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 (中国音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小調 (中國音樂)

小调,又叫“小曲”或“小令”,是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民歌的一个分类,多在城镇中流传发展起来的一种小型民歌。

特征[编辑]

相对于民歌的其他类型(号子山歌),小调的形式相对更规整、结构更匀称、曲调更婉转流畅、感情更细致曲折,亦称“里巷之曲”。

主要在人们生活的闲暇和风俗性的节日、集会时演唱。演唱者除了一般的群众歌手外,另有职业和半职业的民间艺人歌手。半职业艺人日常仍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劳动,有风俗性集会或娱乐活动时,则从事商业性表演。[1][2]

分类[编辑]

小调可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2]

吟唱调[编辑]

吟唱调是小调中实用性较强的种类,一般因为日常生产生活中基于某种实际需要而歌唱,包括儿歌、摇篮曲、叫卖调、风俗仪式(如婚嫁歌、丧歌、祭祀歌等)中的吟唱调等。吟唱调的音乐以吟诵性为主,旋律接近自然语言,结构相对简单,完整性和独立性略差。

谣曲[编辑]

谣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民歌,一般篇幅不大,但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没有吟唱调那样强的实用性功能,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的非常密切,其艺术形式发展比吟唱调成熟。谣曲包括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和嬉游歌等类型。

时调[编辑]

时调是小调类民歌中艺术形式上最为规范和成熟的一类,结构严谨规整,节奏和音调富于变化,非常讲究润腔方式,演唱时一般都有丝竹乐伴奏。这些小调不仅由一般群众在休息、娱乐时传唱,而且还常常有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在人群聚集处演唱以换取报酬。部分作品还会因取悦听众而包含低俗的内容。时调的内容相当广泛,除了一般的生活感受外,还涉及历史人物事件、民间传说、戏曲、说唱等题材。

艺术特征[编辑]

典型作品[编辑]

全国各地都有流传的《孟姜女》,流传于山陕北部的《走西口》、《绣荷包》、《走绛州》(又称《一根扁担》),各地流传以河北、江苏为典型的《茉莉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苏州民歌《姑苏风光》,扬州民歌《杨柳青》,四川民歌《采花》、《猜花》、《对花》,河北儿歌《小白菜》,福州儿歌《后奶歌》等。[1]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王耀华; 陈新凤; 黄少枚.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年: 340页. 
  2. ^ 2.0 2.1 程天健.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修订版)-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七).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21-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