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致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史致富
个人资料
出生1907年6月15日
 清朝浙江省宁波府鄞县
逝世1962年6月27日(1962岁—06—27)(55岁)
台湾
国籍 中华民国

史致富(1907年6月15日—1962年6月27日),字志礼,号德润,世称“史德润[1]浙江鄞县[2]近代中国台湾制药工业主要先驱之一,在中国最早试制成功机器制糖衣药片。史致富最早发起了中国的“父亲节[2]

生平[编辑]

大陆时期[编辑]

生于大清宁波府鄞县,小名‘阿富’[3]浙江鄞县[2]。幼年丧父。16岁即辍学,赴上海学习经商。最初在上海华美药房担任学徒,是徐翔荪的学生[3],获徐的提携,是徐的四大得意门生之一[4]。打工之余,自学英语德语和医药知识。

1927年(民国16年),受聘于上海中英药房,负责营业部工作,初次进入管理层。

1928年,出任国民药房经理。[2]

1933年(民国22年)1月,自行创业,集资创办了万国药房,自任经理[5],并远在贵州西南边远省份设立分店[6]。1935年(民国24年),因在上海医药行业的威望,当选新药业同业公会执行委员。[2]

抗日战争时期,未中断经营,先后在云南昆明重庆南京天津开设医药分店,壮大企业。并在湖南长沙江苏清江浦(今属淮阴市)等地发展领牌联号,是中国最早的连锁药店。[2]

史并自办制药工厂,仿制进口药品,并自制自研发新药,是中国近代机器仿制进口西方药品的先驱和新药自研自造的先驱之一。自制成功药品如白松、糖浆麦精鱼肝油等,闻名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史开设新光化学制药厂,试制成功中国人自己最早的机制糖衣药片。史还创建了药品化学研究、研发、制造、销售的一条龙庞大产业链,也是中国近代医药业产业链最早成型的企业家。[2]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当选中华民国上海市第一届参议员,并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7][2]

台湾时期[编辑]

1949年(民国38年)2月9日,史离开上海,乘船移居台湾。1950年3月,史在台湾开办上海联合大药房。1951年,史创办纳德药行,专门从事西药进口业务,是台湾该领域的先驱。被中华民国内政部聘为医药审议委员会顾问。[2]

20世纪60年代初,史又投资台湾旅游业,创办了亚洲旅行社,自任董事长[2]

父亲节[编辑]

史在上海发起了中国近现代最早的“父亲节”。定为每年的8月8日,受当时到社会人士的积极响应。史并通过“父亲节”募款,资助穷困学生。[2]

任职[编辑]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史在上海工商业具,特别在医药行业有很大影响力,曾任五六十家金融、工商、医药行业的董事监事和社会团体的职务。主要有[2]

  • 名下企业
    • 丙康药厂董事长
    • 怡中药厂董事长
    • 华联药厂董事长
    • 万千化工厂董事长
    • 中央药房董事长
    • 国光药房董事长
    • 信大工业原料行董事长
    • 四明药局(后更名作四明药房股东、董事[8]
  • 史热衷于教育、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在此类各种组织中担任职务,主要的有[2]
    • 药联高级药学职业补习学校主席校董、副校长
    • 上海私立药学补习学校创校副校长[9]
    • 中法药学专修学校校董
    • 上海南山职业学校校董
    • 四明医院董事长
    • 四明公所董事长
    • 济民医院(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董事长
    • 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董事长
    • 上海时疫医院(今上海市红光医院)董事长
    • 上海南市平民医院董事长
    • 上海福幼院(今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董事长
    • 1940年,被推举为‘益友社’监事,兼任福利委员会主席
    • 1943年,被推举为药联慈善基金会主任委员
    • 上海市新药业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10][11]
    • 上海市药剂生公会理事长[1]
    • 上海市商会理事

史移居台湾后,也担任了很多台湾工商业医药业的社会公益职务,包括[2]

  • 台湾新药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顾问
  • 台北市药剂生公会理事长
  • 台湾省药剂生公会理事长
  • 中华民国内政部医药审议委员会顾问
  • 台湾亚洲旅行社,任董事长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上海医药志》,第九编人物,第一章人物传,史致福一文

参考链接[编辑]

  1. ^ 1.0 1.1 1886~1990年上海医药卫生团体一览表.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3年9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18日) (中文(简体)).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十四、史致富.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3年9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27日) (中文(简体)). 
  3. ^ 3.0 3.1 作者:陈存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银元时代生活史》 情事生变 壮士断臂. 和讯 读书. [2013年9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29日) (中文(简体)). 
  4. ^ 陈存仁 著. 抗戰時代生活史 (PDF). [2013年9月25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年9月27日) (中文(简体)). 
  5. ^ 作者:李(王+咸). 宁波人开创了多少上海新生意. 新沪商. 2007-12-19 [2013年9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27日) (中文(简体)). 
  6. ^ 乐承耀. 宁波商人在西南的经营活动. 天下宁波帮. [2013年9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27日) (中文(简体)). 
  7. ^ 作者:姜豪. 我在上海市参议会三年.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委员会. [2013年9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26日) (中文(简体)). 
  8. ^ 宁波文史资料第六辑 钟禅初述 顾祖德撰. 四明藥房. 宁波市文史资料汇编. [2013年9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中文(简体)). 
  9. ^ 第二节 职工中等专业教育.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3年9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27日) (中文(简体)). 
  10. ^ 上海市新药商业同业公会 (全宗号 S284).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13年9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2日) (中文(简体)). 
  11. ^ 董浩云. 《董浩雲日記: 1948-1982》 第1版. 香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6月1日: 139. ISBN 9787108027276. 

外部链接[编辑]