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Hannyi/長恨歌編輯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形容女子感動落淚的楚楚可憐模樣。圖為梨花。

長恨歌》,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作,是一首長篇的敘事詩,同時也是白居易最為人傳頌的代表作。白居易把《長恨歌》歸為「感傷類」的詩歌,一般認為是描寫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是一個將歷史典故融於感性藝術中,以富層次韻味的抒寫筆法,所描繪出的淒美的愛情故事。由於白居易並未明確揭示全詩的主題,因此歷代學者對《長恨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直到現代仍被廣泛研究探討。《長恨歌》也對許多後代的文學作品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長恨歌傳》、《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長生殿》等,甚至影響了日本的文壇,如《源氏物語》、《枕草子》等,而有「飄洋過海到東瀛的愛情典範」的美譽。

全文[编辑]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迴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迴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迴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雲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迴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創作背景[编辑]

长恨歌》是中國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当时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遊仙游寺,有感于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于是创作了这首《长恨歌》。

內容[编辑]

《長恨歌》是白居易將許多歷史典故融合編撰後,以歌行體表達的一個完整的故事。[1]白居易為增加詩歌本身的纏綿與傳奇性,對事實曾做若干改變。[2]詩歌裏包含了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以及漢武帝李夫人的故事,而又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最為主要。[3]全詩可以分為四段[4][5]

第一段:貴妃受寵[编辑]

這一段講楊貴妃受到唐玄宗寵愛的故事,最後以「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作結尾,一氣直下連結次段。[4]

相關的史實與典故[编辑]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即位,714年改元「開元」。開元年間,唐玄宗精勵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而他本人又多才多藝,引導了盛唐時期的文化走向。[6] 然而晚年的唐玄宗精勵圖治的精神漸漸改變,對內將政權委任於權相李林甫楊國忠,對外重用安祿山等人導致軍權失衡,自己則縱情於聲色。[7]

楊貴妃父親早逝,成長於叔父家[8][9],後來成為壽王李瑁的妻子[9]唐玄宗早年寵愛武惠妃,開元25年武惠妃去世[10],玄宗非常哀傷,後宮沒有其他女性再能符合玄宗的心意。有人楊貴妃的美貌告訴唐玄宗,玄宗召見楊貴妃後,便將她納入宮中,用當初待武惠妃的禮遇對待楊貴妃。[8]天寶初年冊封為貴妃。而後貴妃的姊姊三人分別受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堂兄弟楊銛為鴻臚卿[8];楊釗(後改名國忠)為侍御史[11],取太華公主。楊家權傾天下,他們的要求,各政府官員順從照辦如同面臨皇帝旨意一般。[8]

天寶年六年(747年)十月,唐玄宗改「溫泉宮」為「華清宮」。這是玄宗時常造訪的地方,天寶十四年十月唐玄宗還有巡幸華清宮的紀錄,[12]同年十一月,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為理由,從河北起兵向西進攻。[8]

文學表現手法[编辑]

白居易的《長恨歌》有許多悖離史實之處。黃永年認為這些與史實不符之處,是白居易明知故犯,而非不知典故。《長恨歌》開頭記載:「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然而唐玄宗在納楊貴妃之前已有武惠妃等寵妃,並非「多年求不得」;楊貴妃先成為壽王之妃,也並非「初長成」、「人未識」,故而這段與史實有違。對這個相違處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白居易這是傳統的「春秋筆法,為尊者諱」,不能寫出當代君王做的大壞事[13][14];另一種解釋則是從文學創作著眼,認為白居易這樣寫的目的是出於文學的美化,讓主題更為集中,防止旁生枝節。[15][2]

第二段:馬嵬驚變[编辑]

這一段講楊貴妃在馬嵬坡被賜死的事。其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暗示了下一段的內容,與下一段回京城後的徬徨念舊相呼應。[4]

相關的史實與典故[编辑]

安祿山攻下潼關後,唐玄宗離開長安向西行,到了馬嵬驛時,禁軍大將陳玄禮太子合謀殺楊國忠。然而楊國忠死後,聚集的四軍仍不散去,玄宗派高力士去詢問狀況,對方回應道「賊本尚在!」「賊」指的就是楊貴妃。唐玄宗不得已,只好下召,楊貴妃最後被縊死於佛室,享年38歲。[16][17]

