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朱為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朱為白(1929年-2018年),生於南京,青年時期隨國民政府遷臺,後定居臺灣並展開其藝術創作追求,是東方畫會的畫家成員之一。

生平[编辑]

朱為白原名朱武順,出生於中國南京。家中祖、父、兄長三代皆以裁縫為業,培養出擅長刀剪裁割的家學。[1]:56-57對日抗戰末期,入南京重輝商專,但不久國共戰火延燒,遂投考陸軍通信兵學校,畢業後因派駐青島的機緣,見識到德國人在租界現代化的整齊規劃,及留在當地的俄羅斯人在繪畫、舞蹈方面的表現,讓他的藝術思潮受到啟蒙。1949年,朱武順隨國民政府遷台,幾度調防,最後才安頓於總統府後方的通信單位。1953年,進入「雲和畫室」隨廖繼春習畫,之後受霍剛、李元佳的鼓勵及影響,在現代藝術先驅李仲生的帶領下,潛心研究現代藝術表現形式,並於1958年加入「東方畫會」參與第二屆東方畫展,開始以「朱為白」為畫名持續創作並參與展出,從此開始他的藝術創作生涯。[1]:90

白,是空白、是純淨、是虛無、是無窮無盡,具有豐富的理念性意涵。朱為白以此自勉、敦促自己,希望在藝術創作生涯與人生旅程中,盡己之力,窮畢生之志[2]。除了「為空白有限的生命添加一點可追尋的痕跡」,也期盼超脫人事的紛雜,沉澱出更純粹的自我[3]

創作分期[编辑]

根據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人員方美晶的研究,朱為白的藝術創作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1953-1983: 「悟」(Awakening)的時期[2]:131-178[编辑]

奠基於廖繼春與李仲生的啟蒙,這時期朱為白受到空間主義創始人封答那(Lucio   Fontana)作品的啟發,激起了突破二度空間自由發展的勇氣,開啟了一系列透過異度空間表現中國哲學性思考及對生命的訴求之創作摸索,然過程中卻歷經許多的挫折困頓與掙扎,在不斷的內省及與深化之後,才又找到自己的方向。但也因為這樣的苦悶時期,朱為白先是轉向黑白木刻版畫創作,從而展示了他心靈世界的另外一面,創造了完全屬於朱為白風格的黑白木刻版畫世界:一個沒有血腥鬥爭,也沒有工業污染的「竹鎮」世界,從人物造型到情節性的事件和環境氛圍的渲染,朱為白的刻刀下這個虛擬的「竹鎮」充滿人情味,也透露著和諧、平寂和自在。此時期的木刻版畫代表作有: ﹤舞﹥(1976)、﹤竹鎮歡喜圖﹥(1977)、﹤竹鎮平安樓﹥(1978) 、﹤上升的舞﹥(1983)等。

80年代以後,朱為白走出﹤竹鎮﹥的木刻系列,重新又將主要精力投入抽象藝術的創作,在不斷的內省及與深化之後,也漸次釐清自己與封答那藝術的差異。對於封答那的影響,朱為白並不是照單全收地仿效。在材料上,他使用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材料;在技法上,他不像封答那以挖洞或割裂創作,而是使用剪割與折貼;在思想上,他並不強調材料物理上的行為,而是以表達中國生命哲學為創作核心。

1981-1999: 「化」(Transformation)的時期[2]:77-129[编辑]

朱為白的異度空間表現越趨成熟。不同於封答那延續的是西洋油畫的畫布傳統,往往在畫布上塗上有色的顏料,然後才在有顏料的畫布上進行挖洞與割裂,朱為白在1980年代起,以布為材料創作的「經緯系列」,可視為他在材料探索上的重要里程碑。他巧妙運用中國傳統工藝概念,以粗布、麻布為經緯,將纖維織物重疊、捲曲、貼裱、抓皺,以更簡化精練的創作語彙展開更純化的畫面空間。他常常以刀代筆,割破布料,突破平面與立體的借順勢而出的纖維與毛邊城為畫面的主角之一,而摻和其中和層層重疊的布料,也因剪、貼等技法的不同而產生殊異的造型與線條美感。此時期作品以黑、白、紅為主要色調,在簡約、抽象、虛實的風格中,呈現作者內省而一以貫之的藝術堅持。代表作如:﹤結緣﹥(1984)、﹤淡淡的私情﹥(1985)、﹤天地一色﹥(1993) 、﹤天與地﹥(1994)、﹤破立﹥(1995)、﹤破思﹥(1995)、 ﹤探索﹥(1995) 、 ﹤歸元﹥(1995) 、 ﹤歸元縱橫﹥(1995) 、 ﹤歸元組合﹥(1997)。

1998-2018: 「淨」(Purification)的時期[2]:35-75[编辑]

