘嶺防守的一中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
日期1952年10月14日-1952年11月25日
地點
38°19′17″N 127°27′52″E / 38.32139°N 127.46444°E / 38.32139; 127.46444座標38°19′17″N 127°27′52″E / 38.32139°N 127.46444°E / 38.32139; 127.46444
朝鮮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
結果

中國人民志願軍取得決定性勝利

  • 聯合國軍同時宣稱在狙擊嶺取得勝利[1][註 1]
參戰方

聯合國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馬克·克拉克
詹姆斯·范佛里特
魯本·埃利斯·詹金斯英語Reuben Ellis Jenkins
韋恩·C·史密斯英語Wayne C. Smith
丁一權
鄧華
王近山
秦基偉
曾紹山
崔建功
兵力
美第7步兵師
韓第2步兵師英語2nd Infantry Division (South Korea)
韓第9步兵師第30團[1]
第2埃塞俄比亞營[1]
哥倫比亞步兵營[2]
炮兵:288門火炮[3]
飛機:2,200架次[4]
第15軍
第12軍
炮兵:110門火炮,24輛卡秋莎多管火箭炮
防空:47門防空炮[5]
步兵:40,000人[6]
傷亡與損失
美軍:
死365人
傷1,174人
被俘1人[7]
南韓軍隊:
死1,096人
傷3,496人
失蹤96人[8]
中國估計:25,498人[9][10]
志願軍:
死4,838人
傷6,691人[11]
聯合國軍估計:19,000人[12]

上甘嶺戰役韓語:삼각고지 전투-상감령 전투三角高地戰鬪-上甘嶺戰鬪[註 2]、英語: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韓戰後期僵持階段的一次主要戰役,為聯合國軍「攤牌行動」(Operation Showdown)的一部份。1952年夏季,美第9軍計劃動用美國陸軍第7師大韓民國陸軍第2師及第9師,奪取五聖山南麓的上甘嶺及其鄰近的狙擊嶺,進而威脅五聖山,這次行動稱之為「攤牌行動」。

攤牌行動的直接目標三角高地是位於江原道鐵原郡金化郡以北2公里(1.2英里)的一個森林山脊,中文稱上甘嶺。上甘嶺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的精銳部隊106團佔領。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裏,美軍韓國國軍反復發動攻勢,試圖佔領上甘嶺和附近的狙擊手嶺。聯合國軍儘管擁有明顯的火炮與空中優勢,但不斷增加的傷亡導致行動在經過42天的戰鬥後停止,聯合國軍僅攻佔狙擊嶺南峰,而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最終依舊佔領上甘嶺[13]

背景及準備[編輯]

五聖山地區示意圖

1952年,韓戰進入陣地相持階段,即靜態戰爭階段。5月,克拉克接替李奇威擔任總司令[14];6月,板門店談判戰俘遣返問題陷入僵局[15],克拉克推翻了原來李奇威的立場,下令對北韓發電設施進行轟炸以便施加壓力[16],美國政府在國內也面臨重大挑戰,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政府害怕公眾壓力會迫使美國在談判桌前處於不利地位[17],與此同時,兩黨總統候選人都同意儘早通過政治手段結束韓戰,而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威爾更是把儘早結束韓戰作為其未來新政府的第一項任務[18]

在這種背景下,雙方都傾向於通過軍事冒險,即是以軍事上的主動或給對方以更多殺傷,爭取在談判桌前取得有利地位。10月8日,在聯軍談判條件遭到北韓和中方拒絕後,遠東司令部按計畫無限期退出談判,並按照參謀長聯席會議(JCS)的授權,着手向對手施加無情的軍事壓力。同日,克拉克批准了第8軍團司令范佛里特(Van Fleet)提交的作戰計畫,即「攤牌行動」[19]。有意思的是,此戰幾乎在美國公佈總統競選結果的同時結束。

該計畫由第9軍提出,10月5日,范佛里特向克拉克提交了「攤牌行動」作戰方案,根據該方案,第8軍團準備用2個營的兵力,1個營來自第9軍第7步兵師,1個營來自南韓第2師,在16個砲兵營280門火砲和2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以5天傷亡200人的代價,佔領三角高地(即上甘嶺)及狙擊手嶺[20]。同日,韓軍第2師一名作戰參謀被志願軍俘虜,審訊得知韓第2師已經進入備戰狀態,準備協助美軍在上甘嶺地區發動進攻,但志願軍對此情報未予重視。

10日-13日,聯軍開始砲擊與空襲,並採取欺敵行動,隱蔽向出發陣地運送兵力彈藥。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仍舊按原計畫將上甘嶺地區砲兵調向注字洞南山方向,準備於10月18日發起進攻。