貴妃死後,玄宗與太子分道而行,玄宗往扶風縣而去。在扶風縣,軍隊一度騷動。接著離開扶風繼續前進,先到陳倉,再到散關。這時軍隊分為六軍,由潁王李璬先行,由壽王李瑁等人分別統率六軍,前後左右相次。接著經過益昌縣、普安郡、巴西郡,最後到了蜀郡。[12]這時,太子已在靈武即位,並且尊稱玄宗為太上皇[18]

文學表現手法[编辑]

黃永年認為白居易用「君王掩面救不得,迴看血淚相和流」描述這段歷史並不真實。黃永年認為在當時危急的情況之下,唐玄宗首先考量的會是自己的安危;而在陳玄禮高力士楊國忠楊貴妃的紛爭之中,陳玄禮與高力士與玄宗的關係更深,是四十年前就一起和謀奪取政權的伙伴,加上又負有扈從的重任。所以當不能兩全時,玄宗必定傾向陳、高一方。從事後事態的發展也可看出,玄宗前往成都、而後返回長安,甚至受到肅宗的監視時,玄宗都仰賴陳玄禮、高力士的扶持。[19]

第三段:明皇思念[编辑]

這一段講唐玄宗在南宮的思舊之情。其中用「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暗示下一段的道士在仙界尋訪貴妃的內容。[4]

相關的史實與典故[编辑]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唐軍收復長安,肅宗於是派人迎接玄宗回京。[12]唐玄宗回長安的中途,曾想要為楊貴妃舉行喪禮,然而遭到禮部侍郎李揆的勸阻。於是唐玄宗放棄了為貴妃舉行喪禮的念頭,然而仍秘密將貴妃改葬於別的地方。[8]回到長安後,玄宗在大內長安殿的臨時太廟祭拜謝罪後,開始居住在興慶宮。後來乾元三年,玄宗被移居西內,這是因為宦官李輔國離間玄宗、肅宗的關係。這時高力士陳玄禮等人也受到貶謫,令玄宗感到非常不愉快。[12]

文學表現手法[编辑]

這一段白居易用從正面與側面描寫唐玄宗思念楊貴妃之情。[20]這一段以前,《長恨歌》主要著重於現實的描寫;而從這一段開始,白居易開始運用幻想手法建構故事。[21]林文月認為白居易此處用筆細膩,其中情與景的烘托,很能堆砌唐玄宗對楊貴妃刻骨銘心的深情。[20]

第四段:仙界尋妃[编辑]

最後一段講道士招魂之事,一直到最後一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點出全詩的主題,戛然而止。[4]

相關的史實與典故[编辑]

唐玄宗寶應元年(762年)在西內去世。[22]

這一段所用的歷史材料,也包含了漢武帝與李夫人的故事。[3][23]為了參照起見,並敘述如下:

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通曉音樂,擅長歌舞,很受到漢武帝的喜愛。一次李延年在漢武帝前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嘆道:「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人嗎?」平陽公主告訴漢武帝:李延年有個妹妹。李延年的妹妹就是李夫人了。於是漢武帝召見李夫人,發現她實在美麗,並且擅長舞蹈。李夫人去世後,漢武帝思念不已,這時有一個齊國方士少翁說他能招致李夫人的魂魄。於是少翁在晚上,點起燈燭,設立帷帳,陳列酒肉,並讓漢武帝坐在別的帷帳裏。漢武帝在帷帳中看到引一個與李夫人很相像的美貌人影,卻又不能靠近。在此之後,漢武帝就更加思念李夫人了,還作了一首詩:「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24]白居易作了一首《新樂府‧李夫人》。[25]

文學表現手法[编辑]

