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宋希濂
暱稱鷹犬將軍
黃埔之光
出生1907年4月9日
 中國湖南省湘鄉縣
逝世1993年2月14日(1993歲—02—14)(85歲)
 美國紐約
國籍 大清(1907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5年)
 中華民國(1925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993年)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25年-1949年)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1925年-1926年)
效命 中華民國(1923年-1949年)
軍種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年份1923年-1949年
軍銜 中將
部隊國民革命軍第36師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
第34集團軍
第11集團軍
第14兵團
第20兵團
統率
參與戰爭北伐
對日抗戰
淞滬會戰
南京保衛戰
蘭封會戰
武漢會戰
滇西緬北戰役
國共內戰
宜沙戰役
西南戰役(被俘)
獲得勳章青天白日勳章
美國自由勳章
配偶冷蘭琴
1933年結婚—1949年喪偶)

易吟先1961年結婚)
其他工作
  • 作家
  • 國民大會代表
  • 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專員
  • 全國政協常委
  • 黃埔同學會副會長

宋希濂(1907年4月9日—1993年2月13日),字蔭國湖南省湘鄉縣溪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被譽為「黃埔之光」。中華民國陸軍中將蔣介石嫡系重要將領,抗日名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葉陸軍步兵學校中國將校班、陸軍大學將官講習班第一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畢業。

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師師長、第七十八軍軍長、榮譽第一師師長、國民革命軍七十一軍軍長、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七十一軍軍長、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中央軍校第九分校主任、西北行轅參謀長、新疆省警備總司令(仍兼第九分校主任)、代理西北行轅主任、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官、湘鄂邊區綏靖司令部司令官兼第14兵團司令官、第14編練司令部司令官、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湘鄂邊區綏靖司令部司令官、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總攬四川、湖南、湖北三省軍政實權)、川湘鄂黔邊區「最高決策委員會」主任。於1949年11月第二次國共內戰西南戰役中戰敗被俘。

1959年作為第一批戰犯被釋被特赦,出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總顧問、黃埔軍校同學會(共同推舉徐向前元帥為首任會長)任副會長、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委員。

早年生活[編輯]

生於富裕中農家庭。其「先世多為文人」。曾祖宋蟾桂曾隨左宗棠鎮守西北邊關,在甘肅省任過縣知事、知府等職。祖父宋公卿和父親宋憲文均飽讀經書,但未踏入仕途,在故鄉耕讀自娛。母親姓彭,閨名玉貞,篤信佛教。宋希濂共有六姊妹,其排行第六。宋希濂幼年時,由父、叔教讀古文詩詞。八歲就讀鄉村私塾,1916年入小學讀了五年。1921年,考入長沙長郡中學[1]:208。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與同學合作創辦了《雷聲》牆報,批判帝國主義侵華和軍閥混戰禍國殃民。受國文教師熊亨翰(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賞識。1922年湖南軍閥趙恆惕殺害了工人運動領袖黃愛龐人銓,宋和同窗在《雷聲》上發表文章抨擊當局。

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編輯]

1923年冬,經熊亨翰介紹,考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軍政部部長程潛開辦的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1924年1月,宋希濂說服家人,自籌路費,隨湖南湘鄉小同鄉陳賡,結伴十餘人,由長沙、武漢上海香港,到達廣州。5月,宋、陳共同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宋希濂成為黃埔第一期最年輕畢業生。6月上旬,加入中國國民黨。8月,周恩來到黃埔軍校主持政治部工作。12月,宋希濂在教導第二團第四連任副排長。半個月後,升任該連第一排排長。1925年春,廣州國民政府第一次東征。宋希濂參加了攻克淡水城棉湖戰鬥。戰後,宋希濂升任第四連副連長。5月下旬,接任連長。不久又回師廣州,參與鎮壓滇系軍閥楊希閔桂系軍閥劉震寰部的叛變,攻克了滇桂軍設在廣州郊外的軸心陣地瘦狗嶺。一天,陳賡突然來訪,聚談後提出願不願意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宋希濂經陳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跨黨」分子。1925年9月下旬,廣州國民政府第二次東征,宋希濂參加了攻克惠州潮州汕頭海豐、河婆、阿田、橫岡諸戰鬥。不久升任副營長,駐防潮州。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宋脫離中國共產黨,表示「在當今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革命政黨,目標是一致的。由於軍隊方面要求軍官不要跨黨,為避免發生不必要的麻煩,我打算不再跨黨」「我可以保證,決不會做有損於國共合作的事」。被調任廣州新編第二十一師六十三團第一營營長。1926年7月,率第一營參加北伐,從廣東韶關出發,翻越大庾嶺,進入江西,經贛州、吉安、鷹潭、上饒,長驅直入浙江。孫傳芳部的孟昭月軍據杭州外圍之桐廬頑抗,宋希濂率領第一營爭山頭、搶渡口,多次與孟部進行肉搏,攻克了桐廬,自己也身負重傷,被送進杭州醫院治療。以後轉到蘇州教會醫院養傷。

國共內戰時期[編輯]

四一二事變後,宋希濂在醫院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學生為黨為國憂慮,切望校長百忙中賜教」,並勸蔣對那些「有為青年」「不宜任意殺戮」。傷愈出院後被蔣召回南京,升中校。1927年冬被保送日本千葉陸軍步兵學校中國學生隊就讀[1]:209-210。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發生後,宋希濂與在該校學習的四十多名黃埔同學一起,組織東京的一千多名中國留學生,在中華青年會館召開大會,任大會主席團主席,抗議日軍暴行。準備出發遊行時,宋希濂等被警察拘留半個月,後經中國駐日本公事館交涉獲釋。事後與一些同學上書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要求罷學回國,參加對日作戰,沒有得到批准,只好修完學業。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宋希濂被召回到中國,任國民政府警衛軍教導第一師中校參謀。因戰功卓著,提升為該師第二團團長,後調任該軍第二師第六團團長。1930年冬,升任警衛第一師第二旅旅長。1931年,警衛軍第一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7師,宋任第261旅旅長。率部駐南京的小營、馬標一帶,以"拱衛京畿"。