13日晚,美第7步兵師第31步兵團團長摩西上校(Lloyd R. Moses德語Lloyd R. Moses)認為火力準備不足,臨時決定將對三角高地(597.9高地)的進攻兵力增加至2個營。

第一階段[編輯]

第一階段從1952年10月14日到20日。

14日[編輯]

中國人民志願軍步兵在彈藥耗盡後向聯合國軍投擲石頭

晨4:00,美國第7師31團第1和第3營攻擊志願軍45師135團9連(加強連,280人)防守的上甘嶺(597.9高地),南韓第2師32團第2和第3營攻擊志願軍135團1連(加強連,280人)防守的狙擊手嶺(537.7高地)。志願軍因通訊中斷,整天炮兵無法支援。南韓軍隊藉助美空軍燃燒彈的攻擊,於下午3:20佔領狙擊手嶺稜線,志願軍1連轉入反斜面坑道防守。美軍則在戰鬥開始不久的手榴彈對攻戰中損失了幾乎全部軍士長,至黃昏仍無重大進展。14日晚7:00,志願軍45師4個連反擊,經過白刃格鬥,將南韓軍隊擊退,奪回狙擊手嶺。美軍據稱彈藥不足,受攻擊後,即退回出發陣地。

第一天戰鬥,聯軍傷亡600人以上(美軍31團傷亡433人,南韓軍隊第3營傷亡141人,第2營傷亡不詳),參戰4個營中3個營被迫撤下休整。志願軍傷亡500人以上,表面陣地全部被摧毀,儲存彈藥基本用盡。這一天的戰鬥中,美軍首次為參戰部隊配發M-1951式防彈背心。

15日[編輯]

在第597.9高地的戰鬥後翌日,醫務兵協助料理美軍第31步兵團的傷兵

天亮以後,美軍第31團第2營和32團第1營投入戰鬥,因志願軍彈藥用盡退守坑道,攻佔上甘嶺部分表面陣地。南韓軍隊換上17團第2營接替32團第2營,佔領狙擊手嶺表面陣地。入夜,志願軍45師在炮火支援下進行反擊,很快奪回全部陣地。

16日 - 19日[編輯]

聯合國軍臨陣換將,由32團英語32nd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團長羅斯上校取代31團摩西上校,同時第7師投入32團全部,以及17團第1和第2營。至此,美7師基本全部參戰。志願軍方面初期誤判聯軍行動為佯攻,至17日方確認為聯軍秋季攻勢重點,並提出「敵人成團成營的向我陣地進攻,是用兵上的錯誤,要利用敵人的錯誤,造成美軍大量人員傷亡」,遂向上甘嶺方向增調重型炮兵。

16-19日雙方反覆爭奪,白天聯軍利用優勢炮火奪取表面陣地後,志願軍在晚間利用坑道和後方兵力奪回。在19日凌晨的反擊中,中國人民志願軍135團2營通訊員黃繼光在爆破美軍火力點的過程中,「在多處負傷,爆破器材用盡後」,用身體擋住了美軍的射擊孔。[21][22]黃繼光陣亡後,被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英雄」的稱號,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英雄。

20日[編輯]

東線美軍第7師首次於19日晚成功地守住了包括主峰在內的大部份表面陣地,而韓軍第2師在白天發動反擊,將19日晚失去的狙擊手嶺北山表面陣地奪回。至此,聯軍佔領全部表面陣地。志願軍雖仍在反斜面坑道中保存一定不成建制兵力,但已經失去反擊力量。

第二階段[編輯]

21日起至10月30日,志願軍上甘嶺地區表面陣地全部丟失,剩餘人員進入坑道防禦作戰。雙方都在調整戰略和兵力部署,整個戰場相對平靜,卻醞釀着接下去的更大戰鬥。

志願軍的坑道入口在反斜面,雖有後方火力掩護,但在聯軍地空火力封鎖下,人員物資補給嚴重困難。只能不惜代價,在夜間搶運少量兵力彈藥和給養。著名的20餘名軍人在斷水情況下,仍互相謙讓「一個蘋果」的故事就發生在某坑道駐守分隊中。志願軍後勤人員冒着敵炮火,付出巨大傷亡,基本保證了坑道駐守分隊進行堅守戰鬥。較大的戰鬥發生在23日和25日,都沒有獲得戰果。

聯軍佔領表面陣地後,用大炮轟擊坑道口,用火焰噴射器射火焰進坑道,或用推土機推土封閉坑道口,並嚴密封鎖運送給養的通道。10月26日,南韓軍隊炸塌志願軍2個坑道各一段,造成志願軍人員不斷傷亡。同時,聯軍重新建立了火力點戰壕等防禦體系。