黃永年認為唐玄宗回到長安後,無論居住於南內西內的期間內,都不可能有請方士楊貴妃魂魄的舉動。因為歷史上有許多大的案件都與交通左道、巫祝、方士之類發生牽連,甚至玄宗早年曾自行處理的許多案子也如此。因此回到長安之後,受到肅宗政權監視的情況下,玄宗不太可能會與方士接觸而留下把柄。此外在南內興慶宮居住時,玄宗的安危正有賴陳玄禮高力士的保護,而陳、高二人正是殺害貴妃事件中主要的人物;而移居西內後,玄宗幾乎失去行動自由。因此都不可能有請方士招魂的舉動。[26]

陳寅恪認為《新樂府‧李夫人》可視為白居易為《長恨歌》寫下的註腳。黃永年也贊同這個觀點,且進一步認為《長恨歌》裏尋覓楊貴妃的情節,是白居易以李夫人的故事為藍本所編造,而非採集社會上已有的傳說。因為在當時流傳的玄宗與貴妃的傳說中,雖有涉及方士,卻沒有請方士尋覓貴妃這一類的故事。[23]《評點音注十八家詩鈔》認為這一個橋段,班固寫來讓人感到鬼氣森森,然而白居易寫來卻宛然如仙。白居易描述的特別之處在於他不寫兩人的碰面,因為一旦碰面,就是鬼故事、或夢境的寫法了。[27]

流傳與影響[编辑]

白居易在世時《長恨歌》的流傳狀況[编辑]

《長恨歌》在白居易在世時,就已經廣為流傳於社會各階層。白居易寫給好友元稹的《與元九書》中,就曾記載《長恨歌》廣為流傳的狀況。[28]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寫的《弔白居易》詩也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的句子,可見《長恨歌》在當時的流傳極為廣泛。[29]

受《長恨歌》影響的作品[编辑]

長恨歌傳[编辑]

《長恨歌》影響了許多後代的文學作品,包括陳鴻的《長恨歌傳》,[20]唐人傳奇的名篇。

戲曲作品[编辑]

許多戲劇作品受到《長恨歌》的影響,如元朝王伯度《天寶遺事諸宮調》、元朝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雜劇、清朝洪昇長生殿[30]、現代劇作家曾永義的《楊妃夢》[31]等。

日本的作品[编辑]

日本平安時代紫式部源氏物語》受到《長恨歌》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源氏物語》首帖《桐壺》受到《長恨歌》的影響最為明顯,其影響可分為直接攝取與間接容受兩種方式。[32][33]此外清少納言的《枕草子》也受到《長恨歌》的影響,例如:清少納言認為「梨花」是色澤乏善可陳的花朵,然而因為讀到《長恨歌》用「梨花一枝春帶雨」形容楊貴妃,因而讓清少納言認為梨花「唐土卻以為無上可人之物,竟以之入詩文」,因此認為梨花一定有其無可比擬的優點。[34]

評論與研究[编辑]

白居易對《長恨歌》的評述[编辑]

白居易將《長恨歌》分類為「感傷」類的詩歌。[35]在《白氏文集》裏,白居易對《長恨歌》的評論有兩處。在《與元九書》,白居易認為《長恨歌》雖然與「雜律詩」等作品受到許多人喜愛,但是並不是自己最重視的作品[28];然而白居易在編輯自己的文集後寫的《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則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36]

歷代的評論[编辑]

由於《長恨歌》的知名度高、話題敏感,且白居易並未明確揭示全詩主題,歷代解讀此詩也有許多評價與爭論。例如張戒[37]周紫芝[38]、張祖廉[39]等,或從禮教出發,認為《長恨歌》描繪愛情的內容太俚俗、輕薄。沈括[40]范溫[41]張戒[42]楊慎[43]趙翼[44]認為《長恨歌》記載唐玄宗楊貴妃的史實有錯誤。而薛雪與周紫芝意見不同[45]王楙不同意張戒的批評[46]。此外如趙翼[47]王國維[48]對全詩給予很高的評價。

近代的研究[编辑]

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曾考證許多話題,如“楊貴妃入宮時是否是處女”。他認為“欲瞭解此詩,第一,須知當時文體之關係,第二,須知當時文人之關係。”、“……樂天之長恨歌,……實係自許以為壓卷之傑構,而亦為當時之人所極欣賞且流播最廣之作品。此無怪乎壓千歲之久至於今日,仍熟誦於赤縣神州及林海外,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元微之白底長慶集序中語)也”。

