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前寮 (學甲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頭前寮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為舊時學甲十三庄中的中洲庄境內角頭聚落之一,也是學甲慈濟宮八選區中的西部郊區,行政區曾經規劃為學甲鎮西進里,里於民國95年08月進行里鄰調整,目前與民吉、光明及白渚等里合併為中洲里。[1]

地理位置[编辑]

位在中洲庄頭的南郊稍微偏西,聚落南邊有將軍溪由東偏北向西南流向,西邊則是隔著農田與西廍相望,東邊約300M則有臺南市道1號線經過。[2][3]

庄頭脈絡  [编辑]

頭前寮(Thâu-tsîng-liâu),一般的說法是明鄭後勤部隊的學甲地區先民,以及開基保生大帝大道公)平安登陸之地,因此眾人登陸地的廣場便就叫做大道公埔。[2][4]

然這些軍隊與先民登岸後並非全滯留(定居)於此,一如來自中國福建晉江深滬鎮滬江的侯高居(侯高車),在隨鄭軍運糧部隊登岸後,乃往初墾居於現今學甲區中洲之西的學仔內。又者,中國泉州府同安白礁鄉的陳、李、謝、莊等4姓先民,隨鄭成功部隊的運糧官陳一桂,於平安登陸後也四散開墾,陳、謝兩姓多居中社、縣內仔,李姓多居下社仔和七塊厝,莊姓則分居後厝仔庄,之後並向四面作放射狀的拓墾。[5] [2]

此外,陳姓的開基始祖陳一貴,其祖籍為金門碧湖,乃於宋代遷往金門碧湖。陳一貴有三子,長子招龍,次子石龍,參子瑞龍。陳一貴因反清而放棄家園,遂率領家眷十三名,於明永曆15年(1661年),追隨鄭成功遷臺時任鄭軍運糧官,由漚汪溪口(即今之將軍溪)進入內港於頭前寮上陸,之後便又向北建寮屯駐且自稱墾地為中洲。[6][7] 然而頭前寮並非學甲最早開墾的地方,據聞學甲堡地區最早拓墾的是南部的大灣,換句話說鄭氏軍隊在頭港和中洲南方的頭前寮登陸前,中社的謝姓和下社的李姓,即已有先民進行開墾。清代康熙32年(1693年)時,可能西部的海埔新生地已陸續形成,才陸續有張茂、李雲龍、林登山等人,以及後續以其他墾佃的移墾,而學甲中洲頭港三地,乃是當時先民們的拓墾中心。[8]

總的來說,早先時頭前寮僅僅是明鄭時期的一個轉運站,或者說是一個暫時的登岸落腳地點。漢人移墾來此,大抵是隨鄭成功來臺的軍民,共計約有陳、李、謝、莊等四姓,由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鄉於將軍溪畔頭前寮登陸開墾,逐漸向四面八方擴展墾地,在明鄭時期建立了「學甲十三庄」,即屬於天興縣[9] 然實際上落腳並長久開墾此聚落者,是祖籍在福建省福州府連江縣第8都曾家楊景鄉的謝新凱,其被尊為開臺祖,也因此頭前寮一般又叫做「謝厝寮」。[2][4]

交通  [编辑]

因緊鄰將軍溪河畔,故而早期的謝厝寮主要交通為河流,惟隨著陸路交通的發達,水路早已不再是主要交通要道。然而也基於此聚落的規模並不大,鄰近地區又有中洲二重港學甲等較大之庄頭,因此一些主要道路僅是從此聚落鄰近處經過。比較主要的路經道路有北邊的南市174號線,以及東邊的南市1號線,兩道路距離聚落約1公里左右,而距離聚落西邊2公里則是臺17號線。[7][9]

市174號線6K+100M(往南800米)謝厝寮位在西廍東南邊,與西廍兩聚落同樣都不在 174 線主幹道路旁,離主幹道(路南)約700米。[7]

宗教  [编辑]

才天宮是聚落主要的公廟,其主祀為謝府元帥,其它陪祀神祇則有 : 二太子、三太子黑虎大將軍、配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10] [11]

重要建物    [编辑]

鄭王軍民登陸暨上白礁謁祖紀念碑

明末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之後,有一部分軍民在頭前寮將軍溪畔登陸,並迎請宋代所雕之保生大帝開基神像在學甲建廟奉祀。[12] 而為紀念當初來臺得以平安地登岸,於是由原臺南縣政府在民國67年(1978年)立「鄭王軍民登陸暨上白礁謁祖紀念碑」,於鄭軍登陸地將軍溪北岸建立此石碑,供後世子孫們緬懷。[13]

白礁亭

據傳鄭成功部隊中有許多福建沿海一帶居民,其中的一支來自保生大帝信仰起源地泉州府同安縣白礁(今大陸地區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的軍民,隊伍中有一戶李姓人家從家鄉的慈濟宮恭請當地保生大帝,以及合祀的謝府元帥中壇元帥神尊等神尊同來做為渡海的保護神,於農曆3月11日在當時無荷蘭駐軍的將軍溪畔頭前寮登陸後駐紮,再繼續往更內陸的學甲前進、屯墾。[14]學甲慈濟宮早年是有回中國大陸謁祖的習俗,其後因日人的海禁政策以及戰事(二戰)等因素,而中斷了前往大陸的謁祖活動,之後遂發展成每年學甲13庄於農曆3月11日登陸日,組成香陣前往登陸地點頭前寮「請水」謁祖,遙祭中國大陸白礁宮祖廟,此乃為上白礁民俗活動之由來,其中的「上」有「前往」之意。[6][15] 因此活動受到各界信眾的認同,民國70年(1981年)為因應「上白礁」祭典盛大舉辦,在舀水祭儀舉行的場地建築此亭,以便各項儀式的進行。[16]

參考資料[编辑]

  1. ^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 
  2. ^ 2.0 2.1 2.2 2.3 黃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3.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gissrv4.sinica.edu.tw. [2024-05-24]. 
  4. ^ 4.0 4.1 黃 , 文博 .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 臺南 : 臺南縣政府 . 1998 :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5. ^ 周 , 宗楊 . 海風牽引臺17 從北馬仔到灣裡.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105–110. ISBN 978-986-04-3025-7. 
  6. ^ 6.0 6.1 姜 , 天陸 .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7. ^ 7.0 7.1 7.2 黃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8. ^ 戴 , 文鋒(主編)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9. ^ 9.0 9.1 陳 , 桂蘭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7–126 . ISBN 978-986-04-3023-3. 
  10. ^ 黃, 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 
  11. ^ 才天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4-05-24] (中文(臺灣)). 
  12. ^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資訊網.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2018-09-14 [2024-05-24]. 
  13. ^ 學甲慈濟宮.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14. ^ 學甲上白礁暨刈香.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15. ^ 林 , 瑋嬪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 以學甲十三庄祭祀體系為例 (成果報告). 臺北: 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4 . 
  16. ^ 學甲慈濟宮.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