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林慶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慶雲(1927年12月13日—2003年12月20日)臺灣第一代攝影家。出生於屏東縣林邊鄉放索庄(今水利村)。他透過相機紀錄了近60年的歲月,[1]曾籌組「東光攝影會 」、「單鏡頭攝影俱樂部」,推動屏東地區攝影藝術發展長達40年。曾在屏東、高雄台南台北等地舉辦個展七次,參加聯展百餘次。曾受聘擔任台灣省影展、台灣省攝影學會月例沙龍、台北國際影展、高雄市影展、高雄市攝影學會高雄市影展等評審委員。創作至70餘歲,2003年因心臟病發作病逝,享壽78歲。[2]

生平

字時雨 ,1927年出生於屏東縣水利村。1943年考入拓南農業技術訓練所,1944年以農業技術員身分派至婆羅洲,二戰結束兩年後返回臺灣,開始接觸業餘攝影,並擔任中華日報駐屏東市特約記者,[2]:12,1061951年成為土地文件和土地測量代書,同時創立代書事務所,因時間彈性故利用業餘研究攝影。[3]:1321957年與東港攝影同好吳吉川、許得全、王啟宗、謝德正、潘文宗等籌組「東光攝影會」,為屏東地區最早的攝影藝術團體。1965 年廣納屏東、潮州、東港地區攝影共同愛好者,重組「單鏡頭攝影俱樂部」,在擔任會長近40年間,推動並支持攝影藝術,發揮戰後屏東地區攝影發展的主導作用。[2]:12,106

1960年首次參加攝影比賽以兩件作品入選,並連續參加第七至十屆「綠舍美展」,及榮獲台北沙龍優秀作家獎。獲得榮譽包括:台北市攝影學會榮譽博學會士、高雄高青攝影學會榮譽博學會士、中國藝術攝影協會榮譽博學會士、望角攝影藝術研究會榮譽高級會士、屏東縣立文化中心頒發「美術成就獎」。[4]作品典藏包括:台北市立美術館三件〈窺〉、〈 捕雨傘 〉 、〈 客家阿婆〉;高雄市立美術館三件〈薪 火〉、〈爺爺回家〉、〈放學〉;[3]中興大學藝術中心二件〈街〉、[5]〈雨後〉。[6]2003年12月20日逝世,2006年家屬將其創作與文獻捐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並舉辦「人生紀實:林慶雲攝影展」回顧展。[2]:8,108

作品風格

林慶雲終生投入攝影藝術,為臺灣鄉土紀實攝影家。[3]早期攝影風格以鄉土寫實為特色,拍攝臺灣日常的生活風貌。[7]1971至1972年間,受聘明志工專工業設計中心任教,因接觸西方美學思想啟發,攝影觀念及作品風格明顯轉變,[3]:131從寫實風格轉為心象攝影的呈現;[1]他透過巨視、微視、近攝的方式拍攝,呈現抽象意念。[7]作者之子林磐聳教授表示,父親攝影創作類型大致可分兩類:一種是偏「再現性」的視覺美學。以客觀紀實的手法,透過攝影機械精密功能的記錄鄉土生活的人事景物,稱「掌握物象的眼睛」或「時代的眼睛」;另一種是強調「表現性」的造型語彙。強調個人主觀的思考,藉助相機的敏銳觀察,由外在實體用以創造「心象」,稱「透視物象的眼睛」或「內在的眼睛」。[2]:14,102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美典藏網站林慶雲作品〈牧牛童〉查詢. 
  2. ^ 2.0 2.1 2.2 2.3 2.4 人生紀實—林慶雲攝影展. 臺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06. ISBN 986-00-7077-6. 
  3. ^ 3.0 3.1 3.2 3.3 吳, 東倫. 鄉土紀實攝影探討—以屏東攝影家林慶雲、李秀雲、劉安明為例. 屏東: 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2015. 
  4.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美典藏網站林慶雲作品〈窺〉查詢. 國美典藏.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5. ^ 中興大學藝術中心. 中興大學藝術中心典藏作品〈街〉查詢. 
  6. ^ 中興大學藝術中心. 中興大學藝術中心典藏作品〈雨後〉查詢. 
  7. ^ 7.0 7.1 創價藝文. 影像時光 林慶雲攝影展.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