游國恩等人認為長恨歌有諷刺,也有同情,然而就客觀來看,同情的效果遠大於諷刺。[21]

注釋[编辑]

  1. ^ 黃永年《長恨歌新解》:「《長恨歌》……係選擇若干史實,加以徹底改造編撰,使之成為一完整故事,而用歌行這種體材寫出來的文學作品。」收錄於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出版,ISBN: 9570815027,259頁。
  2. ^ 2.0 2.1 林文月《長恨歌對長恨歌傳的影響》:「白居易寫《長恨歌》,為增加詩歌本身的纏綿與傳奇性,對事時曾做若干改變……「楊家有女初長成……」細讀《長恨歌》全篇,由前段述玄宗貴妃之歡樂;而中段馬嵬坡賜死之悲哀;更及於後段玄宗之刻骨思念,詩中自然流露著一段綿綿不盡之恨。作者所企圖者,毋寧乃這一種纏綿悱惻之氣氛情調的製造,而未必如陳鴻所謂『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者也。』故所謂『養在深閨人未識,一朝選在君王側』與其說是白居易『為尊者諱』,不如說係出於文學之美化與誇張更為恰當。白居易分其詩集為諷諭、閒適、感傷、雜律等四類,《長恨歌》不入諷諭類,卻入感傷類,同時在『與元九書』中作者異常自謂:『今僕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可知白居易當時寫《長恨歌》,其感傷之成分必濃於諷諭之成分無疑。」載於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出版,248-9頁。
  3. ^ 3.0 3.1 李建章《關於長恨歌的評價問題》:「我們認為,《長恨歌》的開頭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不僅標出諷刺的對象和內容,而且暗示了後半篇虛構的情節是以漢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為藍本渲染而成的。說它是『籠罩全篇』,亦無不可。……但更值得我們注意的,卻是白居易自己後來作的另一首詩……漢武帝,初喪李夫人……可以說,這就是詩人創作《長恨歌》在構思時的基本觀點。……把這首詩和《長恨歌》後半篇比較,不僅大意相似,而且有些詞句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前者是通過方士降魂這樣一個在歷史上早已被揭穿的騙局,描寫漢武帝的昏迷好色和受惑之深……而《長恨歌》則是通過從求女選妃至方士訪仙一段荒淫禍國作孽自受的故事的全面描述,諷刺唐明皇好色縱欲昏迷不悟,結果給國家帶來巨大災難,自己也身受其禍……前者是寫漢武帝之惑,最後落腳到唐明皇;後者是寫唐明皇之惑,卻先以漢皇的名字開篇。從他們的關係來看,前者顯然是因類而及,而後者則是主要的。」載於《武漢大學學報》1959年第10期。轉引自王万岭《長恨歌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ISBN: 9787305077999。208頁。
  4. ^ 4.0 4.1 4.2 4.3 4.4 乾隆帝《御選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5. ^ 王万岭認為:「《御選唐宋詩醇》劃分《長恨歌》段落的標準非常明確和合理,完全符合敘事詩的結構特點,一直為後人所接受和遵循。」王万岭在《長恨歌考論》中,也將《長恨歌》劃分為四段以比較異文,然而起迄文句與《御選唐宋詩醇》略有差異。以下據《御選唐宋詩醇》的分段,而用王万岭下的標題。參見王万岭《長恨歌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ISBN: 9787305077999,136、143、148、152、與278頁。
  6. ^ 王万岭《長恨歌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ISBN: 9787305077999。9至10頁。
  7. ^ 王万岭《長恨歌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ISBN: 9787305077999。11至19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舊唐書‧楊貴妃傳》。
  9. ^ 9.0 9.1 《新唐書‧楊貴妃傳》。
  10. ^ 《舊唐書‧武惠妃傳》。
  11. ^ 《舊唐書‧楊國忠傳》。
  12. ^ 12.0 12.1 12.2 12.3 《舊唐書‧玄宗本紀》。
  13. ^ 趙與峕《賓退錄‧卷九》:「白樂天《長恨歌》書太真本末詳矣,殊不為君諱。然太真本壽王妃。顧云:『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何耶?蓋宴暱之私猶可以書,而大惡不容不隱。《陳鴻傳》則略言之矣。」
