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氣旋季時間軸

這是特色列表,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美國海軍西部海洋學中心在本氣旋季期間監控的所有熱帶低氣壓的路徑

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氣旋季的活躍程度低於平均水平,東經160°以東、赤道以南的太平洋範圍內一共只形成兩個熱帶氣旋[注 1]。氣旋季於1990年11月1日正式開始,次年4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南太平洋形成的時間段[1]。全季第一個熱帶擾動於1990年11月23日形成,最後一個則在1991年5月19日消散[注 2]。整個南太平洋範圍內沒有任何人因熱帶擾動喪生,但氣旋喬伊登陸澳洲期間奪走了6人的生命。氣旋西納對斐濟和東加造成價值至少1850萬美元(1991年美元)的破壞,是全季唯一一場在南太平洋盆地造成破壞的熱帶氣旋[2]。由於氣旋喬伊和西納產生的影響,兩個名稱予以退役,今後永遠都不會再在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命名時採用[1]

位於楠迪斐濟氣象局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和威靈頓紐西蘭氣象服務有限公司熱帶氣旋警報中心負責監控行經或在南太平洋形成的熱帶氣旋。澳洲氣象局會對進入東經160°以西(澳洲海域)的熱帶氣旋進行監控。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海軍西部海洋學中心都會針對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發布警報,但兩機構的警報不具備正式地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針東經160°至國際日期變更線之間的熱帶氣旋發布警報,海軍西部海洋學中心則會對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北美洲以西的熱帶氣旋發布警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海軍西部海洋學中心為熱帶氣旋編號時都會在數字後面加上字母「P」為後綴,數字從1開始,按整個南半球範圍內熱帶氣旋的形成時間先後排序。斐濟氣象局和紐西蘭氣象服務有限公司熱帶氣旋警報中心都採用澳洲熱帶氣旋強度分級,以10分鐘持續風速衡量熱帶氣旋強度,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海軍西部海洋學中心則採用1分鐘持續風速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3][4]

以下時間軸中記錄了全年大西洋所有熱帶或亞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陸、轉變成溫帶氣旋以及消散的具體信息。還包括實際操作中沒有發布的信息,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海軍西部海洋學中心、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和紐西蘭氣象服務有限公司駐威靈頓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在風暴過後進行的回顧。包括最大持續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都是經二舍三入換算成整數。由於不同機構間的信息可能存在差異,因此以下會針對這類情況列出所有信息。

季節概述[編輯]

Tropical cyclone scales#Comparisons across basins

與往年相比,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氣旋季期間南太平洋輻合區的強度較弱,而且位置也更加偏北;同時馬登-朱利安振盪也偏弱,並且不及之前的氣旋季時規則[2]。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使東經160°到西經120°之間的南太平洋盆地在本氣旋季一共只形成3個熱帶氣旋,是有紀錄以來活躍程度最低的南太平洋氣旋季之一[2][5]。氣象機構於11月20日發現本季第一個熱帶天氣系統,當時系統還是弱低氣壓,增強成熱帶氣旋後獲名「西納」(Sina[6]。風暴達到的最高強度在澳洲熱帶氣旋強度分級中屬三級強烈熱帶氣旋,先後對斐濟東加紐埃庫克群島構成影響,共計造成價格超過1850萬美元的損失,最終於12月4日被南緯50°附近的低壓槽吸收而失去蹤影[2][7]。12月15日,索羅門群島附近洋面發展出熱帶低氣壓[7]。系統接下來兩天向西移動,於12月17日進入澳洲海域[2]。12月19日,系統獲名「喬伊」(Joy),之後於12月26日登陸昆士蘭州[2]

接下來的兩個月里,南太平洋盆地風平浪靜,直到1991年3月才有3個新的熱帶低氣壓形成,其中第十五P和第十六P號熱帶低氣壓在珊瑚海和澳洲海域形成,雖然沒能發展到熱帶氣旋強度,但澳洲氣象局還是發布了烈風警告[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3月3日首次發現索羅門群島以東約900公里洋面存在熱帶低氣壓,因此以十五P來為其編號,接下來幾天裡,系統向西南方向移動,之後離開南太平洋盆地[9]。3月14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索羅門群島荷尼阿拉東南方向約300公里海域發現一股熱帶低氣壓[10][注 3]。接下來幾天裡系統向東南方向移動,於3月18月進入南太平洋盆地後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編號為十六P並開始發布公告[11]。系統之後幾天向東南偏南移動,之後轉向西南,於3月20日從新喀里多尼亞上空經過,再在次日離開南太平洋盆地後失去蹤影[10]。麗莎是本季最後一個熱帶氣旋,於5月11日以風力時速110公里的最高強度進入南太平洋[2][7]。風暴之後幾天向副熱帶高速氣流前進,快速減弱成熱帶低氣壓後從阿圖島上空經過,在此期間沒有造成嚴重破壞[2]。12月14至17日,東加受到烈風強度熱帶氣旋影響,但系統強度很弱。氣旋季結束後,「西納」和「喬伊」兩個名稱予以退役,今後都不會再在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命名時採用。[5][1][12]

