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列夫·托爾斯泰
Лев Толстой
1908年5月的托爾斯泰(普羅庫金-戈斯基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攝;本照片亦為俄羅斯首張彩色照片)
出生(1828-09-09)1828年9月9日
 俄羅斯帝國圖拉省亞斯納亞波利亞納
逝世1910年11月20日(1910歲—11—20)(82歲)
 俄羅斯帝國梁贊省阿斯塔波沃俄語Астапово (Липецкая область)
職業小說家、短篇故事家、劇作家、散文家
語言俄語、法語
創作時期1852年–1910年
文學運動現實主義
代表作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復活
配偶索菲亞·別爾斯
兒女14名子女
受影響於屠格涅夫叔本華耶穌
施影響於甘地

簽名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伯爵(俄語: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羅馬化:Lev Nikolayevich Tolstoy發音:[ˈlʲef nʲɪkɐˈla(j)ɪvʲɪtɕ tɐlˈstoj] ;英語:Leo Tolstoy;1828年9月9日儒略曆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曆11月7日]),俄國小說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也是非暴力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托爾斯泰家族這個貴族家族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

作為傑出的藝術巨匠,托爾斯泰創作有三大特點:清醒的現實主義,卓越的心理描寫,非凡的藝術表現力。

托爾斯泰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視作經典的長篇小說,也因此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在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的過程中,他提出的「托爾斯泰主義」,對很多政治運動有着深刻影響。 托爾斯泰於1902年至1906年間每年均獲得多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並於1901年、1902年和1909年多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而他從未獲獎也成為諾貝爾獎歷史上的巨大爭議之一。[1][2][3][4]

早年經歷[編輯]

1848年,20歲時的托爾斯泰

1828年8月28日,托爾斯泰誕生於位於莫斯科以南約200公里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距離圖拉僅10公里。托爾斯泰家族是非常知名的古老俄羅斯貴族之一。小時候,托爾斯泰雙親就已去世,因此他由親戚撫養長大。托爾斯泰的父親尼古拉·伊里奇·托爾斯泰曾參加1812年拿破崙進攻莫斯科的俄法戰爭

1844年,他進入喀山大學學習法律與東方語言,他的老師稱他「既不懂也不願意學」[5]。後來他選擇直接輟學[5]

1847年,他回到亞斯納亞-博利爾納「晴園」,希望經營「晴園」同時自行安排學業。他給貧苦農民送茅草,但隨後就將大量時間花費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的社交場所中,最後欠下了一大筆賭債。

1851年,托爾斯泰和他的兄長一同前往高加索當兵,此時他嘗試寫作,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1852年,他參加了一場戰鬥,表現勇敢,且發表了小說《童年》,透過小主人翁單純的內心世界的細膩描寫,展示了一位聰穎、敏感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6]

寫作生涯[編輯]

列夫·托爾斯泰》,尼古拉·葛作品,1882年

1853年,托爾斯泰讀到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非常欽佩。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往多瑙河戰線,並參與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體會到戰爭的殘酷。這段時間他繼續分析自己的成長歷程,寫成《少年》和《青年》,這兩本書也成為研究他思想成長的重要資料。此後他將自己的戰爭經歷寫成《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發表之後很受歡迎。從那時起他開始在文學界小有名聲,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對他抱有很高期望。

1855年11月,托爾斯泰離開軍隊回到聖彼得堡,這一段時間他很矛盾,他重新投入娛樂圈子,酗酒好賭,而同時他自己又清楚的覺得不能再如此,並對別人類似的行為大加撻伐。這種偏激的個性使得他很快不被文學圈子所容。最典型的就是他與屠格涅夫的關係。屠格涅夫性情溫和,他對托爾斯泰抱有一種父輩的感情,非常讚賞他的天賦,希望他不要虛度光陰,認為如果他不浪費自己的天才的話將比任何人都有成就。青年的托爾斯泰有時候和屠格涅夫相處很好,但是也常發生激烈的爭吵,最終導致兩人1861年的長達17年的決裂,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屠格涅夫令人厭煩。……他才華橫溢,但他就像一個依靠管道送水的噴泉,你始終擔心他會很快斷水枯竭。」

1857年,遊歷西歐,並寫成短篇小說《琉森》。1863年,托爾斯泰發表中篇小說《哥薩克》,這是他總結早期創作後提出的自己貴族平民化的觀點。

1865年到1869年,托爾斯泰完成劃時代的巨著《戰爭與和平》。

1873年到1877年,托爾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稱「《安娜·卡列尼娜》是歐洲文壇上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與之相媲美的、白璧無瑕的藝術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絕後的藝術大師」。

1879年托爾斯泰在《懺悔錄》中寫道:「我有一些困惑的時候。生活停頓下來,仿佛自己不知道該怎樣生活,或該做些什麼;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變得憂鬱……」。

1889年開始撰寫《復活》,十年後完稿。

個人生活[編輯]

