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仁王护国经》,又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仁王般若经》等[1],是法华宗崇尚的护国三经之一。

经题[编辑]

根据中文名称,字面回译成梵文,可能为 Karuṇikarāja(?) Rāṣṭrapāla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施恩布德故名为仁,统化自在故称为王。仁王是能护,国土是所护,由仁王以道治国故也。般若是能护,仁王是所护,以持般若故仁王安隐。王能传法,则王是能护,般若是所护也。[2]

内容[编辑]

  • 序品第一。佛在鹫峰,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毛孔放光,普照十方,菩萨前来集会。
  • 观如来品第二。说护佛果护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佛为之印可。
  • 菩萨行品第三。
  • 二谛品第四。
  • 护国品第五。
  • 不思议品第六。
  • 奉持品第七。有金刚手菩萨所说咒。
  • 嘱累品第八。

译本[编辑]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现存两种译本:

注解[编辑]

先后有吉藏圆测、善月、良贲等作疏。另有不空译《仁王般若念诵法》、《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介绍念诵仪轨。现代著作有释圆瑛,《仁王护国经讲义》等。

学术研究[编辑]

副岛正光在《般若经典的基础研究》中认为《仁王般若经》为中国撰述。近代学者大多怀疑罗什并未译出此经,唐译本内容也与前译本相差不大,仅字句有些差异,认为不空的译本只是补以前所译之不足,并未有梵本根据。八部般若中没有《仁王般若经》,又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述玄奘说,谓西方未闻有此经本,代表了本经可能从未有梵本存在[6]。另外,望月信亨的《佛教经典成立史论》指出《仁王般若经》的序品将《大品》和《光赞》并举,合为四部般若,不但表明此经晚出,也表明编集者不知般若部类的全体内容[7]

杨维中认为玄奘未闻经本,可能是抄写经本很少而没有流传,他又认为玄奘受高昌王之请讲《仁王般若经》[8],代表该经当时在西域颇为流行,所以不会有汉地撰述的可能。他也相信经录“详览晋经,校于梵本”的记载[9],又以参与翻译人数众多,认为确实有梵本存在[10]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现存最早写本出自敦煌遗书。北魏东阳王元荣(梁武帝同时代人),于永安三年(530)到永熙二年(533)请人抄写大量佛经,共十余部,其中包括了《仁王般若经》。根据这份永安三年(530)的题记,他敬造仁王般若经三百部,一百部供养梵天王,一百部供养帝释天王,一百部供养毗沙门天王[11]

参考文献[编辑]

  1. ^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1〈4 二谛品〉:“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汝等受持般若波罗蜜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即此般若波罗蜜,是护国土,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CBETA, T08, no. 245, p. 829, c16-21)
  2.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1〈1 序品〉:“施恩布德故名为仁。统化自在故称为王。仁王是能护。国土是所护。由仁王以道治国故也。若望般若。般若是能护。仁王是所护。以持般若故仁王安隐。若以王能传法。则王是能护。般若是所护也。”(CBETA, T33, no. 1705, p. 253, b29-c4)
  3. ^ 《历代三宝纪》卷8:“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见别录。第二出。与晋世竺法护出者文少异)”(CBETA, T49, no. 2034, p. 78, a23-24)
  4. ^ 《开元释教录》卷11:“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或云一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CBETA 2022.Q4, T55, no. 2154, p. 584a5-6)
  5. ^ 《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CBETA 2022.Q4, T08, no. 246, p. 834a12-b25)
  6. ^ 6.0 6.1 蔡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在中國的傳譯. 中国佛学. 2010, 8. 
  7. ^ 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 
  8.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王曰:“若须尔者,请共对佛更结因缘。”遂共入道场礼佛,…仍屈停一月讲《仁王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法师皆许。”(CBETA 2022.Q4, T50, no. 2053, p. 225b15-21)
  9.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5(CBETA, T55, no. 2157, pp. 884b11-886a2)
  10. ^ 杨维中,〈仁王般若经的汉译及其“疑伪”之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7期(成都,2016),页85-86。
  11. ^ 释大参. 敦煌異鄉人寫經題記中的「鄉愁與宗教救度」 (PDF). 敦煌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