風暴時間軸[編輯]

11月[編輯]

11月1日
11月24日
  • UTC早上7點15分:斐濟氣象局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開始針對羅圖馬西北方向發展形成的熱帶低氣壓發布公告[13]
  • UTC中午12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羅圖馬西北方向的熱帶低氣壓歸類為第三P號熱帶氣旋,其1分鐘持續風速相當於熱帶風暴標準[11]
  • UTC晚上19點10分,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宣布第三P號熱帶低氣壓已經增強成一級熱帶氣旋,並以「西納」為之命名[13]
11月25日
  • UTC下午18點: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宣布熱帶氣旋西納升級成二級熱帶氣旋[7]
11月26日
  • UTC凌晨0點: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宣布熱帶氣旋西納升級為三級強烈熱帶氣旋[7]
  • UTC凌晨0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宣布,熱帶氣旋西納的強度已經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颶風標準[14]
  • UTC早上6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宣布熱帶氣旋西納已進一步強化成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二級颶風[14]
強烈熱帶氣旋西納的移動路線
  • UTC中午12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宣布熱帶氣旋西納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三級颶風標準[14]
  • UTC下午18點: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宣布強烈熱帶氣旋西納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40公里的最高強度[13]
  • UTC下午18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宣布熱帶氣旋西納已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四級颶風強度[14]
11月27日
  • UTC凌晨0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宣布熱帶氣旋西納達到最高強度,1分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30公里[14]
11月28日
  • UTC凌晨0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針對熱帶氣旋西納的最後一份公告,並獲預警職責移交海軍西部海洋學中心,風暴這時已有減弱,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屬三級颶風標準[11][14]
  • UTC中午12點:海軍西部海洋學中心發布針對熱帶氣旋西納的首份公告[11]
  • UTC下午18點:海軍西部海洋學中心宣布熱帶氣旋西納已減弱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二級颶風強度[14]
11月29日
  • UTC凌晨0點: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宣布強烈熱帶氣旋西納已弱化成二級熱帶氣旋[7]
  • UTC早上6點:海軍西部海洋學中心宣布熱帶氣旋西納已減弱成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颶風[14]
  • UTC凌晨0點:海軍西部海洋學中心發布最後一份警報,宣布熱帶氣旋西納已退化成溫帶氣旋[14]
11月30日
  • UTC晚上19點15分:由於系統行進至南緯25°以南海域,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發布針對熱帶氣旋西納的最後一份公告,並將預警職責移交紐西蘭氣象服務有限公司駐威靈頓熱帶氣旋警報中心[13]

12月[編輯]

強烈熱帶氣旋喬伊的路徑
12月1日
  • UTC凌晨0點:紐西蘭氣象服務有限公司駐威靈頓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宣布熱帶氣旋西納已瓦解成溫帶氣旋[13]
12月4日
  • UTC下午18點:紐西蘭氣象服務有限公司駐威靈頓熱帶氣旋警報中心發布針對熱帶氣旋西納的最後一份公告,稱系統的溫帶殘留已由熱帶氣旋已由槽吸收而消散[7][2]
12月15日
  • UTC下午18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宣布第六P號熱帶低氣壓在索羅門群島荷尼阿拉東南方向約535公里洋面形成[15]
12月17日
  • UTC凌晨0點: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將荷尼阿拉東南方向的熱帶天氣系統歸類為熱帶低氣壓[7]
  • UTC中午12點: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宣布第六P號熱帶低氣壓已進入澳洲海域,系統之後在該海域獲名「喬伊」[7][15]

1991年1至2月[編輯]

  • 1991年1至2月間,南太平洋盆地沒有發現熱帶擾動

3月[編輯]

3月15日
  • UTC下午18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宣布第十六P號熱帶低氣壓從澳洲海域進入南太平洋[10]
3月21日
  • UTC凌晨0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宣布第十六P號熱帶低氣壓已經消散[10]

4月[編輯]

