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Huai Man Lee/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算法临床心理学[编辑]

算法临床心理学Algorithmic Clinical Psychology)是利用大数据,深度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最新知识和科技构筑而成的心理咨询平台。算法临床心理学这个临床心理学的前沿模式,于2018年年初,首先出现在wordpress 网站 [1],其后也在上海的简书网 [2] 公开发表。



《算法临床心理学》[编辑]

《算法临床心理学》的出现,一方面试图满足日益需求而资源短缺的心理咨询负荷,另一方面也弥补主流临床心理学的不足 [3],其中尤以各地华人社会的主流临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均源自西方,其有效性一直受到批评,唯有透过大数据的支撑,其备受的批评,才能予以证成或证伪。

如果我们接受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受其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影响这点说法,取回临床心理学话语权-- 即谁人对华人的心理和行为说了算的问题-- 及强调临床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性,就是华人社会的主流临床心理学题中应有之义,可是,各地华人社会的主流临床心理学,不论是教科书,还是培训课堂里都阙如,罕有讨论。因此,《算法临床心理学》的开篇导论里,首先探讨了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复杂系统与综合集成研讨体系[编辑]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人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因此,不能把人的行为和心理表现碎片化。《算法临床心理学》首先从复杂系统切入,探讨了人的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复杂性,论述了已故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处理这类系统的方法论: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metasynthesis) [4] 与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戴汝为研究员所推广的信息空间 (Cyberspace) 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 [5] ,并且总结了二者给《算法临床心理学》建模带来的重要启示。


大数据,深度计算和人工智能[编辑]

《算法临床心理学》既然利用大数据,深度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最新知识和科技为其操作框架,大数据、计算科学和人工智能因此成为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课题。信息、数据与大数据,大数据思维,大数据与知识工程,互联网中的信息过载等是利用大数据时得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让数据说话,计算主义,让知识变成可以用来计算,思维与行为的可计算性,认知计算,处理数据的方法,数据质量,是优化数据并使其可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不可或缺的工具。人工智能则探讨可穿戴设备,生物兼容的生理监测系统及移动和无线技术等前沿科技产品与算法临床心理学结合 (比如压力管理、监控睡眠、情绪管理等等) 的可行性。


建模工程[编辑]

《算法临床心理学》的建模工程,立基于从上而下 (top-down) 及从下而上 (bottom-up) 的一个相向设计。从上而下属于专家系统 (expert system) 路径,这个系统 一心开五门 [2],即把古今、中外、儒、释、道有关心理健康的讯息纳入系统,透过深度学习的技术,整理成心理咨询的基本材料。从下而上属于受众参与平台 (participatory platform) 发展的路径,提高受众的健康意识和关注自己身心健康的积极性。

参考资料[编辑]

[1]. 李怀敏,《算法临床心理学》(本土临床心理学丛书 卷五),Algorithmic Clinical Psychology: From an Indigenous Chinese Clinical Psychology Point of View. Series, vol. 5,2018年1月1日,https://indigenouschineseclinicalpsychology.wordpress.com/(中文)

[2]. 李怀敏,《算法临床心理学》,2018年5月25日,https://www.jianshu.com / (中文)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30日,http://www.nhfpc.gov.cn/jkj/s5888/201701/6a5193c6a8c544e59735389f31c971d5.shtml, (中文)

[4] 宋振东、门红 (2016)。〈系统复杂性与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钱学森研究》(第1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 戴汝为、李耀东、李秋丹 (2013)。《社会智能与综合集成系统》。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