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達的抉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依達的抉擇
Ida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帕貝爾·帕夫利柯夫斯基
監製Eric Abraham
Piotr Dzieciol
Ewa Puszczynska
編劇Rebecca Lenkiewicz
Paweł Pawlikowski
主演Agata Kulesza
Agata Trzebuchowska
Dawid Ogrodnik
配樂Kristian Eidnes Andersen
攝影Lukasz Zal
Ryszard Lenczewski
剪輯Jaroslaw Kaminski
製片商Opus Film[*]
片長82 分鐘
產地
語言波蘭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13年9月7日 (2013-09-07)(TIFF)
  • 2013年9月11日 (2013-09-11)(波蘭)
發行商Soloban
預算200萬歐元
票房1100萬美元[1]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修女伊達
香港修女伊德
臺灣依達的抉擇

依達的抉擇》(英語:Ida)是一部2013年帕貝爾·帕夫利柯夫斯基執導的波蘭黑白劇情片,入選2013年多倫多影展特別展映單元[2]並贏得FIPRESCI特別展映獎[3]。代表波蘭角逐第8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4]。獲得第27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五項大獎[5][6],第16屆波蘭電影獎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和剪輯四個大獎,以及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這是第十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波蘭電影,以及首次獲獎的波蘭作品。

劇情[編輯]

在20世紀60年代的波蘭人民共和國,年輕的見習修女安娜被修女院長告知,在她發最後的誓言之前,她必須去拜訪她的姨媽萬達·格魯茲,是她唯一倖存的親戚。安娜前往華沙,姨媽萬達是一個抽菸、酗酒、性亂的法官,她透露安娜的真實姓名是伊達·萊賓斯坦;伊達的父母是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占領波蘭的後期被殺害。伊達在成為孤兒後,由修道院的修女撫養。萬達曾是一名反對德國占領的共產主義抵抗戰士,成為國家檢察官 "紅色的萬達",將 "男人送上死亡"。

萬達告訴艾達,她應該在發願之前嘗試世俗的罪惡和快樂。在他們去酒店過夜的路上,萬達搭上了一個搭車的人,利斯(波蘭語中的 "狐狸"),他是一個中音薩克斯風手,要去同一個鎮上演出。萬達試圖讓伊達對利斯感興趣,但她拒絕了,她們去看樂團在觀眾離開後用一首歌結束他們的晚會。利斯被伊達吸引了。

伊達想看看她父母的墳墓,蘿扎和哈伊姆·萊賓斯坦,萬達表示不知道他們被埋在哪裡或是否被埋葬了。萬達問她,如果她去看他們的屍體,發現上帝不在那裡,會發生什麼。萬達帶她去了他們的房子,現在由一個基督徒農民費利克斯·斯基巴和他的家人居住。戰爭期間,斯基巴一家接管了這所房子和土地,並將萊賓斯坦一家從德國當局那裡藏了起來。萬達要求費利克斯告訴她家人在哪裡,還有發生了什麼。經過一番尋找,萬達和伊達在一家醫院找到了瀕臨死亡的父親,他記得蘿扎,並說了萊賓斯坦家族很多好話,但沒有說別的。萬達向伊達透露,她去參加波蘭抵抗運動時把兒子塔齊奧留給了蘿扎和哈伊姆,他可能和他們一起死了,這使她失去了了解他的機會。菲利克斯不希望他的父親在死時感到有罪,並要求不要讓他的父親參與搜索。相反,他同意告訴他們屍體的埋藏地點,只要艾達答應放過斯基巴夫婦,並放棄對房子和土地的任何要求。

費利克斯把婦女們帶到樹林裡的埋葬地,挖出了他們家人的骨頭。他向伊達承認,他把他們帶到了樹林裡,殺死了他們。費利克斯說,因為伊達非常小,能夠冒充基督徒,所以他把她交給了修道院。但是萬達的小兒子是 "黑暗的,受過割禮的",由於他不能成為一個基督徒的孩子,費利克斯把他和伊達的父母一起殺了。萬達和伊達把骨頭帶到盧布林一個廢棄的、雜草叢生的猶太公墓,並把它們埋了起來。

萬達和伊達隨後分道揚鑣,回到他們以前的生活和常規,但都被這段經歷深深地影響。雖然萬達繼續喝酒,進行明顯沒有意義的隨意性行為,但她現在正為失去侄女和兒子、妹妹而感到悲痛。伊達回到了修道院,但明顯地對她的生活進行了思考,並決定她還沒有準備好接受她的莊嚴誓言。萬達的憂鬱加深了,她最終從公寓的窗戶跳下。伊達回到華沙,參加了萬達的葬禮,在那裡她又見到了李斯。在萬達的公寓裡,伊達換下了她的見習制服,穿上了萬達的高跟鞋和晚禮服,嘗試著抽菸和喝酒,然後去了李斯的演出,後來他在那裡教她跳舞。他們接吻了。

演出結束後,艾達和李斯睡在一起。李斯建議他們結婚,生孩子,之後 "像往常一樣生活"。第二天早上,艾達悄悄起床,沒有叫醒李斯,又穿上了她的見習制服,然後離開了,預計是要回到修道院,發下她的誓言。

角色[編輯]

評價[編輯]

爛番茄上依據109篇評論持有95%的新鮮度[7]。在Metacritic上34篇影評得分89分[8],獲得廣泛讚譽。

票房[編輯]

北美收穫超過360萬美元的成績,位居年度票房外語片的前列[9]。在法國大約有50萬人進場觀看了該片,成為法國票房最好的一部波蘭語電影。[10]

獎項[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Box Office Mojo: Ida. Box Office Mojo. [2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2. ^ Ida. 2013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 June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8月3日). 
  3. ^ TIFF 2013: 12 Years a Slave wins film fest's top prize. Toronto Star. Reuters. 15 September 2013 [20 June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4. ^ Oscars: Poland Anoints ‘Ida’ as Candidate for Foreign-Language Academy Award. Variety. [11 August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3). 
  5. ^ ‘Ida,’ ‘Leviathan’ Top European Film Awards Nominations. Variety. [9 Nov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 ^ European Film Awards: 'Ida' Best Picture; Timothy Spall, Marion Cotillard Top Actors. Deadline. [13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6). 
  7. ^ Ida. 2 May 2014 [21 Octo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8. ^ Ida Reviews - Metacritic. [21 Octo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9. ^ Scott Roxborough. Nun Drama 'Ida' Is Poland's Oscar Candidat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 August 2014 [21 Octo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10. ^ 存档副本. [2014-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