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麗虹作品與展覽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蕭麗虹是知名的陶藝藝術家,多次在臺灣與國際間舉辦或參與個展及聯展,並獲得多項獎項。

蕭麗虹作品與展覽列表是藝術家、策展人暨收藏家蕭麗虹(1946年-2021年8月30日)的作品與展覽的不完整列表。蕭麗虹是陶藝藝術家,多次在臺灣與國際間舉辦或參與個展及聯展,並獲得多項獎項[1][2]。蕭麗虹的創作歷程是從傳統瓶子罐子、碟子到陶板,進入雕塑及行為藝術領域;陶土是每個時期相當重要的素材,作品風格從精緻到豪放均有[3][4]。在1982年後,除了實用器皿外,她的作品有更豐富的內涵與表現方式,並追求概念性的造型藝術[3]。其最早的藝術實驗是結合實用性與觀賞性的碟子,其後全心投入純粹造型與繪畫的陶板製作,並研究各種表現技法[3][5]

其早期作品反映出「極簡主義」的美學觀點,嚴格要求陶瓷材質、製作技術、表面質感、釉色變化等處理[5],並精確掌握素材特性、巧妙且適切地應用,是其「為藝術而藝術」的純粹時期[6]。其後,蕭麗虹的陶瓷作品不再侷限於造型藝術表現,而經常結合其他媒材、配合環境空間要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7]。在1987年後,蕭麗虹的許多作品圍繞生命的本質與意義,表現手法由抽象藝術轉為象徵主義具象藝術[4],從運用敘事語言朝向具社會批判意識的裝置藝術空間[8]。除了抽象化的造型藝術外,她以陶土捏製半抽象的群眾,配合物件構築社會縮影[7]

自「六四事件」後,她則捨棄「極簡主義」的美學要求,關注重點放在世界歷史的探詢與批判,轉為充滿人文主義的觀照與哲思風格[9]。她決定捨棄隱喻規約符號,改用直接的手法表達批判與關切[10][11]。她還將不同媒材、現成物結合至作品中[12],形成多種材質間的對比、衝突與矛盾,也重新詮釋黏土材料的空間意義[13][14]。同時她的作品還以女性身體與性別出發,涉入生態環境、自然意識、人類社會等不同的文明議題,且往往是以寬宏、人道主義的同理心角度來解讀歷史和展望未來[15]。她的藝術作品還超越傳統美學的呈現形式,採取「儀式」般的行為藝術展現,並邀請參觀者主動參與作品[11][15]

藝術作品[编辑]

