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将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

基本解释[编辑]

「尹」甲骨文象形權杖(執政)加「口」(命令)為「君」會意為「執政號令之主」。君,尊也《說文》。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君者,治辨之主也《荀子·禮論》。

君子的本意为“君之子”,後解作才德出眾的人[1]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邦国。诸侯称国君国君的儿子称为君之子,“君主的臣子”,即君子。因各诸侯国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味和修养水准都很高,后世也将道德水准品德修養很高的人誉称为君子,引申為“君主的子民”。孔子对君子进一步做出标准和规范,使得君子正式成为一种道德评判的标准。

相关典故[编辑]

標準[编辑]

  • 「內省不疚」,君子在每天反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的時候,沒有內疚,沒有恐懼,那麼他可為君子。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君子不党」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2]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第二)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3]
  • 「君子不憂不懼。」
  • 「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第二四)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
  •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第十五)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 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易)·乾卦·象辭)

其他[编辑]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1. ^ 陳照雄. 君子. 臺北: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0年12月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6) (中文(繁體)). 才德出眾的人 
  2. ^ 孔門弟子. 論語. 互聯網: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0) (中文(繁體)).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 ^ 孔門弟子. 述而. 論語. 互聯網: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春秋戰國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中文(繁體)).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