10月25日,志願軍第3兵團經過討論,決定加大力量奪回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並儘可能地造成美軍人員傷亡。根據決定,志願軍命令15軍29師87團,第12軍31師91/92/93團,和34師106團共5個團增援上甘嶺,同時增援了140門大口徑火炮,24輛汽車多管火箭炮,和67門高射炮。

詹姆斯·范佛里特決定在10月25日由南韓第2師接手整個防線,美7師撤出戰鬥。

第三階段[編輯]

在狙擊手嶺(537.7高地)的志願軍碉堡

10月30日至11月28日,志願軍展開反擊,收復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10月30日-11月5日[編輯]

10月30日,志願軍準備多日的反攻拉開序幕。晚10:30,100餘門大口徑火炮反覆覆蓋由南韓軍隊第2師31團的防禦陣地。這是志願軍在韓戰開戰以來進行的最大炮戰。炮火準備之後,志願軍31師91團7個連,經激戰奪取了597.9高地。其後5天,雙方再次陷入拉鋸戰,並在猛烈炮火下,均付出重大傷亡。

從10月31日到11月5日,美軍第9軍出動韓9師30團來奪回597.9高地。這一次,志願軍91團成功地在白天守住了陣地。鑑於連日苦戰,傷亡不斷增大,當晚,美第9軍下令停止對597.9高地的爭奪。

597.9高地爭奪戰以志願軍的獲勝告終。

11月6日-11月25日[編輯]

奪取597.9高地後,志願軍投入31師92團將重點轉向537.7高地北山。由於韓第2師32團已經據守約20天,形成穩固防禦體系,雙方爭奪十分激烈,戰鬥至11日誌願軍92團擊敗韓32團佔領537.7高地北山。

12日,南韓軍隊增援17團投入戰鬥,雙方在537.7高地北山重演597.9高地的殘酷拉鋸戰。戰至14日,志願軍92團傷亡嚴重由93團接替。93團投入作戰僅4天便難以支撐,18日由志願軍34師106團接替。但由於南韓軍隊的頑強抵抗,537.7高地南山未能被佔領。[23]

志願軍106團團長武效賢改變了以人海對火海以及反擊總是在傍晚炮火準備後進行的戰術,講求在用兵的數量和時間上靈活掌握,出敵不意,最大限度發揚火力,同時重新擴大了反斜面藏兵坑道。至11月25日,志願軍穩固佔領537.7高地北山後,韓9師接手在537.7高地南山的防禦,韓2師撤出,戰場趨於平靜。

在三角高地防守的中國步兵班

11月26日 - 12月15日[編輯]

11月28日,美第8集團軍命令韓2師停止爭奪537.7高地北山,美軍結束「攤牌行動」。

12月1日到1953年初,志願軍第34師向537.7高地,即南韓軍隊稱之為A高地,發起40餘次進攻,遭駐守A高地的南韓軍隊第9師28團頑強抵抗,第34師被迫放棄奪取A高地的企圖。[24]

12月15日,志願軍34師106團將537.7高地北山交接給志願軍第15軍45師。上甘嶺戰役結束。戰後,志願軍第15軍45師全體嘉獎為上甘嶺英雄師。

結果及影響[編輯]

時任美第七步兵師指揮官韋恩·C·史密斯在1952年11月上甘嶺戰役後為美軍中尉湯姆·費爾南德斯頒發銀星勳章

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規模最大最血腥的對抗,[25] 而且在中國戰史中成為極具重要性的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統計,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陣亡4,838人,傷6,691人。[26]

按照《抗美援朝戰史》記載,上甘嶺戰役於10月14日凌晨4時開始,參戰部隊為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第45師3個團,15軍29師87團,12軍31師91/92/93團,和12軍34師106團,使用67門高射炮掩護2個炮兵師共110門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以及2個營共24輛卡秋莎多管火箭炮參戰,43天共發射炮彈40萬發(含小口徑火炮)。參戰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回國後和解放軍空軍空降師合編為空降兵軍,作為戰略快速機動部隊,駐紮在湖北孝感市

