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藏于吐鲁番博物馆

《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是于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麻纸制《论语郑氏注》抄本,由唐代景龙四年(710年),西州12岁的卜天寿所抄写。现藏于吐鲁番博物馆,收录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

名称[编辑]

《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在不同研究中或有不同命名。包括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刊 1]、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刊 2]、卜天寿《论语》抄本[刊 3]、卜天寿《论语》写本[刊 4]等。

出土与研究[编辑]

1967年,吐鲁番县火焰山人民公社境内发现有唐墓,即阿斯塔那古墓群363号墓。吐鲁番县文物保管所于1969年开始对该墓葬进行发掘。该墓葬属于盛唐时期,为斜坡墓道土洞式长方形墓室,墓葬有两具仰身直肢尸体。除《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外,从此墓还出土有包括卜老师诉状、贷钱契、杂记残纸等文字文书;绢、锦、麻等织品;波斯银币等钱币在内的遗物。[刊 1]

《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出土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2年根据《论语注疏》《四书考异》《七经孟子考文并补遗》等校勘论语文本本身;根据敦煌写本《论语·郑玄注》残卷、《论语集解》《论语义疏》等校勘郑氏注。[刊 5]同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抄本本身,包括所抄《论语》之源、未见于他处的论语郑氏注等。[刊 6]郭沫若等学者对《论语》后的诗词、杂录进行过研究、校释。[刊 3][书 1]郭沫若等人也校释了抄本中《十二月三台词》。[书 1][刊 7][刊 8]另外,《十二月三台词》代表了《三台》音乐在唐西州的流行,此后《三台》音乐逐渐向东传播,流行于中原,甚至传入日本。[书 2]《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的书法虽非优秀,但体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发达和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刊 9]《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的同音通假字或误字则体现唐西州的方音与当时中原语音的相同。[刊 6][刊 4]

《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的6首五绝杂诗中《百鸟投林宿》等5首为民间流传旧诗。[书 1]对其中《他道侧书易》一诗[a]的解析略有争议。郭沫若判断诗中“侧”实为“札”的误写。[书 1][刊 10]也有“侧”并未写错,是卜天寿写字姿势不正的说法。[刊 3][刊 10]也可能“侧书”并非误写或与姿势相关,而是从左向右横向书写的胡书,即当地民族文字,与从右向左竖写的汉字截然不同。[刊 11][刊 10]而对其余一首《写书今日了》[b]是否为卜天寿所作说法不一。郭沫若认为此篇为卜天寿所作,媒体[网 1]、政府[网 2]也称此诗为卜天寿所写,为其期待放假所作。[书 1][网 3]不过,敦煌文献《竹林清郁郁》与《写书今日了》内容有大致相同之处,敦煌文献中也有“今日写书了”的文句,故《写书今日了》可能并非卜天寿即景抒情之作,而是即景改造之作。[刊 10]

形制和内容[编辑]

《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为白麻纸制,分幅粘接而成,横长5.38米,纵宽0.27米。[刊 1]抄本每行大约20字,所抄内容为《论语》前五篇,不过发现时《学而》全篇、《为政》大部已残缺不全,抄本下端也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发现时存《八佾》《里仁》《公冶长》三篇、《为政》中“和为则民服”章以下15行。每篇题下写有“孔氏本 郑氏注”,即《论语郑氏注》。文中共计147条郑玄注,其中79条未见他处记载,包括《为政》6条,《八佾》22条,《里仁》25条,《公冶长》26条。[刊 6]《公冶长》篇后题有“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论语》后抄录有《十二月三台词》的正月一首、二月的一句半。再后有卜天寿或抄写、或创作的四首五绝诗,之后有包含有宁戎寺(即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静虑寺、玄觉寺等佛教寺名在内的杂写。之后又有2首五绝诗。后有题记“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卷终朝有《千字文》首段五句。[刊 1][刊 2][书 1]卜天寿所写《论语》本文中,至少有150处差异字,其中误字、漏字、避讳、少“也”占八成。不过抄本所用别字大部分与当时中原地区俗字写法相同。[刊 6]