  14. ^ 史繩祖《學齋佔畢‧卷一‧詩諱國惡》:「洪氏容齋隨筆謂元稹連昌宮詞有規諷,勝如白居易《長恨歌》,然余竊謂前賢歌詠前世之事,可以直言,而當代君臣則宜諱國惡。如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子曰:「知禮。」蓋為國惡諱也。司敗曾不知之,乃云:「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何其謬哉!唐明皇納壽王妃楊氏,本陷新臺之惡,而白樂天所賦《長恨歌》乃謂『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則深没壽邸一段,蓋得孔子答陳司敗遺意矣。《春秋》為尊者諱,此歌深得之。」
  15. ^ 黃永年《長恨歌新解》收錄於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出版,ISBN: 9570815027,255頁。
  16. ^ 《舊唐書‧楊貴妃傳》:「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17. ^ 《舊唐書‧玄宗本紀》:「及誅楊國忠、魏方進一族,兵猶未解。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
  18. ^ 《舊唐書‧肅宗本紀》。
  19. ^ 黃永年《長恨歌新解》,收錄於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出版,ISBN: 9570815027,243-4頁。
  20. ^ 20.0 20.1 20.2 林文月《長恨歌對長恨歌傳的影響》:「陳鴻於白居易《長恨歌》,除上述玄宗納壽王妃有所修正及若干處秩序顛倒外,其餘悉據《長恨歌》順序而開展故事,只是在文筆方面較詳盡而已,其中多處甚且有直襲原詩之痕跡……大體而言,詩歌凝煉含蓄,而傳文則宛轉詳密,此乃詩與散文為用不同之處。不過,《長恨歌傳》亦有較《長恨歌》疏簡之處,例如:於玄宗思念貴妃之悲苦心情,《長恨歌》云……從正面與側面的描寫,情與景的烘托,白居易用筆細膩,頗能堆砌玄宗對亡妃刻骨銘心的深情;而《長恨歌傳》僅云……雖文字大體仍一歌詞,然而陳傳則平鋪直敘,僅作情節之交代而已,感人之力不逮前者甚矣!至如《長恨歌傳》結尾云……散文體之傳奇,本有首尾交代清楚之必要,然而這種理智的敘述,較諸《長恨歌》結語:『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究竟韻味遜遠矣!」載於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出版,251-254頁。
  21. ^ 21.0 21.1 游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主編《中國文學史》:「《長恨歌》……的主題思想也具有雙重性,既有諷刺,又有同情。詩的前半露骨地諷刺了唐明皇得荒淫誤國……諷意是極明顯的。從全詩來看,前半是長恨之因。詩的後半,作者用充滿著同情的筆調寫唐明皇的入骨相思,從而使詩的主題思想由批判轉為對他們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是長恨歌的正文。但在歌頌和同情中仍暗含諷意,如詩的結尾兩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重色輕國造成了這個無可挽回的終身恨事。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詩的客觀效果是同情遠遠地超過了諷刺,讀者往往深愛其「風情」,而忘記了其「鑑戒」。這不僅因為作者對明皇的看法存在著矛盾,而且和作者在刻劃明皇相思之情上著力更多也很有關係。長恨歌的藝術成就很高,前半現實,後半則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沒有豐富的想像和虛構,便不可能有「歸來池苑皆依舊」一段傳神寫照,特別是海上仙山的奇境。但虛構中仍有現實主義的精確描繪,人物形象生動使人不覺得是虛構。語言和聲調的優美,抒情寫景和敘事的融合無間,也都是長恨歌的藝術特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初版,上冊529-530頁。
  22.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23. ^ 23.0 23.1 黃永年《長恨歌新解》:「玄宗入居南內、西內後之不可能招致方士,則在本朝曾任秘書省校書郎的白居易不會不懂得。陳寅恪先生《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李夫人》條曾指出《李夫人》此篇『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楊妃,縱令妍姿豔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等句與《長恨歌》的關係,以論證《長恨歌》『後半節暢述人天生死形魂離合之關係』,實『由漢武帝李夫人故事轉化而來』。我亦有同樣的看法。我並認為,這段方士尋覓貴妃的情節,並非白居易採即以在社會上流播的故事傳說,而即係白居易以漢武帝李夫人為藍本所編造,因為在唐人雜記小說中有關玄宗貴妃的逸聞至多,其中還有若干是牽涉到方士羅公遠、葉法善之類的,但從未見到這樣請方士尋覓貴妃的故事。」收錄於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出版,ISBN: 9570815027,246至249頁。
