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中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桐城中学
安徽省桐城中学
地址中国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类型普通高级中学
创办日期1902年
校長曹向东
校訓勉成国器
学校网址http://www.tongzhong.cn

安徽省桐城中学坐落于安徽省桐城市,由晚清国学大师吴汝纶先生于1902年创办,是安徽省历史最悠久的三所高级中学之一(合肥一中舒城中学也同为1902年创办),1958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被命名为省示范高中[1]。学校校训为“勉成国器”,由首任校长吴汝纶先生亲题,意在师生共勉、成为国家之栋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形成了以理科见长的办学特色,1962年学校高考成绩位居全国第二。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安徽省受到广泛肯定,学校培养出了孙德和慈云桂陆大道程和平方复全等多位两院院士,一直是安徽省中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学校历史[编辑]

晚清初创[编辑]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从日本考察归来,深感在家乡发展新式中学教育的重要,专程到安庆借安徽巡抚衙门东南侧之督练公所为校舍,创办桐城学堂。办学伊始,他对桐城中学堂寄予了厚望,亲自撰写了“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楹联,并将“勉成国器”四个大字垂为校训。

1903年,桐城学堂开学,1904年改名为“桐城公立中学堂”。学校初创时期,由阮强、方守彝、叶锡祺、姚永概、柏廷桢、马其昶、李光炯等人担任校监,后由马其昶担任校监。1904年,学校派出10名学生赴日本留学,开安徽中学生公派留学之先河。1906年,学校附设师范班,为小学教育培养人才,亦为全省首创。

学校深受晚清革命风潮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宣传革命思想,“一时诸先生莫不发扬掉厉, 概以光复汉族为己任”。

民国前期的发展[编辑]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安徽省中等学校开始进行全面改革,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留日归国的孙闻园先生于同年接任校长,他秉承吴汝纶的办学思想,制定了“勤、慎、信、恕”的校训,建造了半山阁图书馆。1917年国文教师王露(江苏泰州人)作校歌:“龙眠钟气,代起人豪,莘莘学子待熏陶,仰止吴公创业劳,勉成国器望吾曹。忠诚信义,校训孔昭,精神淬砺兮,永夕永朝。”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桐中学生在校园内刻石“ 毋忘国耻”(现仍留存) , 以示爱国之志。1924年后,大批学生投身国民革命,桐城县进入黄埔军校人数居安徽省之首。1926年,省教育厅明令桐城中学停办高中,学校顶住压力,继续办学。抗战爆发前,桐城中学名师荟萃,学生成绩优良,已经成为安徽省最好的中学之一。

抗战时期[编辑]

1938年,桐城被日军占领,桐城中学停办,部分师生疏散到后方,100多名学生参加了抗日队伍。校长开济携学校田洲产物契券赴后方后不知所踪。省教育厅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的史化成督导桐城中学复学,他多方运筹,吁请社会各界赞助经费,修复被日寇炸坏的校舍。终于半年之内,使桐中得以开学复课。

1939年2月,省教育厅委史化成为桐中校长。1940年,桐城中学又遭到日军轰炸,史带领学生在郊区建茅草校舍,为防空教室,早出晚归,坚持上课,又扩充班次,广招本县以及外地沦陷区学子入学。1941年春,学校恢复了高中部,秋后附设简易师范科。[2]抗战后期,朱伯健接任校长,继续办学。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编辑]

抗战胜利后,桐城中学办学规模扩大。1946年方来桐担任校长,对全校进行了制度上的改革,学校教学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

1946-1948年,桐城中学位居南方,没有受到国共内战的影响,但同当时全国的中学与大专院校一样,学生中间也出现了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潮,并受到了以军训教官为代表的国民党党务人员的压制[3]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规模挥师南下,2月4日占领桐城,接管了学校。4月发动渡江战役,当时第二野战军的作战指挥部就设在校园内。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30多名学生离开学校参加了解放军,并跟随部队南下。[4]学校接受军管后,改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第一中学”,并由副校长方晓庵暂代校长。

建国初期[编辑]

从1949年到1955年,学校处于从中华民国教育体制向社会主义教育过渡的时期,教师广泛参与政治学习,接受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生也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全校483名学生中有200多位报名参加朝鲜战争,被批准入伍的有40人,其中还有3名初三女生。1952年,正式使用“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名[1]

1956年,南下干部史耀民担任第三十一任校长。史校长关心师生,工作认真负责,为学校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第二年发生了“反右”运动,一部分有历史和现行问题的教师被划为右派,教师队伍开始人人自危。1958年,学校被定为安徽省七所省属重点中学之一。同年“大跃进”运动爆发,学校响应上级号召,在校园内大炼钢铁,其间两名学生不幸被砸死。

从1959年开始,安徽省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面积饥荒桐城县成为重灾区,饿殍盈路,师生食不果腹。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全校师生战胜了困难。1960 年, 校长史耀民代表桐城中学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领回了国务院颁发的、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先进单位”的锦旗。1962年的高考中,学校取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仅次于福州一中,多名学生考上北京大学等名校,学校提出了“学福中,赶福中,争取再上北京”的口号[4]

文化大革命时期[编辑]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桐城中学改名为“桐城县五七中学”,校长史耀民被撤职。校园内的大字报一时间铺天盖地,一些教师被揪斗,其中一名校医不堪忍受屈辱吞砒霜自杀。学生开始分成两派,搞起了武斗,学校基础设施被大规模破坏,受伤者不计其数。1968年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学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由教师张云高担任主任,校园逐渐恢复稳定秩序。