一·二八事變發生後,宋希濂「深感形勢嚴重,非奮起抗戰無以圖存」,1932年1月31日下午請見了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代表全旅官兵請纓開赴淞滬前線抗日,被拒絕後,與何部長吵了起來。當天晚23時,宋鼓譟所部營長以上幹部三十多人,乘車闖入何的住宅再次請願,與何一直爭執到凌晨1點多,何不得不答覆說:「如有必要,再派你們這個旅開往上海參戰。」1932年2月初,宋希濂奉第五軍軍長兼第八十七師師長張治中之命,率部赴上海參戰。2月9日到達十九路軍總部駐地南翔,宋和第五軍第八十八師師長俞濟時、副師長李延年、旅長楊步飛錢倫體通電:「值此國家存亡關頭,愛本中央團結禦侮之旨,請命殺敵。現已全部開抵上海,聽命於蔣(蔣光鼐)總指揮。誓與我十九路軍親愛將士,喋血沙場,共同生死,…寧為戰死之鬼,羞作亡國之民。」2月18日,宋希濂部佈防於胡家宅至吳淞西端曹家橋一線。2月21日下午,日軍數百人在炮火掩護下,企圖強渡蘊藻浜,遭宋旅抗擊。2月22日下午,日軍集中優勢兵力向廟行鎮方面猛攻,張治中徵詢宋希濂的意見抽調第二六一旅的一個團前往增援。宋建議添油增援緩不濟急,建議以本旅主力立即渡過蘊藻浜,向日軍側背攻擊,藉以減少正面的壓力。得到張治中的同意後,宋率部過河,令第521團向右首先奪取齊家宅,繼而向北孫宅、西港方向攻擊;第522團向左先攻佔陸家橋,再向南孫宅、顧家橋宅一帶攻擊;日軍不得不調出約兩個大隊的兵力和一部分炮兵防守側後,放棄了中間突破的計劃。2月24日奉張治中命令,將部隊撤回北岸原守備陣地,只留一小部在南岸臨視敵軍的活動。3月1日日軍在江灣、廟行一線發起全面攻擊,並從日本國內海運援軍在瀏河附近登陸繞攻中國軍隊左翼,宋奉命率先頭營經劉家行、羅瀏河,到達瀏河時,日軍已登陸並佔領了瀏河屏障茜涇營,當晚蔣光鼐命令各部轉移陣地。宋希濂按照張治中命令撤出戰鬥向太倉集結,警戒西竹橋、橫瀝橋、太倉城、西湖川塘一線。5月5日,中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後,第261旅調至南京整訓。1932年8月升任第87師副師長兼第261旅旅長。

1933年2月,宋希濂解任261旅旅長職務,專任副師長。1933年8月蔣介石為發動對中央蘇區第五次圍剿,將第八十七、八十八師的4個補充團編成第36師。1933年9月宋希濂任國民革命軍第36師師長,率部移防江西省撫州市,兼任撫州城警備司令。1933年12月與滲透後方防線的彭德懷紅三軍團尋淮洲紅七軍團滸灣鎮接觸交戰,36師與其友鄰部隊的防禦造成紅三軍團與紅七軍團攻勢受挫。1933年12月率領該師經金石谷資溪,進入福建,參與鎮壓十九路軍和「福建人民政府」。1934年1月,協同劉和鼎部攻打延平十九路軍的一個師,第一次戰鬥便一舉攻克天險九峰山,使駐守延平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一個師開城投降。蔣介石親寫一封嘉許信,空投給宋希濂。信中寫道:「三十六師已攻佔九峰山,使余喜出望外。」原來蔣只讓要三十六師助攻,以牽制敵軍兵力,因此沒有叫炮兵支援攻擊。蔣通電全國軍隊表揚第36師這支新編成的部隊「於討伐叛亂戰役中首建奇功」。[1]:212攻克延平後,宋希濂率師向古田推進,追擊撤出福州的第十九路軍餘部,經福清莆田,直至惠安,迫使該軍全部接受改編。宋希濂將部隊集結於福建新泉附近,參加圍剿中央蘇區紅軍。1934年9月中旬,奉顧祝同之命,進攻白依洋嶺的紅軍主要陣地。9月27日,他首先指揮炮兵向紅軍的前沿警戒陣地猛烈射擊達二十多分鐘之久,接着,以「主力從左面突破,正面作為有力的進攻牽制」,在飛機的支援下,連續發起攻擊,於當日晚奪佔了白依洋嶺。正當他洋洋自得時,突然遭到隱蔽在山林中紅軍戰士的射擊,身負重傷。轉到後方療養。民國二十三年(1934),宋希濂以27歲升任陸軍少將

1935年5月,宋希濂仍回第36師任原職,率部駐福建長汀。在他住院治療期間,瞿秋白遭福建省保安團建捕。第36師根據東路軍總司令蔣鼎文的命令,將瞿秋白轉押到師部。宋希濂在青年時期,曾讀過瞿秋白寫的文章,對瞿說,田園荒蕪是共產黨人搞階級鬥爭的結果,階級鬥爭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勸瞿放棄共產主義信念,遭到瞿秋白的嚴厲駁斥。1935年6月,宋奉蔣介石「着將瞿秋白就地處決具報」的命令,槍決瞿秋白,葬在長汀中山公園旁側。1935年以28歲之齡晉升陸軍中將,成為國軍最年輕中將。1935年夏,宋希濂率第36師調蘇州一帶修築國防工事,準備應付日軍入侵。

