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是1950年在新疆东突厥斯坦民族军改变的一个军。

历史[编辑]

新疆三区革命武装改编为新疆民族军。主要来源为:

  1. 阿山哈萨克族武装:1943年至1944年的阿山暴动中,乌斯满达力克汗领导的民族武装。1945年底三区革命胜利后,乌斯满坚定维护传统宗教,政治上希望实行伊斯兰教法,维护牧主的土地权利及传统的贵族利益,与达列力汗决裂。1946年6月,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1946年8月至9月间,乌斯满多次派人赴迪化联络中国国民党新疆当局,要求给予援助并派军队到阿山。国民党新疆当局随即给乌斯满调拨大量武器弹药,并派出军统特务携电台跟随乌斯满行动,以便乌斯满和迪化联络。1946年初冬至1947年春,乌斯满部队袭击福海县,与达力克汗的部队爆发战争。1947年1月至3月,乌斯满率600人的武装先后五次偷袭承化县等地,胁迫大批牧民迁移。乌斯满的行动对《和平条款》构成严重破坏,“三区”方面在1947年2月发布命令,撤销乌斯满一切职务。任命达列力汗担任阿山行政公署专员。1947年8月,在中国国民党新疆当局支持下,乌斯满兵分三路进攻阿山。达列力汗指挥部队反击,但因乌斯满兵力强,攻占青河县富蕴县等地。民族军总指挥部很快调来两个骑兵团、一个摩托化加强营,同阿山的部队合并,由民族军副总指挥达列力汗与列斯肯指挥,兵分三路进攻阿山,乌斯满大部主力遭歼灭,残部逃走,大量武器装备被丢弃。1947年10月17日,民族军进驻承化县。10月22日,阿山各县全部收复,达列力汗此前发出的一个月打回阿山的誓言终于实现。,中国国民党想借助乌斯满进攻“三区”方面的计划失败。为表彰达列力汗恢复阿山的战功,“三区”方面授予其“人民英雄”勋章。[1]被三区临时政府任命为阿山地区专员。乌斯满自此一蹶不振,新疆和平解放后沦落成新疆、青海最猖獗的巨匪。1951年2月在青海柴达木被解放军剿匪部队活捉,两个月后在迪化经公审后枪决。  
  2. 新疆伊犁解放组织。来源复杂、人员众多、装备精良,是新疆民族军的主力。
  3. 南疆蒲犁(今塔什库尔干)的蒲犁游击队。由柯尔克孜人和塔吉克人组成,领导者是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诺夫
  4. 塔城战斗小组,领导人是司马义诺夫。后来成为新疆民族军的主力骑兵团,在解放阿山、新疆和平解放后的平叛战斗中战功卓著。该部沿革为第五军第14师第40团第3营。

从1948年起,新疆民族军参照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原则教育部队,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改善。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此时,新疆民族军共有5个骑兵团和3个步兵团,另外还有一个独立骑兵营和大约500人的后勤人员,总兵力达到14020人。拥有各种步枪9088支,短枪184支,轻机枪405挺,重机枪68挺,迫击炮66门,火炮12门,高射炮7门,掷弹筒55个,手榴弹14480枚,战马5522匹,运输马521匹,马车311辆,轻型坦克2辆,装甲车1辆,飞机42架(可以使用的有14架,即6架轰炸机和8架战斗机),军用车辆30辆。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军新疆。民族军为接应人民解放军入疆,自玛纳斯河以西停战线分别进至东疆和南疆。1949年12月上旬,一部到达迪化与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会师。194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番号。1950年1月10日,新疆民族军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下辖两个步兵师和两个独立骑兵团,共1.3万余人。1950年1月起,新疆军区先后成立喀什军区迪化军区伊犁军区3个三级军区。其中,伊犁军区由第五军军部兼,下辖伊宁军分区、塔城军分区、阿山军分区。

第五军下辖两个步兵师和两个独立骑兵团。属第一野战军序列:

根据1950年9月五军副军长兼参谋长马尔果夫的一个统计资料,当时第五军全军中哈萨克族人6866人,维吾尔族人5567人,柯尔克孜族人206人,回族229人,汉族人92人,塔塔尔族人185人,俄罗斯族人487人,蒙古族人731人,达斡尔族人21人,锡伯族人159人,塔吉克族人8人,乌兹别克族人183人,共计14840人。

