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風暴阿爾瑪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熱帶風暴阿爾瑪
Tropical Storm Alma
熱帶風暴(美國
即將以最高強度登陸的熱帶風暴阿爾瑪
形成2008年5月29日
消散2008年5月30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65英里/小時(100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94毫巴百帕);29.35英寸汞柱
死亡直接引起4人死亡,間接導致7人喪生
損失$3500萬(2008年美元
影響地區中美洲
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熱帶風暴阿爾瑪(英語:Tropical Storm Alma)是有紀錄以來形成位置最偏東面的東太平洋熱帶氣旋,於2008年5月29日在哥斯達黎加近海的季風槽內發展形成,是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首場獲得命名的風暴。氣象機構起初預計系統會維持在弱熱帶風暴強度,但氣旋卻快速增強並發展出風眼,以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的最高強度從萊昂附近登陸尼加拉瓜,成為有紀錄以來首場吹襲該國太平洋海岸的熱帶風暴。哥斯達黎加降下暴雨,引發洪災和山泥傾瀉,造成兩人死亡,經濟損失約3500萬美元。尼加拉瓜有3人喪生,其中1人溺斃,2人觸電身亡。洪都拉斯還有5人因一次很可能由風暴引起的航空事故喪生,另有1人被洪水捲走導致遇難。

氣象歷史[編輯]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2008年5月末,多個計算機颶風模型預測中美洲西南方向海域會發展出大規模低氣壓區[1]。5月26日,加勒比海有大型低壓槽哥斯達黎加一直延伸到東太平洋,形成廣闊的低氣壓區[2]。系統發展出強烈但零散的對流,並且有部分同熱帶輻合帶相關聯[1]。由於所在海域的轉向氣流很微弱,這股擾動天氣基本沒有移動,其降雨帶於5月27日開始組織[3]。系統內起初存在多個氣旋式漩渦,其中最強勁的一個位於哥斯達黎加聖荷西西南偏西方向約550公里洋面[4]。系統的組織結構逐漸改善,發展出層次分明的環流和對流結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於協調世界時5月29日凌晨3點將位於哥斯達黎加卡沃布蘭科Cabo Blanco西北偏西方向約165公里海域的系統歸類為第一E號熱帶低氣壓[5]

墨西哥灣的中層高壓脊影響,低氣壓總體保持北上,進入水溫較高,風切變很少的海域。氣旋內的對流起初很少,並且稀少的雨帶也遠離中心。氣象機構據此認為,系統強度將保持在弱熱帶風暴標準。[5]但是,低氣壓很快在中心附近發展出強烈雷暴,還有雨帶在系統南部半圓內增長,UTC5月29日下午15點,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位於尼加拉瓜馬納瓜西南方向約85公里洋面的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阿爾瑪」(Alma)為其命名。雖然之前的預測中認為氣旋登陸前只會有小幅強化,但風暴這時的風速已經達到每小時75公里。[6]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還在將阿爾瑪升級成熱帶風暴1小時後根據衛星圖像和QuikSCAT(意為快速散射儀)衛星數據宣佈,阿爾瑪的風力時速已達到100公里[7][8]。氣旋中有眼狀特徵形成,周圍環繞着非常緊密的環狀對流[9],於UTC5月29日晚上19點以強烈熱帶風暴強度從萊昂附近登陸尼加拉瓜[10]。阿爾瑪登岸後迅速減弱,不過經過洪都拉斯南部山區後還是有小規模雷暴區存在[11]。經過德古斯加巴後,氣旋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2],最終於UTC5月30日下午15點在洪都拉斯和危地馬拉邊境附近退化成低氣壓區[13]。5月31日,低氣壓區穿越中美洲進入洪都拉斯灣,在這裏催生出熱帶風暴亞瑟[14]

防災措施和影響[編輯]

熱帶風暴阿爾瑪和熱帶風暴亞瑟產生的降水分佈

哥斯達黎加政府在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佈針對低氣壓的首份公告時向全國太平洋海岸地區發佈熱帶風暴警告[15]。風暴在登陸約4小時前獲名阿爾瑪,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4國的所有沿海地區都進入熱帶風暴警告生效狀態[16]。接下來風暴的發展跡象表明阿爾瑪的強度會遠高於前期預測,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海岸因此進入颶風警告生效狀態[17],氣象部門一度預計風暴會升級成颶風[7]。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風暴登岸前發出警告,稱系統產生的降水可能高達500毫米,導致泥石流和山洪爆發[16]。哥斯達黎加國家緊急情況委員會在氣旋來襲前啟用應急避難所,帕里托縣有250人被迫逃離家園[18]。尼加拉瓜官員疏散了約5000人,還在風暴過後動員3000名軍人協助救災[19]

中美洲各地在阿爾瑪登陸後普降暴雨,巴拿馬西部的戴維市測得的48小時降雨量有141毫米。哥斯達黎加首都聖荷西的48小時降雨量也有78毫米。[20]哥斯達黎加因降雨引起河流洪災,對17個社區構成威脅。降水還引發大規模泥石流,造成至少8條道路封閉。風暴颳倒樹木,還令輸電線纜中斷,該國有約4萬2000人失去供電。[18]哥斯達黎加有兩人死亡,經濟損失估計有200億哥斯達黎加科朗(相當於2008年的3500萬美元[21]