作品圖像 作品標題 創作年份 作品材質 尺寸:長×寬×高(公分) 典藏地點 典藏單位 作品說明 參考資料
「河馬」紙鎮 1970年 陶土、半無光釉藥(高溫燒) 13×6×4.5 [16]
茶具組 1982年 鶯歌土、半透明亮光釉(1,260°C氧化燒) 20×13×13(茶具),9×9×5.5(茶盞)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入選作品。 [17]
修女 1983年 陶土 10×10×30(一對) [18]
白雲陶 1984年 美國白瓷土、色土(高溫還原燒) 16.5×5×12.5 [19]
雲,no.1 1984年 瓷土(1,000°C素燒) 20×20×7 [20]
雲,no.2 1984年 瓷土(1,000°C素燒) 20×20×7 [20]
無題(宇宙的一部分) 1985年 瓷土、閃光釉藥(多次氧化燒)、木板 30×50×3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1985年「國際陶藝展」參展作品。 [21]
無題(靜) 1985年 美國瓷土、亮光半透明釉藥(1,260°C氧化燒、720°C閃光釉燒)、木板 60×53.7×3.3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1985年「國際陶藝展」參展作品。 [22]
秋曦 1985年 32×32(三片組合) [23]
上嶼眺望 1985年 34×34(三片組合) [23]
夢碎 1985年-1991年 陶土 60×60×4 [24]
海的兩面 1985年-1991年 陶土、沙 120×150×20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展出。 [25]
雲,no.6 1986年 118×58×4 [26]
雲,no.10 1986年 106×55×5 [26]
雲,no.20(滴) 1986年 66×72×5 [27]
潑,no.3 1986年 30×26 [28]
山水 1986年 13×13,17×17(一對組合) [29]
1986年-1991年 陶土、土壤 300×180×190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展出。 [30]
雲,no.32 1987年 瓷土、釉藥、木材盒子、壓克力板 56×52×6 [31]
雲,no.34 1987年 瓷土、釉藥、木材盒子、壓克力板 52×52×10 [31]
雲,no.36 1987年 骨瓷半、無光半透明釉(釉下彩、1,260°C氧化燒、720°C閃光釉燒) 130×72×12(三半組合)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32]
1987年 陶土、不鏽鋼條、石板 205×162×75 臺北市立美術館1987年「新造型陶藝特展」參展作品。 [33]
必經之路 1987年 陶土 2,500×500×100 臺北市立美術館「實驗藝術──行動與空間展」展出。 [34]
摘星 1987年-1991年 陶土 56×52×4 [35]
雲,no.43 1988年 瓷土、釉藥、木材盒子、壓克力板 56×52×6 [36]
雲,no.44 1988年 100×66×8 [37]
浪花,no.3 1988年 100×66×8 [37]
浪花,no.5 1988年 32×32 [28]
秋意 1988年 34×34(一對組合) [29]
來了,去了 1988年 陶土 400×400×240 臺北市立美術館「新展望展」展出。 [38]
追求? 1988年 陶土、沙 1,050×775×170 國立臺灣美術館「媒體、環境、裝置展」展出。 [39]
途徑 1989年 陶土、鐵、壓克力、牆壁 480×130×160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1989年第三屆「現代雕塑展」展出,並獲得首獎。 [40]
夾心餅 1989年-1992年 綜合媒材 150×120×78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展出。 [41]
雲,no.47 1990年 瓷土、釉藥、木材盒子、壓克力板 56×52×7 [36]
雲,no.51 1990年 27×27×2 [42]
水,no.1 1990年 66×72×5 [27]
團結為力? 1990年 陶土、土壤 200×80×150 香港藝術中心「藝緩──6/4藝展」展出,不過在展覽期間改在城市當代舞蹈團藝廊重新裝置。 [43]
攀月 1990年 陶土 200×80×30 [44]
我曾有夢 1990年 陶土 40×150×6 [45]
天賜? 1990年 陶土、沙、金箔 500×300×250 臺北市立美術館「土十一人展」展出。 [46]
還吵? 1990年 陶土 110×70×40 [47]
挖金? 1990年 陶土、金箔 50×44×26 [47]
天賜?(#2) 1990年-1992年 骨瓷、陶土、沙 660×440×240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展出。 [48]
巫術? 1991年 綜合媒材 28×34×3 [49]
現代經文? 1991年 綜合媒材 28×34×3 [49]
歷史的舊箱子 1991年 綜合媒材 180×100×70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個人藝術展「兩個世界」展出。 [50]
歷史的事件 1991年 綜合媒材(土壤、布、現成物) 1,000×800×800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個人藝術展「兩個世界」展出。 [51]
一年前,一年後 1991年 綜合媒材 1,000×100×800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個人藝術展「兩個世界」展出。 [52]
五十年前,五十年後 1991年 綜合媒材 1,000×100×800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個人藝術展「兩個世界」展出。 [52]
八十年前,八十年後 1991年 綜合媒材 1,000×100×800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個人藝術展「兩個世界」展出。 [53]
五十年前,五十年後 1991年 綜合媒材 1,000×100×800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92年個人藝術展「兩個世界」展出。 [53]
步步高升? 1991年 綜合媒材(木材、陶土、沙、紙) 370×10×370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個人藝術展「兩個世界」展出。 [54]
過眼雲煙? 1991年 陶土、沙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92年個人藝術展「兩個世界」展出。 [55]
老梯子 1991年-1992年 木材梯子、陶土、沙 600×200×390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展出,並獲得典藏獎。 [56]
地球的訊息 1991年-1992年 陶土、網球、沙 32×32×9.5 伊通公園」1991年「國際郵遞藝術交流展」展出。 [57]
1992年 陶土、沙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展出。 [58]
打滾! 1992年 陶土 1,000×1,800×50 國立清華大學校園展出。 [59]
活得自在! 1992年 燻黑陶 國立清華大學校園展出。 [60]
2(N)=同心協力? 1992年 綜合媒材 772×410×116 國立清華大學校園展出。 [61]
賢者聚 1992年 陶土、石板、野草 207×168×59 國立清華大學校園展岀。 [62]
(4)13=? 1992年 陶土、土壤、布 10,000×40×250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展出。 [63]
〇=∞…… 1992年 綜合媒材 1,738×500×50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展出。 [64]
1993年 陶土、廢棄漁網 240×240×65 臺灣臺中市 國立臺灣美術館 [65]
人生如戲 1994年 綜合媒材 現場裝置 [66]
白雲蓋地 1994年 影像、報紙 現場裝置 [67]