聯合國軍參戰部隊有:美第九軍步兵第七師2個團(第31、第32團)又(第17團)2個營,空降第187團、埃塞俄比亞營哥倫比亞營,韓二師3個團(第17、31、32團)及配屬的第37團,韓九師第30團,以及美軍第92炮兵營、第955炮兵營、第424炮兵營、第140坦克營、第15高射炮營、第86探照燈營、第7衛生營、第2觀測營、第7信號連、第388化學兵連、美第五航空隊、韓炮兵第93營、等。動用105毫米以上火炮288門,飛機278餘架。南韓國防部官方歷史共統計南韓軍隊陣亡1,096人,傷3496人,失蹤96人。[8]埃塞俄比亞和哥倫比亞傷亡不詳。美國海外戰爭退伍軍人協會英語Veterans of Foreign Wars美軍陣亡365人,傷1,174人和1人被俘,原文為「twelve days of intense combat in October1952 cost the U.S.7th Infantry Division 365 KIA for a piece of turf that ultimately remained in enemy hands」(即第7步兵師在1952年10月(14日至25日)的12天時間內以死亡365人的代價仍沒有佔領志願軍陣地- 更正:美軍佔領了全部表面陣地,後換防給南韓軍隊後發生來回爭奪,直到停戰時,大部分陣地在志願軍掌握中。)。[7] 美軍官方的《Korean Battle Chronology》列出了美步7師在此戰役中陣亡329人,戰傷1,298人,戰俘遣返回2人,失蹤認定死亡63人,總計1,692人。美軍官方戰史《韓戰中的美國陸軍》給出此戰役聯合國軍傷亡9,000人,其中美七師9個營有8個營參加此戰,死傷達2,000人;並給出了中國傷亡19,000名士兵。

馬克·克拉克在回憶錄上指出,鑑於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傷亡過重,聯軍遠東指揮部不得不停止了任何兵力多於一個營的戰鬥計劃,由此,這場戰役實際迫使聯軍停止了任何對志願軍的大規模進攻計劃。[1][27]克拉克和美國總統杜魯門其後也承認此次戰役嚴重挫傷了聯合國軍的士氣。[1]儘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上甘嶺戰役卻是西方媒體中關於韓戰中最鮮為人知的戰役之一。[1]

相關文藝作品[編輯]

註釋[編輯]

  1. ^ 關於狙擊嶺戰鬥的開始態勢雙方的記錄存在差異。狙擊嶺由山脊的北端和南端的兩個峰組成。根據中國的記錄,戰鬥開始時志願軍僅佔據了北峰(537.7小山),而聯合國部隊已經在戰鬥開始時控制了南峰。而根據南韓的記錄,戰鬥開始時志願軍則佔領了整個山脊,聯合國軍戰略目標僅是攻下南峰。
  2. ^ 南韓稱之為「三角高地」(韓語:삼각고지),北韓稱之為「上甘嶺」(韓語:상감령),而「上甘」與「三角」的諺文意義完全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採用了直接音譯將其譯為「上甘嶺」。

相關條目[編輯]

引用[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Chae, Chung & Yang 2001,第470頁
  2. ^ Martinez, Guadalupe A. The Colombians’ role in the battle for Triangle Hill (Hill 598) (PDF). The Graybeards (Charleston, IL: Korean War Veterans Association). 2009-01, 23 (1): 30–31, 63 [2009-06-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12-27). 
  3. ^ Edwards 2005,第170頁
  4. ^ Hermes 1992,第329頁
  5.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2000,第304頁.
  6. ^ 張嵩山 2010,第288頁.
  7. ^ 7.0 7.1 Ecker, Richard. Showdown on Triangle Hill: twelve days of intense combat in October 1952 cost the U.S. 7th Infantry Division 365 KIA for a piece of turf that ultimately remained in enemy hands. VFW Magazine. 2002-09 [2009-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1). 
  8. ^ 8.0 8.1 Chae, Chung & Yang 2001,第472頁
  9. ^ 張嵩山 2010,第290頁.
  10. ^ 魏岳江. 上甘岭战役:美军承认"月亮是中国人的".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2年5月18日 [2014年10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7月24日). 
  11. ^ 張嵩山 2010,第285頁.
  12. ^ Hermes 1992,第318頁
  13. ^ 《抗美援朝戰爭敵軍史料——韓戰(第四卷)對峙中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57頁。
  14. ^ Schnabel & Watson 1998,第126頁
  15. ^ Schnabel & Watson 1998,第159頁
  16. ^ Schnabel & Watson 1998,第146頁
  17. ^ Schnabel & Watson 1998,第181頁
  18. ^ Schnabel & Watson 1998,第182頁
  19. ^ Schnabel & Watson 1998,第189-193頁
  20. ^ Hermes 1992,第310-318頁
  21. ^ 石峰; 王玉章. 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 中國共青團. [2014-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2. ^ 抗美援朝老战士捐赠黄继光牺牲后遗照.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23. ^ 國防軍史研究所 2010,第207頁.
  24. ^ 《抗美援朝戰爭敵軍史料——韓戰(第四卷)對峙中期》,黑龍江北韓民族出版社1988年
  25. ^ Chae, Chung & Yang 2001,第472頁
  26. ^ 《韓戰備忘錄》胡海波 編著,黃河出版社,2009年,ISBN 978-7-5460-0031-2。第十五章「中美鏖戰上甘嶺」。
  27. ^ Clark 1954,第80頁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