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橄欖核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雕橄欖核舟
藝術家陳祖章
年份清 乾隆二年 1737年 (1737)
類型核雕
媒介橄欖核
尺寸1.6 cm × 1.4 cm × 3.4 cm(0.63英寸 × 0.55英寸 × 1.3英寸)[1]
收藏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收藏地臺北市士林區國立故宮博物院
登錄號故雕000182N000000000
網址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雕橄欖核舟是一件以橄欖果核雕琢成一艘小核雕工藝品。該文物目前於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2]並列為中華民國重要古物[3]

歷史[编辑]

此船為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雕刻師陳祖章所刻。陳祖章原籍廣東雍正年間進入造辦處任職。他利用橄欖核的形狀雕刻出了這艘船。隨著清朝於1911年辛亥革命中垮台,該雕塑成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部分。在經歷中日戰爭國共內戰的遷移之後,1948年,大量故宮珍貴文物隨中華民國政府至臺灣,此雕刻品亦在其中,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展示。

2021年4月,雕橄欖核舟曾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所舉辦之「人氣國寶展」展出。

描述[编辑]

雕橄欖核舟是一件由橄欖核構成的微型雕刻品,尺寸僅為1.4 x 3.4厘米(0.55 x 1.34英寸),高度為1.6厘米(0.63英寸)[1]。船內一共有八個人像,包括船夫、童僕及船客,每位人物的動態、表情各有不同。其中宋代詩人蘇軾坐在桌邊靠窗的位置。雕塑的側面有著精細的窗戶雕刻,中間有兩個面板可移動。船頂則是以繩子捲起來的帆。[4]

船底以行書刻蘇軾〈後赤壁賦〉全文,並陳祖章刻款。[5]該詩描繪了蘇軾在赤壁之戰的月圓之夜與朋友乘舟遊覽的情景。陳祖章在該作品中重現了該時刻,其中舟作為隱居的象徵,將人們安全地置於生命和水之上,盡顯精湛技藝。[6],顯示乾隆時期廣東地區所細緻的工藝技術,及反應南方工藝傳統對於皇室品味的影響。


參考文獻[编辑]

  1. ^ 1.0 1.1 Ganlan Olive Stone Miniature Boat with the Ode to the Red Cliff Carved on the Bottom. National Palace Museum.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4). 
  2. ^ 中華民國文化部. 清 乾隆二年 陳祖章 雕橄欖核舟(底刻「後赤壁賦」全文)-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中文(臺灣)). 
  3. ^ 清乾隆陳祖章雕橄欖核舟.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中文). 
  4. ^ Boat Carved from an Olive Stone. Digital Taiwan - Culture & Nature.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4). 
  5. ^ 國立故宮數位典藏-雕橄欖核舟(底刻「後赤壁賦」全文)
  6. ^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Art and Aesthetics.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June 2016).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