1936年,參加討伐張學良楊虎城西安事變[1]:213。1937年2月13日晚,奉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之命,率領第36師沿隴海路,開往陝西潼關,準備"討伐"張學良、楊虎城。宋希濂就任西安警備司令[2]:5363。2月17日,西安軍警聯合辦事處成立,宋希濂為司令[2]:5368

抗日戰爭期間[編輯]

淞滬會戰[編輯]

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當晚,國民政府令第36師「火速赴上海參戰」,36師自西安回軍上海。36師先頭部隊在兩晝夜間回師上海,佈署至江灣天寶路大場戰線,與日軍在8月23日在吳淞區登陸增援之第3師團展開激戰。36師隨後在上海北部戰線與日軍血戰2個多月,傷亡1萬2千多人,並進行4次兵員補充,期間宋希濂在前線持續指揮。8月20日,他指揮第二一六團,擔負主攻任務一舉衝過了唐山路、東熙華路、百老匯路,直逼日軍重要據點匯山碼頭。敵人不支逃竄至外白渡橋南公共租界。10月下旬在戰場上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八軍軍長[1]:214(僅轄第36師併兼師長)。奉命將部隊撤至蘇州河南岸據守,曾多次擊敗日軍的強渡。11月6日,日軍集中炮火,掩護工兵架橋,強渡成功。陣地被突破後,宋部於11月9日傍晚向崑山方面撤退。與上級指揮機關失去聯絡,又撤至蘇州。11月17日晚,與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取得了聯繫,將第三十六師開往南京。

南京保衛戰[編輯]

1937年11月22日,宋希濂率領第三十六師殘部三千餘人參加南京保衛戰,歸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指揮,補充兩個團的兵員和一批槍枝彈藥後,擔任紅山、幕府山下關挹江門一線的防禦任務。[1]:214。12月9日,南京外圍陣地基本丟失。12月13日晨,唐生智命各部分路突圍。宋希濂指揮部隊掩護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公署及直屬部隊渡江,並負責控制其餘部隊按指定方向行動。但各部隊都爭先涌至下關。覓船過江,無法控制局面,便率部於當晚12時渡江撤退。

蘭封會戰[編輯]

南京失守後,宋希濂調任榮譽第一師師長,駐湖南瀏陽。1938年5月調任駐防豫東第七十一軍軍長(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參加徐州會戰最後階段的大撤退。日軍土肥原第14師團荷澤北面的雙口附近強渡黃河,截斷隴海鐵路,阻止國軍東進增援和徐州重兵集團突圍。蔣介石以薛岳為前敵總指揮,集中了六個多軍的兵力,企圖圍殲土肥原師團。宋希濂奉命率第七十一軍第87師及軍直屬部隊和第二十七軍為西路軍,自西至東,向儀封、內黃、馬王岩攻擊。5月21日,令一個團向儀封寨東北一帶突擊,一個團向儀封南面迂迴,威脅日軍的側背。日軍棄寨向西南撤出。5月22日,率部與第六十四軍分兩路向西攻擊前進。但因東路軍的桂永清邱清泉敗仗丟失蘭封城,土肥原師團擺脫被包圍的局面。蔣介石增調兵力由宋希濂負責指揮攻擊蘭封城,第八十七師攻城東北面,第八十八師攻城西南面,經過兩天激戰,收復蘭封城。日軍死守三義集地區,功敗垂成。這時由魯西南的另一部日軍突破了黃杰第八軍阻援,宋希濂部撤至河南郟縣一帶整補[1]:214-215

武漢會戰[編輯]

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宋希濂率第七十一軍兼第36師、第88師防守富金山,聯合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一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七軍共4個師在史河地區阻擊從六安西進的日軍第十二師團荻州立兵部及第十六師團一部。令第36師、第88師分別抗守富金山要地的左右兩翼,第61師佔領固始陣地,竭力阻止敵軍西進。從9月2日開始,與日軍在富金山激戰了十天,抗擊日軍第十師團第十三師團(即荻洲立兵師團,在南京大屠殺中罪行最嚴重)數週,阻擊日軍進犯。富金山其山坡緩無險,日軍以飛機重炮猛轟後,準備一舉突擊而下。第36師巋然不動。日軍十二師團激戰十天,五補兵員,仍不得進,日軍又從側背迂迴包圍,想繞開第36師,夜襲守部指揮部,被第88師伏擊殲敵五百人以上。日本報紙稱:「此役由於受到敵主力部隊宋希濂軍的頑強抵抗,傷亡甚大,戰況毫無進展。」、「我軍遇到強手,束手無策……」。日軍又以另一部攻陷固始,進擊商城,威脅富金山陣地之側背。9月11日,宋希濂奉命轉移至沙窩、小界嶺一帶。宋和第三十軍軍長田鎮南的指揮所同設在一個村莊,共同協商,密切配合,兩面夾擊,致使日軍月余未能突破防線。此戰中國軍隊傷亡15,000餘人,斃敵4,506人,傷敵17,380人。宋希濂率領第七十一軍以劣勢裝備,依託有利地形,阻止日軍企圖越過大別山、迂迴武漢之戰略,為抗戰時期陣地防禦作戰成功戰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通電全軍讚揚嘉獎,獲得華胄榮譽獎章和獎狀[1]:215。1938年10月中旬,日軍撇開宋部陣地,從潢川羅山進擊,攻佔了河南信陽。隨即越過桐柏山脈,佔領應山。防守武漢東北地區的部隊面臨陷入包圍圈的危險。宋希濂奉命率部從小界嶺一線撤退,經花園雲夢京山鍾祥以西地區轉移。其部轉至花園附近時,已處在日軍大包圍圈中,宋分析判斷:「如再向西前進,可能鑽入敵軍口袋,有被殲滅的危險。在此觀望坐延,敵軍將包圍圈縮小,亦有被殲的危險。」於是,將部隊分散隱藏在三里城、宣化店七里坪一帶及花園的東北地區;命令所有無線電台,停止與外部聯繫,同時,派部隊監視黃安、花園、應山方面的敵軍動態,伺機突圍,並了解到日軍白天出來活動,晚上回城內的行動規律後,在一天晚上率領所部兩萬多人,安全跳出了包圍圈,北渡淮河,經息縣駐馬店,轉至南陽地區集結整訓。這一舉動,獲得了蔣介石、何應欽的電令嘉獎。