  24. ^ 漢書外戚傳第六十七》。
  25. ^ 《李夫人‧鑒嬖惑也》:「漢武帝,初喪李夫人。夫人病時不肯別,死後留得生前恩。君恩不盡念未已,甘泉殿裏令寫真。丹青畫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殺人。又令方士合靈藥,玉釜煎煉金爐焚。九華帳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許,香煙引到焚香處。既來何苦不須臾,縹緲悠揚還滅去。去何速兮來何遲,是耶非耶兩不知。翠蛾彷彿平生貌,不似昭陽寢疾時。魂之不來君心苦,魂之來兮君亦悲。背燈隔帳不得語,安用暫來還見違。傷心不獨漢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見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傷盛姬。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楊妃。縱令妍姿豔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
  26. ^ 黃永年《長恨歌新解》,收錄於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出版,ISBN: 9570815027,246至249頁。
  27. ^ 《評點音注十八家詩鈔‧卷十三‧白香山七古下》評語:「此篇從漢武帝重見李夫人化出。孟堅寫來,森森有鬼氣,香山寫來,宛然如仙。妙處在不使明皇與貴妃照面。若一照面,便成鬼物,否則亦成夢境。想其下筆時大有斟酌也。」曾國藩纂,李鴻章審訂,王有宗評注,黃有容校定,上海廣益書局印行。臺灣華文書局印行(影印)。1027頁。
  28. ^ 28.0 28.1 白居易《與元九書》:「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又足下書云:到通州日,見江館柱間有題僕詩者,復何人哉。又昨過漢南日,適遇主人集衆樂娛他賓,諸妓見僕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今僕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時之所重,僕之所輕。至於諷諭者,意激而言質;閒適者,思澹而詞迂。以質合迂,宜人之不愛也。」
  29. ^ 唐宣宗《弔白居易》:「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30. ^ 林文月,《長恨歌對長恨歌傳的影響》。收錄於林文月《山水與古典》,純文學出版社,臺北,1976年初版。
  31. ^ 曾永義《楊貴妃悟夢蓬萊》,《聯合報》,2011年09月18日,臺北。
  32. ^ 林文月,《源氏物語桐壺與長恨歌》。收錄於林文月《山水與古典》,純文學出版社,臺北,1976年初版。
  33. ^ 例如紫式部《源氏物語‧桐壺》:絵に描ける楊貴妃の容貌は、いみじき絵師といへども、筆限りありければいとにほひ少なし。 「太液芙蓉未央柳」も、げに通ひたりし容貌を、唐めいたる装ひはうるはしうこそ ありけめ、なつかしうらうたげなりしを思し出づるに、花鳥の色にも音にもよそふべき方ぞなき。朝夕の言種に、「翼をならべ、枝をかさはむ」と契らせたまひしに、かなはざりける命のほどぞ、尽きせずうらめしき。
  34. ^ 清少納言枕草子》《木の花は》:梨の花、よにすさまじきものにして、近うもてなさず、はかなき文つけなどだにせず。愛敬おくれたる人の顔などを見ては、たとひに言ふも、げに、葉の色よりはじめて、あいなく見ゆるを、唐土には限りなきものにて、文にも作る、なほさりともやうあらむと、せめて見れば、花びらの端に、をかしきにほひこそ、心もとなうつきためれ。 楊貴妃の、帝の御使ひに会ひて泣きける顔に似せて、「梨花一枝、春、雨を帯びたり。」など言ひたるは、おぼろけならじと思ふに、なほいみじうめでたきことは、たぐひあらじとおぼえたり。參閱林文月譯,《枕草子》,洪範書店,臺北,2000年初版,2006年三印,ISBN:9576742080,52-53頁。
  35. ^ 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8年初版,2008年三刷。ISBN:9787532502806。
  36. ^ 白居易《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後文章合有名。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37. ^ 張戒歲寒堂詩話》:「首云:『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後云:「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又云:『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此固無禮之甚。『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此下云云,殆可掩耳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等語,乃樂天自以為得意處,然而亦淺陋甚。」