1951年7月中旬,新疆军区党委发布了《关于在五军建立政治委员制度及政治工作制度,开展政治整军的决定》,要求在民族五军开展以阶级教育为中心的政治整军工作,纯洁队伍。1951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党委联合下发《关于改造、提高五军工作的决定》,这次运动的重点是要清除对第五军危害最大的各种思潮的影响,树立热爱祖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革命事业工作、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

1952年3月7日,在巩留组建第15师,冯祖武任师长,贺劲南任政治委员,副师长胡天舜,辖第13团、骑兵团、通信团。[3]早在1951年,伊犁先后发生了昭苏夏塔事件巩留叛匪围攻县委机关的事件,伊犁地区的形势十分不稳定,叛匪活动猖獗。1951年10月初,解放军第五师(老三五九旅)第十三团团长冯祖武、政委贺劲南奉命率部从库车移师伊宁地区,与第六军骑兵团、新疆军区通讯团,准备组建第15师。第13团副团长柴恩元率冯贺支队(即第一营,含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一个迫击炮排,配备电台1部)先行赶赴伊宁,与第六军骑兵团和第五军一部组成剿匪指挥部,奔赴巩留地区全歼残匪,以确保伊犁地区东五县的社会治安和各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并协助建党建政,巩固人民政权;努力发展生产,做好屯垦准备。莫合剿匪任务历时4个月完成,俘获残匪266人,一营战士90%冻伤,9人牺牲。1952年2月初,冯祖武率第13团直属队、炮兵连、特务连、第二营,分别从库车、阿克苏乘车绕道乌鲁木齐赴伊犁;后勤人员和骡马大队,从2月中旬至5月底,分3批先后穿越天山,取捷径直插伊犁东部巩留。十三团分兵于巩留特克斯昭苏三个县的十几个设防点。团部则随新成立的第十五师驻扎在巩留县肖尔布拉克一个小村子。从1952年春季开始,第13团在伊犁河上游,巩留县西部,野马渡东侧,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的交汇地段开始开发高尔基垦区(哈萨克语“阔尔吉尕”音译而来的,意思是“荒凉的沟壑”),仅用一年时间,建成了拥有两条灌渠(即:33公里的维吾尔大渠、14.5公里的乌木尔渠)和5.6万亩耕地,年产300万公斤粮油的初具规模的垦区。1953年春,第13团一营跟随十五师师部和十三团团部、团直属队从高尔基垦区移驻新源县西部的肖尔布拉克开荒;二营所属的七连、八连调至高尔基,五连、六连仍然驻防特克斯县城和昭苏县城。

1952年10月,伊犁军区缩编成伊犁军分区。

1953年5月,新疆军区把下属部队分别整编成国防部队、生产部队,第二军、第五军、第六军各2个师以及第二十二兵团5个师等部共15万人改编成10个农业建设师、1个工程建设师、4个建筑工程独立团;撤销第二军、第六军番号。第五军除13师38团和14师40团保留外,第13师改编为喀什军分区,第14、第15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3师(驻霍城,师长尼基金,政委买买提明·伊敏诺夫,未正式组建,1954年1月撤销师番号,所辖七、九团改名为独立农场和独立牧场,1956年划归农四师)、农业建设第4师(驻新源县肖尔布拉克,1956年迁伊宁市,辖十团(原解放军第5师第13团、十一团、十二团,师长冯祖武,政治委员胡田勋)。

1954年,新疆相关政策做了进一步调整。牧主经济实行“不斗、不分、不划分阶级”;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等被确定为政府在牧区现行政策宣传的重点。干部审查中,将曾参加过三区革命和“反蒋”斗争的各级干部列为不予审查历史情况的人员。

1954年10月7日,根据中央军委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电令,第五军改编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区军区[4];1955年1月4日,改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军区;1955年10月31日,改称伊犁军区;1969年12月,改称北疆军区;1985年8月30日,北疆军区撤销,下属各军分区及野战部队转隶新疆军区直辖。

解放军1988年授衔时,马米托夫·吐尔逊被授予中将军衔,乌拉太也夫被授予少将军衔。

参考文献[编辑]

  1.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DGC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新疆通志(第二十八卷)军事志.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年. ISBN 9787228030842. 新疆(乌鲁木齐)军区军职以上干部名录表(1949.10~1985) 
  3.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1952年)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 
  4. ^ 廖锋:“新疆军区下属军区建制变更概述”,《军事史林》,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