滇西抗戰[編輯]

1939年冬,宋希濂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1940年春因病請假,被解除第七十一軍軍長兼職。1940年9月兼中央訓練團副教育長。1941年11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昆明防守司令。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4月底中國遠征軍第六十六軍在緬甸被日軍戰敗退到雲南後轉入宋的轄下,該軍一些高級軍官利用兵額空缺大肆貪污,宋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報告獲批後,撤銷了該軍和所轄的新編第29師的番號,並將軍長張軫、師長劉伯能馬維驥革職查辦。該軍殘部五千多人重新組編為新編第28師,歸入第七十一軍建制。第三十六師則改為獨立師,由本部直接指揮。

1942年5月4日,宋希濂率部沿滇緬公路西進,阻擊佔領緬甸臘戍繼續東進的日軍第五十六師團。5月8日上午,指揮第36師殲滅過怒江惠通橋的日軍四百餘人。接回從緬甸撤退之中國遠征軍殘部。此後雙方在怒江兩岸對峙。

1943年4月,中國遠征軍開始反攻。宋希濂率領第十一集團軍防守怒江東岸,主動抽調三個加強團,渡過怒江,攻擊日軍。5月11日新編第39師的加強團在惠通橋上游附近渡河成功,第二天攻佔了紅色樹東北各高地。第七十六師、第八十九師的加強團,於5月12日分由三江口、攀枝花渡河,會攻平戛,使日軍退往芒市。有力配合了第二十集團軍的反攻。5月25日,宋希濂第十一集團軍為左集團軍,渡過怒江向龍陵芒市攻擊。首先分南北兩路進攻龍陵。以第七十一軍及配屬的第五軍山炮營為北路,先令一個師攻擊臘勐、松山吸引日軍注意力。爾後,主力向龍陵攻擊;以第二軍(含新編三十三師、第九師一個團)為南路,令其一部固守孟定地區,佯攻滾弄;一部進攻平戛,主力即向芒市方向進擊,切斷芒市、遮放日軍的聯繫。以第六軍的一部繼續攻擊紅色樹,進襲騰衝,協助第二十集團軍作戰:一部負責拋石渡一線的江防。6月4日,新編第二十八師進攻松山遇到守敵頑強抵抗.即調第八軍榮譽第一師增援。6月5日至13日,北路的主力切斷了龍(陵)芒(市)公路和騰(沖)龍(陵)公路。佔領了龍陵外圍龍陵。第七十一軍的兩翼即受到日軍的猛烈反擊,被迫退出龍陵外圍據點,轉移黃草壩西南地區防禦,與日軍激戰九天,陣地犬牙交錯,宋希濂又將配屬的何紹周的第八軍榮譽第一師投入戰鬥。7月13日,重新佔領了龍陵外圍要點。8月14日,宋希濂指揮部隊第二次圍攻龍陵市,佔領了近郊要點。日軍又先後從遮放、芒市調集三千餘人增援,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這時,第二軍奪取了平戛。9月7日,第八軍又全殲松山的日軍第五十六師團一二三聯隊。

1944年10月入讀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1945年1月畢業,被分配到新疆的陸軍軍官學校第九分校任校長。

抗戰勝利後有獲青天白日勳章和美國自由勳章[1]:216-218

國共內戰時期[編輯]

新疆時期[編輯]

1946年3月,第八戰區改為西北行營,任行營參謀長。1946年10月,宋希濂被委任為新疆省警備總司令兼第九分校主任。11月,至蘭州代理西北行轅主任。在新疆期間,宋希濂與西北行轅主任張治中陶峙岳將軍等配合。先是1947年6月5日激戰北塔山事件,反擊外蒙古軍隊對中國駐疆邊防部隊之挑釁,維護了邊境線;隨後擊斃大批「東突厥斯坦」分子,鎮壓暴亂,捍衛中國領土主權,協助張治中處理三區事件。隨後,宋希濂親自前往南京面見蔣介石和顧祝同,為駐新疆中國軍隊爭取到一批寶貴武器與援兵。強硬對待新疆問題,但不主張動武,而提倡「以遊行對遊行,以示威對示威」[1]:218

鄂西時期[編輯]

