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宁佑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宁佑庙碑
北京市大兴区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瀛海镇忠兴庄村西侧变电站内
分类古遗址
时代
编号1-?
认定时间1985年

宁佑庙,又称安佑庙,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忠兴庄,是南苑的土地庙。

简介[编辑]

宁佑庙位于大兴区忠兴庄变电所院内,晾鹰台以北3公里处。[1]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五《国朝苑囿南苑二》记载:[2]

宁佑庙,山门三楹,大殿三楹,后殿五楹,东西御书房各三楹。(《南苑册》)臣等谨按:宁佑庙在晾鹰台北六里许,雍正八年建,大殿奉南苑安禧司土神像,恭悬世宗御题额曰:“薫风布泽”,皇上御题额曰:“福疆蕃育”。山门内碑亭一,恭勒御制海子行诗,诗载前卷。 乾隆四十一年御制宁佑庙瞻礼诗:海子居中地,灵祠奉祀虔。(是庙建于雍正己酉年,祀海子土地之神。)来瞻仲春月,建置卅余年。松已龙鳞作,碑新虬篆镌。(寺前碑亭刻辛卯海子行,详叙南苑颠末。)安舆频奉豫,益寿祝绵绵。

其中提到的《御制海子行》,见《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四《国朝苑囿南苑一》:[2]

乾隆三十六年御制海子行:元明以来,南海子周环一百六十里,元明诸家记载并称海子周围一百六十里,今缭垣故址划然实按之,不过百二十里耳。七十二泉非信征,日下旧闻称,有水泉七十二处,近经细勘,则团河之泉可指数者九十有四,一畆泉亦有二十三泉,较旧数殆嬴其半。稗野无征,大率类是。五海至今诚有此旧称,三海今实有五海子,但第四第五夏秋方有水,冬春则涸耳。诸水实为鳯河源,藉以荡浑防运。穿海子内泉源所聚,曰一亩泉,曰团河,而潴水则有五海子。考一亩泉在新衙门之北,曲折东南,流经旧衙门南,至二闸。凉水河自海子外西北来,入苑汇之,其水发源右安门外之水头庄,东流折而南入海子北墙,至此又南流。五海子之减水自西南注之,乂东南流出海子东墙,过马驹桥张家湾入运。团河在黄村门内,导而东南,流径晾鹰台,南过南红门。五海子之水自北注之,又东流出海子东南,是为鳯河,东流历东安武清境至天津之双口,与永定河会,浑水藉此荡漾,乃成清流,又东至韩家树入大清河,又东至西沽入运,虽五海子之水与凉水河、团河时相灌轮,而二河正流仍各判别,若玉泉则由昆明湖逹于长河,穿禁城出东南流为通惠河,至通州入运,并不经行海子,与一亩泉、团河渺不相渉。综而论之,通惠河源在北,入运最近;凉水河源居中,入运次近;鳯河源在南,入运最远。源委秩然不紊。前代著述家未加稽考,率以玉泉牵附海子,支离可笑,因详订之。岁久淤阏事疏治,无非本计廑黎元。蒲苇戟戟水漠漠,凫雁光辉鱼蟹乐。亦弗恒来施矰缴,徒说前朝飞放泊。迤南有台高丈余,晾鹰犹踵前明呼。其颠方广不十丈,元院何以容仁虞。(吴伟业《梅村集》云,晾鹰台,元之仁虞院也。今台基宛然尚存,其颠不及十丈,势不可以建院。即云台或傅院,而旁近皆旷地,杳无院址可征,髣髴其谬不待辨矣。)二十四园冺遗迹,(伟业又言明置二十四园,明时较元更近,岂有二十四处澌灭无存若此,且不能一举其名耶?)耕地牧场较若画,是何有于国用资。裕陵诏谕量斯窄,所存新旧两衙门。中官尔日体制尊,一总督更四提督。(见明朝宫史,有如是夫势焰熏内虚外,怨祸来乍。)大军曾此经南下,(我朝太宗文皇帝时,六师既围燕京,分兵南下,道经海子,如入无人之境。旧传曾于此中射黄羊鹿兔。)阉逃不知何所之。纵横路便黄羊射,胜朝庑殿但存名。(在新旧两衙门之间,相距各十余里。)颓坦落桷理榛荆,葺为驷廐飞龙牧。时得良骑出骏英,沿其成例海户守。刍荛徃焉雉兔否,设概听之将无禽。(苑中鸟兽,皆驯豢之物,岂能任游手弋猎,竟无典守。向以子舆氏文囿之喻,不免过情,设果听民尽取,久之将无雉兔,所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曾有诗纪及此,然虽有禁制,亦岂如孟子所云杀麋鹿者如杀人之罪乎,如杀人罪则何有少时习猎,岁岁来猎。余亦复摅吟裁五十年,忽若一瞥,电光石火诚迅哉。)即看平原双桞树,叠为宾主凡几度。(苑中有双桞,其一先萎,补植之,拱把矣。其一复继焉,萎补相踵,抚而增怀,缘起并悉。昔所为赋。)世间万事付不知,风摆长条祗如故。

宁佑庙现存汉白玉石碑一座。该碑通高4.92米,碑身高3.60米,碑首刻有四龙盘顶。该碑阳面(南面)碑额刻有篆书“御制”二字,碑身阳面四周阴刻有菱形的花边,碑文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御制海子行》。碑阴刻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御制宁佑庙瞻礼诗》。该碑现为大兴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