  38. ^ 周紫芝竹坡詩話》:「白樂天《長恨歌》云:『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氣韻之近俗也。東坡作送人小詞云:『故將別語調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雖用樂天語,而別有一種風味,非點鐵成黃金手,不能為此也。」
  39. ^ 張祖廉《定盦先生年譜外紀》:「(龔自珍)先生謂:『《長恨歌》「回頭一笑百媚生」,乃形容勾欄妓女之詞,豈貴妃風度耶?白居易直千古惡詩之祖!』」。引自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中華書局,2003年版。361頁。
  40. ^ 沈括夢溪筆談》:「白樂天《長恨歌》云:『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峨嵋在嘉州,與幸蜀路全無交涉。」
  41. ^ 范溫《潛溪詩眼》:「白樂天《長恨歌》,工矣,而用事猶誤。『峨眉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不行峨眉山也。當改云劍門山。」引自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中華書局,2003年版。52頁。
  42. ^ 張戒歲寒堂詩話》:「『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此尤可笑;南內雖淒涼,何至挑孤燈耶?」
  43. ^ 楊慎《升庵詩話》:「『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長生殿乃齋戒之所,非私語地也。華清宮自有飛霜殿,乃寢殿也。當改長生為飛霜,則盡矣。」引自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中華書局,2003年版。195頁。
  44. ^ 趙翼《甌北詩話》:「《長恨歌》自是千古絕作。其敘楊妃入宮,與陳鴻所傳選自壽邸者不同,非惟懼文字之禍,亦諱惡之義,本當如是也。惟方士訪至蓬萊,得妃密語歸報上皇一節,此蓋時俗訛傳,本非實事。……特一時俚俗傳聞,易於聳聽,香山竟為詩以實之,遂成千古耳。」引自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中華書局,2003年版。314頁。
  45. ^ 薛雪《一瓢詩話》:「白香山『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有喜其工,有詆其俗。東坡小詞:『故將別語調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人謂其用香山語,點鐵成金。殊不然也。香山冠冕,東坡尖新,夫人婢子,各有態度。」引自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中華書局,2003年版。130頁。
  46. ^ 王楙《野客叢書》:「詩人諷詠,自有主意,觀者不可泥其區區之詞。《聞見錄》曰:樂天《長恨歌》『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豈有興慶宮中夜不點燭,明皇自挑燈之理?《步裡客談》曰:陳無己《古墨行》謂『睿思殿裡春將半,燈火闌殘歌舞散。自書小字答邊臣,萬國風煙入長算。』『燈火闌殘歌舞散』,乃村鎮夜深景緻,睿思殿不應如是。二說甚相類。僕謂二詞正所以狀宮中向夜蕭索之意,非以形容盛麗之為,固雖天上非人間比,使言高燒畫燭,貴則貴矣,豈復有此恨等意邪?觀者味其情旨斯可矣。」引自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中華書局,2003年版。156頁
  47. ^ 趙翼《甌北詩話》:「古來詩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廣者。蓋其得名,在《長恨歌》一篇。其事本易傳,以易傳之事,為絕妙之詞,有聲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學士既歎為不可及,婦人女子亦喜聞而樂誦之。是以不脛而走,傳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全無集,而二詩已自不朽,況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引自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中華書局,2003年版。308頁。
  48. ^ 王國維人間詞話》「以長恨歌之壯采,而所隸之事,只『小玉雙成』四字,才有餘也。」引自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中華書局,2003年版。362頁。

參見[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