1990年代,朱為白更精準掌握布料特性,用以清楚表達他徹底領悟的道家生命哲學,成為東方空間主義代表藝術家。他甚至捨棄了本來就不多的幾個原色,只取黑白,在帶塊面和小造型的對比中,以黑飾白或以白飾嘿,或者連黑白的對比和呼應都不要,只以媒介材質的不同,以黑飾黑或以白飾白,以最單純的形式達到具豐富包蘊性和內斂力的視覺震撼效果,詮釋了老子《道德經》中「大白若辱(黑)」、「大象無形」的哲學辯證。1999年到2003年間,他運用了兼具立體圓弧造型及筆直線條的棉花棒,發展出流動起伏、偃仰顧盼的空間創造。他抽離物件的實用性,隨著立體物件構築的深度感,及上下左右各種佈局,在畫面演繹成無聲的節奏,反射出更大的想像空間。2004年以降,朱為白不但能夠將單色布料轉化為意義豐富的作品,也將此一單色思維,再從布料延伸到紙張,以爐火純青的刀剪技法,創造出既簡化卻又充滿境界性的作品。他以線裝書技術將相同材質與色彩的紙張做成冊頁,以割劃技法使之產生空間與境界。

此時期的代表作有:

  • 1998-2003 單色布料裁貼作品,如﹤大淨化﹥(2003)、﹤微思―黑﹥(2003)、﹤微思―白﹥(2003)、﹤唯我―黑﹥(2003)、﹤唯我―白﹥(2003)。
  • 2001-2003 單色麻布棉花棒構圖作品,如﹤玄上﹥(2002)、﹤淨化黑白―棒棒系列﹥(2002) 、﹤心動―棒棒系列﹥(2002)。
  • 2004-2005 單色紙張割剪造境作品,如﹤深化﹥系列作品。
  • 2007-2010 懸掛式及立體式的冊頁紙雕,如﹤福言禪境1-10﹥(2010)、﹤心靜福﹥(2010)、﹤惜福﹥(2010)。
  • 2013-2014 織景作品,如﹤春耕﹥系列作品。

風格定位[编辑]

在藝術史學家廖仁義眼中,朱為白在臺灣的藝術史上,乃至於在中國的藝術史上,甚至在整個人類世界的藝術史上,都可能是唯一一位將裁縫師的工具與技法運用到藝術創作上的藝術家,特別是運用到現代藝術的創作中。與當代藝術中複合媒材作品之屬不同的是,朱為白的裁剪技法,並不是為了標榜時代性與流行性,而是起源於家學,覺醒於扎扎實實地親手操持應用於創作之中,凸顯其藝術獨到的「刀剪精神」[1]:11

朱為白對李仲生倡導的「藝術家要能創新境」深有體悟,他以東方精神為創作底蘊,致力探究西方現代藝術思想,從中找尋抽象藝術的原理,逐漸塑造出屬於他的獨特風格。1964年,朱為白結束20年的軍旅生涯,在秦松的推薦下,前往蔣宋美齡創辦的華興育幼院教導美勞,任教20年,活潑的教學方式,讓院內學生參加國內外比賽屢獲大獎,更使其成為知名的兒童美術名師[1]:63-67。這時期的作品,以鄉土寫實版畫為主,亦反映他自小在家鄉及來臺後的生活記憶及經歷,充滿童趣,且純真溫馨[1]:27-30

80年代後,朱為白展開全新的創作風格,受家學的裁縫淵源與美術教學經驗,開始以紙張、布料作為創作媒材,以刀取代畫筆,在多層重疊的紙張、布料表面割劃出一道道痕跡,突破二度空間的侷限,創作出展現生命體悟與虛實空間的作品,從此刀、剪成為他主要的創作方式,風格亦轉為抽象[4]。2004年後,朱為白進一步發展出獨特的「冊頁」系列,將抽象藝術的意境具體地立體化,擴充了雕塑的定義,也豐富了藝術的表現。[1]:137[5]朱為白認為:「意想不到的,才是藝術的創作;意想得到的,只是技術的創作」[6]

他自俯拾皆是的生活用品中取材,不論是冊紙、布匹或是棉花棒,皆為其創作素材,作品中所呈現的純真、自由、樸實等特質,則是創作者一以貫之,堅持不變的追求,終其一生近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使之成為引領臺灣現代藝術新思潮的先驅之一[6]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廖, 仁義. 天地˙虛實 朱為白. 台中: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5. 
  2. ^ 2.0 2.1 2.2 2.3 方, 美晶. 抱樸守真的尋道者―試探朱為白的藝術創作觀念. 臺北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5: 16. ISBN 986-00-0576-1. 
  3. ^ 賴, 瑛瑛. 圓融美滿的美感實踐―訪朱為白談個人早期的創作. 美術. 1996-08,. 台北市立美術館。 (67): 72-79. 
  4. ^ 劉, 永仁. 空間織白―朱為白之藝術精神,朱為白個展. 臺中市: 大象藝術空間有限公司. 2014: 10–11. ISBN 978-986-89696-6-7. 
  5. ^ 廖, 仁義. 走象藝術誕生之地:速寫朱為白. 臺中市: 月臨畫廊. 2010: 5. 
  6. ^ 6.0 6.1 擘空‧探索 朱為白藝術創作六十年. 創價藝文. 2015-07-01.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