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风水库 (习水)

坐标28°17′36″N 106°11′39″E / 28.2934°N 106.1942°E / 28.2934; 106.194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风水库
代码BFA66701473
水库位置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
坐标28°17′36″N 106°11′39″E / 28.2934°N 106.1942°E / 28.2934; 106.1942
集水面积47平方千米
正常库容988万立方米
竣工时间1973年

东风水库是中国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境内的一座水库,位于赤水河上,建于1973年。水库正常库容为988万立方米,集雨面积为47平方千米,海拔为1127米。[1]

地理环境[编辑]

区位[编辑]

东风水库是全省8座三万亩以上灌溉工程之一,原名下漓河水库,1967年更名为现名。位于县城西南4.5公里的城关镇官坪村,马合公路4公里处分道,经500米单行汽车道抵达库区。[2]

水库大坝建筑在下漓河中游。坝址以上集雨面积46.6平方公里,分水岭海拔高1250米,至1300米,坝址河床处1090米,集雨面积区年平均降雨量1102毫米,年来水量2294.8 万立方米,基流最枯0.15立方米/秒,最大洪水量200立方米/秒。灌溉区域为隆兴、回龙、土城3个区的13个乡,160个村,1079个村民组。[2]

历史沿革[2][编辑]

该工程于1953年由遵义专员公署勘查队开始勘测设计,1958年11月10日,隆兴区下漓河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是月14日率1200民工,破土兴建,历经两次下马三次动工,于1973年11月,大坝枢纽全面峻工。1974年春主要干、支渠基本建成,1975年正式投入使用。水库库容12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38万立方米,设计灌概面积32000亩,有效灌溉面积27000亩。大坝为变园心半径砌石单拱坝,最大坝高46.7米,底厚10.5米,顶厚2米顶弦长82米,弧长101.5米,最大中心角131°53’,最小中心角48°46’,坝厚高比0.22米,坝弦高比1.76米,底层平均半径16.8米,顶层平均半径43.9米。旁侧式溢洪道建于坝左,全长76米,过水断面15米,水深2.8米。放水涵管安置坝轴线右侧1096米,高程处,管长9.6米,内径1200毫米,管厚8毫米,用1200毫米蝴蝶阀启闭。

渠系工程有主干渠1条,长1.12公里,比降1:1000,过水流量4立方米/秒,用石料砌堤,水泥沙浆勾缝踩底;干渠两条,隆兴干渠全长39.86公里,其中短形石渠38.36公里;土渠 1.5公里,过水流量2立方米/秒;回龙干渠,全长37.29公里,属矩形石渠,过水流量2立方米/秒,支渠16条,71.71 公里;斗渠63条,长104.64公里。渠道建筑物有石拱渡槽4座,长128米;圬工连拱槽3座,长130米;钢筋薄壳渡槽4座,长180米;铸铁承插式倒虹管14座,长7670.7米;隧洞 24座,长2902.5米。建有坝后式电站1座,装机容量500千瓦,10千伏输电杆线两条,长20公里,电力提灌11站台,装机484千瓦。管理所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

1978年3月,经批准进行配套基本建设,隆兴区抽调民工1400余人投入施工,至1981年共完成渠道防渗加固46.84公里,支渠30.7公里,新建管理房2栋300平方米,通讯线路 两条30公里,气象观测站1座。3年中完成投资额117.65万元。1984年12月遵义地区水电局勘测设计院,又对东风水库补配套进行勘测设计上报。1986年9月,省水利厅,遵义地区水电局领导及技术人员一行28人,赴现场审定,批准总投资266万元,后增到517.54万元。是年10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东风水库补配套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工程指挥部负责施工管理。整个建设计划1992年底实现。至1990年底已使用投资334万元,完成混凝土与料石勾缝防渗总干渠1条,长1.14公里,干渠2条61.3公里,支渠6条,26.73公里,斗渠4条;完成倒虹管两座,遂洞1座,人行桥1座,电灌站6站,通讯线路1条,生活设施860平方米。

东风水库的建设,跨越了32个年头,国家总投资741.65万元,群众自筹资133.43万元。历经赤水、习水两县人民政府管辖和8次勘测设计,5次兴师,终成大业。

参考文献[编辑]

  1. ^ 中国大中型水库基本特征数据库. 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内陆水体生物学分部. [201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2). 
  2. ^ 2.0 2.1 2.2 习水县志编纂委员会. 习水县志 第四册. 送审稿.农业经济体制/水利/农机/种植业/林业/养殖业/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