托爾斯泰的妻子索菲亞·別爾斯和小女兒亞歷山德拉英語Alexandra Tolstaya

1862年9月23日,34歲的托爾斯泰與年僅18歲的索菲亞·別爾斯結婚。索菲亞是沙皇御醫的女兒。[7]托爾斯泰和索菲亞之間共生了13個孩子,其中有5個孩子夭折。[8]

這段婚姻從一開始就是激情使然。在他們結婚前夕,托爾斯泰給了他妻子自己的日記,裏面詳細記錄了他過去的性經歷,包括和一名農奴生了一個孩子。即使如此,他們早期的婚姻還是幸福的。托爾斯泰有更大的自由和支持,使他能夠在創作作品時有索尼婭擔任他的秘書、編輯,以及管理家庭財務。[7]

然而A.N. Wilson描述他們之後的婚姻生活是文學史上最大的不幸之一。隨着托爾斯泰的信仰不斷變得激進,他和妻子的關係也惡化了。托爾斯泰試圖拒絕繼承來的和賺取的財富。包括放棄他早期作品的版權。

晚年[編輯]

1910年11月10日,82歲高齡的托爾斯泰從自己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秘密離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醫生和小女兒亞歷山德拉。托爾斯泰在途中患肺炎,最後客死在阿斯塔波沃英語Lev Tolstoy (rural locality)車站的站長室裏。托爾斯泰彌留之際,全球各地的記者雲集這個小車站。11月22日,托爾斯泰被專列送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並安葬在那裏。[9]阿斯塔波沃站於1918年更名為列夫·托爾斯泰站俄語Лев Толстой (станция)。托爾斯泰五歲時,大哥尼古拉告訴他一個秘密。只要把這個秘密解開,世界上就不再有貧窮、疾病和仇恨。他又說這個秘密已經寫在一根小綠帽上,綠帽就埋在小山澗旁的路邊。這個小綠帽的故事,令五歲的托爾斯泰神往不已,找尋綠帽是托爾斯泰年幼時最熱衷的冒險遊戲。托爾斯泰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傳說中的綠帽,死後也是被安葬在那片樹林裏。[10][11]

在中國,《新青年》雜誌1卷2號曾刊出翻譯自《托爾斯泰的生活》一書的托爾斯泰之逃亡一文。

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編輯]

托爾斯泰的陵園位於亞斯納亞波利亞納

托爾斯泰在讀過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後,開始逐漸轉向該書所宣揚的苦行禁慾的生活。[12]

在1884年,托爾斯泰寫了一本名叫《什麼是我的信仰》的書,在書中他公開地承認了他的基督教信仰。他聲稱自己信仰耶穌教誨,特別是深受山上寶訓的影響,以及有關非暴力和平主義的教條。美國貴格會介紹過托爾斯泰的非暴力主義思想給它的成員。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開信中譴責了英國殖民統治,宣揚「勿以暴抗惡」原則,鼓勵印度人用「愛的原則」拯救自己。在英國就學時就喜愛托爾斯泰的甘地大為震動,於1909年開始與托翁書信交往,直到第二年托翁逝世。深受托翁感染的甘地在南非工作期間,建立了托爾斯泰農場,接受了「勿以暴抗惡」的思想,被羅曼·羅蘭詡為「托翁聖火的傳人」。

高爾基曾評價他:「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而同時代蘇聯政治家列寧評價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的藝術家」。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Nomination Database. old.nobelprize.org. [2019-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6). 
  2. ^ Proclamation sent to Leo Tolstoy after the 1901 year’s presentation of Nobel Prizes. NobelPrize.org. [2019-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0) (美國英語). 
  3. ^ Nobel Prize Snubs In Literature: 9 Famous Writers Who Should Have Won (PHOTOS). Huffington Post. 2010-10-07 [2019-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31) (美國英語). 
  4. ^ Hedin, Naboth.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The Atlantic. 1950-10-01 [2019-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美國英語). 
  5. ^ 5.0 5.1 Author Data Sheet, Macmillan Readers (PDF).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10-08-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8-07). 
  6. ^ 1910年11月10日 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逝世. 人民網. 2003-08-01 [201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 ^ 7.0 7.1 Susan Jacoby, "The Wife of the Genius" (April 19, 1981) The New York Times
  8. ^ Feuer,Kathryn B. Tolstoy and the Genesis of War and Pea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8014-1902-7
  9. ^ 葛維櫻. 托尔斯泰百年忌辰寻访:在车站去世场景保留至今. 新浪網(轉載自《三聯生活周刊》2010年第47期). 2010-11-19 [201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10. ^ 黃友玲. 托爾斯泰理想的實踐──小說《復活》的賞析與啟迪. 《曠野》. 2010-09-10, (167) [201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11. ^ 陳毅興(1998),第二章 童年時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2. ^ Tolstoy's Letter to A.A. Fet, August 30, 1869

來源[編輯]

  • 陳毅興 (編). 《列夫·托尔斯泰》. 遼海出版社. 1998. ISBN 7806388893. 

外部連結[編輯]

專門網站
傳記和評論
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