藝術展覽[编辑]

個人藝術展[编辑]

展覽年份 展覽名稱 展覽地點 展覽單位或活動
1986年 大自然的動態 臺灣臺北市 美國文化中心
1991年 兩個世界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2年 過程與體驗 臺灣新竹市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1993年 觀雲記 臺灣臺北市 伊通公園
1993年 蒼穹之上,后土之下 臺灣臺北市 福華沙龍藝廊
1994年 人生如戲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4年 蕭麗虹的世界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7年 家園 臺灣新北市 竹圍工作室「游移美術館」
1999年 360°→180°→0° 臺灣臺北市 伊通公園
2005年 船與海洋的聯想 臺灣新北市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太陽祭」)
2005年 浮標 法國迪耶普 「迪耶普雙年展」
2010年 靜觀其變──天、地、人 臺灣新北市 新北市政府大樓藝廊

重要聯展[编辑]

展覽年份 展覽名稱 展覽地點 展覽單位或活動
1984年 現代陶藝推廣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4年 中華民國陶藝特展 臺灣臺北市 國立臺灣博物館
1984年 中日藝術交流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5年 國際陶藝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6年 第一屆國際陶瓷展 日本美濃市
1986年 新陶之生陶藝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6年 第二屆現代雕塑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6年 中民國第一屆陶藝雙年展 臺灣臺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87年 第四十五屆國際陶瓷展 義大利法恩扎
1987年 新造型陶藝特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7年 實驗藝術──行動與空間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8年 媒體·環境·裝置展 臺灣臺中市 國立臺灣美術館
1988年 香港88現代藝術展 香港 菲利普·夏利豪基金會(Philippe Carriol Foundation)
1988年 中華民國當代陶瓷展──比利時、西德巡迴展 比利時、西德
1988年 新展新望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8年 中華民國第二屆陶藝雙年展 臺灣臺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89年 1989現代雕塑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中華民國現代陶藝邀請展 臺灣臺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89年 當代陶藝展 臺灣臺中市 國立臺灣美術館
1990年 藝緩──6/4藝展 香港 香港藝術中心
1990年 台灣現代陶藝──美國巡迴展 美國
1990年 中華民國第三屆陶藝雙年展 臺灣臺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0年 第三屆國際小型陶藝三年展 南斯拉夫薩格勒布
1991年 土十一人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2年 現代陶藝國際邀請展 臺灣臺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2年 中國現代陶藝國際邀請展 德國馬德堡 馬德堡文化史博物館
1992年 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一·陶藝研究 臺灣臺中市 國立臺灣美術館
1992年 台灣現代美術雙年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3年 World Clay Stomp’93 世界和平大壁飾 美國 亞利桑那大學美術館英语University of Arizona Museum of Art
1993年 台灣美術新風貌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3年 中華民國第五屆陶藝雙年展 臺灣臺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4年 台灣現代陶藝展 法國巴黎 中華新聞中心
1994年 「台灣當代藝術展」中澳交流澳洲巡迴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4年 Global Art Project’94 國際藝術交換計劃
1994年 國際陶瓷博覽會 臺灣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4年 「新域:台灣現代陶藝展」美國北部巡迴展 美國紐約、臺灣臺北市
1994年 「火+土」陶藝聯展 臺灣新北市 淡水藝文中心
1994年 現代雕塑五行之II:土──現代陶風 臺灣臺北市 玄門藝術中心
1994年 第四屆國際陶瓷展 日本美濃市
1994年 當下關注:台灣陶的新境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5年 「台灣當代藝術展」中澳交流澳洲巡迴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7年 「Waterhenge:Asia Edge」錄影藝術展 日本東京 日本基金會論壇(The Japan Foundation Forum)
1997年 土的詮釋──台灣陶藝展 臺灣臺北市、美國紐約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美國陶藝教育學會英语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for the Ceramic Arts
1997年 Global Art Project’96 國際藝術交換計劃
1997年 二二八美展──悲情昇華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7年 「中國旅程」兩岸三地裝置展 香港 香港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1998年 富邦藝術小餐車:天、地、人 臺灣臺北市
1998年 意象與美學:台灣女性藝術展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9年 磁信書寫:念念之間,紙上作品邀請展 臺灣臺北市 伊通公園
1999年 意象繪寫:紙上作品邀請展 臺灣臺北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藝術節」)
2000年 平安計劃:集集方舟裝置藝術展 臺灣臺中市 臺灣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2004年 華山論劍──第三屆藝術家博覽會 臺灣臺北市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2005年 台灣聲勢好大──2005藝術家博覽會
2013年 重回「新展望」:北美館當代脈絡的開拓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3年 從那之後──伊通公園25週年慶 臺灣臺北市 伊通公園
2016年 社藝流:竹圍大小ㄕˋ 臺灣新北市 竹圍工作室
2020年 儲回大地的藝術 臺灣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雙年展」)
2022年 愛與希望──2022世界女藝匯流藝術祭《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 臺灣台東縣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專案研究[编辑]