4月30日
  • UTC中午12點: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氣旋季正式結束[1]

5月[編輯]

熱帶氣旋麗莎的移動路線
5月11日
  • UTC中午12點: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宣布熱帶氣旋麗莎以10分鐘持續風力時速110公里的最高強度從澳洲海域進入南太平洋,屬二級熱帶氣旋[7][16]
5月12日
  • UTC中午12點: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發布針對熱帶氣旋麗莎的最後一份公告,宣布氣旋已弱化成低氣壓[16]
  • UTC中午12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宣布熱帶風暴麗莎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7]
  • UTC下午18點:麗莎的低氣壓殘留從萬那杜的阿圖島上空經過[2]
  • UTC下午18點:斐濟氣象局駐楠迪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宣布麗莎的低氣壓殘留已減弱成溫帶氣旋[2]
5月19日
  • UTC凌晨0點:紐西蘭氣象服務有限公司駐威靈頓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宣布熱帶氣旋麗莎的溫帶消散[2][7]

注釋[編輯]

  1. ^ 平均每個南太平洋氣旋季會形成9個熱帶氣旋,其中半數會達到強烈熱帶氣旋標準。
  2. ^ 位於楠迪斐濟氣象局熱帶氣旋警報中心會針對赤道到南緯25°、東經160°到西經120°之間的天氣系統發布警報。位於威靈頓的紐西蘭氣象服務有限公司熱帶氣旋警報中心會對南緯25°到40°,東經160°到西經120°之間的天氣系統發布警報。
  3. ^ 斐濟氣象局測算的最大持續風速和距離採用二舍三入,其它機構的數值採用四捨五入到最接近的整數。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RA V Tropical Cyclone Committee. Tropical Cyclone Operational Plan for the South Pacific and South-East Indian Ocean (PDF) 2012.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15-04-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1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Bannister, Anthony J; Smith, K. J. The South Pacific and Southeast Indian Ocean Tropical Cyclone Season 1990–1991 (PDF). Australian Meteorological Magazine, (Australian Meteorological and Oceanographic Journal)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1993-12-04, 42 (4): 111–121 [2015-04-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21). 
  3. ^ Section 2 Intensity Observation and Forecast Errors. United States Navy. 2009 [2013-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4. ^ Christopher W. Landsea. Subject: F1) What regions around the globe have tropical cyclones and who is responsible for forecasting ther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 [2015-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6). 
  5. ^ 5.0 5.1 Terry, James P. Appendix 1. Tropical cyclones: climatology and impacts in the South Pacific. Springer. 2007: 188–191 [2015-04-18]. ISBN 978-0-387-715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6. ^ Ward, Graham F.A. Predic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in terms of sea-surface temperatures vorticity and vertical windshear (PDF). Australian meteorological magazine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1995-03-01, 44 [2015-04-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20).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RSMC Nadi – Tropical Cyclone Centre, TCWC Brisbane, TCWC Wellington. TCWC Wellington Best Track Data 1967–2006. Fiji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of New Zealand Limited,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 2009-05-22 [2015-04-18]. 
  8. ^ Darwin Regional Specialised Meteorological Centre. March 1991 (PDF). Darwin Tropical Diagnostic Statement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1991, 10 (3): 3 [2015-04-18]. ISSN 1321-423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7-17). 
  9.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Tropical Depression 15P best track analysis.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2015-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10. ^ 10.0 10.1 10.2 10.3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16P Best Track Analysis.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2015-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11. ^ 11.0 11.1 11.2 11.3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Naval Western Oceanography Center. 6. 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Verification Statistics: Southern Hemisphere (PDF) (1991 Annua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213 – 220. 1992 [2015-04-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06). 
  12. ^ The Kingdom of Tonga's 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response to its commitments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PDF). The Government of Tonga: 12–13. 2005-07-21 [2015-04-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31).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Prasad, Rajendra; Nadi 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Sina, November 24 - 30, 1990 (PDF)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90/6). Fiji Meteorological Service. 1992-07-03 [2015-04-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9-21).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Tropical Cyclone Sina (03P) Best Track Analysis.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1992 [2010-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15. ^ 15.0 15.1 Tropical Cyclone Joy (06P) Best Track Analysis.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1992 [2015-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16. ^ 16.0 16.1 Pandaram, Sudha. Tropical Cyclone Lisa, May 7 - 13, 1991 (PDF)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91/1). Fiji Meteorological Service. 1992-07-03 [2015-04-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02). 
  17. ^ Tropical Cyclone Lisa (21P) Best Track Analysis.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1992 [2015-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