1948年7月2日至16日,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陝南軍區桐柏軍區聯手發動襄樊戰役,攻佔襄陽樊城,全殲第十五綏靖區,導致南陽王凌雲第十三綏靖區孤軍被圍。1948年8月3日至7日,宋希濂到南京參加軍事檢討會議。會後,蔣介石召見時提出,「你不必回新疆了,現在調你為華中剿總的副總司令兼一個兵團司令,位置於鄂西北地區,主要是要防止共軍進入四川及阻止共軍在宜沙一帶渡江竄入湘西」。宋希濂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在襄宛一帶作戰,沿漢水打通與第十三綏靖區的聯繫,進而出南陽在豫西拒止作戰。

1948年8月中旬,宋希濂抵達漢口着手籌建第十四兵團司令部和直屬隊。華中剿總撥給川軍楊森系的整編第20師(楊幹才兼第10兵團司令官兼第15綏靖區代司令官)和原湘軍何健系整編第28師(顧心恆/李勃李良榮的基本部隊)共5個整編旅、10個步兵團。1948年9月,整編師、整編旅恢復軍、師番號,每個師擴編為3個步兵團。兵團達到15個步兵團。1948年9月,兵團部遷到沙市,楊幹才第二十軍僅占空城襄陽,第二十八軍進至應城駐剿張才千江漢軍區。宋希濂認為:「必須於一定時期內肅清在漢江以西地區活動的共軍力量,使鄂西北成為一個安定區,充分利用四川,鄂西的豐富資源和人力,培養實力。這樣,東進可支援武漢,北進可窺復中原。」於是,以第二十軍主力和第二十八軍的一部扼守襄陽宜城倒口利河口塘港石牌鎮沙洋之線,防止桐柏軍區江漢軍區的解放軍進入鄂西。令第二十八軍第80師,從當陽遠安,逐步向北推進;第54師的蔡時意團從荊門,逐步向西北推進,第七十九軍的先頭部隊從南漳,逐步向南推進,企圖一舉殲滅駐紮在東壩的江漢軍區地方武裝黃德魁部,並令各縣的保安團隊,負責肅清境內的游擊隊。1948年10月24日晚,第二十八軍應城江漢軍區獨立旅(旅長吳世安,政治委員齊勇)突襲(應城戰役),江漢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李學先,政治委員文敏生)3個團於應城東南的十里舖和城東北的萬家棚子、伍家山一帶阻援;戰至26日凌晨,守軍第二十八軍軍部率第49師的1個團另2個營及保安團隊共4200餘人被全殲,副軍長、代軍長顧心恆被俘,該軍所屬各師還被引誘到山地被重創,損失了三分之一兵力。此後,第二十八軍華中剿總調到鄂東附近整補。

淮海戰役開始前,南京方面意識到宋希濂兵團在漢水荊江流域對抗中原軍區江漢軍區桐柏軍區陝南軍區的兩鄖軍分區、豫西軍區的第六、第七軍分區,確保長江防線使解放軍不能渡江南下或挺進四川,軍事防禦壓力太大,必須收縮:王凌雲第十三綏靖區放棄南陽撤至襄陽固守;從西安綏靖公署調第七十九軍方靖)編入宋兵團作為預備隊,駐防荊門(1948年11月抵達華中)。至此,宋希濂轄第二十軍、第二十八軍(已調出)、第二軍(軍長陳克非,原駐河南南陽,歸第13綏靖區司令官王凌雲指揮),第七十九軍(軍長方靖,中央軍土木系,內戰期間駐四川三年,從陝南調湖北)。又要來駐湖北沙市的湖南保安第1旅。

由於1948年10月15日,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所主任杜聿明被派到葫蘆島出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收拾遼瀋戰役殘局,直至11月還在葫蘆島指揮撤退。1948年10月24日,宋希濂接到蔣介石自北平發出電報,叫宋到徐州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剿總前進指揮所主任,第14兵團司令官由第12兵團副司令兼第八十五軍軍長吳紹周接任。10月25日,宋希濂接到國防部正式調職命令。宋希濂致電稱「楊幹才自其兵團撤銷後,常懷不軌,職曾多方解釋,邇來情緒轉佳,今若以吳紹周升任第14兵團司令,可能發生不良後果」,以「到鄂西後情況漸明,正在做種種規劃和積極部署,以及自己對徐州方面情形不熟悉」為由,於10月26日求蔣及參謀總長顧祝同收回成命,並婉覆劉峙郭一予徐州剿總辦公廳主任)。蔣於10月27日自北平發限一小時到電報:「某電悉。吾弟到鄂西的種種規劃,頗為妥善,深洽余意。惟今後戰爭重點在徐蚌。徐蚌為首都門戶,安危所系,希吾弟毅然負此艱巨,迅即赴徐與劉總司令及各將領妥善部署,勿再延遲為要。」宋於10月28日覆:「某電奉悉。徐州戰區以邱清泉兵團為骨幹,邱清泉為人驕橫跋扈,目空一切,與友軍不能和衷協調,如萬一將來再發生類似豫東戰役的情況,以致貽誤戎機,則所關甚大,誰負其咎?」[3]最終蔣介石同意宋希濂留在鄂西,繼續指揮79軍和王凌雲的第13綏靖區,調杜聿明回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所主任。

1948年11月4日王凌雲第十三綏靖區在第二十軍楊幹才部接應下,放棄南陽,成功撤退至襄陽。宋希濂通過黃埔校友關係吃掉了李延年的基本部隊第二軍及其1948年10月在宛西復建的第十五軍和大布衫隊(地方部隊,後組建為第345、第346等兩個師,1949年2月編入第一二二軍)。向湖南省軍管區、湖北省軍管區各要了一批新兵,和駐在湘西北、鄂西的保安團合編為兩個師,與湘保第1旅改編的師組建第一一八軍。淮海戰役開始後,第二軍、第二十軍、第二十八軍又奉命東開淮海參戰。宋希濂和白崇禧的副參謀長趙援共同使力運作,最終放走了第二十軍、第二十八軍,留下了第二軍。楊幹才第二十軍南下武漢,坐船至南京,1948年12月中旬抵達蚌埠,隨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北進救援黃維兵團