專案年份 研究專案 承辦單位 委託或補助單位
1998年-1999年 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全球藝術村實例 竹圍工作室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1年-2002年 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 國外案例彙編 淡水文化基金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6年 描繪亞洲藝能動量──藝術基地的合力效應 竹圍工作室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7年 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檢視臺灣藝術家駐村政策之發展 竹圍工作室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10年-2011年 創藝人才養成網 竹圍工作室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創新育成補助計畫
2012年-2014年 臺北邁向創意城市(都市再生與創意空間策略及行動委託專業服務案) 竹圍工作室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2012年 藝文生態前瞻研究計畫──策展人國際培力專案先期操作研究與規劃案 竹圍工作室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3年 藝術進駐網網站建置 竹圍工作室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14年 藝術聚落與藝術村政策發展研究 竹圍工作室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參考資料[编辑]

  1. ^ 順勢而為努力不懈 人生處處是機遇. 中央廣播電臺. 2020年5月29日 [2021年9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9月7日) (繁体中文). 
  2. ^ 蕭麗虹等 2008年,第130頁.
  3. ^ 3.0 3.1 3.2 徐光琴 1994年,第9頁.
  4. ^ 4.0 4.1 李嘉倩. 社會現象觀察家──蕭麗虹. 《陶藝》. 1999年7月5日, (第16期): 第58頁 (繁体中文). 
  5. ^ 5.0 5.1 福華. 蕭麗虹的陶板創作及其新貌. 《雄獅美術》. 1986年12月, (第190期): 第159頁 (繁体中文). 
  6. ^ 蕭麗虹 1993年,第92頁、第96頁至第97頁.
  7. ^ 7.0 7.1 賴瑛瑛 2004年,第124頁.
  8. ^ 徐光琴 1994年,第10頁、第13頁;賴瑛瑛 2004年,第124頁.
  9. ^ 蕭麗虹 1993年,第92頁.
  10. ^ 徐光琴 1994年,第10頁.
  11. ^ 11.0 11.1 徐文琴. 現代美術潮流的傳播者──藝術家蕭麗虹及其朋友們. 《炎黃美術》. 1994年3月, (第55期): 第18頁至第19頁 (繁体中文). 
  12. ^ 福華. 蕭麗虹的陶板創作及其新貌. 《雄獅美術》. 1986年12月, (第190期): 第160頁 (繁体中文). 
  13. ^ 徐文琴. 現代美術潮流的傳播者──藝術家蕭麗虹及其朋友們. 《炎黃美術》. 1994年3月, (第55期): 第19頁 (繁体中文). 
  14. ^ 蕭麗虹 1993年,第96頁.
  15. ^ 15.0 15.1 賴瑛瑛 2004年,第125頁.
  16. ^ 徐光琴 1994年,第26頁.
  17. ^ 徐光琴 1994年,第27頁.
  18. ^ 蕭麗虹 1993年,第27頁、第106頁.
  19. ^ 徐光琴 1994年,第28頁.
  20. ^ 20.0 20.1 蕭麗虹 1993年,第13頁、第106頁;徐光琴 1994年,第29頁.
