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位于青岛东路3号,是19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羁押、审判政治犯的重要场域。1968年该处空间因都市发展考量出售并拆除后,将军法处等机构迁移至新北市新店区军法学校之旧址,即今国家人权博物馆白色恐怖景美纪念园区所在地。

历史[编辑]

1945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进驻台北市,由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兼任该部总司令,部内设7处2室,其中军法处下设审判课、侦察课、看守所。1946年,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伴随军事委员会改制而隶属国防部,位于青岛东路的军法处看守所,从该年8月21日开始收押尚未判决的军事犯等待判决。1947年5月,台湾省政府设立后,改制为“台湾全省警备总司令部”,调整各处业务,并整并成参谋、情报、副官、新闻、军法等处。同年6月,国防部台北军人监狱迁入中正东路以南、上海路以西、青岛东路以北、镇江街以东的街廓内,与军法处隔一块空地,中间建有围墙。1949年2月,再改制为“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同年5月颁布戒严令后,台湾省开始实施戒严,涉及内乱、外患等罪的人犯,即便非军人身份亦交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军法处审理。[1]:172-173、327[2]:1-2[3]:52-55

1949年9月,因应局势变化,行政院设置“东南军政长官公署”,纳编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并改制为“台湾省保安司令部”,设有1部、2室、7处、1组等幕僚机构,并有6个勤务部队、78个隶属单位、7个指挥单位,军法处及看守所仍设于青岛东路的街廓。同时,国防部军法局亦迁入青岛东路街廓北侧,并自保安司令部军法处取得空间,设置军法局看守所。1950年4月,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裁撤,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改隶行政院,归国防部督导。此时,军法营区分别驻扎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于青岛东路3号、国防部军法局看守所于青岛东路1号、国防部台北军人监狱于中正东路1号。1952年,台北军人监狱配合防空疏散政策,搬迁至台北县新店镇安坑地区,改称国防部台湾军人监狱[4]:26-27[3]:52-57

1956年,因应《军事审判法》的颁布,国防部军法局改组为国防部军法覆判局国防部军法处两机构,并于1959年再将军法处扩编成国防部军法局。1958年7月,因实施精简政策、简化治安机构,而将台湾省保安司令部与其他单位,整并成“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简称警备总部,并延续设置军法处。1960年代,因防空疏散及都市发展等因素,军法营区驻扎的警备总部军法处、国防部军法局、国防部军法覆判局等单位规划迁移至周边郊区。1967年,位于台北县新店镇二十张地区的国防部军法学校并入政工干部学校,全校师生迁移至北投复兴岗,警备总部军法处等三单位,因而搬迁至台北县新店镇原军法学校校地,并兴建新的看守所。看守所迁离后,青岛东路原址陆续改建为数栋商业大楼。[5][6][7]

营舍空间与模型[编辑]

军法处看守所原址是接收自日本陆军省经理部仓库及骑兵营练兵场,1946年开始收押军事犯时,看守所内计有小型押房28间、6人押房与8人押房各16间,总计60间押房。1949年,台湾省实施戒严后,军法处业务增加,原先可容纳300人的看守所严重超收,导致关押空间相当拥挤。所内为两排面对面的押房,中间走道约6米,押房由木栅栏及木地板构成,每间押房常关押20多人,致使光线昏暗、密不透风。整个房间只有角落一个木制马桶,睡觉时因空间不足让所有人犯躺平,致使人犯须轮流站着睡觉,新来人犯甚至要抱着马桶睡觉。屋内满是汗酸、尿骚味,还有许多老鼠,故被层关押于此的人犯形容为“环境比猪圈还糟糕,犹如人间地狱”。台北军人监狱迁出军法营区后,将原先使用的押房区隔为关押军事犯为主的“西所”,与关押叛乱犯的“东所”。[8][3]:54-55

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是1950年代决定人犯生死的重要审判场域,人犯等待审判期间可对外接建或与家人通讯会面,但因此阶段将决定有罪或无罪,更是有期徒刑还是死刑的生死交关处,因此人犯所承受的压力更甚于前。如被判处死刑者,于凌晨3、4点被军法处人员点名,经过相关程序后,被带至马场町刑场枪决,1954年后则以新店镇安坑刑场为主。因此,凌晨3、4点的脚步声和打开铁门的声音,都使人犯从梦中惊醒。部分判决确定的人犯,则调派为外役劳动。内部设有洗衣、缝衣、烫衣、手工艺等可在看守所内进行作业的外役工场。[9][10][11]:108

由于看守所整体建筑空间已消失,曾被关押于此的受难者陈孟和于2011年至2013年间,凭借记忆及1950年代空照图和历史照片,指导国家人权博物馆进行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1:100比例的模型制作,具象化呈现昔日政治犯的处置空间。[11]:112

外部链接[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苏瑞锵. 《白色恐怖在臺灣: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 新北: 稻乡出版社. 2014. 
  2. ^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办公室编.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沿革史第一輯》. 台北: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 1963: 1–2. 
  3. ^ 3.0 3.1 3.2 张维修计划主持. 《臺北市人權地圖手冊》. 台北: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21. 
  4. ^ 陈进金. 《空間.記憶.歷史:戰後東臺灣的政治監獄》. 新北: 稻乡出版社. 2021: 26–27. 
  5. ^ 「【隊徽圖誌】法律事務司 保障權益」. 青年日报. 2024-02-21. 
  6. ^ 甘欣欣编辑. 《向光:國家人權博物館元年紀念特刊》. 新北: 国家人权博物馆. 2018: 14–15. 
  7. ^ 「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青島東路]」. 台北市人权历史场址数据库. [2024-02-21]. 
  8. ^ 「原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原國防部臺北軍人監獄/原國防部軍法局看守所(青島東路)」. 不义遗址数据库. [2024-03-01]. 
  9. ^ 张维修等撰. 《無論如何總得找條活路才行的:臺灣人權暗黑旅誌》. 新北: 国家人权博物馆. 2020: 28–30. 
  10. ^ 周婉窈. 《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 新北: 国家人权博物馆. 2019: 70–71. 
  11. ^ 11.0 11.1 国家人权博物馆编. 《白色恐怖歷史現場: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展覽專刊》. 新北: 国家人权博物馆.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