二線部隊第223師駐秭歸川鄂邊區綏靖公署孫震轄下第60師在宜昌。宋希濂得知第60師師長李亦煒要離職,保薦舊部易瑾接任旅長。易瑾接手後報告共軍江漢軍區部隊逼近,第223師師長陳瑞鼎(黃埔八期)也報告同樣消息,請孫震主任撤往巴東。孫震走後,宋希濂就以孫震遠撤,指揮不便為由,把第60師納入麾下,與第223師組成第一二四軍。至此,宋希濂兵團轄第二、第十五、第七十九、第一一八、第一二二、第一二四軍共六個軍,後改編為第14、第20兩個兵團,宋希濂升任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以第十五、第七十九軍,第一二二軍編成第十四兵團,自請解除該兵團司令官之兼職,推薦黃埔一期鍾彬繼任;以第二軍、第一二四軍編成第二十兵團,陳克非為司令官;以第一一八軍為公署直轄部隊;還先後收編了田載龍的新編第一師、周燮卿的新編第二師、陳子賢的新編第三師、羅文才的新編第四師,汪援華的新編第五師、陳策勛的新編獨立第一旅、土匪張玉琳的新編第一軍等湘西地方武裝,總計兵力達十四萬人。

1949年2月2日,解放軍江漢軍區部隊發動荊門戰役,將國軍第十四兵團宋希濂部第七十九軍軍部和一個團部又兩個營,包圍於荊門城內[2]:8801。2月4日,解放軍江漢軍區於2月3日晚進攻荊門縣城,佔領東端要地文峰塔,國軍第七十九軍軍長方靖急電第十四兵團司令宋希濂求援,並下令部隊向南突圍;第一九四師師長龔傳文主張固守,並親率一團反攻文峰塔;雖然佔領文峰塔之解放軍當即退出,而駐守城內之國軍仍按方靖之命令分路向西南突圍,遭埋伏在各要點之解放軍伏擊;是日上午,解放軍佔領荊門,殲滅第九十八師一部,生俘軍長方靖以下5,000千餘人[2]:8803-8804。3月31日晚7時,李宗仁總統府設宴歡送和談代表團。後李在辦公室召開一個兩小時軍事會議,有何應欽白崇禧顧祝同張治中林蔚蕭毅肅湯恩伯王叔銘、總統府軍務局長劉士毅關麟徵、宋希濂等十二人[4]。會議討論:一、加強長江防務部署;二、將新疆駐軍東調;三、分配十個美械師[4]。4月,兼任為湘鄂邊區綏靖司令部司令官[1]:218-220,指揮部隊有第十四兵團(第十五軍、第七十九軍、第一二二軍),第二十兵團(第二軍、第一二四軍),第一一八軍,新編第一軍,新編第一、二、三、四師,新編獨立第一旅等,兵力號稱17、18萬,實有14萬左右[4],奉白崇禧之命統一指揮湖南岳陽城陵磯至湖北宜昌南津關一線的江防部隊。5月初在宜昌如集各軍軍長和兵團司令官研究作戰方針,認為「宜昌為長江上游的咽喉,如果宜呂過早被解放軍攻佔,將使部隊補給發生嚴重困難」,於是確定「鞏固江防,確保宜昌、沙市」「以主力防守長江南岸,竭力阻止解放軍渡江;並以有力部隊守備北岸的宜昌、沙市兩大據點」。7月宜沙戰役打響,宋希濂正在常德主持湘西地方土豪武裝受編會議,聞報後立即乘兵艦溯長江而上,途經古老背時遇到解放軍炮擊,兵艦被擊了許多窟窿。7月13日,解放軍截斷了江陵與沙市之間的聯繫,殲滅第十五軍兩個團。宋希濂急令第十四兵團的第一二二軍向大庸、第十五軍殘部向石門和慈利以西地區、第七十九軍及第二九八師向漁師關和五峰一帶撤退,並督令各部在宜昌東北地區頑強抵抗。解放軍即增兵向其左翼迂迴包圍。宋希濂判斷解放軍暫時放緩正面攻擊,從兩翼猛撲,堵住退路,然後一舉殲滅的進攻態勢後,便決定退出宜昌,命第二軍主力逐步向巴東野三關之線轉移,以一部位於三斗坪曹家畈以西一帶山地,扼險防守阻滯解放軍的行動;以第一二四軍之第六十師,沿長江北岸逐步向西後撤,與駐守秭歸的第二二三師靠攏。8月初,宋希濂任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其部隊改歸西南軍政長官公署指揮,宋希濂把司令部由巴東移到恩施,8月9日乘機到重慶[4]。陳明仁舉電約宋共同起義。宋認為「如投向共軍,恐絕無容身之餘地」,便以「事關甚大,正在慎重研究中」為詞拒絕。後來其部下又勸他秘密派人和解放軍接洽,宋聽信白崇禧所說「程潛、陳明仁起義後,部隊被繳械,陳明仁已被扣」,對部屬說起義「這條路走不通」,目前「最要緊的,就是避免陷於被包圍的狀態」「只要能保存力量,以待國際局勢發生變化,則前途是大有可為的」。8月11日宋和胡宗南在漢中會談,策定了將國民黨西南所有部隊的主力「退守滇緬邊境」計劃。[5]擬第一步先控制西康和川西,作為逐步向滇緬邊區轉移的基地;第二步俟解放軍開始向西南進軍時,立即以主轉移至滇西的保山、騰衝、龍陵、芒市一帶,「憑瀾滄江、怒江及高黎貢山之險,阻止解放軍的進攻」,然後再視情退到滇緬泰邊境和緬甸。這個計劃被蔣介石否定後,宋希濂又擬定了「將主力部隊撤至烏江以西,縮短防線,節約兵力,從四川方面得到補給」的計劃,準備在川鄂黔邊區打游擊。但考慮「過早地放棄湘西、鄂西大片地方」,會遭到國防部的反對,便將陳克非的第二十兵團所轄的第三軍和第一二四軍佈防在鄂西的巴東至野三關之線;以鍾彬的十四兵團所轄的第十五、第七十九(殘部)、第一二二軍守備在湘西的大庸至湖北的五峰之線;以第一一八軍為總預備隊,其中第二九八師和第五十四師分別調至川東黔江、恩施附近訓練;還責令保靖、永綏地方政府,負責破壞川湘公路,以阻止解放軍的運輸補給。8月27日,蔣介石約見宋希濂,聽取其對四川、湖北、湖南邊區軍事報告[6]:238。1949年8月31日,原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4兵團司令宋希濂被調任「川湘鄂邊區綏靖司令部」司令官(兼),總攬四川、湖南、湖北三省軍政實權。麾下除了原有第14兵團,又新增了第20兵團等部,實力大增。10月15日,解放軍進軍大庸。宋希濂命第一二二軍向湘西永順撤退,但此時,該軍已被解放軍截斷退路,包圍在大庸縣城,很快被殲滅,軍長張紹勛、師長謝淑周、黃鼎勛均被俘。宋的部隊全部退集在恩施地區。宋判定「招頭寨的解放軍如果直取黔江,則所有的部隊均將被圍在咸豐地區」,命令第二軍主力及第五十四師先向招頭寨的解放軍攻擊,「阻止其西出黔江」。正在這時,他忽然接到黔江守軍關於秀山已被解放軍攻取的報告,即命令第二軍停止對招頭寨的進攻,退至烏江以西佈防;命令第十四兵團的四個軍分別開到郁山鎮。但在撤退中,第七十九軍、第一二四軍被解放軍殲滅在宣恩咸豐地區;第一一八軍的54師在黔江東被殲滅。這時,宋所指揮的六個軍中僅剩下第二軍及第十五軍的大部和第一一八軍的第二九八師一部分。17日蔣介石派蔣經國持其親筆信來到川東江口見宋希濂,勉勵他「與諸將士同心協力,艱苦奮鬥,鞏固川東戰線」。宋問蔣經國:「貴州已被共軍佔領,可能一路進取昆明,一路出畢節,進攻瀘州,而川東情勢又是緊迫」「總裁究竟打算怎麼辦?」蔣經國不能具體回答這些問題。宋希濂率部渡過烏江後,與解放軍先頭部隊的一個團在黃草壩附近展開遭遇戰。撤至重慶的國防部將這次戰鬥勝利宣稱為「川東大捷」。解放軍很快兵分幾路渡過烏江,向宋的第九師施行反包圍,沿川湘公路西進的解放軍也以迅猛的攻勢,將宋部署在郁山鎮、保宋樓的第十五軍擊潰,向其司令部所在地江口鎮挺進。宋擔心解放軍截斷川湘公路使已部陷於被包圍境地,立即率殘部沿烏江向武隆、涪陵方向突圍,左翼的第十四兵團在白濤鎮地區被解放軍殲滅,兵團司令鍾彬被俘;右翼部隊亦在白馬山地區被解放軍截斷後,從小道向南逃竄,脫離了其指揮系統,身邊僅剩勤雜部隊約一萬餘人。宋對部下說:「事情很明顯,西南快保不住了,整個大陸都站不住腳了,蔣介石毫無辦法,我們也不可能到台灣去,今後他管不了我們了,那又何必再去受氣呢!」將殘部分三路向滇緬邊境突圍。