阿爾瑪從萊昂登陸尼加拉瓜,該市在風暴過境期間停電,多幢建築被毀,部分道路受損。狂風導致萊昂省奇南德加省大部分地區斷電。高壓電纜被風暴刮斷,致使1人觸電身亡[18],還有1人也因類似事故遇難[22]。海上有1人因小船遇上風暴而溺斃[23]TACA航空公司390號班機在德古斯加巴機場因地面濕滑衝出跑道,機上3名乘客和地面2人死亡,另有80餘人受傷[8]。據報道,洪都拉斯還有一名青年女子被洶湧的激流捲走而遇難[8]

紀錄和除名[編輯]

阿爾瑪達到熱帶風暴強度後不久的衛星圖像

熱帶風暴阿爾瑪在西經86.5o海域形成,是有紀錄以來形成位置最偏東面的太平洋熱帶氣旋[5]。截至2014年,除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的天氣系統外,另外只有7個系統是在西經90o以東發展形成[24]。阿爾瑪的登陸點比其它任何太平洋熱帶氣旋都更偏東面,也是唯一登陸尼加拉瓜太平洋海岸的熱帶氣旋[11]。風暴於5月29日形成,2008年由此成為連續第9個有熱帶氣旋在東太平洋形成的年份,刷新又一項紀錄[24]。阿爾瑪的殘留促使大西洋的熱帶風暴亞瑟形成,但由於阿爾瑪的環流一度消散,所以兩者從嚴格意義上不屬同一系統[14]。阿爾瑪還是最後一場從太平洋進入大西洋的熱帶氣旋,之前一次出現這種情況則要追溯到1989年颶風科斯梅的殘留進入大西洋後發展成熱帶風暴阿利森[25]

雖然風暴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不算高,但世界氣象組織還是將其名稱「阿爾瑪」除名,以「阿曼達」(Amanda)替換,新名稱於2014年首度採用。阿爾瑪由此成為繼1965年的熱帶風暴黑茲爾以來首場因造成破壞導致名稱除名的熱帶風暴。[26][27]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Nelson. May 26 Tropical Weather Discussion for the Eastern Pacific Ocean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 ^ Berg. May 26 Tropical Weather Discussion for the Atlantic Ocean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3. ^ Franklin/Landsea. May 27 Tropical Weather Outlook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4. ^ Nelson. May 27 Tropical Weather Discussion for the Eastern Pacific Ocean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5. ^ 5.0 5.1 5.2 Franklin/Rhome. Tropical Depression One-E Discussion O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6. ^ Avila/Roberts. Tropical Storm Alma Discussion Thre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7. ^ 7.0 7.1 Avila. Tropical Storm Alma Special Discussion Four.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8. ^ 8.0 8.1 8.2 Brow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Alm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2-10-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0-21). 
  9. ^ Avila/Roberts. Tropical Storm Alma Discussion Fiv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10. ^ Avila/Roberts. Tropical Storm Alma Public Advisory Fiv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11. ^ 11.0 11.1 Knabb/Blake. Tropical Storm Alma Discussion Six.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12. ^ Beven. Tropical Depression Alma Discussion Sev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13. ^ Avila. Tropical Depression Alma Discussion Eigh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14. ^ 14.0 14.1 Avila/Rhome. Tropical Storm Arthur Special Discussion O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08-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15. ^ Franklin/Rhome. Tropical Depression One-E Public Advisory O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2). 
  16. ^ 16.0 16.1 Avila/Roberts. Tropical Storm Alma Public Advisory Thre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2). 
  17. ^ Avila. Tropical Storm Alma Special Public Advisory Four.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01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18. ^ 18.0 18.1 18.2 El País. Alma se disipa y deja atrás dos muertos y cientos de evacuados en Centroamérica. 2008-05-30 [201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1). 
  19. ^ Filadelfo Aleman. Tormenta tropical Alma golpea Centroamérica. El Nuevo Herald. 2008-05-29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7) –透過La Nación. , 由El Informador提供的另一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 ^ Berg. May 29 Atlantic Tropical Weather Discussion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8. 
  21. ^ Werner Stolz and Gabriela Chinchilla. Tormenta Tropical Alma y sus efectos en Costa Rica (27-30 de mayo de 2008) (PDF). Instituto Meteorólogico Nacional. [2015-08-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2-16). 
  22. ^ Rosenberg, Mica. Tropical Storm Alma dies out over Central America. Reuters UK. 2008-05-31 [2009-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1). 
  23. ^ Agence France-Presse. Un muerto y daños por paso de tormenta "Alma". 2008-05-29 [201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24. ^ 24.0 24.1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The Northeast and North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database 1949–2013.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4-07-07 [2015-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5).  A guide on how to read the database is available he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5. ^ Stephen Caparotta, D. Walston, Steven Yound, & Gary Padgett. Subject: E15) What tropical storms and hurricanes have moved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Northeast Pacific or vice versa?.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1). 
  26.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orldwide Tropical Cyclone Name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9-04-22 [2009-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3). 
  27. ^ RA IV Hurricane Operational Plan (PDF).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08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2-14). 
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



* 中太平洋颶風
# 大西洋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