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Walter Grassroot留言 | 贡献
→‎下限:​清理消歧义, replaced: 李新 → 李新 (1918年)|李新
第22行: 第22行:
*在中国近代史的早期研究中,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观念不做区分,可以认为下限为“至今”。
*在中国近代史的早期研究中,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观念不做区分,可以认为下限为“至今”。
*1947年,[[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在华北新华书店出版,该书中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划作近代中国的历史时期<ref name="p2009"/>。
*1947年,[[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在华北新华书店出版,该书中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划作近代中国的历史时期<ref name="p2009"/>。
*1954年,[[胡绳]]在《[[歷史研究 (期刊)|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20世纪50年代中国史学界对此的大讨论。文中将“中国近代史”限定在1840年到1919年之间,在讨论中得到了当时多数学者的认可<ref name="p2009">{{Citeweb|ur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413662.html|title=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date=2009年11月20日|accessdate=2012-04-08|publisher=[[人民网]]转[[人民日报]]|author=张海鹏|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606173025/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413662.html|archivedate=2012年6月6日}}</ref>。将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也即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这一观点突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可被视为当时'''官方及主流'''的观点。但当时也有其他观点,如范文澜、[[刘大年]]、[[荣孟源]]、[[李新]]、[[林敦奎]]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来划分历史时期,即中国近代史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840年到1949年<ref name="p2009"/>。
*1954年,[[胡绳]]在《[[歷史研究 (期刊)|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20世纪50年代中国史学界对此的大讨论。文中将“中国近代史”限定在1840年到1919年之间,在讨论中得到了当时多数学者的认可<ref name="p2009">{{Citeweb|ur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413662.html|title=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date=2009年11月20日|accessdate=2012-04-08|publisher=[[人民网]]转[[人民日报]]|author=张海鹏|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606173025/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413662.html|archivedate=2012年6月6日}}</ref>。将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也即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这一观点突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可被视为当时'''官方及主流'''的观点。但当时也有其他观点,如范文澜、[[刘大年]]、[[荣孟源]]、[[李新 (1918年)|李新]]、[[林敦奎]]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来划分历史时期,即中国近代史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840年到1949年<ref name="p2009"/>。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大陆史学界曾长期将1840年至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与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现代史”分为两个学科,这体现在了教学、研究及著书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大陆史学界曾长期将1840年至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与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现代史”分为两个学科,这体现在了教学、研究及著书等方面。
*改革开放后,又一次出现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主张以“社会性质”界分历史时期的观点逐渐占据主流,主张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840年到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并逐步成为'''官方及主流'''的观点。
*改革开放后,又一次出现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主张以“社会性质”界分历史时期的观点逐渐占据主流,主张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840年到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并逐步成为'''官方及主流'''的观点。

2018年12月12日 (三) 13:08的版本

中國近代史,通常指以晚為開端,中國面對內憂外患的一段歷史。其研究范围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著述中有所不同,

晚清的街頭照片
1910年的農村
1938年國民黨旗在西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近代的定義

“近代”一词,古已有之,表示“过去不远之时代”,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汉过》中有“歷览前载,逮乎近代,道微俗弊,莫剧汉末也。”但现在所使用的“近代”概念有其特定的含義,指介於現代古代之間的时期。以西洋歷史的發展來說,大約是以東羅馬帝國滅亡作為近代開始,同一時期西歐先後有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而後伴隨平等外交建立、主權國家觀念形成、民族主義萌芽、資本主義發展等情況來作為定義近代的標準。

有觀點認為,傳統的中國史學並沒有進步史觀的思考,中國的歷史發展也不像西方一樣在進入某一個時代後自身發生顯著的變化,因此中國近代史在時間的劃分上有多種說法。然而此種觀點並不確切,至少自先秦時期,中國就存在進步史觀,例如戰國時期便有上古、中古、近古、當世等劃分,並有關於不同時代演化的論說;另一方面,中國自封建社會解體由秦漢入大一統皇朝時代起,政治上進入了王朝迴圈,沒有革命性的變化,而就全球各地而言,今人所謂之近代的歷史大變化也都是最近數百年的事情。

分期问题

从“近代史”的概念从西方世界传入中国,其分期问题就一直存在,直到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大陆的中国近代史学界基本确立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分期方法。

上限

  • 清末,“近代史”(当时也称“近世史”)的观念从西方传入中国,当时一般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到所在时期并仍在发展的历史阶段,即未区分“近代史”与“现代史”,因此早期并不存在“近代史”下限的问题。如:梁启超将“乾隆末年至今”称为“近世史”;孟世杰在所著《中国最近世史》中将“近世史”的开端定于道光时期。
  • 之后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定义比较多样。有以欧洲近代起始为中国近代起始的,如郑鹤声认为“无论中西”,近代始于新航路发现;有从中欧交流为依据的,如郭廷以将开端放在16世纪初的葡人东来,吕思勉将其放于明代中叶的欧人东来,萧一山李守孔李方晨等将其放于之际的西人东来[來源請求];如錢穆的《中国歷代政治得失》認為中國近代的開端定於明代,同時也是世界近代的起始。也有观点认为不应过于强调欧洲人的影响,当依据中国内部的变化划分,如孔復禮以1864年太平天國的滅亡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
  • 自欧洲近代史在明末开端到鸦片战争,虽然欧洲的近代进程对中国有所影响,但却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上限定在清末。蒋廷黻罗家伦等将开端定于鸦片战争,就是考虑到鸦片战争后欧洲的历史进程开始较为显著的影响中国。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更多的学者开始反思百年国耻,并将近代史的上限定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端。

下限

  • 在中国近代史的早期研究中,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观念不做区分,可以认为下限为“至今”。
  • 1947年,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在华北新华书店出版,该书中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划作近代中国的历史时期[2]
  • 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20世纪50年代中国史学界对此的大讨论。文中将“中国近代史”限定在1840年到1919年之间,在讨论中得到了当时多数学者的认可[2]。将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也即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这一观点突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可被视为当时官方及主流的观点。但当时也有其他观点,如范文澜、刘大年荣孟源李新林敦奎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来划分历史时期,即中国近代史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840年到1949年[2]
  •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大陆史学界曾长期将1840年至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与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现代史”分为两个学科,这体现在了教学、研究及著书等方面。
  • 改革开放后,又一次出现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主张以“社会性质”界分历史时期的观点逐渐占据主流,主张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840年到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并逐步成为官方及主流的观点。
  • 1997年,胡绳提出将此前的分立的“中国近代史”及“中国现代史”合并研究,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3]
  • 199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读本出版,该书以1949年为下限[2][4]
  • 经过多年讨论研究后,中国大陆近代史学界于1990年代,确定将中国近代史定为开始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范围:从中国社会形态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持其他观点,如辛灏年在《谁是新中国》一书认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是1911年辛亥革命[5]

历史大事记

參見

参考文献

  1. ^ 著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叫魂》.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2. ^ 2.0 2.1 2.2 2.3 张海鹏.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9年11月20日 [2012-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6月6日). 
  3. ^ 胡绳:《〈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祝辞》,《近代史研究》 1997年第4期
  4. ^ 王也扬. 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下限问题说开去 (PDF). 近代中国研究.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5. ^ 【透视中国】辛灏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上). 2005 [2013-01-1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