四川被俘[編輯]

1949年11月26日上午,宋希濂親自帶領由司令部隊及軍政幹部黨校的學生組成的共約四千人的一個縱隊,準備經綦江等地到高店場與其他兩路匯合。這時宜賓的郭汝瑰部已向解放軍投誠,宋便集中一百多名將校級軍官訓話:「我們在軍事上是被共軍徹底打垮了,我們剩下的力量已是很有限了!就目前的處境而論,坦率地對大家講,是十分艱苦,甚至十分危險。但是我們不願做共軍的俘虜……我們是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是忠黨愛國的軍人,有一分鐘的生命,便應盡一分鐘的責任。現在,我們計劃越過大雪山,走到遙遠的地方去,找個根據地,等待時機。……」於是率部沿岷江向西北方向逃竄。12月19日宋希濂剛在峨邊縣渡過大渡河就被解放軍包圍,抽出手槍準備自殺,被警衛排長袁定侯一把抓住[1]:222,被解放軍俘虜[7]

晚年生活[編輯]

宋希濂被俘後,化名周伯瑞企圖趁混亂之際逃跑,被人認出送到了峨眉縣的高級俘虜營中,後又轉至樂山縣。一名解放軍幹部準備給宋希濂拍照,宋扭頭相抗,並和這位解放軍幹部吵了一場。解放軍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召見宋希濂並勸慰。後宋希濂隨高級俘虜從東山到達重慶磁器口白公館,和第十四兵團司令官鍾彬和原國民黨四川省主席王陵基被西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關押在一起。下棋時經常為一步棋、一個棋子的得失而計較、爭執。王陵基常對宋說:「你連兵團司令都肯讓給鍾彬,為什麼一盤棋不肯相讓呢?」宋說:「這完全是兩回事嘛,你別往一塊兒扯。」