展出及保护[编辑]

《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现收藏于吐鲁番博物馆并展出。[书 3]有时会借展至其他博物馆,如2014年,于长沙简牍博物馆举办的的“吐鲁番出土文书精粹展”、2023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上展出。[网 4][网 3]

《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于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为00177。[网 5]

衍生作品[编辑]

2022年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推出文物活化舞台剧《千年之语》。舞台剧《千年之语》第二篇章《亘古习诵》的原型之一便是《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网 6]

注释[编辑]

  1. ^ 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需侧眼看。
  2. ^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

参考资料[编辑]

书目
  1. ^ 1.0 1.1 1.2 1.3 1.4 1.5 郭沫若著; 郭平英,方未选编. 郭沫若读书.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3: 62–67. ISBN 978-7-5087-4403-2. 
  2. ^ 周菁葆著.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 231–238. ISBN 7-228-02985-2. 
  3.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 (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6–9. ISBN 9787101114867. 
期刊、论文
  1. ^ 1.0 1.1 1.2 1.3 吐鲁番阿斯塔那363号墓发掘简报. 文物. 1972, (2): 7–12. CNKI WENW197202001. 
  2. ^ 2.0 2.1 唐写本《论语郑氏注》说明. 文物. 1972, (2): 13–15. CNKI WENW197202002. 
  3. ^ 3.0 3.1 3.2 龙晦. 卜天寿《论语》抄本后的诗词杂录研究和校释. 考古. 1972, (3): 54–57. CNKI KAGU197203007. 
  4. ^ 4.0 4.1 龙晦. 唐五代西北方音与卜天寿《论语》写本. 考古. 1972, (6): 59–64. CNKI KAGU197206010. 
  5. ^ 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氏注》校勘记. 考古. 1972, (2): 54–67. CNKI KAGU197202009. 
  6. ^ 6.0 6.1 6.2 6.3 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说明. 考古. 1972, (2): 51–53. CNKI KAGU197202008. 
  7. ^ 叶爱国. 卜天寿抄《三台词》末二句的校释. 西域研究. 1996, (3). doi:10.16363/j.cnki.xyyj.1996.03.016. CNKI XYYJ603.015. 
  8. ^ 刘瑞明. 吐鲁番出土卜天寿抄《三台词》的校释与冯唐故事话本的传承. 西域研究. 1995, (1). doi:10.16363/j.cnki.xyyj.1995.01.013. CNKI XYYJ501.014. 
  9. ^ 韩国磐. 卜天寿《论语郑氏注》写本和唐代的书法. 文物. 1973, (5): 56–61. CNKI WENW197305008. 
  10. ^ 10.0 10.1 10.2 10.3 杨斌. 卜天寿所抄五言诗作者及“侧书”问题述评.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 (8): 3–5. CNKI LZJY201408002. 
  11. ^ 柴剑红. 吐鲁番的学童读本与“侧书”——重读吐鲁番所出“卜天寿抄本”札记. 吐鲁番学研究 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548–553. 2010. ISBN 978-7-5325-5536-9. 
网站
  1. ^ 唐朝小学生抄写作业后留下打油诗. 新华网. 2019-04-09 [2024-06-02]. 
  2. ^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让文物“活”起来-一千多年前的“家庭作业”为何如此重要?. 吐鲁番市人民政府. 2023-03-24 [2024-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0). 
  3. ^ 3.0 3.1 文博日历-1300多年前唐朝孩子的作业长啥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8-12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2). 
  4. ^ “吐鲁番出土文书精粹展”长沙简牍博物馆展出. 凤凰湖南. 2014-12-12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维基文库. 2008. 
  6. ^ 贾春霞. “复活”历史文物 再现丝路盛景——舞台剧《千年之语》背后的故事. 天山网. 2022-07-08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