  21. ^ 蕭麗虹 1993年,第14頁、第106頁;徐光琴 1994年,第30頁;賴瑛瑛 2004年,第127頁.
  22. ^ 徐光琴 1994年,第31頁;賴瑛瑛 2004年,第126頁.
  23. ^ 23.0 23.1 蕭麗虹 1993年,第21頁、第106頁.
  24. ^ 蕭麗虹 1993年,第35頁、第106頁.
  25. ^ 蕭麗虹 1993年,第72頁至第73頁、第107頁.
  26. ^ 26.0 26.1 蕭麗虹 1993年,第15頁、第106頁.
  27. ^ 27.0 27.1 蕭麗虹 1993年,第17頁、第106頁.
  28. ^ 28.0 28.1 蕭麗虹 1993年,第23頁、第106頁.
  29. ^ 29.0 29.1 蕭麗虹 1993年,第22頁、第106頁.
  30. ^ 蕭麗虹 1993年,第70頁至第71頁、第107頁.
  31. ^ 31.0 31.1 蕭麗虹 1993年,第18頁、第106頁;賴瑛瑛 2004年,第128頁.
  32. ^ 徐光琴 1994年,第32頁.
  33. ^ 徐光琴 1994年,第33頁.
  34. ^ 蕭麗虹 1993年,第28頁、第106頁.
  35. ^ 蕭麗虹 1993年,第36頁、第106頁.
  36. ^ 36.0 36.1 蕭麗虹 1993年,第19頁、第106頁;賴瑛瑛 2004年,第129頁.
  37. ^ 37.0 37.1 蕭麗虹 1993年,第20頁、第106頁.
  38. ^ 蕭麗虹 1993年,第29頁、第106頁.
  39. ^ 蕭麗虹 1993年,第30頁、第106頁.
  40. ^ 蕭麗虹 1993年,第31頁、第103頁、第106頁;徐光琴 1994年,第34頁;賴瑛瑛 2004年,第130頁.
  41. ^ 蕭麗虹 1993年,第49頁、第106頁至第107頁.
  42. ^ 蕭麗虹 1993年,第16頁、第106頁.
  43. ^ 蕭麗虹 1993年,第32頁至第33頁、第106頁.
  44. ^ 蕭麗虹 1993年,第37頁、第106頁.
  45. ^ 蕭麗虹 1993年,第38頁、第106頁.
  46. ^ 蕭麗虹 1993年,第39頁、第106頁.
  47. ^ 47.0 47.1 蕭麗虹 1993年,第40頁、第106頁.
  48. ^ 蕭麗虹 1993年,第74頁至第75頁、第107頁;徐光琴 1994年,第35頁;賴瑛瑛 2004年,第131頁.
  49. ^ 49.0 49.1 蕭麗虹 1993年,第34頁、第106頁.
  50. ^ 蕭麗虹 1993年,第48頁、第106頁.
  51. ^ 蕭麗虹 1993年,第50頁至第57頁、第107頁;徐光琴 1994年,第37頁.
  52. ^ 52.0 52.1 蕭麗虹 1993年,第52頁、第107頁.
  53. ^ 53.0 53.1 蕭麗虹 1993年,第53頁、第107頁.
  54. ^ 蕭麗虹 1993年,第107頁;賴瑛瑛 2004年,第58頁至第59頁、第130頁.
  55. ^ 蕭麗虹 1993年,第60頁至第61頁、第107頁.
  56. ^ 蕭麗虹 1993年,第66頁至第67頁、第103頁、第107頁;徐光琴 1994年,第36頁.
  57. ^ 徐光琴 1994年,第38頁.
  58. ^ 蕭麗虹 1993年,第68頁至第69頁、第107頁.
  59. ^ 蕭麗虹 1993年,第82頁、第107頁.
  60. ^ 蕭麗虹 1993年,第83頁、第107頁.
  61. ^ 蕭麗虹 1993年,第84頁、第107頁.
  62. ^ 蕭麗虹 1993年,第85頁、第107頁.
  63. ^ 蕭麗虹 1993年,第86頁至第87頁、第107頁.
  64. ^ 蕭麗虹 1993年,第88頁至第91頁、第107頁.
  65. ^ 賴瑛瑛 2004年,第134頁.
  66. ^ 賴瑛瑛 2004年,第131頁.
  67. ^ 賴瑛瑛 2004年,第132頁至第133頁.

參考文獻[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