1954年,宋希濂轉移到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1959年12月4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赦。1960年2月15日被安排到北京南郊公社參加勞動。1960年4月17日,陳賡從廣州療養回京後帶病作東,請杜聿明、宋希濂、周振強王耀武鄭庭笈楊伯濤等六位黃埔一期同窗在北京民族飯店吃飯。1961年被安排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任文史專員[1]:208

1957年反右運動中,著名知識分子儲安平被劃為右派,根據章詒和所著《最後的貴族》,其妻子易吟先後與宋希濂有染,與儲安平離婚。1961年宋希濂與易吟先結婚。[8]宋希濂於1959年獲特赦後獨自一人生活(其夫人冷蘭琴於1949年6月因腦溢血去世,時年36歲。子女被送往台灣後,輾轉去了美國)。官方說法是黃埔同學侯鏡如夫人李嵩雲見此情況,因儲安平生死不明,介紹已離婚之易吟先與宋希濂相識。1980年,兩人移居美國,後參與組織黃埔軍校同學會,擔任副會長。[9]

1980年,宋希濂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224,同年赴美國與子女團聚,兒女為他們申請了在美國的永久居留權,便在紐約定居,並加入了當地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1980年7月,宋希濂給台灣的幾位老友黃少谷、袁守廉、黃杰寫信,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於金門、廈門之間,隔日開航郵船一次;(二)信件以互通音聞為主,不得涉及政治宣傳等問題;(三)雙方警務機構有檢查信件之權。並建議依此辦法實行半年,如一切順利,可進一步商討親人互相探訪問題,希望黃少谷等三人將此建議提交國民黨中常委討論。1983年,宋希濂連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84年2月1日,同在美國居住的蔡文治、李默庵及在美國探親的侯鏡如成立了黃埔同學及其家屬聯誼會,並發表《宣言》:「國家第一,民族第一,統一至上,建設至上,切盼我全體軍校同學及其家屬奮發參加促進中國統一運動。」1984年4月,台灣《中央日報》曾載文指其「甘為中共鷹犬」。台灣政論界人士李敖查國民黨中央的檔案文件中有關宋希濂的記錄,發現「滿篇都是『黃埔之光』甘為『中國』(國民黨)鷹犬」的記載,李敖專門寫了一篇題為《鷹犬將軍》的文章,發表在《北美日報》上,評價宋希濂在國民黨軍隊中的經歷。該報加按語:「宋希濂將軍在垂暮之年,身在美國,遠離國共兩黨,但因屢屢出面呼呈祖國統一大業而為人爭議。被爭議的焦點是宋將軍應該忠於自己的國家民族?還是應該效忠於政黨?甚至忠於領袖個人?顯然宋將軍選擇的是前者。」作為回應,宋希濂將其在大陸出版的《宋希濂自述》一書,定名為《鷹犬將軍·宋希濂的自述》[10],以表達其對「中國和平統一」的支持。1984年6月宋希濂夫婦回到北京,參加黃埔軍校建校六十周年紀念活動,被推選為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隨後又旅居美國。

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在紐約逝世,享年86歲。其骨灰安葬在長沙唐人永久墓地的「名人區」。[11]

家庭[編輯]

宋希濂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四,三位哥哥都在國民政府任職,二哥宋尚魯,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撫恤委員會少將處長軍需主任。三哥宋宜山,1949年後定居香港。1957年,宋宜山擔任國共談判密使,在北京和周恩來見面、並探監宋希濂。

三十年代初在南京任團長時,經人介紹結識了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及金陵女子學院的教師冷蘭琴(1913-1949.6腦溢血病逝),1933年春結婚,生育子女五人:

  • 長子宋撫元
  • 次子宋錦蓉(又名雲龍)
  • 長女宋宛蓉
  • 次女宋晉元
  • 三女宋蘇元

宋希濂及其兒女一家在1980年代旅居美國,其後代現居美國東部等地[1]:225

馬英九的母族有姻親關係,抗戰時期馬英九的外祖父秦承志曾做過宋希濂的機要處長[12]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王成斌等主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2),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98年
  2. ^ 2.0 2.1 2.2 2.3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3. ^ 宋希濂《徐蚌會戰的最大內幕——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鬥爭》
  4. ^ 4.0 4.1 4.2 4.3 宋希濂:〈大勢已去的國共戰爭——國軍在西南、西北的大崩潰〉,刊《大對抗(下):海變》,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
  5. ^ 宋希濂 | owlapps. www.owlapps.net.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6. ^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7. ^ 峨边活捉宋希濂 当时我就躲在旁边. 華西都市報. [2020-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8). 
  8. ^ 章詒和. 往事並不如煙(修訂版). 時報文化出版. 2015-03-13: 134. ISBN 978-957-13-6209-0. 
  9. ^ 宋希濂的前世今生(之五). 聯合時報. [2021-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10. ^ 李敖. 打了败仗,还能神气活现的将军. 鳳凰網知之. [2020-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8). 
  11. ^ 南方都市報深度報道組. 寻访抗战老兵. 南方日報出版社. 2005. ISBN 978-7-80652-475-6. 
  12. ^ 蕭元愷. 《在歷史的天秤上: 馬英九評傳》(上). 香港: 明報出版社. 2008-02-01. ISBN 9789628993055 (中文(香港)). 

書籍[編輯]

  • 宋希濂. 《鹰犬将军》. 中國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03405914. 
  • 沈醉. 《战犯改造所见闻》. 十月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