文革时期高考被取消,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后就得下乡插队,因此在学业上很不积极。1971年,因学生在课堂上争抢帽子、扰乱课堂秩序,学校一名英语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被学生恶作剧推倒致死,造成恶劣影响。[4]1973年发生张铁生“白卷事件”后,大部分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信心。桐城中学在混乱与颓废中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改革开放后[编辑]

1977年,桐城中学废除“桐城县五七中学”校名,恢复“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名。1978年6月,全县开始复查改正“文革”中的冤、假、错案,并着手对“右派分子”进行平反改正工作,被错划为右派的教师纷纷摘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校迎来了新生,开始招聘新教师,学生数量开始稳步上升,整个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

1984年,桐城中学诞生了文革后的第一位高考状元——许金明同学夺得安徽省理科状元[1],成为令全县欢欣鼓舞的喜事。同年7月,项义发担任第三十五任校长。1993年3月,汪年生担任第三十六任校长,汪校长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9年,为评选省示范高中,学校根据省教育厅的意见停办了初中部,目前桐城中学为三年制普通高级中学。2006年12月,安徽省化学特级教师罗伟接任第三十七任校长。

80年代中期后,桐城中学又重新成为了安徽省高中教育的翘楚,高考成绩优异。数学学科连续十多年高居全省榜首。在国家级的数、理、化、生物学科竞赛中,有400 余人次获得奖励,其中一等奖60 余人次。

近年发展[编辑]

近年来,由于桐城中学偏处县级行政区,优秀生源和师资迅速流失,财政实力不足,教师队伍难以及时更新,高考成绩与安徽省经济发达地区的顶尖高中存在着较大差距,但每年高考录取率仍居于全省前列。

师资队伍[编辑]

教师队伍概况[编辑]

桐城中学自建校以来,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民国时期,一批自加州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世界名校毕业回国的人才荟萃于桐城中学,成为教师队伍的骨干。建国后,学校各个教研组一直保持着充沛活力,其中数学教研组“备课要深,上课要清,辅导要勤”的传统成为了全省高中数学教学的典范。

近年来,学校一直实行“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对指导帮扶,青年教师实力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学科教学的骨干。

著名教师[编辑]

  • 姚永朴(1861一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世居桐城县城内。祖父姚莹。桐城派晚期大师。
  • 光升(1876一1963) ,字明甫,世居桐城县阳和(今属枞阳县)。清末秀才。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文史馆馆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
  • 房秩五(1877一1966),名宗岳,晚号陆园老人。桐城县浮山(今属枞阳)人,清末秀才。建国后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 张家翰(1878一1940) ,桐城县城关人。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留学日本,攻读数理。1930年担任桐城中学校长。
  • 孙闻园(1881一1970),又名孙吴,桐城县人,世居县城。幼人私塾就读,后考人桐城中学堂。1906年被遴选赴日留学,深造于日本弘文学院博物科。学成回国后,先后于安徽省立师范、桐城中学、宣城中学、凤阳中学、安庆高中、省立二临中等校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毕生为教育事业奋斗。
  • 史化成(1889一1966) ,桐城县史家湾(今属枞阳)人。先就学于省立工业学校,复公费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1939年任桐城中学校长。
  • 吴劲(1898一1983) ,字仲侯,桐城城关人。毕业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历任省立第月、第四师范、省立一中、三中、五中、安庆高中和二临中历史教员。1948年任桐城中学校长。
  • 方来桐(1898一1970) ,字百殊,桐城县孔城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毕业。1946年任桐城中学校长。
  • 唐鸣坷(1913一1989) ,名佩璋,桐城县唐湾人。1949年任桐城中学校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
  • 吕宣泽(1913一1995) ,桐城县城关人。1950年任桐城中学副校长(主持工作)。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
  • 汪年生,1946年生,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是桐城中学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1993-2006年)。
  • 罗伟,1958年生,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安徽省化学特级教师,前桐城中学校长。

校园环境[编辑]

公园中的校园[编辑]

桐城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80000平方米,部分区域为原桐城县公园,至今保存有一部分古典园林,古树名木苍天,校园环境优美。

  • “惜抱轩”银杏树。在桐城中学校园内东北隅,系姚鼐书屋“惜抱轩”旁之宅树,为姚鼐手植,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主要建筑[编辑]

  • 逸夫楼。行政办公楼。
  • 新教学大楼。建筑两个主体部分连为一体,分别于100年和110年校庆时建成。
  • 科技大楼,实验室所在地。
  • 后乐亭,牌匾为黄镇手书。

文物保护单位[编辑]

校园文化[编辑]

校歌[编辑]

“龙眠钟气,代起人豪,莘莘学子待熏陶,仰止吴公创业劳,勉成国器望吾曹。忠诚信义,校训孔昭,精神淬砺兮,永夕永朝。”

校歌创作于1916年,历史上曾多次修改,此为现版。

校徽[编辑]

桐城中学校徽以“桐中”之谐音“铜钟”为蓝本设计而成,并镌刻“1902”,象征学校始肇年份。

百年名联[编辑]

桐中敲銅鐘,童男童女同上学

著名校友[编辑]

军政界[编辑]

学术界[编辑]

  • 朱光潜,著名美学大师、文艺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方东美,著名美学大师。
  •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
  • 慈云桂,中国科学院院士。
  • 孙德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 程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
  • 方复全,中国科学院院士。
  • 吴曼青,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 彭寿,中国工程院院士。
  • 崔大祥,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 段路明,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安徽省桐城中学. www.tongzhong.cn. [201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8). 
  2. ^ 教育人物 - 桐城教研网. www.tcjy.cn. [201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3. ^ 项, 义发. 勉成国器——桐城中学建校九十周年纪念. 1992. 
  4. ^ 4.0 4.1 4.2 汪, 年生. 桐中百年.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248. ISBN 9787533630560.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